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洋人来“抄底”——川汉铁路矛盾的加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统而言之,腐朽至极政府的一大特色,就是对内极凶残,对外极“忍让”。
让洋人抄底,激起亿万民愤,是清朝政府最大的失着。
眼看着川汉铁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越办越好,洋人们急眼了。他们通过外交、报纸等手段,极尽恫吓、诬蔑、要挟之能事,认定川汉路这种不借款、不雇洋人的“自行其事”,会导致“中国前途叵测”。他们还煽动说,清政府把路权下放给各省,实在是“政府一大错误”。
在威逼利诱下,1909年6月7日,张之洞率先与英、法、德三国银行签订了湘鄂境内的粤汉路聘用英国人为总工程师,川汉路(湖北宜昌段)聘用德国总工程师。
见英、法、德三国捡得大便宜,当时还属于列强“小弟”的美国人眼红不干。在清廷与英、法、德三国谈判的时候,美国已经组成了由摩根银行牵头的银行团。经由美国国务院策划,他们要求加入“国际”银行团并占取主导地位,以图“利益均沾”。美国总统塔虎脱本人对清廷发出“警告”,凸显美国人来分一杯羹的资格。于是,在其他三国点头应允的情况下,美、英、法、德四国成立了“四国银行团”。
列强们紧锣密鼓开始分赃款谈判的同时,言辞严厉地“照会”清政府,要求尽早正式签订契约。
短视、昏庸、怯懦的清朝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在1911年5月9日,宣布了“铁路干线国有政策”。
5月18日,清廷起用先前窝里斗被罢免了直隶总督的端方,任命他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准备强行接收粤、湘、鄂、川四省铁路公司。
5月20日,清廷与美、英、法、德四国列强签订了《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湖北省境内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款600万英磅,以两湖厘金盐税作担保,允许四国亨有陆续借款的优先权及展路权。
如此,一纸契约,就断送了两湖境内1800里的路权,且即将把全部的粤汉、川汉铁路拍卖。
明眼人皆能看穿,清廷的“铁路国有”,究其所由,内里不过是替四国列强从国人手中把路权夺走,变相没收人民的财产。
面对如此卖国之举,连清政府所派的代理四川总督王人文也怒叹:“(此)合同,乃举吾国之国权、路权,一畀之四国!”
凭心而论,仔细研究,“铁路国有”政策,虽是清廷的“卖国话柄”,也有其起因与难言之隐。
早在1898年,清廷允许张之洞,盛宣怀等人主持开办粤汉铁路,由驻美公使伍廷芳在华盛顿与美国合兴公司签订《粤汉铁路借款合同》12条,约定三年内完工,借债400万英磅,期限40年。合同期内,应允给美国公司余利的五分之一。400万磅,九折实付,息金五厘。
这一合同,中国在借息、折扣、选路管路等权力方面丧失权力甚多,国人纷纷反对。
张之洞事后察觉不妥,就趁合兴公司拖延工程、私下兜售股票为借口,要求废约。
最后,中国方面以675万美元的巨款收回了粤汉路权,虽然缴纳了巨额“学费”,毕竟买回了面子。
张之洞本人,因废约之举,转脸而成为“民族英雄”。
声名再好听,实事总要办。等到张之洞向湖南、湖北、广东三省乡绅表示筹款修路,大出他的所料——有钱人不作声,无钱人一张嘴。
无奈之余,张之洞只得向英国借了110万磅,先补偿给美国的合兴公司。
可见,一向以来,中国士绅们往往“口头”爱国很厉害,轮到真金白银让他们出手,就都不吭声了。
张之洞认为筹款修路临时持久,十年也凑不到足够的钱数,于是他主张向英国借款。
1909年6月,他与英、德、法三国签订,借得550万英磅,九五折扣,利息五厘。
这一借款,与先前的美国借款相比,优惠不少,且在铁路修筑管理权、材料购买权上,没让洋人占太大的便宜。
但是,先前已经被点燃的民族情绪支配了舆论,反对呼声日益高涨,都认为“去美来英”的结果,原先的合约不如不废。
即使在商办的川汉铁路,士绅管理者们层层盘剥,而“中国特色”管理,也拖得工程进展缓慢。
所以,清廷宣布“铁路国有”,也有其无可奈何的一面。
但他们想不到的是,老百姓“觉悟”不会那么“高”,革命党人以及具有巨大个人利益的川汉路大股东(由于贪腐过甚,大股东们最怕查账)更是心有所图,因此导致了四川的保路大起义。
仔细察看1911年5月9日的清廷“上谕”,其中不少言语,都是当时铁路修建的现实描述:
“……中国幅员广阔,边疆辽远,绵延数万里程途,动需数阅月之久。朝廷每念边防,辄劳宵旰,欲资控御,惟有速造铁路之一策。况宪政之咨谋,军务之征调,土产之运输,胥赖交通便利,大局始有转机。熟筹再四,国家必待有纵横四境诸大干路,方足以资行政而握中央之枢纽。从前规画未善,并无一定办法,以致全国路政错乱纷歧,不分支干,不量民力,一纸呈请,辄行批准。商办数年以来,粤(广东)则收股及半,造路无多。川(四川)则倒帐甚巨,参追无著。鄂(湖北)则开局多年,徒资坐耗。竭万民之膏,或以虚糜,或以侵蚀,旷时愈久,民困愈深,上下交受其害,贻误何堪设想……”
而在5月14日护督部堂发给端方等人的申文中,也有不少情实之理:
“川路奉命改为国有,实因民办艰难,虽竭二十年亩捐,亦不能竣事。滇藏危倡,川路不成,边防难办。川省京官甘大璋等前奏,款靠租捐,专害农民小户,非数十年不能凑成一股,利永绝望,害难脱身。民尽锱铢,局用如泥沙,出入款项,均无报告(中国“特色”,古今皆然)。路线延长,原估额金九千余万,且现开工二百余里,九年方能完功。全路工竣,需数十年,后路未修,前路已坏,永无成期。前款不敷逐年工用,后款不敷股东付息,款尽路绝……”
但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蚕食鲸吞,一步也未停歇过。
透过层层迷雾,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巧合”——5月8日,清廷宣布成立“皇族内阁”;5月9日,清廷宣布“铁路国有”政策。
为什么,清廷全面向洋人出卖利权之日,就是预备立宪的破产之时?
是历史巧合,抑或是必然的联系?
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
对外,清廷向洋大人全方位地出卖国家利权;对内,他们肯定就要结束预备立宪。
西方列强入中国,目的无他,定要垄断中国的经济命脉。而立宪派所憧憬的“国会”,目的也在于借助“国会”这种新兴力量,以期能够控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
我们回望历史,可以掸尘扬沙,一下子深入矛盾本质去看当时的事件。
作为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官绅代表的立宪派,他们强烈要求清朝实现立宪政治,目的在于想使用一种和平的手段,为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扫除障碍。出于本身的利益考虑,他们当然不希望出现王朝倾覆式的激烈革命。如果清廷把利权出卖给列强,立宪派在经济上势必失去独立发展的机会。所以,立宪派一直忧心忡忡,担心“国权”的丧失。
“凡外人之扶植利权于我国也,自铁道、矿山以外,无论其为农为工为商,几有一网打尽之势。故我国欲振兴实业,其必自收回利权始!”
因此,立宪派一直反对与洋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官办”,他们认为,“官办”,就等于“官卖”。
立宪派所掌握的资政院(国会雏形)与各省咨议局,都一直强烈反对清廷的“铁路国有”,反对政府与洋人签订贷款协定。
这样一来,自然使外国列强大为恼火。
洋人们在19世纪末,为什么蜂拥而入中国呢?无他,为获巨利耳。
西方各国,由于当时垄断统治日甚,各国积累了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如康奈特所言,“(空前的过剩资本),极其深刻地搅乱了西方社会的经济秩序。”
在巨额过剩资本的影响下,利息率大幅下降,继而引发频繁发生的危机与萧条,甚至是为期达20年的长期萧条。
在如此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为了自救,避免经济崩溃,躲避过那次“次贷”危机,洋人们自然先要阻止利息率的下降。而最关键一点,就在于为那些巨大的过剩资本,找到崭新的、能够赚取超额利润的投资机会。
机会在哪里呢?自然在“第三世界”。东方和非洲落后国家,肯定成为资本猛兽贪婪鼻息率先嗅闻的猎场。

资本输出开始后,缓冲了西方国家内部利息率的下降,贴现率开始上升,可谓立竿见影。
当然了,西方资本入中国,不是能够直接就产生出超额利润。首先,从生产资本角度看,资本必须要先改变形态,化身为生产资料和能产生剩余价值的劳动力;从借贷资本角度看,必须先取得对重要税收、矿山、铁路等大宗物权的抵押,以作为债券发行的条件。
依据上述各种“资本”要求,如果想使生产资本顺利输出,西方列强就必须夺取中国铁路干线以及重大工矿产业的投资让与权;而保障借贷资本输出的前提,就势必要直接对中国的财政金融下手。
所以,西方列强要想利用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为他们自己解困谋利,就必须要率先压制中国国内的民族资本。
一向标榜“人权”、“自由”为天下先的洋大人们,一反常态,强烈要求清廷要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资政院与地方咨议院控制各地的工业与金融。他们不停地吓唬清朝上层,表示说,如果清廷对立宪派让步,“将是个莫大的政治错误”(美国驻华代办费莱齐)……
面对洋人们的压力和来自国内士绅的压力,清廷到底偏向谁呢?
中国的工业与金融命脉,是给国会,还是给洋人?
“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惯性思维,以及清朝权贵的私心,他们最终选择了向洋人倾斜。
如果顺利地出卖利权,当然需要一个以清廷马首是瞻的听话内阁。在这样的背景下,“皇族内阁”就产生了。
相比让预备立宪流产,与洋人撕破脸更加危险。这种选择,清廷的皇贵们自以为得计。
实际上,他们自掘坟墓,从根本上松垮了清朝的统治根基。
立宪活动的最终失败,使得立宪派悲愤欲绝,认定清朝王朝根本不足以与之图治天下。
和平立宪不成,使立宪派最终倾向“革命”。
辛亥革命的成功,又重重加上一个巨大的砝码。
我们再把话题牵回到铁路。
对于帝国主义对铁路的特殊“偏好”,睿智的列宁曾经有过一段不俗的分析:
“建筑铁路,似乎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的、民主的、文化的、文明的事业。由于粉饰资本主义奴隶制而得到报酬的大学教授和资产阶级庸人,就有这样的看法。事实上,几根资本主义的干线,已经用千丝万缕的密网,把这种事业与整个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联系在一起了,已经把这种建筑事业变成压迫附属国(殖民地加半殖民地)里占世界人口总数以上的十亿民众和‘文明’国里资本的雇佣奴隶的工具。”
特别对四川这块宝地,西方列强一直垂涎不已。英国人肯德,在1896年,就叫嚣要把“条约港重庆”变成“远东的‘圣路易’(港)”,不为别的,正在于“这个省份(四川)的财富和资源……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无法和它比拟的”(《中国铁路发展史》)。法国的印度支那总督杜美也认为,法国从劳开修往云南的铁路,要把它一直延伸到四川,才会有真正的价值。加上德国、美国人的鹰顾虎视,四川铁路,无疑成为洋人们的大餐。
七千万四川人民,虽然一直挣扎在饥饿线上,但他们几年来怀抱难以言喻的爱国热忱,不惜卖儿鬻女,竭力抵交租股。不怕别的,怕的就是外国人侵占我们的路权和国权。
盼了许久,等了许久,熬了许久,最终却得来清廷把铁路“收归国有”的虎狼谕令。
仇恨的怒火,顿时燎原而起!
讲大历史,有时一定不能忽视其中个人的影响。辛亥革命的爆发,直接导火线就是清廷的“铁路国有政策”。而把这项政策变成现实的,则是清末买办官僚资本家盛宣怀。
如今,顶顶“红顶商人”、民族工业“先行者”的桂冠,都扣在这个民族罪人的头上。他从前的罪恶,一转而变为光环。
笔者倒要扒扒这位“红顶商人”的皮。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官僚地主出身,最早是给李鸿章当幕僚起家。三年师爷当得好,李鸿章赏给他筹立“轮船招商局”的肥缺。
早在1876年,他就与李大人共同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可以说是很有资历的外交卖国派大员。由于他和洋人打交道日久,熟悉洋人运作的程序,连慈禧也夸奖:“今日看来,盛宣怀是不可少之人。”(盛宣怀《墨斋存稿》)
当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西方列强不再依靠商品输出赚“小钱”,而是靠资本输出挣大钱。他们除了直接在中国开设工商业、银行业外,还“提供”财政借款、铁路借款和进行矿产投资。这样一来,盛宣怀这种买办官僚,就正好和他们里应外合。
1895年《马关条约》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清廷向列强借款达6亿2000多万银元,铁路借款达5亿5000多万银元。其中,盛宣怀一人经手或谈妥的,财政借款占总数的18.5%。铁路借款占57.3%。两者相加,约占总借款的
为了自己套利,他还以本人控制的汉冶萍公司作抵押,擅借外债近四千万银元,大部分借自虎狼日本。
观此数字事实,盛宣怀此人,乃民族罪人,也是列强资本入侵中国的带路汉奸。
1898年到1911年,西方列强在中国,除了直接经营的铁路外,通过“借款”手段,共得到7207公里铁路的修筑和经营权,而经盛宣怀之手的,就达4232公里。
盛宣怀手中最大的一块肥肉,乃他直接控制的汉冶萍公司。这个公司,其下有大冶铁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为了自己盈利,他主要是与日本人勾结,十来年间,先后借日债3090万银元,使得产权日益沦入日本人之手。
在盛宣怀所有企业中,他大量聘用东西洋人,基本上由买办当高级管理人员,一直残酷压榨中国人民的血汗。
自始至终,在与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的斡旋、争斗中,盛宣怀一直把“官办”企业逐渐变为“商办”,其实就是逐渐稀释国有股份。
这些脑袋上有红顶子的盗国贼们手段其实不是很复杂,就是一步一步来,慢慢把国有资产偷天换日,变成自己和洋人的资产。在他所控制的所有公司中,盛宣怀一直损公肥私,为自己和家族成员牟利不停。
盛宣怀一直努力促成的清政府“铁路国有”,当然不是真正的“国有”(其实“国有资产”就是“无主财产”,谁官大归谁),而是把铁路权从人民手中抢回去,再转给西方列强。
长年以来,他最善于在出卖路权、滥借外债中得利。只要合同一签,他本人就可以从中得到天价的“买办佣金”,同时可以借“政府”之名,不断输送利益给他本人直接控制的公司。
为了钞票和金银,盛宣怀顶着“邮传大臣”的帽子,“挟官以凌商,挟商以蒙官”,几乎连“半夜鸡叫”式的那种门面遮掩功夫都不做,裸卖国。
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接着又发生了辛亥革命。清廷本想牺牲盛宣怀这条走狗,革除他的职位,立宪派们嚷嚷要他项上人头。盛宣怀惊骇至极,马上四处哀求洋主子们给他“保护”。
洋人们知道此狗可用,纷纷向清廷抗议,最终迫使清政府默许他离京出走。
辛亥革命爆发后,这个一直受日本人保护的洋奴,四处煽风点火,并在1912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金钱作饵,唆使孙中山等人以中日合并汉冶萍公司为条件,向日本借款500万日元。
这一举动,广受全国人民诟病,当时搞得孙中山十分尴尬。“孙先生有了经验了,他吃过亏,上过当。”多年后,毛润之先生为孙中山解释说(《论人民民主专政》,1960年版)
南京临时政府与日本人私订借款合同消息传出后,群情激愤。当大家得知又是盛宣怀这条走狗从中起作用后,纷纷表示要杀之以谢国人。
从此之后,盛宣怀才算消停。毕竟他在国内、国外财产无数,就从日本回到上海当起寓公来,养尊处优,直到1916年4月自然死亡。
这条洋人走狗,在晚清,既无“中兴”大功,又无科举功名(他仅中过秀才),竟能跃至堪与袁世凯等能臣比肩的官位。在时下“大翻案”浪潮中,他摇身一变,还成了“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中国早期工业之父”……
坏人得良死,让人扼腕愤怒。
真个是:修桥补路遭横死,缺德冒烟富一生!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