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学英语教师
63年夏季高考前,南京市教育局根据市内中学英语教师严重缺乏的现状,决定高考前,在考生中择优录取一部分通过英语考核并同意放弃参加高考的考生,经市教师进修学院短训后,充实各中学的英语师资队伍。并且说明,开始时是以代课教师的名义分配到各个中学,福利待遇,包括公费医疗、寒暑假等,视同正式教师一样;编制问题下一步解决。这样,63年9月份,以顶编代缺的名义,我被分配到了南京市第十二中学任英语代课教师。
说实话,刚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根本就没有去想过一些不应该会发生的事!更没有去想过一些不应当是由我们来考虑的问题?走上课堂后,只是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不能误人子弟!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英语学习上;中文书籍头二年内简直都没有碰过,有时连一些常用的成语和诗词都会说得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而且,从63年开始,初中英语课每周7课时,其中有一天有2课时。英语教学一反60年代不重视,甚至取消初中英语课程的做法,而变得有些过分地重视了。教学上推行当时流行的、专为外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英国霍恩比(Hornby)的口语句型教学,这样使学生可以“举一隅而三隅反”,方便学生遣词造句,用活常用的一些英语动词,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与此相配套,同时出版了他的“高级英语学习词典”和一本“英语格式及用法指南”的语法书。强调口语教学,出版了英国埃克斯利(Eckersley)四卷本的基础英语。上述二位专家,都是在东南亚国家从事外国学生英语教学的,积数十年的施教经验,才写出来这几本书,很受欢迎。结合教学我也很好地研读了这几本书。
6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从53年起初中取消外语课程;高中设俄语班和英语班,每周外语课仅二、三课时,大家对外语学习普遍不重视。本来一周二、三课时就学不到什么东西,再加上不重视,外语课形同虚设,尤其是英语课。大多数同学根本就不学习,记不住单词,更不用说朗读课文了。当时,高中我在南京市第十中学上学,我们的英语教师都是原教会学校金陵中学的老教师,外语水平普遍很高,给我们上课简直就是上英语识字课,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更遗憾的是,学生们根本就不领情,毫无学习的要求!后来,很多英语老教师都被调到大专院校去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感到失去了多好的学习环境!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学生俄语学习的热情也随之下降,相反,要求学习英语的人数有所增加。随着与欧洲外交关系的逐步恢复、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国家也开始意识到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63年推行的英语新编教材,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每周7课时,和语文课的课时一样。但语文课有作文?所以有一天有二课时,还可以派用场;英语则完全不同,一天二课时,前一课的单词还未消化、记熟,就又要上新课了,教学效果肯定会有些问题!经过大家普遍地反映,64年英语课时改为6课时。
说到外语教学,不妨顺便谈谈我们教研组的朱光岳老师。朱老师是外语教研组的组长,教俄语的,是上海外国语学院前身俄专的首届毕业生。他是解放前夕文理分科时高中文科班的学生,中文水平很高。52年刚分配到南京市工作时,正是中苏关系最红火的时候,也是俄语最吃香的时候,先在市公安局外事处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转到中学从事俄语教学工作,业余时间还经常应约翻译些应时的文章,真是年轻有为、春风得意,风光得很。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社会上俄语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下降,他也把注意力从教学、翻译并重的方向转向集中精力研究俄语教学,并取得全国教育界中学俄语教学第一人的美誉。说来也奇怪,朱老师古文根底很好,有点私塾先生的味道,说中文有很重的安徽地方腔,有些木讷;平时在办公室里很少,或者干脆说从没有听他说过一句俄语。可是一进课堂,就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他简短、流利的几句开场俄语,就可以引发起同学们接二连三侃侃而谈的俄语对话,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且贯穿始终!听他上课,我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先进的教学法!他对俄语教学倾注了多年的心血,编写了简易的俄语会话手册,使学生们能在有限的单词量内进行丰富的日常口语对话。他的这份心血,加上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我听过他几堂课,虽然他是教俄语的,与我们英语教学风马牛不相及,但听他讲课绝对是一种享受,好像是在看一位著名的导演,指挥若定、胸有成竹地安排学生们表演一样!?市教育局组织全市部分俄语教师来听他的课,大家都以为是作秀,早已操练好了的!其实不然,真是真功夫,“非一日之寒”!以后,局里搞了几次突然袭击式的听课,不事先通知,突然驾到,使你根本无法准备;结果依旧在作秀,使他们解开了自己的谜团,也不得不赞叹、佩服朱老师教学功夫的深厚!(因为我更多地是听英语课教学,对比之下,相差甚远。)与朱老师相比,在教学艺术和方法上“差若毫厘,失之千里”,就不去谈了。但克尽教师的职责,孜孜不倦地学习,还是得其真传的!

就这样,我们这批分配在全市各中学任英语教师的青年人,边教书、边学习(继续在市教师进修学院进修大学英语),同时也期盼能早日转正,像其他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一样。一年过去了,没有消息;二年过去了,依然没有消息;三年还没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更谈不上这个问题了!在文革中,经了解,当时教育局的领导,在方便地解决了中学英语师资缺乏的问题后,根本就把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青年人的出路问题置之脑后不闻不问了,致使编制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因为不提出、不考虑的问题,就成不了有待解决的问题!),到文革结束,72年才终于解决了这一不应成为问题的问题!问题何在?没有制度?官僚作风!权利大于一切!历经十年,青年人步入了中年,都成了各中学的骨干英语教师了,虽然问题最终解决了,但是回想起来不免叫人寒心!难道一个人的命运就能这样让人胡乱地摆布!而且没有人负责任!谁的错?只好怨你投错了门?!这真是一个不可以引以为训的伤心、惨痛教训!
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停课闹革命;大串联;派性斗争,文攻武卫;69年复课闹革命,其间又历经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宣队、军宣队进校;清理阶级队伍;清查516分子;等等,各种运动。文化大革命中,我只是个没有派性的“逍遥”造反派,虽也被比较熟悉、接近的学生拉进了“827”(当时南京二个造反派组织,红总和827),领个红袖标,但从未过问、参与组织的任何活动;67年,二派派性斗争激烈,文攻武卫期间,公交瘫痪,无法上班,我就“逍遥”在家了。
69年复课闹革命,积压了4届的小学毕业生同时进校,按当时军宣队的做法,4届学生分别编为4个营,每营10个班:66届的为4营;67届的3营;68届的2营;69届的1营。3届初中毕业生,大多下乡插队去了,少数升高中的学生编为直属连,共4个班。4届小学生同时入校,年龄不同,但同为初一学生,一起就有40个班,虽然高中生源不足,只有4个班,总起来也有44个班的学生;而当时文革中和后来在清理阶级队伍中靠边的教师,就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样,上课就有些问题了?教师太少!好在复课闹革命,开头主要是把闲散在社会上的几届小学生组织起来,收收心,先上起课来,就算是复课了。新教材还没有来得及编,临时编的文革教材,英文书本的第一课,就是“**万岁!”,一册课本,几句口号也就够了。教师不够,我们一个教师上10个班课,一周每班2课时也得上20课时,人很辛苦,工作量很大,但没有什么要求,只要有人进课堂就行了。至于教学质量,进度等等,都还不在考虑之中。白天上课,人疲劳点,还在其次;复课闹革命,重点在“革命”:每天下课后,3、4点钟开始,教师们就分组集中学习,排查文化大革命中的重大事件,一直要搞到晚上9、10点钟才可回家,而且天天如此,一搞就是半年。这对大多数比较“逍遥”的教师和我来说,倒是个很大的累赘:每天等于陪坐,一问三不知,听一些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的问题,一天4、5个小时,天天如此,哪能不厌烦!时间一长,难免会打瞌睡;但这可是对运动的态度问题!这本身就是个问题!这样,有时眼皮称不住,要打瞌睡了,同事们就递只烟抽抽,无形中也抽上了烟。一个连正式身份都没有的教师,我真是懊恼透了!
72年,在尚未解决编制问题前,我婉谢了学校的挽留,坚决要求转业去了工厂,结束了8年多的教书生涯!
2005年10月15日星期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