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边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首。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却说辽西有座小城,名为“白柳”,白柳城地处蒙古、辽宁、河北交界,境内有山有水:山是铁碑山,水为饮马河。
前文提到的古长城,就是凭借铁碑山修筑的一段工事,最早由赵武灵王修建,为的是抵御北方林胡。后来天下分分合合,这段工事时而毁弃,时而翻修,就不用说了。
元代以前,饮马河一带都很少有人定居,元代以后,这个地方不再是边疆,渐渐有了很小的猎户村落;但是到明代初期,这里又变回边境,坚壁清野,猎户也都迁走了。
当时还没有“白柳城”的称谓,铁碑山、饮马河一带,只有常驻的军队,监视着已经退回草原的蒙古人。
包括饮马河驻军在内,整个辽西军队,都归大明[北平行都司]管,军防部署,自有它的定制,我们也不必细究;倒是镇守北方的最高将领,大大有名,不得不提——他就是世人皆知的征虏大将军,魏国公徐达。
徐达二十岁出头起义反抗蒙元,一直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是大明朝的开国元勋,他的能力、威望、忠心,都无可挑剔。正因为这样,朱元璋才把朔北的安全交给徐达负责,让他坐镇北平,辖制各路兵马。
徐达打了一辈子胜仗,但是从来不自满、不懈怠,任何时候都是一股子即将出征的精神头。他镇守北平,很少留在北平城内,大部分时间都在地方工事中度过,经常搞突击巡视,督促各部驻防。
话说洪武十六年,将近腊月,辽西一带普降大雪,天冷得邪乎,冬夜里又起了风,卷着雪片漫天飞转,真像满天飞刀一样——饮马河畔军士受的罪,就别提了。
这种天儿,在屋里守着火炉睡觉最好,但是当兵的站岗放哨,就是天上真下刀子也不能耽误。铁碑山北山口上的嘹望哨里,站岗的俩人都快成冰棍了,就听这个说:“哥哥,那火盆也不热啊,冻死人啊!”
岁数大的这位身子也冷,但是嘴上刚强:“你们南方人身体太单……”说话也带着颤音,转身就要拾掇火盆,要把火捅旺点。
也该着今晚有事——就在他们说话分神的功夫,“嗖”一声,打垛口外边,带着风飞进一样东西来,正戳到年轻军士的哽嗓咽喉上,小伙子一声没哼,仰面倒地。
老军当即就懵了,第一个反应就是有人射箭偷袭,他“啊”字还没喊出来,又一只箭射了进来——幸好他半转着身子,脸没有正对垛口,可是右边颧骨也结结实实中了一下子。
他一个趔趄,翻在了地上,脸上剧痛无比。老伙计是个汉子,也顾不得自己的伤,伸手就找铜锣——原来每个哨里都有面大锣,一有动静,军士就会敲锣报警。

他拿起铜锣,要开门报警,谁知还没到门口,木门“砰”一声,被人从外面踹开了;也看不清是什么人,只觉得来者比风还快,疾速到了自己面前——老伙计心里吃惊的功夫,早被人家踢翻在地;再要起身反抗,冰凉的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
紧随这个人身后,又进来五六号,两人守在门口,两人守住垛口,一人制住军士——那带头的人收起了刀,四下缓缓打量。
老军心里想:完了完了,死定了,反正是一死,干脆充把光棍——于是鼓足了劲大声喊叫:“有贼、有……”。
没喊两声,脖子就被人掐住了,连疼带憋,直翻白眼——却听带头的人发令道:“别伤了他。”
这人说话声调不高,可是浑厚有力,透着十分的沉稳。另外听他口音,是道地的汉人,没有蒙古味。
老军被人按着后脑勺伏在地上,忽然先前倒地的年轻军士“呃~~呃呦~~”吭叽了两声,原来他还活着。
刚才射进来的一只箭,就在老军身边,他拿眼仔细瞄了瞄——竟然没有箭头。
带头的人挥了挥手,两名手下转身出了岗哨。不一会儿,外面亮起了火光,门外有人喊道:“末将等迎接王驾来迟,罪不可赦!”两名军士听得真切,外面的人正是自己的长官,饮马河驻军的统领都尉。
有的朋友就问了,说了这么半天,偷袭哨岗的这伙人到底什么来头,究竟是敌是友?
还真是自己人。
原来徐达巡视驻防到了辽西饮马河,天已经黑了,以徐达的意思,就要突击检查岗哨。这时有一位青年自告奋勇,说国公您让我来,我去摸一摸岗哨的底。
此人带着自己的亲兵侍卫,趁着夜色,顶风冒雪,借枯树隐身,绕到了北山口岗哨下,隐身岩石后面,打量垛口军士的动静。他想试试军士是否警觉,便取出两只羽箭,去掉箭头,射了过去。
此人箭术精准,两名军士相继中箭倒地,几个人随即冲进了哨岗,制住了军士。
这么一检验,他心中有了底:士卒拼死报警,还算忠勇,可是结果终归是不合格。他伸手摸炭火盆,微微烫手,又没有后备的木炭——可想而知,士卒冻得难受,这岗怎么站得好?
检查驻防手法很多,伪装成敌人偷袭真是别出心裁,整个“偷袭”的过程,干净利落,风驰电掣,显得此人手段高强,有勇有谋。
要问此人何方神圣,洪武皇帝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是也。【太白神机】第一卷,讲的就是朱棣随徐达检视辽西军防,寻雪豹,遇兵主,与白雪之精结下的一段恩怨。
欲知后事详情,读者请看下文。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