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崇宁(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崇宁(二)
一天的绘画对赵桓来说结束了,毕竟赵佶除了教儿子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处理他像往常一样吩咐了一些绘画上需要注意的细节,便转身离开,前往内宫去了。
赵桓恭送老爹离开了重阳殿后,也在一帮内侍的拥护下返回了自己的东宫。
虽说赵桓目前只是被封为京兆郡王,而且下面已经出现了四个弟弟,但赵佶却违制地把赵桓的住所放在了已经空挡多年的东宫!东宫,自商周以来就是太子的居住所。连亲王都还不算的赵桓,却硬是被赵佶安排到了那里。
按照常理此举是逾制的行为,但赵佶的举动在朝野内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反响。也许是百官们早已经在心目中把赵桓当成了太子了吧。他首先是嫡长子,按照礼制理所当然应由他继承大统。更何况赵桓这三年里所展示的神通,也让人不得不相信某种神秘在庇护着他。
赵桓一行人穿过庭院,来到了东宫的大门。虽然是皇城内独立于内宫的宫中之殿,但从外表上看却和其他宫殿们没什么两样。
赵桓还记得大半年前初临此景的情况;那时候自己还不知道这里就是东宫,还以为只是一座寻常的宫殿。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破旧;砖瓦已经有些残破了,大门上的红漆严重脱落,外墙墙根部位长满了阴湿的青苔。
这样一座破宫殿,居然就是传说中的东宫!
当然,经过了半年的修整,如今的东宫已经焕然一新,再也看不出当初的落魄。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大宋皇帝都注重节俭,而哲宗自从十九岁登基后搬离东宫后,这座宫殿就空了八年。
八年的无人过问,足以把富丽堂皇的宫殿变得几乎面目全非。
在殿内忙活的内侍见赵桓走入宫殿,急忙行礼。更是早有机灵的小内侍上前把他身上量身制作的貂皮大衣一脱,小心保管起来。如今的赵桓也有了自己的班底;入内内侍省奉赵佶的命令将八十余个内侍派调到了东宫。
其中大部分是十余岁的少年,被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内侍统领着。
赵桓转角来到自己的起居室内,脱下鞋子后踩着地板走了进去。室内一名年轻内侍正在清扫书架上的灰尘,见赵桓走入,急忙识趣地站了起来,行礼后小心地迈着小步退出了房间。
这座宫殿的所有人都知道,午时六刻(即十二点半)是小王爷读书的时间,而他也最不愿意在自己看书的时候被打扰。
赵桓自然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嗜好,他之所以不愿被人打扰,实在是因为他不希望有人发现他的笔记。
没错,赵桓已经习惯边读书边写笔记。一开始是因为他文言文不流畅,读书的时候必须要把意思翻译成白话文,所以在旁边写下笔记。而到了后期,等他文言通了后,却是开始在每一句话的后面注上标点符号。
因为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在没有‘之乎者也’的句子里想断句,就需要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了。就算如此,也时常有文人对一句话该如何断句而产生分歧,甚至一段话的意义也会变得完全不一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可以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前句话意思是对于民众,只能让他们顺从君主的意志去做,而不能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去做。
后一句意思却完全相反;如果民众愿意去做事,就让他们去吧。如果民众不愿意去做事,就要和他们讲道理,让他们知道他们做的是对的事。一样的字,却会产生两个截然相反的意思。

这种不仅复杂而且极易被曲解的写法,让接触文言文不过二年的赵桓头大无比,有时甚至要猜测每个句子的意思。无奈之下,他只得在每本书上都用墨笔凭借自己的断句注下一个个标点符号。
除此之外,赵桓还决定把自己的所有来自现代的知识和想法都用白纸写下来;因为他不能保证自己十年后是否还会记得这些。就算才过了三年,都已经有一部分知识被遗忘了。
经过一年多的整理,赵桓目前已经写出了二百余页,五万字的材料。其中赵桓再把它们详细地分为;治国篇、科学篇、地理篇、战争篇、哲学篇。其中最长的是治国篇,科学技术已经被赵桓忘得差不多了,而地理篇也不过就是一个大致相当笼统的中国地图和亚洲地图。
这些文章中的每一篇,每一页拿出去都会轰动全天下,其中大部分的知识和言论都既有可能会被时人视为大逆不道。一旦这些文章被传出去,那么赵桓的身份将很有可能在一瞬间从神童变成恶魔。
就算宋朝的士大夫再开明,估计也很难认同所谓的‘人生而平等,甚至地球是圆的。’
赵桓并不愿意被当成异端,甚至是疯子。所以对这些有着极大风险的草稿,他保管的是细之又细,小心再小心,生怕哪个内侍清扫时会发现它。赵桓在仔细地观察过他的房间后,把他的草稿和笔记都藏在地板的夹层内,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或者有新的想法的时候,才会把地板打开。
对赵桓来说,最保险的其实还是把它们烧掉,但赵桓却实在狠不下心来。那些东西是自己来自现代的唯一证明,也是这个婴儿的身体内灵魂的某种寄托。
坐在书桌前,赵桓在想如果有了这些知识,那么中国是否会少走很多弯路?
不过想要按着自己草稿上的思路去改造中国,首先一点就一定要掌权。而自己的权利,乃至身家性命都掌握在赵佶的手中。
赵桓曾经反复地思考过那些权相,包括已经被罢职的蔡京为什么能崛起;这中间大部分人除了自己的政治嗅觉灵敏外,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而想要取得皇帝的信任,就一定要了解皇帝需要什么,想什么。
所以,这些权相又大都结交内侍,或者其他与皇帝亲近之人。
结果也就出来了;因为皇帝身边永远都有内侍陪伴,所以一旦大臣交好那些内侍,那么如果皇帝每天都听到一个大臣的好话时,他潜意识就会对那个大臣产生好感。
内侍们大部分从小就生长在皇宫这个恶劣的环境下,可以说论揣摩人心谁也比不了他们。皇帝的心情、趋好只要通过他们告诉大臣的话……那么恭喜,又一个权臣诞生了。
虽然事实情况远比上述要复杂、险恶,但至少获得皇帝亲近之人的支持是想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点。
明白了这一点,赵桓又怎么不会去努力地拉拢这些服侍他的人呢?
所以每当有机会的时候,赵桓都会尽量去保护那些内侍;无论是他们不小心得罪了赵佶还是哪个后妃娘娘。
而这些大人总不能和一个小孩一般见识,加上天真的眼神他们往往就败下阵来。
这些被赵桓所救的内侍又怎么不对赵桓感恩戴德?所以很快宫内就传播开了赵桓仁德宽厚的贤名。
嘟嘟小游戏 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