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龙灯舞”与“舞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此番所舞的,是单龙戏珠。在殿外搭建的临时充做舞台的台子上,只见一队舞者,头扎彩巾,一身鲜亮的丝绸衣服,宽大的袖,扎紧的袖子口,底下也是犹如灯笼一般的长裤,将手中的棒子,舞的虎虎生风。一人一节,这一节又一节的,将龙的有时腾飞有时伏游的动作,刻画的酣畅淋漓,流畅优美。
正在慢慢回味,舞龙队伍已经退开,同时,一道声音犹如报幕的女郎:“陛下有旨,请各国使者观看舞狮——”
原本崇尚艺术的心情被这难听的声音破坏殆尽。
转身在唃厮啰怀里蹭了蹭,扬起笑说道:“这舞狮子,西域各国可是祖宗,这,该是你解释给我听了。”唃厮啰闻之低笑,身后的贴身侍卫丹巴多吉晃了晃大脑袋,搔搔头说:“这舞狮,小人倒是知道些。舞狮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进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原,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原。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我一听,乐了,这大块头,先是知晓太阳是何意,后又略通典故,还真是难得。
唃厮啰也笑道:“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在诗中对此也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就是舞狮的情景。”
“你们知道的还没我多,要是诸葛先生或是拉德维松在,你们俩那点学问还不被批到爪哇国去。”我不屑的嗤笑。见他们都瞪大了眸子,特别是丹巴多吉的那两眼睛,跟个铜铃铛似的,这才忍不住开口继续说道:“在近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我喘了口气又继续说:“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人们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唃厮啰与众人恍然大悟的表情让我蓦然之间特别有成就感,这千年的岁月,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我得意的想。
耳边的声响让我觉得吵闹不堪,正欲溜下唃厮啰的膝盖,准备去逛逛那闻名已经的宋皇宫。突然传来一声大喝,竟然掩盖了所有的喧嚣。
众人的眼睛“唰”的被吸引了过去。
我也不例外。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