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新龙上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七、新龙上街
大年初一晚上,保长周玉河领着周玉章来找大壮。大壮见了笑道:“味们儿(味们儿——济南方言,骂人话,是‘我x你妈’几个汉字的复拼音。不过‘味们儿’有时是济南人不自觉的口头语,并不当真。)你俩小子不是早晨来拜过年了么?还拜两遍啊!”玉章说:“大叔,玉河兄弟想找你干活哩!”
周玉河就把准备玩龙灯、踩高跷的事说了一遍。
大壮问:“玩就玩吧,有啥活干?”玉河说:“大叔你是不知道哇,咱那祠堂后头的仓库,早让黄皮***给砸毁了,龙灯、高跷,断的断、折的折,敞了几天门,狗乞利猫含哒的,都不能用了,必须打新的……”大壮气愤地说:“黄皮……真不是人作的,那可是我费劲打的木器,碍他妈什么事了?”玉河说:“甭说了,唉!那些王八日的说是要去里面找八路,哪里有什么八路?当时,我就缺条枪,要是有枪,早把他们崩了。”
玉章就说:“大叔,咱这大周家庄在这济南东北乡里,也算有些名气的族姓庄,逢着正月里闹元宵,其他的村子都玩龙的玩龙,踩高跷的踩高跷,放焰火的放焰火,咱村里要是不玩,不仅对咱祖宗无光,外村人也会笑话咱,你说这龙灯高跷该不该打?”大壮来了劲儿,把桌子一拍,说声“我打”。二人高了兴,于是掐算起来。半晌,他说,明天就下手。
翌日,周大壮带上玉光、以吉、春新等人,年初二就开了工,只当天,就修好了十几副拐子(拐子——即踩高跷人脚下踩的木制的象腿一样的工具。)。年初三玉河便率领并不完整的高跷队和锣鼓队上了街。
“九龙翻身”的鼓点儿,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猴儿”开路领引的“八仙”,在街上翩翩起舞。先是绕村一周,后到各家各户拜年。拜年是假,敛钱是真,二百多户人家无一遗漏地拜。庄户人家谁不图个吉利,往外拿酒的、拿烟的、拿出香烛火纸粮食布料的都有,大户人家则在自己门口拉一挂火鞭表示赞助,然后,拿出大洋来冲灯费。这样,随大壮他们一天天制龙灯打拐子,那高跷队,龙灯队便一天天壮大。至正月十二这天,一架崭新的龙灯,无数双桶油漆好的高跷以及所有用具全部完工,一点儿也没耽误正月十三日龙熙寺上的灯会。

龙熙寺就在环庄大街的北头,那是天旱祈雨、各村人等年年必须朝拜的地方。一旁的路东便是鬼子时期的“局子”,当然如今就叫镇政府了。那镇长就是历华县县长岳伯春的亲侄子岳胜。逢此灯会,当然这镇长大人就得比各村来玩龙的人们矮下半截,拿不起什么架子,但他既然带个“长”字,各村人也不得不让他坐个“上首”观赏各村来的龙灯“与民同乐”。
元宵节在当地为四天,即正月十三至十六。十三为麦子灯,十四为谷灯,十五为杂粮灯,十六为白菜灯(以种白菜为主的村子叫“白菜灯”)。若哪一天晚上村村户户挂出灯后无风无火则象征本年度这种农作物欲获丰收。否则,大风骤起,街灯吹灭则表明该项农作物有灾。于是就要用高擎起龙灯来求龙消灾。所以,那龙,便是人人恭维的神灵。
正月十三一大早,玉河、玉章、周大壮等人,带领一帮上了年纪的人,先给龙烧了香和纸,跪拜一番,又来到渠冶河边“请龙下界”。“龙君已到”、“请快拜龙”,所有的龙灯队、高跷队、锣鼓队人员齐刷刷地跪在龙前。“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人们随着号令三叩首之后,各自擎起和操起各自的家什,在锣鼓声中绕村一周……
傍午时分,大周家庄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经过杨道口的集街,过环状大桥,来到环庄大街。到龙熙寺时,那镇长岳胜老远就瞧见了周玉章,连忙起身:“姑父,你请坐!”玉章很谦恭地说:“别客气!我有公事在身,改日再叙!”于是,周玉章进了庙堂,烧香、烧纸、跪拜。之后,下令玩龙。
此刻,看玩龙灯的人山人海,不仅那大周家庄几乎倾巢而来,外村的人们也扶老携幼赶来看这架新龙灯。但见龙长二十八拐,龙头硕大若车轮,而且色彩艳丽无比,人们高擎着它在空中盘旋起舞,活灵活现,博得人们拥挤着,翘首仰颈、看个不休,孩子们看不见,便骑在大人肩上或爬到树上、站在墙上看。那玩龙灯的却玩越上瘾,没有停歇。

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