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花兰市委市政府最终同意了市文化出版局多次打的请求改革的报告,同意将市秦剧团改名为市艺术团;同意给市文化出版局下属的市艺术团和市群艺馆全体职工每月只发百分之三十的工资,其余的百分之七十由单位去挣;同意招收三十名艺术院校的学生,作为办各种艺术培训班的指导老师;同意向社会招聘五十名男女青年,培训后作为艺术团的演出骨干去闯荡市场。批示明确指出,两个单位职工的工资从下月开始就发百分之三十,一切改革就从现在开始。
市艺术团团长王宽和市群艺馆馆长向鸿儒把市委市政府的文件在全体职工大会上宣读完毕后,立即引起了职工们的骚动,谁都说怎么这么快,说改革就改革了,这样一来我们到底能不能吃上饭?到底有没有保障?怎么好端端的单位说变就变了,可这还是**的天下啊!
王宽和向鸿儒分别对自己的职工解释说,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谁也阻拦不了,或许一改革我们会更好了,收入会更高,希望大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要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不要做改革的绊脚石和落后分子。从明天开始我们就要真正拉开改革的序幕了,我们就要到市场去找饭吃。
随后,花兰市成立了由市财政局、市文化出版局和市艺术团、市群艺馆联合组成的招聘团,前去省城艺术院校招聘学生。由于花兰市是一座著名的新兴工业城市,财政收入在中国的西部名列前茅,再加上现在的大学扩招太厉害,社会根本无法满足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当花兰市打出招聘大学生的招牌后,应者云集,报名人数一下子超过了三十多倍。而且招聘简章明确规定,这些招收的大学生不参与花兰市文化出版局的改革,工资由市财政局全额发放,每月还有一定数额的奖金。这更让学生们挤破了头。有些学生家长托关系、找后门都想前来。
面对如此情景,招聘团连夜召开会议,决定采取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法决定最终的录取学生,而且最终录取的学生每人要交纳三万元的城市增容费。这样一来,虽然堵住了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有被吓住。家长们想方设法凑够了三万元的费用,希望孩子能够被录取上。他们的心里早就算好了,掏上三万元就等于白干一年,但以后一切就有了保障,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参加笔试、面试的学生还是将近录取名额的三十倍。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花兰市招聘团不但招聘到了三十名艺术类的专门大学生(这些大学生今年毕业后就可以立马来上班),而且还有了九十万元的收入,可谓是人财两收,皆大欢喜。九十万元怎么花呢?招聘团全体成员经过商讨,决定招聘团全体成员每人买一套高档名牌服装和高档纪念品,剩下的钱再用作到香港、澳门、广东和新马泰旅游一趟的川资。如此一来,九十万元就所剩无几。
招聘团回来之后,就着手在花兰市招聘五十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艺术细胞的青年男女,作为市艺术团着力培养的青年演员。因为有了招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经历,招聘团经过商讨,也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被录取者每人交纳五万元的录取费作为市文化出版局进行改革的费用。这个费用报知市委市政府备案,具体由市文化出版局保管、花销。当然,招聘大学生的费用没有向市委市政府报知。费用是被招聘团全体成员悄悄花掉的,谁都守口如瓶,不再提起。
花兰市是全国第二批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城市,财政收入虽然很好,但近几年没有招过工,每年也像全国一样仅仅招考为数不多公务员。市文化出版局招聘的演职人员虽然是自收自支,但单位买“三金”,即养老金、失业金和住房公积金,工作相对稳定,工作环境好,对广大市民还是有很大的诱惑性的。广告一打出来,不到几天时间报名人员将近一千人。有些人还通过关系,找到市上有关部门的领导说情,希望把孩子一定要招上。至于五万元的录取费,谁也没有说什么,心想只要能够录取上就已经不错了,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哪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只要孩子有个相对固定的工作,就可以成家立业,当家长的就尽到了应尽的职责。而且凭多年的积蓄,大多数花兰市人还是能拿出五万元的。
看到自己的设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越来越展现出光明的前途,宋承星对自己当初的设想还是非常满意的,认为自己的决策是很英名的。他有时间了给廖鑫打电话,每每提起此事,显得踌躇满志,甚至有点得意。她说,你还是悠着点,现在还很难说是否能够成功,关键是要看下一步到底能不能挣到钱,能不能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这才是最重要的。宋承星嘴里说那是、那是,但还是流露出对她的担心有点不屑一顾。他说你好好看着吧,挣了钱我就可以给你买房、买车,让你好好享受。廖鑫说谢谢啦,难得你还记得我。他说,看你说的什么话啊,我忘记了谁也不能忘记你!我如果忘记了你,我成了什么人?她说好啊,真的谢谢你,希望你能够大大地成功!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招聘演员的活动结束了,市文化出版局还挣到了二百五十万元的收入。
一切正如宋承星预料的那样紧锣密鼓地进行。毕业后的三十名大学生和招聘到的五十名社会青年已经报到上班了。大学生们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艺术知识充分展示了出来,有的被作为骨干充实到艺术团的演出队伍,有的做了新招收演员的老师,有的再练基本功准备开班向社会招收艺术类的中小学生。新招收的演员个个都很卖力地向大学生们学习,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饭碗就要靠自己去挣,如果学不到真本领就没有饭吃。因此,那些大学生们很受年轻演员们的青睐,整天被年轻演员们缠住不放。
艺术团团长王宽和副团长马小平经过研究决定,团里成立一个对外联络处,由五十多岁的马巍青任组长,专门负责演出市场的开拓和具体演出的业务活动。在团里大肆组织排演节目的同时,联络处人员要四处活动,联系演出业务。马巍青就带领联络处的几个人员开始到花兰市的农村乡镇活动了。
花兰市下辖两县一区,即河西县、祁连县和花兰区,城乡总人口达到八十多万。目前,刚刚夏收完毕的河西县正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交流会。过去,每到交流会期间,艺术团总会受到大力邀请,在八个乡镇轮流演出秦腔和歌舞节目,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当然,演出也付一定的报酬,报酬多少艺术团并不在乎,主要由各乡镇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艺术团主要的任务是把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带给老百姓,完成上级每年下达的义务演出任务。当然,今年的情况就不同了,不但要收费,而且费用不能太低,否则,百分之七十的工资从哪儿来呢?
困难肯定是有的,这点谁也想到了。

当马巍青走进清河镇镇长肖俊杰的办公室,说明艺术团愿意来演出时,肖俊杰很高兴。但当马巍青说明了今年团里改革的情况,每场演出需要收费一万元时,马巍青有点不高兴了。马巍青说过去你们演出一个星期我们才给一万元,现在怎么一场就要一万元,太贵了,太贵了!你们改革我们不反对,但你们也不能忘记你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向老百姓传播先进的文化,你们怎么改革都不应当违背这个宗旨。
马巍青说,镇长,你说的没有错,我们确实肩负着向最基层的老百姓传播先进文化的使命,但关键我们也要吃饭啊!每场演出收取一万元一点也不多,这是经过我们反复测算过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职工们的工资,否则我们就没有饭吃。你就行行好吧,答应了吧。我们一定尽心尽力演出好,让老百姓更加满意,更加喜欢。
肖俊杰说那不行,太贵了,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钱。不行这样吧,你先回吧,我再跟书记商量一下,如果有什么消息我就给你们打电话,你看好吗?
马巍青一看再讨价还价下去没有一点意义,弄不好还会谈崩,就顺水推舟说好吧,那我们先回了,我们等你们的好消息。
过了两天,没有电话打来;又过了两天,没有电话打来;直到一个星期之后,还是没有电话打来。眼看交流会马上就要开始了,但演出还没有眉目,王宽非常着急,问马巍青是怎么回事?马巍青说不知道,但心里像火烧火燎一样难受,再也坐不住了,就打电话问肖俊杰研究得怎么样了?肖俊杰说杨恒涛书记说了,一万元绝对太贵,五千元就行,说完就挂了电话。
马巍青立即向王宽做了汇报。王宽说五千元太低了,看来我得亲自去和书记、镇长谈谈,争取再加一些。
一个多小时候后,王宽、马巍青和联络处的几个人驱车来到清河镇,正好书记、镇长都在。一阵寒暄之后,双方就讨价还价起来。杨恒涛书记说,王团长不是我们不愿意请你们,而是你们的要价实在太高了,我们接受不起,肖镇长已经给你们说了,每场演出就五千元,你们就来吧。王宽说,杨书记你们就再加些吧,我们实在是没有饭吃、没有办法才求你们的,你看每场八千元怎么样。
杨恒涛说太贵了太贵了,我们付不起,绝对付不起!
就这样,双方争来争去。当然,王宽也不敢说什么过激的话,他知道自己是在求人,求人就得嘴软、嘴甜,得把握好分寸,否则弄僵了就不好收场,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因此,王宽始终是面带笑容,苦苦向杨书记和肖镇长叫穷、求告,希望把价钱再提高一些。
看到王宽磨来磨去,杨恒涛有点不耐烦了。他说,好了好了,王团长,你真能磨,我也是个利索人,那就再加一千五,每场就是六千五,肖镇长你看怎么样。说着,杨恒涛向肖俊杰和王宽分别看了看。
看到书记同意加了钱,肖俊杰也就来了个顺水人情,说那就好吧,王团长,杨书记说了六千五就六千五吧,再一分也没有了。
看到如此情境,王宽知道再争下去不但一分钱也加不上,弄不好真正就谈崩了,不好收场,一分钱也就挣不上了。王宽添了添干燥的嘴唇,也扫了一眼马巍青和联络处其他几个人一眼,说既然杨书记和肖镇长说六千五,那就六千五吧。我看我这个叫化子团长是再也要不到一分钱啦!那就六千五,我们还是给你们好好演出,节目质量不但不能下降,我们还要想办法提高。
杨书记说,王团长你就理解一下吧,我们的钱现在也不多,国家已经取消了农民种地的各种费用,镇上就靠几家不死不活的乡镇企业维持生活。说实在的,要不是农民每年看惯了你们的秦腔,我们今年还真不想花钱请你们,哈哈哈。
王宽也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杨书记说,咱们生意归生意,但我们还是要尽地主之谊的,中午就请你们吃一顿便饭吧。走,现在快到中午了,咱们找一家羊肉馆吃饭去。
就这样,市艺术团在河西县召开交流会的几个乡镇开始演出了。之后,又顺便到祁连县和花兰区召开交流会的几个乡镇演出。
两个月下来,演出的收入仅仅够发当月每人百分之六十的工资,还是没有达到上面规定的百分之七十的目标。演员们叫苦连天,说这两个月的演出比过去几年演出的总和还要多,有的累得腿脚酸疼,身子一粘到床上就躺不住;有的嗓子喊哑了,像感冒一样,说不出话,发不出声。
看到市艺术团已经走向了市场,市群艺馆不甘也不敢落后,也想发挥自己的特长,走向市场挣工资。馆长向宏儒和副馆长刘一辉经过协商,先把馆里租给别人的两间门面房收回来,再把两间房打通成一间,装修出来后,开一间画廊。平素,就卖本馆书画家的书画作品。每个季度,再请几个在全国和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书画家来画廊现场作画、写字,现场出售作品,一方面增加馆里的收入,给职工们发工资,另一方面刺激花兰市的书画市场,培养花兰市民爱好书画的兴趣,提高市民们的鉴赏水平。
经过装潢公司的工人们白天黑夜的加班加点,半个月后,花兰书画院正式宣告成立了。开业那天,馆里举行了盛大的开业仪式,市委书记、市长等市上的领导和企业界的领导亲自莅临,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说市群艺馆大胆改革、创新、求变,打破铁饭碗,主动走向市场,精神可嘉、可取,值得市上其它单位好好学习,好好思考。我们祝愿市群艺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争做弄超儿,勇往直前,取得成功。
在礼炮、鲜花、掌声和红地毯的映衬下,开业仪式显得格外隆重、盛大。
装潢一新的书画大厅里,挂满了书画家们的作品。正中悬挂着省文化厅、省群艺馆等省上领导和市委书记、市长等市上领导,以及全国和省上著名书法家的书画贺辞和书法作品;两旁悬挂着本馆书画家和本地书画家的作品,重点突出,高低错落有致,显得典雅而又庄重。
开业当天,市群艺馆进行了精心的准备,特邀了市上大大小小的能够邀请到的领导,著名的企业家、有钱的老板和社会名流,目的就是为了在开业的当天能够销售掉大量的书画作品,筹得更多的款项,一方面给职工们发工资,另一方面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果,开业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一算帐,当天的营业额达到了几十万元。向宏儒馆长基本满意,认为一座经济文化发展一般、城市人口只有八十多万的西部城市有这样的收入已经不错了,如果以后能够保持住这样的水平,给职工们发工资问题不是太大,甚至还会有盈余,但要保持住这样的状况也是不容易的。因为今天是开业典礼,聚集了花兰市多年来储藏的能量和各种各样的关系,在一年之中要想经常有这样的好事恐怕很难。想到这儿,向宏儒内心还是隐隐有点焦虑。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