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回 主动出击(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过李道群的分析,李成明终于认识到帝国唯今局面也只有叶知秋能挽救了,如果他李成明想要成为李成林的阶下囚,那又当别论,但李成明根本就无法舍弃他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包括他的皇帝地位,因而他要想保全自己的位置,他只能向叶知秋低头,甚至是认输,给叶知秋足够大的权力,起码是兵权,就算是李成明再不怎么舍得,他也只能向现实低头。
李成明圣旨还没有下达到叶知秋手上之前,叶知秋就已经下达了全军动员令,高举“勤王”旗号,向李成林造反的个支部队,甚至是响应李成林的各部队发动了军事攻击活动,解决皇帝目前的困难局面。叶知秋这样做的动机则是:叶知秋要告诉帝国境内所有的居民们知道,他叶知秋是站在帝国皇帝李成明这条阵线中的。叶知秋主动向李成林发动军事出击,他是不想让帝国内的某些有心人掌握了帝国的权柄,实现他心中那不可告人的不良企图,叶知秋同时还告诉了李成明一个信息,叶知秋不是那种小鸡肚肠的人,他的心中仍然装着整个帝国的利益,不管之前他叶知秋与李成明之间有着怎样的不痛快,他李成明又是怎样的猜忌叶知秋,那都已经成为了过去,现在正是帝国的一个关键时刻,虽然之前李成明也曾对甘宁郡下达了“勤王”令,但那个时候,叶知秋并不在帝国内,虽然叶知秋并不再担任任何官职,但甘宁郡的“天下”毕竟是叶知秋一手打下来的,许成宗和袁世风即使想要响应李成明的勤王号令,他们也不得不站在百姓的角度上为他们着想。而现在叶知秋已经回来了,以叶知秋在当地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这时响应李成明的勤王号令,那又另当别论。而叶知秋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他手下原先的兵团发动“勤王”号令,虽然时间有点晚,但迟到总比不到要好,不是吗?同时叶知秋的举动也给了李成明一个台阶可下,不是吗?因为叶知秋很清楚只要时机得当时,李成明必定会下达圣旨,要叶知秋出兵,既然这样,那叶知秋身为臣子,他不得不为他的主子着想,也不得不为他将来的政治前途和抱负着想。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名臣子的悲哀!
叶知秋高举“勤王”旗号的消息在整个帝国境内刹那间传遍并爆发了,所有帝国内的居民都知道了叶知秋要勤王的消息。而叶知秋在下达了全军动员令后做的第一件事则是对李成林所部的赵子华部发动了军事进攻,而赵子华已经占领了整个蒙自郡的领土,可谓是声势浩大,同时赵子华的兵锋已经逼近了军事重镇—中平镇,因为赵子华的部队已经驻扎在离中平镇不远的一个小镇周围,这个小镇叫着白华镇。
叶知秋这次仍然没有亲自挂帅,毕竟叶知秋已经建立了整个军队作战的秩序,叶知秋并不需要什么战斗都要亲自挂帅的,他只要在幕后做些军事策划以及战略战术的安排和调整就行了,这就是叶知秋负责的军事工作内容。叶知秋这次是让华政成任军事前线总指挥,同时叶知秋也将冷剑秋所部的猛虎兵团划到了华政成麾下统一指挥。叶知秋相信以华政成的军事能耐,手上有两个兵团的兵力,他完全可以战胜赵子华所部,至于过程是怎样的,这并不是叶知秋所要操心的,叶知秋只需要做好宏观调空就行。
叶知秋下达了全军动员令的同时,他还在兴安府内和一些商人坐在一起商议着怎样发展甘宁郡的经济。可以说,叶知秋基本上不用操那些军事上的心,因为叶知秋同时还下达了另一个命令,军事总指挥则是许成宗和袁世风共同负责,叶许成宗的实战经验和袁世风的军事理论知识为结合点,叶知秋完全可以做到高枕无忧,叶知秋算是再次做了一回完全的甩手掌柜,这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表现,但一个真正的上位者,他就要懂得适当放权,将手中所拥有的权力下放到他手下的将领,这一方面是让他手下的各级将领在能力上都得到了体现,这个结果就是,他手下的将领将会把心窝子完全的掏给他并向他效忠;另一方面,身为上位者所要掌控的是整个全局的管理观念,如果他将什么事都拢在自己手中,先不说他是否会累死,他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将心血和精力放在整体全局的宏观掌控上。而这点上,叶知秋是一个合格的上位者。
李成明正准备向叶知秋认输下达圣旨并让叶知秋出山的时候,他听到了一个令他感到十分振奋的消息,叶知秋主动出兵了,这个消息对李成明来说,不亚于喝了足够多的蜜水,李成明首先感受到他算是完全保住了他那高高在上的面子和他**下的龙椅,没有丢弃他那身为皇帝的神圣颜面,同时李成明还感受到了,命运女神并没有完全放弃他,帝国还有希望,在李成明的心中,叶知秋在军事的天分那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只要有叶知秋出马,帝国内战很快就会结束。李成明考虑到叶知秋这么给他面子的事,李成明也投桃报李,并没有追回他前面下达的圣旨,相反,在这道圣旨后面,李成明又加了些内容,最关键的是封给叶知秋的官职,不大也没有特别意义,李成明这次封叶知秋的官职是帝国兵马副元帅。当然,兵马元帅还是他李成明本人。几乎可以说,叶知秋的这个官职已经非常有分量了,虽然没有他三年前的官职多,但这个就可以代表了一切,毕竟帝国兵马几乎都归到叶知秋麾下,并受其管辖,虽然李成明能拥有的兵力几乎不多,关键的兵马还是叶知秋原本麾下的几大兵团,而一旦帝国局势趋向好转时,那叶知秋这个天下兵马副元帅就很有含金量了,也有足够大的权力。
李成林也在第一时间获得了叶知秋主动向他进攻的消息,这个消息对李成林来说,无疑于吃了一颗重磅炸弹,在李成林的心中,帝国内他并没有怕过谁,如果真的要找出一个人来,李成林则首先会想到叶知秋,这并不是说叶知秋有多么的恐怖和厉害,而是叶知秋通过一些军事胜利的事实不断的打击着李成林那“脆弱”的神经和心脏,尤其是三年前的帝国之战,李成林是不断战败后退,而叶知秋则是节节胜利,这个鲜明的对比,让李成林的心中很是顾忌叶知秋,尤其是叶知秋在军事指挥上的能耐,虽然这次并不是叶知秋亲自挂帅,但大家都知道一个事实,只要是叶知秋亲自组建的兵团,那些兵团长只会听叶知秋一个人的命令,即使是帝国主宰李成明也无法征调他们,叶知秋算是帝国内的另类,更算是帝国的一方土皇帝。这也是李成林敢于造反的一个原因所在吧,如果李成林知道叶知秋会在这个关键时刻内回来并重新出山,李成林在造反之前还真的会做些慎重的考虑。李成林虽然对叶知秋有所顾忌,但李成林并没有因此而十分害怕叶知秋的东山再起,要知道,李成林现在已经基本控制了整个华文帝国的兵力,而且帝国内各级将领基本都在李成林的麾下听令,最重要的是,李成林已经基本控制了华文帝国的大部分疆土。就算是叶知秋有天大的本领,他叶知秋手上也只不过拥有几个兵团的力量,手中也只不过是一个郡制的实力,要以这些力量去对抗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兵力和实力,叶知秋还真的有点不自量力的味道。但李成林仍然忘记了一点,战争虽然拼的是人力,但人力有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士气和正统以及人们心中的那份执著的信念。
说到士气,不管帝国内的哪一支军队都比不上叶知秋训练出来的几大兵团,叶知秋治军的原则首先注重士兵的军魂,而军魂的实质就是士气的体现,而要谈到正统,帝国内的居民都知道帝国的皇帝是李成明,而不是雍亲王李成林,虽然李成林也是皇族的成员,但一涉及正统之说,李成林仍然站不住脚的。除非李成明死了,那又另当别论,即使李成明有子嗣,但也要看整个帝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更何况,李成明这个皇帝还在位,那李成林的所有动作只能说明了他的野心和觊觎之心,像这样的动作,国人完全可以群起而攻之,如果大家真的到了那个觉悟,那李成林的日子肯定是不好过。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首先不说当前的社会环境是属于哪种境界的社会氛围,就说华文帝国内又有哪些人真的在关心着帝国大的发展,帝国内除了叶知秋这个特例外,其他郡制内的官员几乎就不会引导百姓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国家大事上。而要说到士兵们心中那份执著的信念,叶知秋麾下兵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叶知秋高举“勤王”旗号让那些参与造反的军队的军心士气多多少少都产生了部分混乱,当然这些混乱的军心士气是那些曾经参加过帝国之战的老兵,而这些老兵并没有多少在前线上与李成明麾下的皇家军队厮杀,李成林根本就没有将这些士兵调到战场上,因为李成林也做着另外的准备,真正上战场厮杀的都有一些入伍还不到三年时间的士兵,他们最多只听说过叶知秋的大名和他的一些军事的辉煌成就,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接触过叶知秋三年前的那几场帝国之战,所以他们对叶知秋的恐惧心理并不严重,这也许就是不知者不畏的道理吧。而那些曾经参与过帝国之战的老兵,他们也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李成林当年麾下的老兵,这些老兵已经成了兵痞子了,他们内心当中肯定是不会将他们当年的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说与那些新兵听的,更何况,李成林在着手造反工作大事之前,已经将这些兵痞子调到了他麾下的主力兵团,而主力兵团的任务并不是轻易就展开与“敌人”厮杀的,他们要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关键的作用来。而另一个阵营的老兵,他们都是曾与叶知秋并肩作战的皇家护卫军,这些兵力,李成明到现在还没有征用他们上战场,他们虽然对叶知秋有着崇拜之心,甚至是恐惧之心,但他们内心中更多的是轻视叶知秋,毕竟叶知秋的出身没有他们高贵,毕竟这个时代还是讲究出身和身份的。
叶知秋高举“勤王”旗号的消息传开后,对帝国境内的文人的影响是最大的,要知道,叶知秋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以一个文人的形象领兵作战的,先不说叶知秋是否有那么多的辉煌成就,就叶知秋的这份胆气和豪略已经让这些文人感到了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更何况,叶知秋这个文人出身的军事统帅还能取得那么巨大的辉煌成就,这些对那些清高的文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梦,也是他们一直想要追求而无法达到的目标。
叶知秋并不知道,他打着“勤王”旗号后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原先叶知秋还以为这场帝国内战还需要经历一些狂风暴雨才能看见彩虹。现在的帝国内战并不需要狂风暴雨了,最多还需要一些大雨就能看见彩虹。因为帝国内的年轻文人们都已经站到清流阵线中并发动对李成林的语言攻击,要知道,宁可得罪流氓,也不能得罪文人,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华政成此时已经率领两个兵团的兵力赶到了赵子华所部驻军所在地,其实赵子华的军队几乎都已经打到了帝国中心地带,离盛京城的直线距离已经不到五十公里的距离了。如果赵子华不是要等其他几路大军的会合以及等待李成林的最新军事指挥和独自攻打盛京城所要承受的损失和压力,赵子华估计早已经率领本部人马开始攻打盛京城了,而这时很有可能已经拿下了盛京城,但事实并非等于假设。可以说,李成林制定的这份军事作战计划白白浪费了赵子华很多的战机,也延误了战机的变化。因此赵子华此时正驻扎在一个离盛京城不远的一个小镇上—白华镇。当华政成率军赶到白华镇时,赵子华正在白华镇外等着华政成的到来。
这正是叶知秋当初制定的某些军事设想,所以叶知秋才会对这次的军事行动大为高调,叶知秋就是希望能过多的牵制住他们的视线,这样叶知秋后续的军事行动就好开展了。要知道,盛京城就像是在这场帝国内战的狂风暴雨的中心地带,一不小心,盛京城就会沦陷在这场狂风暴雨中,这也是李成明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动用皇家护卫军的一个动机。
叶知秋的这次军事行动就是要让李成林等人都一清二楚,这也是叶知秋的“引蛇出洞”计划,而这个诱饵就是由华政成这个有着老资格的将领来承当,这不是叶知秋要考验华政成,华政成在叶知秋麾下听命到今天,叶知秋对华政成的能耐和人品还是很放心的。叶知秋之所以用华政成担任这个任务,那是叶知秋麾下还没有一个人比华政成更合适的人选。这首先是华政成的资格比较老(是指华政成从军的资力老),第二则是华政成的能耐是属于那种能攻又能守的人才,第三个因素则是华政成毕竟是出自兵部,而他的关系圈子还是有一定的基础,不像叶知秋麾下其他将领,他们的圈子除了叶家军外,外面几乎是没有任何的圈子。
华政成在“投靠”叶知秋之前还真的和赵子华有过一段交往的关系,但这份关系并不牢靠。不管怎么说,这次两人是站在对立面的角度上,即使两人有着牢固的关系和友情,华政成的立场还是能站的住脚跟。
华政成看到赵子华的身影后,虽然两人之间并没有对话,但华政成还是久久的看了赵子华几眼,然后在赵子华的眼线下向后撤退了三里才驻扎下来。华政成并没有急着攻打赵子华,这不仅仅是华政成所部现在是疲劳之师,更重要的是华政成接受的这个任务,当然,华政成也并不是只驻扎在赵子华的身边不采取军事行动的,华政成是要等一段时间才采取军事行动,一方面,华政成要研究一下应当要采取怎样的军事行动,打战并不是简单的打一场就是打战,打战是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并非是一场蛮力的较量,这样的话,这场战才打的特别有意义,而且还能体现这名军事将领的指挥艺术,这些都是华政成投靠叶知秋后,叶知秋教给他的军事理论和军事行动知识,华政成到今天还记得很清晰:“一名出色将领并不是一个莽夫,他首先是一名智者,然后才是一名勇者,一名将领在展开军事行动计划之前,首先要思考70%,这样不管他做到了百分之多少,他起码算是一名合格的将领,如果能做到70%,那他就是一名出色的将领,能做到30%,也是一名合格的将领;但如果他只思考30%的话,那他不管做到多少,他都不是一名合格的将领,更别说做一名出色的将领了,他最多只能算是一名莽撞的将领,一个勇夫。我叶知秋麾下的将领并不需要那些莽夫听命,虽然很多时候,在战场上是需要勇夫在战场前线上厮杀,但一场战争的输赢并不是一名将领就能打的下来的,也许之前的战争都是这样的,但我叶知秋就要改变这个观点,让大家在作战之前多思考,这样只会对大家有好处。”是的,华政成深深理解叶知秋的这段话,因为华政成经历过原先那些老掉牙的作战方式,虽然也能取得一些战场上的胜利,但却是异常的艰辛,而自从用了叶知秋一些新的作战方式,这场战打的虽然还很艰辛,但身为一名将领却能更好的综观整个战场局势的变化,而随时能做出一些新的作战格局的调整。第二方面,华政成也要好好的休息一下,毕竟是经过长途跋涉而来,士兵的身心都损耗很大,虽然这三年来,叶家军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人总会有意志薄弱的时刻,身为这支军队的总指挥官,华政成必须要为他手下的士兵考虑,这不仅是叶知秋交代的,也是华政成内心中酝酿的情绪。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