第二十六章 崇宁(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崇宁(三)
赵桓从书架上取出了一本《孟子》,翻到插有书签的地方专注地阅读了起来
自知如今是儒家昌盛的年代,赵桓自然要熟读经书了。
自从西汉时被大汉世宗武皇帝大力推崇后,汉朝便开始了罢百家而独尊儒的政策。到了东汉,孔子的思想更是已经遍布天下,成为大部分读书人所接受和信奉的学说。
然而,随着三国乱世群雄割据和门阀的崛起,儒学开始逐渐式微;门阀并不欢迎儒学,因为它的‘有教无类’的平民化思想,和教育世人的理念非常不利于他们垄断官位的统治。于是,脱胎于道教的玄学开始迅速兴起,很快便取代了儒学,成为了当时社会上新的思想潮流。我们今天所谈到的‘魏晋遗风’,和两晋时士人们的放荡、狂野、飘逸、疯狂、名士风范,其实应该是源于那玄学而非儒学。
随之而来的五胡乱华更是给多灾多难的儒学带来了毁灭性打击;那些在北方不肯附庸门阀的儒生,大部分沦为悲惨的异族奴隶。而那些南方的儒生,则因为九品中正制而一生不得至仕。
当乱世渐渐终结后,一个统一的隋朝建立了起来。当时的隋文帝杨坚深刻意识到门阀垄断对国家统一的危害;那是一个个不服管制的国中之国!
为了消灭这股威胁,文帝开始重新重用那些已经几乎被遗忘了的儒生,期望用他们来对抗门阀。所以他创办科举,让这些儒生也能做官。然而,随着隋朝二世而亡,中国又一次进入了混乱中。
唐朝虽然是依靠陇西门阀的支持才崛起的,但太宗李世民却一如隋文帝一样意识到门阀掌权不利于皇权统治。这些门阀致力于回复百年前东晋时的‘王马共治天下’的局面(就是王家和皇族一起管天下),与李世民心中的大一统思想完全是格格不入。
于是一如唐朝继承了隋朝大部分制度,那科举制也被皇帝保留了下来。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到唐玄宗时,儒家又一次迎来了新的高速发展期。虽然当时的科举每次仅仅录取数十人,有时甚至只有十几人,但它确实给那些终生无望官职的人一个希望。所以儒学快速地在普通士子,非门阀的寒族之间传播着。
正当儒家步入兴盛时,安史之乱却爆发了。
一下子天下大乱,唐王朝中央政权崩溃,各个地方的节度使军阀取代了过去的门阀势力,成为了新的割据势力。
在百余年的痛苦中,曾经辉煌一时的唐灭亡了。
可儒生的痛苦却还没有结束。随着军阀混战的五代十国到来,儒生们绝望地发现他们的所学根本无法在乱世中求活。武人乱政,肆意擅杀读书人;军人仿佛一块巨大的乌云,压在儒生们的头上达二百年!
‘舍生取义’成了当时很大一部分儒生的无力呐喊。
宋国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了,让儒生们庆幸的的是,新的皇帝赵匡胤虽然是武人出生,却对士大夫异常地亲切。也许是赵匡胤迫切需要遏制那些随时可能造反的武人,而采用和隋文帝、唐太宗的相同办法;扶植文官。
结果是儒生再一次走入朝堂,并且在太宗朝确定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经过了真宗时期的发展,到了仁宗时文官制度和儒家思想再一次成为普天之下认同的观念。
如今的儒家实在是处于千余年来自东汉后最鼎盛的时期;万事不离孔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主张王道、仁政的孟子被有意识地拔高,以致被封尊亚圣。
现今的士大夫多崇拜孟子,日后形成于南宋时的朱程理学便脱胎自孟子的内圣之学。《孟子》一书,自然一时间洛阳纸贵了。
……………………………………………………………………………………
一个多时辰的阅读后,赵桓伸了个懒腰,合上了用生涩难懂的古文言书写的《孟子》。

再看了看旁边写的一些笔记,嗯不错,字迹明显有进步。自己如今已经把毛笔字练得有模有样了。等把笔记藏好后,赵桓抬眼看了看窗外的春天景色。
东宫的庭院优雅不下于内宫任何一处宫殿。
在室内待多了也不好。赵桓逐站起身,穿上鞋后拉开了纸门。
“殿下安好!”
走出门外,一个中年内侍见后匆忙行礼。赵桓看了看此人,心中一个念头忽然闪过。
“王内官免礼。小王欲往庭院赏景,可愿随我共行?”
“殿下吩咐,小人怎敢不从?”那内侍弯着腰;虽然眼前的小孩只有自己腹部那么高,但内侍却不敢有丝毫的轻视。虽然很奇怪为什么皇子会让自己随同,但既然他是天才,那么自然会有一些神奇的想法。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房屋,到了室外。
盛夏的气候是炎热的,虽然已经过了中午,但太阳依然烤人。庭院虽然不大,但却一应俱全;远处的假山的石缝间淌出清水,汇集成了近在眼前的小溪。水流川息过一座小桥下的石洞,将不远处的一座亭楼包围住。
走上小石桥,就来到了四面环水,被从房顶垂吊着的竹帘包围的亭楼。
远处来看亭子不大,似乎也仅仅是供人歇脚的地方,但穿过竹帘后却发现它别有洞天;原来它竟然还有一座可以走上房顶的楼梯。
赵桓并没有上楼,他走到亭子的旁边,看着身下的流水,一时兴起低下身,用小手轻抚水面。
冰凉的溪水刺激着他的手,让他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感到了一股清凉的感觉。
用被冰镇后的手抹了抹脸后,赵桓站了起来,转身看了看眼前恭敬无比的内侍,对即将到来的谈话感到了一丝地激动:
“王内官入宫有几年了?”
“回殿下的话,小人自七岁入宫,如今已经待了三十有三了。”
“因何入宫?”
听到这里王内侍沉默了;在宫中内侍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谁都不打听对方入宫前的生活。而那些皇亲、嫔妃们更是没有兴趣去听这些低贱之人的故事,所以这还是第一次有人问王内官的前事。
“回……殿下……小人,本是陕西人;记得六岁那年西边党项人发兵,小人爹娘从永兴军路带着小人的哥哥妹妹逃难到河东路……在那里,小人爹病死了。俺娘拉着俺们子女跪在街上卖身,却只有一户大家豪门买了俺妹妹做丫鬟。
俺娘已是重病在身,又没有前去治病……她把卖了小妹换来的五贯卖身钱交予俺哥后,就……就去寻俺爹了。
那时俺哥才十岁;两个小孩手提五千钱走在大街上,又怎么不会让人起贼心?结果在俺和哥哥待着的破庙里,数名强人闯入,就在俺眼珠子前杀了俺哥哥,抢了小妹的卖身钱,还把俺抓去……净身,然后俺就被卖到汴梁宫里……也就是俺……啊不!小人了!”
说到这里,那王姓内官再也忍不住,豆大的泪珠大颗大颗地流出,打湿了他的衣领。
听着故事的赵桓沉默了;他从没有想到原本只是为了拉关系而问的问题,会让他听到一段家破人亡的故事。
纵观中国历史;哪个太监不是有着非常悲惨的身世?如果是平常人,又有谁肯净身呢?
赵桓将自己的手帕递给痛苦的内侍,他却突然慌张地跪了下去。
“殿下恕罪!小人所说的荒谬侮辱了殿下的耳朵,小人万死啊!!!”
手中拿着手帕,看着眼前将头埋到胸前,浑身颤颤发抖的中年内侍,赵桓急忙弯下身子道:
“内官起来吧,小王不怪你,我还有事请要和你谈呢。”
嘟嘟小游戏 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