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要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笔,一生的技巧
2005-11-0415:27:00,兀齐,2166,0/387,原创,(0)
2005-5-39:00:00张传本来源:易文网
旧中国对帮派大哥有一个要求叫做“笔舌两兼,武勇当先”,今天我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上,还深深地赞同这两句话。即使对一个现代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我觉得这个标准也同样是意义的。所谓“笔舌兼”就是要求笔头能力与口才都要好,否则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就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更不能培育与引导自己手下人的士气;“武勇当先”对应的就是一个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管理人员要有点“匪气”,说干就干,勇于把自己的想法落实成实际的行动,否则优柔寡断就会为自的手下所瞧不起,从而影响自己的威信与把握局势的能力。
这条标准对企业里面的其他岗位也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其中提到的文笔能力,更是企业里面各岗位要细心培育的。不仅对文秘人员如此,对各层理人员、营销人员、采购人员、办公室处理杂务的职员同样如此。若想在职业上有所建树,没有相当的文笔能力难度会增加不少。加拿大统计局统计数字表明,企业人接受的教育每一年,年薪平均增长8.3%,其中的3.1%又归功于读写能力的提高,这充分说明文笔能力是体现员工档次分野的重要指标之一。
现在你回想一下自己在企业里面哪几个环节应用到了你的文笔能力。第一个环节要前溯到应聘时撰写简历了。一份好的简历是我们进入一个企业的敲门砖,你知道有多少人因为不善于包装自己,不于表现自己,他们的简历甚至都没到真正有权力录用他的人的案头就被枪毙了。文笔能力,在你进入企业的第一时间已经充当了一次过滤器。
进入企业后,月月的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又是考验一个人文笔的重要关卡。许多人认为自己在企业里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觉得自己一直勤勤恳恳,做了好多事情,但自己的劳动成果却总不能得到正的评价。但你分析过其中的原因么?在企业里面干得好,是基础,但说得好也是必要的。在叠床架屋的官僚体制中,每层的上司都在监控他的直接下属,都在向他的直接上司汇报工作,如果你连自己写计划总结时都觉得好象跟过去一样,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你让你的上司如何针对你这块向的上司汇报,如何为你争取更大的利益?要知道许多上司虽然能决定你的待遇与职位,但往往他还需要去游说他的上司接受他的主张。
再者,企业里面往往有许多诸如报纸、杂志、宣传栏等的宣传阵地,这是各部门传自己的舞台,如果你的文笔好,把自己部门的业绩、好的想法、好的氛围宣传一下,能加深其他部门对你们部门的了解,甚至可以引领导从更深的角度去观察你们部门的工作,从而让他们正确地看待你们部门的工作。而这些如果自己部门不去做,其他部门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又不能做,那样大家能够注意到的往往都是自己部门的缺陷,事情办得不顺畅的地方,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别人对自己部门的价。我在青岛那家制造企业工作时痛感其他部门对我们缺乏了解,无论企业生产还是停工,无论在企业的哪个角落,几乎都有我们人事行政部在做工作,而许多员工对我们缺少深入的观察,认为人事行政部工作很轻松,整天没多少事情做,我就写了一篇描写我们部门工作的文章—“影子部”,意思是我们部门就象影子一样无时无刻不在与企业一起运转,只是我们在后台,大家看不到而已。我在文章里向他们展示组织大家出去游玩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做准备,现场如何张罗,我们根本不能把这种活动当作是个人的放松;为了不影响大家工作,我们如何在晚上铺设电话线,如何在周末铺地毯,换花卉;如何深夜探访员工、陪护病人。当时我越写越激动,一气呵成。我们的董事长在上海看到了这篇文章,说了一句话,“谁说人事行政部不干事情”,都把我们经理感动坏了。由这篇文章,我们经理对我以后的工作给予了很多的扶持。
企业里面还有好多工作涉及到解释与沟通,这时文笔也很重要,许多人动机是好的,但文笔不到家,往往不能说明白自己的意思,反而会把好事办坏。我以前企的一个技术研发人员给总经理写信,对收入表示不满意,信中把企业描绘得一团糟,且气强硬,最终直接导致了从公司走人。我也做过类似的事情,我写了一封信,通过总经理意见箱到了总经理手中,信中我向他反映,由于拷贝了集团成熟企业的工资制度,公司重奖金轻工资,但公司草创,没有定单,奖金很少,员工收入太低,人心不稳,我以自己为例,分析了公司工资的构成,与我的生活开支及对薪金的期望,这样一个对比的结果也就从侧面反映了我对自己的薪酬是不满意的,但我所有的观点都是对事不对人的,没有个人的牢,所以公司领导也容易接受。公司总经理在接到这封信后,专门与我谈了话,了解情况,并召开了员工座谈会,还携带这封信专程赶到上海见董事长,最终改变了薪酬方案,我的待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比一下这两个例子中的处理方式与结果,我们不难看到文笔的重要性。就如同我们都熟悉的曾国藩的那个故事,“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实际上有么不同么?但不同的顺序表达了不同的精神面貌,最终就收获了不同的结果。
文笔也是项熟能生巧的技术,只要我们勤写勤练,掌握起来并不难。一旦我们真的能在企业或部门里面确立起“文胆”、“笔杆子”的地位,对近距离地接触企管理核心部分、走上企业管理的重要岗位而言就提供了一条捷径。
``````````````````````````````````````````````````````````````````````````````````````````《文笔要诀》,唐人杜正伦撰。大题为"文笔要诀",小题为"句端",皆言语助词。王利器先生以之为言虚字最早之专书,并著有《文笔要诀校笺》。此书两唐书本传及两唐志均未见著录。今传日本平安末期手抄本,昭和十八年(1943)据五岛庆太郎藏本影印。此书对于文学、语言学等研究极有价值。
文笔要诀
唐·杜正伦
句端
属事比辞,皆有次第;每事至科分之别,必立言以间之,然后义势可得相承,文体因而伦贯也。新进之徒,或有未悟,聊复商略,以类别之云尔。
观夫,惟夫,原夫,若夫,窃惟,窃闻,闻夫,惟昔,昔者,盖夫,自昔,惟。
右并发端置辞,泛叙事物也。谓若陈造化物象,上古风迹,及开廓大纲、叙况事理,随所作状,量取用之。大凡观夫、惟夫、原夫、若夫、窃闻、闻夫、窃惟等语,可施之大文,余则通用。其表启等,亦宜以臣闻及称名为首,各见本法。
至如,至乃,至其,于是,是则,斯则,此乃,诚乃。
右并承上事势,申明其理也。谓上已叙事状,以复申重论之,以明其理。
洎于,逮于,至于,既而,亦既,俄而,洎、逮,及,自,属。
右并因事变易多,限之异也。谓若述世道革易,人事推移,用之而为异也。
乃知,方知,方验,将知,固知,斯乃,斯诚,此固,此实,诚知,是知,何知,所知,是故,遂使,遂令,故能,故使,所谓,可谓。
右并取下言,证成于上也。谓上所叙义,必待此后语,始得证成也。或多析名理,或比况物类,不可委说。
况乃,矧夫,矧唯,何况,岂若,未若,岂有,岂至。
右并追叙上义,不及于下也。谓若已叙功业事状于上,以其轻小,后更云"况乃""岂云"其事其状云。
岂独,岂唯,岂止,宁独,宁止,何独,何止,岂直。
右并引取彼物,为此类也。谓若已叙此事,又引彼与此相类者,云"岂唯"彼如然也。
假令,假使,假复,假有,纵令,纵使,纵有,就令,就使,就如,虽令,虽使,虽复,设令,设使,设有,设复,向使。
右并大言彼事,不越比也。谓若已叙前事,"假令"深远高大则如此,此终不越。
虽然,然而,但以,正以,直以,只为。
右并将取后义,反于前也。谓若叙前事讫,云"虽然"仍有如此理也。
岂令,岂使,何容,岂至,岂其,何有,岂可,宁可,未容,未应,不容,讵令,讵可,讵使,而乃,而使,岂在,安在。
右并叙事状所求不宜然也。谓若揆其事状所不令然,云"岂令其至于是"。
岂类,讵以,岂如,未如。
右并论此物胜于彼也。谓叙此物微也,讫,陈"岂若"彼物微小之状。
若乃,尔乃,尔某,尔则,夫其,若其,然其。
右并覆叙前事,体其状也。若前已叙事,次便云"若乃"等,体写其状理。
倘若,倘使,如其,如使,若其,若也,若使,脱若,脱使,脱复,必其,必若,或若,或可,或当。
右并逾分测量,或当尔也。譬如论其事使异理,云如此。
唯应,唯当,唯可,只应,只可,亦当,乍可,必能,必应,必当,必使,会当。
右并看世斟酌,终归然也。若云看上形势,"唯应"如此。
方当,方使,方冀,方令,庶使,庶当,庶以,冀当,冀使,将使,夫使,令夫,所冀,所望,方欲,更欲,便当,行欲,足令,足便。
右并势有可然,期于终也。谓若叙其事形势,方终当如此。
岂谓,岂知,岂其,谁知,谁言,何期,何谓,安知,宁谓,宁知,不谓,不悟,不期,岂悟,岂虑。
右并事有变常,异于始也。谓若其事,应令如彼,忽令如此。
加以,加复,况复,兼以,兼复,又以,又复,重以,且复,仍复,尚且,犹复,犹欲,而尚,尚或,尚能,尚欲,犹仍,且尚。
右并更论后事,以足前理也。谓若叙前事已讫,云"加以"又如此。
莫不,罔不,罔弗,无不,咸欲,咸将,并欲,皆欲,尽欲,皆并咸。
右并总论物状也。
自非,若非,若不,如不,苟非。
右并引其大状,令至甚也。若叙其事至甚者,云"自非"如此云。
何以,何能,何可,岂能,讵能,讵使,讵可,畴能,奚可,奚能。
右并因缘前状,论可致也。若云"自非"行彼,何以如此。
方虑,方恐,所恐,将恐,或恐,或虑,只恐,唯虑。
右并豫思来事,异于今也。若云今事已然,"方虑"于后或如此。
敢欲,辄欲,轻欲,轻用,轻以,敢以,辄以,每欲,常欲,恒愿,恒望。
右并论志所欲行也。
每至,每有,每见,每曾,时复,数复,每时,或。
右并事非常然,有时而见也。谓若"每至"其时节、"每见"其事理。
则必,则皆,则当,何尝不,未有,不则。
右并有所逢见便然也。若逢见其事,"则必"如此。
可谓,所谓,诚是,信是,允所谓,乃云,此犹,何异,奚异,亦犹,犹夫,则犹,则是。
右并要会所归,总上义也。谓设其事,"可谓""如此",可比"如比"。
诚愿,诚当可,唯愿,若令,若当,若使,必使。
右并劝励前事,所当行也。谓若其事,云"诚愿"如此。
自可,自然,自应,自当,此则,斯则,女则,然则。
右并豫论后事,必应尔也。谓若行如彼。"可"如此。

(全文完)文笔断想(系列)
2005-11-0514:36:00,兀齐,3723,0/781,收藏,(0)
作者:寸草晨露
--发布时间:2005-4-87:12:00
文笔断想之一:文出自立
文由心出。行文是作者用心而作,作者的“意”主导文笔。意新文新,意美文美,意妙文妙。这个“意”,是作者的长期积垒,不断提高,丰富的生活浪花采撷,与厚实的文学底蕴揉合,一朝迸发而成。“意”是文的灵魂,灵感是文的起爆点,语言是作着胸中可资调遣的雄兵。文筹划于胸,思构于脑,高手作者,成熟的文思,如瓜熟蒂落,行云流水,脱颖而出。即所谓文不加点,如即兴喷薄。李太白斗酒诗百篇,似非溢美之词。

文(诗)是脑力劳作,精神产品,加以手法运用的特殊性,常使人产生错觉,以为行文是可自己随心所欲的。其实文出自立,就文来讲,是有它自身的规律的,不然就会扭曲。我曾在网上感到人情“夹缝”之苦,想抒发一下,可一发笔就不是那回事了,写了两篇,还没体现原意(发原创可鉴)。夹缝就是夹缝,若太随意,就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朦胧是美,但过了“度”,人就懵了,这也许就是一些诗失去读者的原因之一。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则更喜曲径通幽。究其实,就是立意要高,要深,要远,而笔触要灵,笔法要活,给人以不尽回味。寸草喜文更喜诗,因中华诗坛正处于苦闷期。艺无止境,但要突破,也非一蹴而就的。要走出困惑,就要有广泛参与。就要适合大众,适应国情,就要兼收并蓄,继承传统,与时代合拍。开一条新路。(意境的表达另文探讨)
一个诗作者,常有面临突破自我的苦闷期。现在诗坛也在苦闷期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应该说,新体诗还没找到定位,一些有识之士又去发掘古诗。我在一些网上说过,一种为百姓喜闻乐见的,继承传统的,融合外来的,切合时代的新诗体一定会诞生。
诗重形式,而形式也确是不断演变的,要开创新诗代,就要不断探索。
不以词害意是自古就推崇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伟大的诗人、文学家也是这么做的,不以词害意在**的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故而,八股文最终没有市场而走向寿终正寝。当然,古体诗、文依照一定的格律、顺序是必要的,但一定不能拘泥于格律,说白了就是:写出东西让人看了痛快,表现出自己真正的感想,把拜读的人带入自己的意境,以情感人,以美动惹人,以理服人,诗人愁读者愁、诗人哭读者哭、诗人乐读者乐……就是好文好诗!
文笔断想之二:《文从字顺》
字即指语言运用。
創作过程,是作者以意为主导,构局谋篇,调词遣字的编织工程。主观的主导性,很容易产生错觉,似乎作者可以随意派用语词,任我天马行空。究其实,当意赋予景(物)等载体后,文出自立,就有了客观限制,就不全是主观随心所欲了。写作过程,就得按行文要求走。在这里,语言文字,如构建组件,如梁、如檩、如椽、如砖瓦,不能任意摆放随心乱用----这就是文从字顺。
一些诗,在创新出新时,过份强调自我的作用,恰是犯了文从字顺的忌。把寄托物景随意组合,一味苛求用语新奇,曲径一曲再曲,用语如碎片叠加,朦胧得使读者如猜哑谜。不能让读者共鸣,枉了一番苦心。
对于百姓,古典作品存在语言隔膜,一旦通过语言关,就越品越有味儿;而一些新诗,语言无障碍,但领会偏难。我访问一些人,有句话如重锤撞警钟:宁读古诗一首,不看新诗一筐。我们理应三思。
文笔断想之三:意赋予境以景托意-----志与情的全新境界
作者在生活中产生切身感受,这感受在胸中激荡,产生强烈表达**,这是“意”(志,理)。这个意,要通过某种景象,某种事物体现出来,这就是意的寄托体。在意同景物结合时,有作者丰富的情感揉合其中,含了意的景物,得以升华,里面充满了义、理、情、志,既鲜又活,使作者达道一个全新境界。这就是意境。意境是诗的灵魂。
意境,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具体体现。意(或叫志,诗言志),是作者经生活火炉炼就的,常存于心间。产生表达**,有时如火山喷发(**),有时如涓涓细流(柔情),一般是外界的触动,如景如物,亦或是别人情感的诱发(如两人思想、观念、认识等的碰撞或引伸)触动本心,意付于景,情赋于物,意境即告生成。
意境有高下之分,表达有雅俗之别。我们常说真、善、美,但角度不同,认识并不尽一致。我以为,真与美要力于善上。有时,一些丑恶的东西,也不戴面具,肆无忌惮的表露,这是丑恶的真。有时它会化装作假,将砒孀拌演成白糖。而高与下,则是立足点的差别。
如目前的股市,一方面大喊大叫股不规范,一方面又大量发行着不规范的股。这种两面性的矛盾之可悲,在于还在继续。诗坛也是如此:一方面说新诗如猜谜,另一方面,还在写猜谜的诗;一方面称赞名家名作的“先天下”伟大,另一方面又忘记了天下的忧乐。我不反对写个人,写自我,但要放进社会里。
常说“文如粥,诗如酒”,诗的创作是酿酒工程。
意境的三阶段:意念----意象----意境。
作者先酝酿意念,而后赋于景物,就是意象;在此基础上升发,达到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诗的灵魂。
说到对诗的“懂”,客观讲,有的是文化层次问题,有的是兴趣爱好问题,有的是理解、习惯、倾向......不能一概而论。现在,立足振兴诗坛,“懂”字就突显出来。诗要美、要高雅,它同其它文学体式有明显区别。现在,诗从宠儿及乎沦为弃儿,就更突显其高雅的、美的,能不能也易懂,能不能雅俗共赏?这有点关乎诗的局面能不能打开,也关乎满足不写诗但读诗的需求,还关乎诗的国度,诗面向大众、为大众所接受的问题。诗会为各层面接受,就要有各种体式,接受的人多了,诗就大有希望。
诗总是要高雅的。杜甫的《茅屋被秋风所破》因为困苦中想到了“大屁天下寒士”,高起来了;白居易的新乐府因为同情《杜陵叟》《卖炭翁》弱势群体,高起来了;苏东坡“竹杖芒鞋”,因为直面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高起来了;破国败君李煜“愁似一江春水”,因为“故国不堪回首”,高起来了;人们评价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不如“生当为人杰”高,大约是一首个人情绪浓,一首念国意气重的缘故。
我们今天的新诗,不少是晦涩里珍藏着个人情绪,离下里巴的百姓的忧乐远了些,你在这里叹失恋,他在那里叹失业;你在这里为情困,他在那里为生计困;......也有的是上大学时父母愁死苦活,大学毕了业后就忘到爪洼国了,反转眼就说乡邻不懂诗,.......一面说诗的国度,一面又说诗就象少数人的专利,把大多人划在圈外,难怪大多数人把诗划在圈外了。
生活,是诗、文的原粮。诗的创作是酿酒工程。把粮制酒,清香醇厚;生活积累酿成诗既高且雅。拿酒比诗,较为切实。
现实生活里的酒,是多种多样的,正如诗的各种体式一样。南方一些地方,及乎家家户户可自酿米酒。这米酒如同民歌一样。
现在,有种写自我的理论,其实“我”也在生活中。离开生活的源泉,诗思一样会枯竭。
诗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适合的形式反映生活是大众接受的前提。但新诗的矛盾在于:一些人定义为阳春白雪,乐于在狭小的空间里营造自我;而一些人想面对大众却又面临着欣赏品位阶差的尴尬,况且,简单的“照相”往往背离诗歌的真谛。也许,诗歌只能是一种“小众”文化,永远品味曲高和寡的孤独。
至于自我,只有放在历史、文化的大时空去观照,才可以写出不朽的“自我”吧
“诗贵有魂”。意境就是诗的灵魂。高雅是应该这样解释的:高在于意境----境界高,雅在于诗家语及其表现形式运用巧妙。
小结
由意(志,主题思想,主导意识等)到意象,就是意找到了寄托物(景,物,人,事件等),这个意象是作者主观与客观的切合,好的意象,是主、客观切合点恰到好处,无牵强附会,较完美的形成一体,它在作者心里灵动,在作者眼中活灵活现,就象有“象”同作者对话交流。但这时着笔还不足,写出难免夹生。凑合之笔,就是未达到瓜熟蒂落之度。
由意象到意境,是个酷心孤诣的酿制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情”的酶加入,意象的境界得以升发,意境的完成,常同灵感绞在一起,且同词语推敲相辅相成,意境,毕竟是靠词语体现的。
我的体验,**来了(灵感?)就写,不然就如干毛巾,拧不出水儿来,没有几步走的感觉。
作者架构意境,要追寻曲径,把意境存储在一个绝妙之地;读者则要通过曲径,发掘出意境之妙;作者、读者,思维不一定重合,好诗恰是给读者一个空间,能引领读者去再创作,这是不是作者“不然”,读者“未必不然”。亂談文筆七境界
2005-11-0416:38:00,兀齐,1256,0/332,收藏,(0)
作者:冷寒冰
--发布时间:2005-3-1718:26:21
闲来无事,信笔涂鸦。可以参考,毋须当真。
庶境--第一境界:心不至,笔亦不至
这是写文的第一重境界,也是起点。有写的**,可心里对要表现什么把握不住,文笔功夫也甚是拙劣。任何人写作都要经过这一阶段,而且只要有恒心写下去,就可以突破这一阶段。

地境--第二境界:心不至,而笔至
写文的第二重境界。文笔通过苦练,总算可以罢脱庶境;可惜自身内涵太浅,造成越往下写,就越是难以驾驭故事情节。许多网络小说写着写着江郎才尽,便是此因。在这一境界,不少作者会徘徊良久;建议扩展视野,博览群书。就算是只想写YY的,也先想想金大侠--那才叫YY之王啊!没底蕴,想Y你都Y不了!

天境第三境界:心至,而笔不至
写作的第三重境界。心中有了底蕴,再看往昔所学所写,自然颇觉渺不足道。只是眼界一高,连自己也鄙视起来--所以进入天境的作者,多半会进入一个闭关期磨合文笔。也许偶尔会写上两篇评论短文之类,但除此之外就极少有妙文丹青流传于世--虽然这些他们自己认为是难登大雅的文字,在大部分人看来已经高山仰止。

圣境第四境界:心至,笔亦至
写作的第四重境界。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尺方素牍,纵横自如。文境至此,足可开帮立派;风格样式,自是卓然成家。惜有作者芸芸,误认为至此文境大成,终生受困于此。却不知一山更有一山高,道曰一生二三,直及万物,万物幻变无数却又归于混沌一片;其后数境,正应此“物穷则变,物极必反”之理。

神境第五境界:心至,而笔不至
写作的第五重境界。胸有成竹,笔下却腾挪九转,蜿蜒而过。似是不曾涉足所思所想,然读者细品慢尝间却能知其髓,得其味。文至神境,阅之如嘬茶酌酒,愈品愈醇,愈尝愈香。此“笔不至”,非无能故,但意存耳。

仙境第六境界:心不至,而笔至
写作的第六重境界。至此境,心无所想,手有所出。虽未曾刻意追求表现,却绝非“无心插柳”之属,只因其文理浑若天成,终至不期然而然。

化境第七境界:心不至,笔亦不至
写作的第七重境界。心手皆不能至,只因心有穷,笔力亦有穷。白描素画,是为作一弦歌;酌文阅卷,自然知其雅意。于文字之外见其精神,得其韵味,行文至此,方臻大成。
·注:一些说法参考了金圣叹提出的三境界,有模糊不清之处,权自作注释。

境界与境界之间,可谓判若云泥--毕竟绝大部分作者,甚至许多名家,依此划分都在前四重境界之内。所以不用看着自己境界不顺眼……有点自信,目标化境--出发!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