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民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过讨价还价,大汉与尼德兰、大吕宋最后还是定立了“公平条约”,这公平条约规定的很好:大汉和尼德兰、大吕宋互相保证对方在自己控制地域的利益和侨民的安全,双方商贾在到对方控制地域进行贸易享有公平竞争和赋税上的优惠,双方有义务保护对方商人和货物在本国控制水域和陆地的安全……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的规定了以后,算是落了个大家都满意的结果,毕竟大汉、尼德兰、大吕宋经营的主要货物不同,完全可以做到在商品上的互通有无,扩大贸易对大家都有好处,所以结果还是能接受的。
撵走了西洋人,陈鑫又接见了罗煞国的使臣,这回就没有那么客气了,陈鑫警告罗煞人不得再对大汉的努尔干都司进行蚕食,如果再有这样的行为,大汉将以武力解决双边冲突。不过作为打一巴掌后给予的糖果,陈鑫有样搬样的按与西洋人的协议也与罗煞人制订了一番贸易规则。不过因为罗煞本部远在欧洲腹地,与大汉的经贸交往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这一条等于白说。双方矛盾的焦点还是在北方土地以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北利用价值较高地区的所有权上。
糊弄完欧洲人,下面的重头戏自然是亲善那些“少数民族”兄弟,此时正值大汉的万寿节,也就是醇佑皇帝的生日,算是大汉醇佑朝的国庆节,这也是番邦们来进贡地由头。
这万寿节可就过的隆重了。不说庆典,单接见番邦使臣就够陈鑫忙活一阵子的。这里说的“番邦”只是为了叫起来容易些,其实里面差别很大,除了基本上算独立状态的朝鲜,缅甸,暹罗这些附属国,还有蒙古、吐蕃这些奉大汉为正统但半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严格意义上和番邦挂不上钩,不过因为此时汉民族的优越心理。所以把他们也和番邦们一块称呼了。除此以外还有些大汉境内地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也跑来进贡了。
在陈鑫印象里,中国的民族结构应该是清朝时初步确立形成地,但清朝短短二百多年不可能把少数民族分化的那么清楚,所以大汉以前这些少数民族就应该有很大的差别了。然而陈鑫对着上贡的礼单看了半天,却发现现代有的许多民族此时根本就没出现,这实在是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不过这也无所谓,在陈鑫的计划里虽然没有消除民族差别。但改变古代传统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不平等却是有打算的。作为从二十一世纪穿越回去的人,陈鑫对这些事并不陌生,在他看来,古代的统治者们接受少数民族的进贡并给予他们礼遇并不代表有民族平等的心思,这样做多半是为了表示一下皇家的威仪而已,等贡使们回去以后,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歧视该如何还是如何。
等按老规矩花钱出银子的把“藩属”们打发走,陈鑫便把几个主要的臣子都叫进了御书房。准备好好对他们灌输一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新思想,也为未来民族融合,防止出现民族矛盾引发的冲突做准备。
“这些日子忙着蒙古的事和海商地事,朕也没抽出空理会南边。”陈鑫装做无意的说道,“诶,萧雨明。这回内外番臣来进贡,朕怎么没看见安南的使臣?”
没看见那怪你眼不好,可这话萧雨明能说嘛?
“皇上,安南诸部确实派人来了,他们的酋长自然是不敢怠慢的。”
“噢,这事还是怪朕忙起来记不全。”陈鑫笑了笑,“安南那边汉民移过去不少,朕也已经恩准安南的诸部内迁滇黔等地,想必他们的日子应该比以前要好过的多了。”
方明德作为户部堂官,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皇上圣明。恩播四夷。安南夷民自从得了皇上准许内迁的恩准令,这些年许多人已经分散迁往滇黔两川。甚至还有人迁至鄂湘等地落户。加之汉民南迁,如今安南一地,汉民已占六成,且不说人数占优,单说当地州府作为,已使夷民生活大大好于从前,如此大恩,夷民早就没有造反的心思了。”
“呵呵,这就好。”陈鑫释然地笑道,“方明德说安南地夷民如今没了造反的心思倒让朕想起一件事来。自古以来,不管是秦汉也好,唐宋也好,最大威胁乃是北方游牧部落,不过南边地蛮夷也不是那么稳当,不要说出了什么南诏、大理、百越。就说南夷造反也是让各代朝廷头疼不已。这是为何?”
皇上凡是说清楚了事再问问题这一定是有什么想法。大臣们相互往了一眼,那眼神还是把引起皇上思考的方明德给拱了出来。
方明德倒也当仁不让,道:“华夏居于天下至中,蛮夷荻虏皆是华夏外藩之臣,不过因其与华夏颇有些不同,自然有些心思不一。中原朝廷强盛之时,四夷慑于天威,无人敢于造反,不过各朝之末中原朝廷势弱,所以才有了四夷的异心。所以臣以为只要国家强盛,社稷稳固,四夷自然不敢造次,威服四夷当以稳固国家社稷为要,同时给予四夷安抚,外加军队震慑,四境自然平安。”

方明德说的这些明显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就像美国一样,现在是无比强盛,到处当“世界警察”,可是谁能保证你永远强大下去?到时候你不强大了,就等着那些与你有愁的国家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吧,所谓墙倒众人推就是这个道理。
“方明德说的有道理,要威服四夷,就要自己强大。噢,朕有点事一直不大明了,华夏又称诸夏,看这名头,这个‘诸’字似乎有些说头。”
方明德道:“诸夏者,乃是上三代夏商周分封之制时所称,天下分封为万国,其后战国末并为七国,这就是‘诸’字的正解。圣人曾经说过,华夷之别在其服饰礼仪,凡是效我华夏衣冠礼制者皆可视为诸夏。”
方明德自己说到正题上了,也就不用陈鑫再“循循善诱”:“嗯,‘效我华夏衣冠礼制者皆可视为诸夏’,这话说的好,圣人不愧是圣人。如今大汉一统,四夷宾服,这话不是面子话,要是金国未灭时说这话就有些打肿脸充胖子了,不过现在这样说应该是理直气壮的。既然是四夷宾服,他们渴慕中原文化也是难免的,所谓人往高处走嘛。就拿安南和努尔干都司来说,如今都是大汉直辖的地方,安南夷民和女真人也是向往华夏文明的。本来他们也和大汉人没什么两样,单说安南夷民其实就是我华夏之人,当年楚将庄矫于秦灭楚时带军南下,与滇黔夷民融合,后来建了滇国,所以这滇国也是我华夏的一份子,后来滇国没了,唐玄宗时又兴起南昭国,其实这南昭国正是滇国的延续,南昭王皮罗阁共有七子,除长子阁罗凤继承南昭王位外,其他六子皆往南边发展,才有了如今的缅甸、暹罗这些国家以及安南,所以这些人称为蛮夷实在是有些勉强了,应当是我华夏的分支才对,只不过年深日久,风俗语言有些不同罢了,再说北边朝鲜不也是我华夏商裔萁子分封之地嘛?虽说血统里混进了些夷人的成分,但根子还在我华夏。所以朕说诸夏应涵盖四夷大部,不应把他们视为外人。”
陈鑫这一番论古道今,让大臣们初步有了个印象,那就是皇上准备用对待安南人以及女真人的方式对待其他少数民族,这也许就是皇上经常提的民族融合吧。
“皇上圣明,四夷中确实有些是华夏分支,不过也不能说都是……”礼部尚书萧雨明说道。
陈鑫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话也不能这么说,如今西洋人来我大汉的多了,你们也见怪不怪,西洋人面貌与我们多有差别,本来就不是同根生,相比较而言四夷与我华夏人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纵使不是诸夏,也和我华夏有莫大牵连。再说圣人已经说过华夷之别在其服饰礼仪,只要他们效我华夏文化语言,我们就没有将他们实为外人的道理。”陈鑫如今学了个乖,知道在中国战乱用法家,和平用儒家的道理,现在这些大臣都是圣人弟子,凡是要想办成往孔老夫子那里靠一靠就能事半功倍。
陈鑫当皇上本来就是“金口”更何况还把圣人搬出来了,两圣合一圣,大臣们也无话可说,齐声禀道:“皇上圣明。”
既然大臣们没有话说,陈鑫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朕统御天下,视万民如一家,四夷也盖莫能外,只要真心顺从大汉,朕都平等待之。四夷如今穷,一方面是其地荒僻,另一方面也是缺了治理能臣,传旨,北边女真、苦夷、朝鲜,西边蒙古、吐蕃,南边安南以及缅甸、暹罗皆可遣贵族子弟及可用之才来大汉学习,学成之后在大汉为官做事也可,回去整顿礼制亦可,另外四夷夷民如若诚心遵奉大汉法制,可以分散迁往大汉内地居住,汉民亦可到夷区居住发展,同时大汉朝廷保证四夷首领只要不背叛大汉,朝廷将永保他们的尊荣和富贵,总之朕统御之下和同为一家,不分彼此。”
和同为一家,不分彼此能够做到吗?不知道,不过历史上向来是先进民族融合落后民族的,一个民族真正得以维系的乃是同一的文化和民族心理,当语言文化融合以后,民族的差别便可以减小,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融合之路,真正的和同为一家。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