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讨论、超无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5月份对于华北大部分地区来说正是气候宜人的时节,气温维持在十几摄氏度,也没有南方那恼人的雨季,对于工业企业来说现在往往是生产效率最高的时节。
作为汉帝国首都的门户,天津是从塘沽港到北京城的必经之路。自从海运兴旺以来,自然也就成为了南来北往的商贾旅客汇集之地,与此同时各种文化、思想也在这一被京城光芒所掩盖的城市中碰撞着。
“大汉皇师首战告捷,军锋所指波斯人溃不成军,我军前锋已逼近马什哈德。”跟随着上班的人流,报童们的卖报声传遍了清晨的大街小巷。
“来一份早报。”在街边的胡同口,一位身着蓝色校服的女大学生叫住了一名报童。
“好的,一文钱”
“给。”女大学生将零钱交给报童,从他手上取过报纸,这是城市街头再平常不过的一幕了。
随着报纸的贩售,一旁有轨电车车站上候车者间的对话也开始热闹起来。
“嗨,你们看报纸了么?我们又打了一个大胜仗。”一名穿着白色衬衫,职员打扮的人正嚷嚷着。
“大胜仗?5年前交趾战争的时候报纸上每天都有大胜仗,不过后来证明赢得那些战役胜利的是礼部而不是兵部,相反地军队在战场上轻易就将礼部取得的伟大胜利化作了乌有。”一名年轻工人的话引发了人群中的一阵哄笑声。
“你怀疑我们军队取得的胜利?”职员面露愠色,愤愤地问道。
“我只不过是提了一下当年的事实罢了,你咋那么激动呢?”工人说完也不再搭理他。
电车丁冬作响地驶进车站,车还没有停稳人们便纷纷拥向门,在这时气力便成了决定一切的因素。力气不济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不满地看着那些推开自己挤进车厢的男人,只能跟在他们身后上车。
“您先上吧。”刚才的轻年工人将一名老人扶上车,见再也挤不进去便搭在车门外,告诉司机可以上路了。
看着车厢里的情形真是有趣,刚才还互相推搡、怒目而视二拨人,几分钟后就达成了某种默契,即使在拥挤的车厢内,人们的距离仍然可以恢复到平衡状态。过了一站路,在下一个车站,随着几名乘客下车,又有新的乘客挤了上来。搭在车门外的工人这时进到了车厢里面,没过多久他又发现了新的有趣现象--原先的乘客对新上来的人有着一种共同的厌恶感,前者在狭小的空间内努力避免着与后者的身体碰撞--真不可思议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不过仅仅几分钟新上车的乘客似乎又成为了“自己人”车厢内也恢复了刚才了平衡状态。就这样接着到达下一车站,随着人们的上下车,刚才的过程被不断重复着。
工人在卫津路站下了车,因为靠近附近大学的缘故,这里开有几家书店。他回味着刚才发生在车厢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现象,走进了其中一家书店。
这是一家门面不大的店,早上店面里除了二、三个学生摸样的人在翻阅课程相关的书外并没有其他顾客光临,因而显得比较冷清。
工人并没有在店面停留,而是径直穿过店堂。从店堂后门出来,拐过一个三面围墙一面临房的小型天井,天井一面靠着墙修有长廊,中间是扇已经褪了色的木制大门,他沿着长廊垮进木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北方常见的四合院。
“先生你找谁?”院子里一位正在扫地的小伙子见有人走进来便问道。
“我来取书的。”工人对小伙子笑了笑。
“跟我来!”小伙子放下扫帚挥了挥手示意来人跟着他,二人走进一旁的厢房。
厢房内堆着几捆新闻纸,几个人围坐在当中讨论着什么。
“我们小组的工作之所以未能理想地展开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对工作的方向,目前在工人中间组织宣传是不合时宜的,产业工人文化水平较低,这使我们的宣传无法达到预想效果,同样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接受我们的宣传,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暂时把工作的重点转向知识分子。”有人这样说。
接着又有人反驳:“不!如果我们不做工人的工作,那么别的一切努力都是无用功,知识分子大部分是动摇的,我们搞群众工作不能只看到群众落后的一面,更应该反思我们自己的工作方法。现在皇帝和内阁的军国主义分子们又发动了战争,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宣扬战功,这是他们转移国内视线的惯用手段,我们又怎么能够在此刻和他们一样把工人关心的问题搁在一边?”
“但是,你怎样让工人听我们的宣传呢?”......
讨论逐渐演变成了争论,直到门口传来的洪亮声音打断这些七嘴八舌的吵嚷:“同志们都在啊!”
“同志你是......?”屋内所有人都停止了争论,不约而同地望向门口。
“我是上海中央委员会派来负责你们小组的,叫我老马就可以了。”来人说到。
“哦......中央委员会?老马?”打量着门口这个工人摸样的年轻人,有人露出疑惑的表情:“二天前我们就接到了电报,还以为派来的是位有经验的同志呢。”
“正是,中央委员会,老马。”这位“工人”笑着走进屋里,搬过一捆新闻纸坐下来接着说道:“经验不敢当,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大家刚才的讨论我听了,其实问题的焦点在于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是躲在书房里做做学问、谈谈山海经么?想想看1905年饥寒交迫的人们是怎样起来斗争、流血的?我们难道不是要为了那些受苦的人而斗争么?1905年的血告诉我们,没有文化的人往往要比有文化的人懂得更多斗争的道理,这些道理只有从劳动和生活中才能学到,在书房里饱食终日的人即使学问再多也不会有更多的行动。”
“所以我说该反思我们自己的工作方法。”刚才的反驳者,一位穿着蓝色校服的女大学生有些激动地说。
“是的,你说的没错。”老马向她点了点头,“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独狐雯,现在就读于南开大学,是不久前通过介绍才加入这个小组的。”女大学生表现得很腼腆,和刚才争论时完全判若两人。
“独孤雯?”老马觉得不确定是否听清楚。
“不,是独狐雯。”女大学生摇了摇头,拿食指在左手手掌上比划着自己的名字给对方看。
“哦......真是奇怪的姓名。”老马嘀咕着,转头看向其他人说道:“独狐雯说的不错,知识分子确实存在着动摇性,但如果真的要干大事,还是离不了他们啊。”
刚才那一番话已经让在坐的人对这位中央委员会派来的老马多少有了些认可,于是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工作呢?”有人问。
“我想,我们应该研究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哪些事?工人又关心哪些事?研究这些迫切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这样才能牢牢地掌握宣传的主动。可能有一些同志担心被捕,不敢放开手脚干,在我们广大的国土上每个月都有同志被捕,遭到流放,甚至被杀害,但是如果我们因此而退缩,那么干脆现在就放弃好了。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做好群众工作,有了群众基础,把自己置身于千千万万的群众中,那样自然就能够得到最好的掩护。”老马道出自己的见解,大家的思路也开始活跃起来,讨论在继续进行着,不过现在思考和分析已经代替了刚刚的争论。
......
和每天早上一样,杨波中校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走进帝国海军部大楼,内心无数遍地诅咒着大门前那每踏步高过30公分的台阶--当初修建大楼时,因为占地面积有限,大楼只能沿街修建,为了尽量缩短门口的台阶长度,只好在坡度上做出调整,海军部曾经美其名曰“锻炼机关工作人员身体”。
帝国海军部的大厅内正对门口的位置摆放着一具郑和的半身像,这位15初世纪的伟大航海家一度被喻为大航海时代的开创者,可谁都知道中国真正开拓海外要到16世纪后期,也就是明朝灭亡之后。而这时欧洲人已经发现了新大陆,并且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亚洲的航路,海洋上落后一个世纪的中国船队只能在东南亚和印度洋附近经营。汉帝国拥有着世界上人员规模最庞大的海军,这主要得益于它的海军陆战队,他们最初建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开拓海外,这是因为当初作为帝国创建者的太祖皇帝想要在兵部系统外另立一支武装力量,以便制约当时各路将领和地方诸侯的野心。他选中了自己亲手建立的水师系统,于是短短几年内这支草创的海军便拥有了一支与舰队规模极不相称的陆战部队。初期这些部队的主要活动区域并不是海洋,而是长江沿岸和运河地区,直到高祖削藩将兵权收归中央后这支水师陆战队才成为帝国对外扩张的急先锋。在这支部队发展顶峰的时候拥有20万兵力,装备着最好的步枪和火炮,能够与他们相提并论的只有帝国近卫军。

“对不起长官,请问海军发展委员会怎么走?”一名胡子拉茬的海军中尉在电梯口拦住了杨波。
“三楼出电梯右转,再左转,最里面三间,可不要连续右转,那里是厕所。”杨波说完对着中尉张开嘴打了个哈憩,不过这会儿他好象意识到了点什么,马上收起刚才那副疲惫的神情,带着歉意问道:“你找海军发展委员会有什么事么?”
“我是新来的。”中尉回答道.
“来任职的?”
“昨天刚收到的通知,是短期安排,二个星期后还要回部队。”中尉点了下头。
“好吧,跟着我,看来我们海军发展委员会又来观光客了。”杨波说着拍了拍中尉的肩膀。
“叮当...”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响电梯门口的铁栅栏正好在此刻打开,杨波领着中尉一前一后走进了电梯。
跟在他们身后电梯里又挤进了十几名早晨赶来上班的“机关工作人员”,杨波习惯性地靠在门边听着这些人之间谈话......
“你们听说了么?兵部的人在内阁会议上要求我们海军部派遣2个陆战师前往波斯。”
“他们兵部和总参在策划用兵的时候把我们海军晾在一边,现在却又要拉上我们,这分明是要我们给他们买单啊!”
“报上不是说陆军打了胜仗么?要是我们派去二个师也许还能捞上一点功劳。”
“报上那些屁话你都信?陆军要是真打了大胜仗还能有我们喝汤的份?”
......
“叮当”电梯门打开了,楼层指针正指在着阿拉伯数字3上。
杨波和中尉出了电梯,一边聊着一边走向办公室。
“你怎么不刮干净胡子?”杨波问道。
“潜艇上没条件,也就索性蓄着了。”中尉朝杨波笑了笑,显得毫不在意的样子。
“哦!原来是干潜艇的。”杨波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二人聊着已经走到了办公室门口。
“中校,你迟到了三分钟。”杨波刚踏进门便见萨镇冰站在办公室一旁看着手表语气平淡地提醒他。
“有活忙了?”在海军发展委员会这个清闲的部门“混”久了,大部分人多少都会养成迟到早退的习惯,久而久之也就不会再有人过问,更不用提仅仅迟到三分钟。所以今天突然提到这个问题,令在舰艇部队待过的杨波意识到应该是下来了任务。
“没错,那么请座到你位子上去。”萨镇冰伸手指向杨波的办公座,看杨波朝座位走去。
然后他又回头看向门口站着的中尉。
“你就是陈绍宽中尉吧?”
“报告!是的。”陈绍宽中尉向萨镇冰敬礼,然后说道:“您让我来讲解4月17日D-4演习中我所在的S-12号潜艇的作战经过。”
“恩。”萨镇冰对中尉点了下头,示意他先坐到杨波旁边。
“我们争取到了一次参与海军部决策的机会。”萨镇冰说着拿起二卷图纸走到一块黑板前,只见他将图纸贴着黑板缓缓展开,二条战列舰的线图跃然纸上。
“这是‘华山’级后继舰的二个设计方案A-1和A-3,原先有六个方案,其余四个已经在初步的论证中被剔除。”萨镇冰目光扫视过办公室里在坐的人,发现大部分人都在交头接耳地议论,只有杨波等少数几个人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图纸。对此他只能咳嗽几声并摆出严肃地的表情,这才让周围安静下来,
“这二个方案都是以‘华山’级的总体结构为基础进行修改的356毫米主炮战列舰,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超无畏舰’。A-1方案由北方造船公司提供,它将‘华山’级的舰体拉长10米,达到190米,取消位于舯部的C炮塔,保留D炮塔,由‘华山’级的6座双联装12门305毫米主炮变为5座双联装10门356毫米主炮,航速和续航能力保持‘华山’级的水平,装甲作适当加强,预计满载排水量将超过30000吨。”萨镇冰讲到这里听见台下又有人开始交头接耳议论起来,便稍做停顿倾听了一会儿台下的声音。片刻后他示意众人安静,又继续说道:“我知道大家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会在战列巡洋舰的计划中塞进来这样一条不折不扣的战列舰?而且还通过了初步的审查。这个问题涉及几方面的原因,放到后面讲。”
他顿了顿,指着图纸下方的战舰接着道:“A-3方案是江南造船厂与海军船厂联合设计的,它将‘华山’级的舰体拉长15米,达到195米,长宽比达到7.22,彻底取消了位于舯部的C、D二座炮塔,改为4座双联装共8门356毫米主炮,腾出舯部舰体空间用以布置增加的30台‘舰二型’锅炉,增加的这些锅炉能够让该舰达到27节的高航速,同时巡航速度、续航能力都有所提高,当然这是以牺牲火力和装甲防护为前提的,作为战列巡洋舰,该舰的主装甲带装甲被削减到275毫米,水平装甲70毫米,其它各部分装甲比之‘华山’级亦有所削弱,满载排水量则超过31000吨。最近传闻日本海军欲向英吉利订购‘狮’级战列巡洋舰”,A-3方案实为对抗日军新锐战舰而设计。”
简单介绍完二个方案,萨镇冰拿起茶杯喝了口水,又指向A-1的线图:“我们来简单地分析一下之前提到的问题:首先是建造数量的问题,原计划建造的战列巡洋舰是四艘,而我国能够用于建造大型战舰的7个船坞中只有5个船坞可建造长达195米的战舰,它们分别是江南造船厂长250米的2号船坞和长230米的新建的大型室内船坞,海军造船厂改造后长230米的1号船坞和长220米的“申”字号浮船坞,以及福建马尾船厂长225米的3号船坞。其中“申”字号浮船坞是预备用来维修包括四艘华山级战列舰在内的海军主力舰之用,业务繁忙,不可能用于造舰;马尾船厂的3号船坞在‘华山’级4号舰‘天山’号下水后于上星期正式开工了一条为朝鲜海军建造的外贸战列舰‘高丽’号。所以现在能够用于建造A-3舰的船坞只剩下了3个,显然无法满足计划的需求。相对来说长190米的A-1舰还可以用旅顺船厂和青岛造船厂的2座200米船坞建造,这也是拥有以上二厂的北方造船公司把舰艇长度定为190米的原因。其次在于上头仍然没有对战列巡洋舰的定位达成统一意见,即战列巡洋舰到底是一种高速化的无畏舰?还是一种无畏舰化的装甲巡洋舰?作战定位上是偏向于护航、破交?还是用于配合战列舰进行舰队决战?对于缺乏海外领地的我国,英吉利式的战列巡洋舰是否适合?此外还有一些反对意见,认为与其建造防护和火力薄弱的战列巡洋舰不如建造火力和装甲更强的战列舰,这样虽然无法追击敌人却能够保证己方舰队立于不败之地,敌人的战列巡洋舰只拥有战术上的机动优势,终归要回港修整,我方舰队只要能够封锁住敌港口,那么便能够困死敌人,由此得出战列巡洋舰在舰队决战中乃无用之物。”
萨镇冰此话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海军发展委员会内大家纷纷猜测起这个“战列巡洋舰无用论”到底是谁的观点。只有杨波面带笑容看着黑板前的海军上将,他手里拿着那张几天前画的草图,思绪已经飞了出很远。
(设定中政府宣传职能也归属礼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