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雷祖创立大风国 伏羲教民用火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宏扬中华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华夏根基请读传世巨著
中华上古传奇
(又名中华上古十二帝)
第一部三皇传奇
本书系参考《四库全书》内百余部典籍而创作,系统讲述了上古时期自人祖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少昊、颛顼、喾、挚、尧、舜、禹、启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迹,以及发生在他们那个时代众多动人的经典神话故事。全书气势磅礴,情节跌宕起伏;随着故事的展开,将带您进入一个奇趣、神秘、震撼、惊险、引人入胜的上古世界!
----更多精采故事在后面
今日发表:
第二回雷祖创立大风国伏羲教民用火烹
自从雷祖安居下来以后,就依靠他那巨大的神力,带领着自己的孩子们上山打猎,下湖捕鱼,不但满足了全家人生活的需要,还将大量的猎物救济周围那些老弱的山民,于是深得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大家就推举雷祖为部落头领,建立了华夏大地上第一个部落联盟,名曰大风国,雷祖就当上了大风国的国君。
书说至此,诸位或许认为这是作者在此杜撰,其实不然,在《补史记·三皇本纪》、《独异志》等史书中均有记载,说大风国国君雷祖又曰雷神,其妻生子于“轩辕之域”的“轩辕洞”,即今日禹州的方山附近。《山海经·海内东经》还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太平御览》引《诗纬含神雾》说,“大迹(大足印)出雷泽,华胥履之(踩到上面),生宓牺(即伏羲)”《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人首蛇(龙)身”。
在说到方山时,据《史记·正义》载:“方山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有方城,周十里,故名方山或曰方城山”。清《禹州志》载:方山有“五龙壁”或“九龙壁”之称,故呼为“龙的故乡”。方山东里许有外形似螳螂的“螳螂山”。因人祖伏羲在此地继承父职当了大风国国君,故又称此山为“定君山”。螳螂山的南端,方山人称之为螳螂头,在螳螂嘴下有一大洞,当地人称“九龙洞”,但此洞早已坍塌,传说此洞是伏羲商议朝政的“宫殿”。在方城山西北不远处,有一座五高五低的山,名曰“五旗山”,亦称“箕山”,因山势由北向南五高五低像五面龙旗,故得名“五旗山”。在五旗山的中间有“上老龙窝”、“下老龙窝”,山的东边有“黑龙潭”、“白龙潭”、“龙潭寺”,均因雷祖和伏羲而得名。在山南坡有一株被称为“龙柏”的古柏,相传是伏羲所栽种,古柏木质面呈龙形,树龄在八千年以上,至今仍枝叶繁茂,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实施保护。此外,这里还有“青龙潭”、“雷神洞”,均因伏羲和他的父母在此生活过而得名。在“雷神洞”的下方有凿泉成河的“阴阳河”,相传半边阳水为伏羲所凿之源,半边为其妻女娲所凿,二水汇集成河,故称之为阴阳河。在“雷神洞”的北侧有“老龙崖”、“龙头嘴”,“龙头嘴”亦称“水晶山”,因出产水晶而得名。
据清.《禹州志》记载:“轩辕洞”前方,原有古柏八株,古石榴五株,古槐一株,相传为伏羲父亲雷神所种,后因战火,古柏、古石榴被毁,现仅存古槐一株,槐树粗大,三人才能合抱。古槐树东侧有一古井,投进石子能听到水声,世代相传是伏羲父亲所凿。在古井的东边原有古石碑一通,碑刻“雷祖伏龙处”五个大字,碑刻何代不详。
好了,闲话叙过,书归正传。且说雷祖自当上大风国国君之后他更是勤政爱民。此时乃是原始公社制社会,可说是有福同享,有难同挡。那些青壮年打回的猎物,无论是老弱病残,人人有份。再说雷祖生的两个儿女一天天长大了。这个龙儿小小年纪就特别聪明,并且具有非凡的神力。虽然他只有十二三岁,但却能单独上山打猎。山上的狗熊很多,狗熊的力气又特别大,经常能把猎它的人吃掉或咬伤,所以人们为了猎熊,常常要由十多个青壮年共同出击,才能冒险取胜。但这个龙儿却想出了一个极其聪明的方法去捕熊。他家面临着大湖,他又极会游泳。他常常潜入湖里捕获大鱼,把鱼肉吃掉后,就把那两三寸长的鱼剌弯曲起来,然后用鱼油包裹成一个圆球。每当他上山捕熊时,狗熊就张开大口向他发起攻击,于是他就抛出这种用鱼剌制作的圆球。那狗熊是最爱吃鱼的,一闻到是鱼醒味,就张口吞了下去。哪知到了咽喉,这鱼油融化,鱼剌立即伸直,于是便剌入到狗熊的咽喉里面,把一个狗熊急得直用两只熊掌拍打自己的脖子,它哪里知道,越拍打鱼剌扎的越深,直到狗熊耗尽了全身力气,躺到地下走不动了,龙儿就毫不费劲的把狗熊打死背回部落。后来,龙儿就把这个捕熊的方法教给人们,使人们又学会了一种捕获狗熊的方法。
在这时候人们打猎用的是石头和棍棒,猎回的野兽,也是用有棱角的石头把野兽的皮剥下来,再用那锋利的石头,把兽肉砍切成小块分给人们。后世的人们称这个时代叫做“茹毛饮血”时代,考古学家称这种石头叫做“砍削器”,按其形状,有的叫做石斧,有的叫做石刀。因为人们还不知道用火,所以只能像其他食肉动物一样,生吃猎物了。在这种时代,人的牙齿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旦牙齿在撕碎生肉时损坏,或是人老了,牙掉了,因为嚼不碎生肉,就只有慢慢地等着饿死了。每当看到这种情况,龙儿就感到特别难受,他经常想,要是有一种不让人们因没有牙齿而不被饿死的方法该有多好?有一天,他的这种愿望终于实现了,并且由此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场革命。
这天,龙儿又早早上山打猎了。哪知快到中午时,突然山顶上出现一朵乌云,不一会,一道闪电过后,一个大火球落到一片小树林里,竟燃烧起一场大火,只见许多动物惊慌的从草丛中窜出,未等到大火漫延,一阵暴雨从天而降,大火被雨水浇灭了。龙儿走向着火的树林,突然,一股从来没有闻到过的香味扑鼻而来,龙儿就向散发着香味的地方寻去,原来是一只被大火烤熟了的小鹿。他刚刚用手提起小鹿的一只腿,自觉不曾用劲,小鹿的一条腿竟然被撕了下来。他将鹿肉放到嘴里面嚼了一下,那个香味自不必说,哪知这鹿肉早已熟透,几乎不用牙咬,就把一大口鹿肉咽进了肚里。此时的龙儿喜出望外,他舍不得独自饱餐,小心的把鹿肉用大树叶包好,准备把鹿肉带回部落里让大家分享。正想往家走时,他忽然想到,火竟然有如此的妙用,从而使他改变了对火的看法。原来,在此之前,人们和其他动物一样,一看到火,吓的起来就跑,跑的慢了,就会被大火烧死,但哪里知道火能够把肉烤熟,吃起来不但喷香可口,而且即使是牙坏了,也不用担心因咬不动食物而饿死。想到这里,他转回身想去寻找火种。因为这场雨很大,他几乎走遍了整片森林,也没有发现有着火的树木。正在他感到有些失望的时候,忽然看见远处有一棵大树的根部在向外冒烟,他走到近旁,才发现这棵大树的根部有一个大树洞,里面还有红色的火炭。因为雨水是顺着树身流走的,所以火未被雨水浇灭。看到有火种,他非常高兴,但是怎样把火种带回部落又成了难题。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从未着火的山上采集了一小捆干枯的龙须草,然后用手拧成了一条长长的草绳,再将绳子的一端在树洞的火上点着,于是,就带着那只烤熟的小鹿和火种回到了部落。由此开始,人们学会了用火烤熟兽肉,使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自此,人们也不再叫他龙儿了,就给他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即称他为伏羲。

关于伏羲发明了用火,在史籍中有如下记载:
据汉·班固《汉书·律历志》载:“太昊帝,易曰:炮牺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为帝太昊,作罔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庖牺氏”。这是说炮牺氏(即伏羲氏)以木德王,其王业如日月,功与天齐,象日月之明,故号太昊。这里的“首德始于木”的“德”应理解为事物的属性,也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也可理解为伏羲对人类的最大功德是因为是他首先了解到木的性质,木能生火,将“木”生的火和“炮牺”结合在一起,可以将兽肉烹制成熟食。他又发明了鱼网和捕猎野兽的工具,使人们有食物吃,因此他的功德像日月之光明,故曰太昊。太乃极大极高,昊即天的意思,以称赞伏羲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如日月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一般,功比天高。
此外,在许多史书中,还将伏羲称之谓“庖羲”、“庖牺”或“炮牺”,这里都含有“取牺牲以充庖厨”,可“变茹腥之食”的意思,要达到这个目地,就必须用火。这说明是由伏羲发明了用火烹饪,从此人们可以享受到香喷喷的饮食。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是没有衣裳的,也就像现在黑猩猩和各种猿猴一样,赤身,后来人们用树叶把下身围起来,似乎只能是一种最原始的装饰。然而,每当严冬来临、滴水成冰之时,由于人们也和其它动物一样怕火,更不知道用火,所以人们就只能相互挤在一起,倦缩在山洞里盼望春天早早到来。自从伏羲发明了用火的方法后,人们不再害怕火了,不但用火把猎物烤熟了吃,而且还在严冬时在山洞里面用树枝架起篝火,用来取暖。
这时候,人们对火种的保存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火种不至于熄灭,伏羲就专门指定了一个名叫伯牛的人专门掌管火种。当时,保存火种的方法,或是一直点燃篝火,不让其熄灭;或是用干燥的草搓成绳子,让它的一端一直无火焰燃烧。
有一天,这个掌管火种的伯牛一不小心没有看管好火种,火绳上的火熄灭了,这一下可把他急坏了,心想着自己受大家一番责难事小,大家吃不上熟食可怎么办?再说,大雨中的雷电引起大火的机会很少,而目前天气又是深秋,也根本不会出现雷电。正在无计可施之际,他忽然想到,在多年以前,他发现一只啄木鸟将树干啄了一个洞,哪知这树洞突然冒出烟来,那啄木鸟可能是被火烧疼了,立即飞去。在啄木鸟钻木生火的启示下,他拿起一根干木棒,向着一根曾燃烧过的、带有木炭的树干上用劲的捣去,由于太生自己的气了,他不论记数的一阵急捣,也是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懊恼,不成想在两根木棒的快速摩擦下,竟然发现那根有炭黑的木头先是冒出了黑烟,紧接着红色的火光出现了。见此情景,他喜出望外,当部落里的人打猎回来后,他把发现钻木可以取火的事告诉了伏羲和大家,伏羲和全部落的人都称赞他做了一件特别大的好事。随后,伯牛又进一步完善了这种取火的方法,并且很快在周围的部落方国中推广应用。人们从此再也不用担心火种熄灭了,并自此,人们给他起了一个新名字,尊称他为燧人氏,燧者钻木取火之意,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
因为伯牛钻木取火有功,后来,伏羲当上国君后,就封他为“火正”,即负责掌管火种的官。在三皇五帝时期的一二千年中,历代均有“火正”官员的建制,“火正”也是朝廷中最重要的官员之一,只是后来的“火正”不再局限于保存火种,而是负责教育人们如何用火及安全用火,并且将职责扩大到祭祀活动,如祭祀火神;在天子封禅时,举行燔柴祭天;或者为农业服务,如“刀耕火耨”,也称“刀耕火种”,即教导农民在播种前,先伐去林木,烧去野草,以灰肥田等一切与用火有关的事项。
伏羲不愧是一个极聪明又极善于思考的人。
有一天,大风将烤过兽肉后的木柴灰烬吹去,他忽然发现被大火烤焦了的地面异常坚硬,原来的黄土竟变成了黑褐色,有一块掉入火中的泥巴也是如此,他用动物的头骨舀来了一些水浇到上面,发现这土是硬的,且不向下渗水。于是,他就到溪边用黄土加水之后,模仿动物的头盖骨,作了一个半圆形的东西,然后将它放于一些柴草中间,再将柴草点燃。等到一堆柴火熄灭,他取出这件东西一看,这泥巴做的东西竟变得异常坚硬,用它去盛水,果然不漏。伏羲立即喜出望外。于是他取来几块石头将这个器物支了起来,在里面放上水,还放了一块鹿肉,便在这件器物下面燃起柴草,不一会水便烧滚了,又煮了一会,这鹿肉就发出了扑鼻的香味。然后他品尝了一下,那鲜美的肉香自不必说,而那入口即能嚼烂的滋味和肉汤更是回味无穷,与烤肉比起来,那就更是美味无比了。他立即将煮熟的鹿肉和肉汤让父母品尝,伏羲又给烧制的这种器物起了个名字,叫做陶釜。釜者,炊器也。敛口,圆底,或有两耳。伏羲将这种烧制陶釜的方法教给了大家,人们从此就吃上了用水煮熟的食物。后来,人们又在伏羲的教导下,不仅用泥土烧制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器物,而且还根据不同用途和大小,又给这些器物起了许多名字,如陶盆、陶壶、陶碗、陶缸。后人又给这些用土烧制的器物起了个通用的名字叫做陶器。
陶器的发明,使人们的生活又迈入了一个新的文明阶段。人们不仅能吃上煮熟的肉食,而且,还可以用它煮熟五谷,制作面食,喝上热汤。让先人们绝对想不到的是,在发明用陶器煮熟食物的同时,对水特性的利用。此前,人们只知道人不喝水是要死的,但他们不知道喝了不干净的水也会生病而死的。自从发明了陶器盛水煮熟食物之后,人们的健康状况大大改善,生病的人少了,人的寿命延长了。这其中道理,也只是到了七千年后的现代,科学家们才说:水的沸点为100℃,也刚好在此温度下可以将所有对人致病的细菌杀死……。
再说那雷祖和华胥氏,看着自己的一双儿女一天天长大,心中甚是高兴。此时,伏羲兄妹都已二十来岁了,已到了成婚的年龄。那伏羲和女娲自小就生活在一起,伏羲又特别疼爱小妹,长大后这女娲又一起与哥哥打猎、捕鱼,兄妹二人感情更加深厚。雷祖和华胥氏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于是就选择了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为他们二人举行了一个婚礼,伏羲和女娲就此便成为夫妻了。
这正是:伏羲教民用火烹,发明陶器建伟功。
燧人钻木有火种,从此不再饮茹醒。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