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广成子仙临崆峒轩辕帝虔心拜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宏扬中华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华夏根基请读传世巨著
中华上古传奇(又名中华上古十二帝)第一部三皇传奇
这部书系作者周光敏历经六年时间,在参考《四库全书》内百余部典籍而创作,系统讲述了上古时期自人祖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少昊、颛顼、喾、挚、尧、舜、禹、启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迹,以及发生在他们那个时代众多动人的经典神话故事。全书气势磅礴,情节跌宕起伏;随着故事的展开,将带您进入一个奇趣、神秘、震撼、惊险、引人入胜的上古世界!
----更多精采故事在后面
第四十二回广成子仙临崆峒轩辕帝虔心拜师
话说黄帝自泰山封禅之后,了却了一桩心事,但心中仍有一桩心事了却不下,这就是每当想起自己登基之时,西天王母亲临祝贺,在诛灭蚩尤之时,西王母又让九天玄女和亲来助战,特别是九天玄女在临别时曾说自己与仙界有缘,还说待自己百年之后,修道圆满之日,必当仙界,她将与应龙前来迎接的话,心中思忖:这“道”是何意?何谓“修道”?怎样才能“修道圆满”?而“仙界”自然是长生不老了,果能如此,岂不是天大的幸事?可是,天下又有谁来治理呢?黄帝想来想去,忽然想到自己的父亲少典,心中顿然开朗,自己不是小小年纪就从父亲手里接过有熊国的王位吗?自己不是比父亲把有熊国治理的更好吗?而自己的四个王妃已为自己生下了二十五个儿子,正妃嫘祖所生的长子玄器已年逾三十,次子昌意也年近三十,他们在大隗和风后的教育下,文武兼备,何不让他们参与国事,多加历练?再说,人都是要老的,成不了仙,人就会死去,大河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将来的社会一定会比现在不知好多少倍。如果让自己的儿子尽快参政,一是可以让他积累治国经验,二是也可让自己抽出时间“学道、修道”,这岂不是两全其美?想到此,黄帝就找来大隗、风后、力牧、大鸿等几位重臣,将自己的上述想法告诉他们,并欲立长子玄嚣为嗣君。这几位大臣非常赞同黄帝的意见,于是立即颁布诏书,诏告天下,宣布玄嚣为嗣君。
所谓嗣君即副主也,与后代皇帝立的太子不同,太子无直接参政的权力,而嗣君则担当着协助天子治理国家大事的重任。这位玄器,即后来五帝中的第一帝少昊是也。
黄帝自从立玄嚣为嗣君之后,除了天下大事,一般不再过问朝政,于是就开始留心“学道、修道”了。
这一日,黄帝听说一位名叫广成子的世外高人,在崆峒山石室中修道,并听说他已活了一千二百岁,鹤发童颜,步行如风,于是就决定前去拜访。这崆峒山坐落在黄帝京城南面,距京城大约有十来里路,这里山色秀丽、古树参天,山壁陡峭、沟豁纵横,因为风景这边独好,所以广成子在周游天下之后,就选择此处作为潜心修道之地。
这天上午,风和日丽,黄帝也不带随从,身穿一身百姓衣服,只身向崆峒山而来。虽然这里距黄帝京城不远,但黄帝还真不知道广成子所修道的地方。在一位樵人的指点下,黄帝来到崆峒山南坡的一处石壁下,樵人用手指点着石壁上的一处岩洞说:“那位修道的高人就居住在上面的石室里。”黄帝谢过樵人,举目向上眺望,崆峒山南坡的这座石壁果然生的十分峻峭,只见壁立千仞,高耸入云。在山崖的中下部,有一座平台,平台处果然有一岩洞。在崖壁下,有一条蜿蜒小路可通往平台。在崖壁两侧,奇峰竞秀、匹练飞空;苍松翠柏,遮天蔽日。距崖壁不远,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清,河两岸竹林茂密,郁郁葱葱。更兼此时正是阳春三月,桃红柳绿,繁花似锦,把整个山谷妆扮的如仙境一般。黄帝沿着山间小路,跨过铺在小河中的桥石,又沿着崖下的蜿蜒小路,来到山崖平台的石室前,然后整了整衣冠,正步走入石室。
这石室倒也宽畅,约有三丈见方,高约丈余,在洞口里边有一长方巨石,石上端坐着一位长者,此人正是广成子。只见他鹤发童颜,身披鹤氅,可谓是仙风道骨,气度不凡。这广成子虽知有人来访,仍正襟危坐,微闭双目,并不搭言。黄帝又整了整衣冠,趋前三步,拱手施礼曰:“吾乃轩辕是也,夙闻先生通达天地之道,故不揣冒昧向先生请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窥阴阳之理以造福苍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汝所欲问者,乃物之质也;而所欲窥者,物之奥妙也。就如治理天下一样,万事不可操之过急。云气未集聚到非常浓密的时候想要让它下雨,草木不等它枯黄时就想要让它落下叶子,那灿烂的日月之光照射于无人的荒野,又会有什么用呢?而那些用花言巧语进行谄媚的人,他的心就如剪刀一样,我怎么能会给他讲天地之间的大道?”黄帝听后答曰:“先生所言甚是。”随即拱手施礼退出石室。
黄帝返回京城之后,就不再过问朝廷之事了。他让工匠在宫室外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小小的房子,在地上仅铺一些干枯的白茅就当做自己的床铺,除了饭食让人送来,房中再无任何其它用品。黄帝在这小房陋室之内,住了整整三个月。这一天黄帝又一次来到了崆峒山,他整了整衣冠,来到石室门口,只见广成子卧于巨石上面,黄帝不敢惊动,他双腿跪地,膝行而进,再拜叩首曰:“吾乃轩辕是也,闻先生通达天地之道,不揣冒昧,再次向先生请教,人之生命如何能之长久?”
这广成子骤然听说黄帝二次来访,心中十分感动,于是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将告诉汝天地之道。”黄帝又膝行至广成子面前,仰首聆听。
广成子曰:“汝欲知之‘道’,乃天地宇宙万物之本原、本体也。其‘道’之精者,窈窈冥冥,也就是幽远而无有边际也;而‘道’之极者,昏昏默默,也就是说它既无有穷尽且昏暗而静谧。如要修道,则必须无视无听,心神归一,抱神以静,心静则必清;且应无劳其形体,无近乎女色,如此则可以长生矣!修道更需潜心,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守于形体,形体则长生矣。天地有序(规律),而阴阳藏于其中,汝只要谨慎守护自己的身体,就可以使自己的身体强壮,百邪不侵。正是因为我始终如一的这样操守,并作到与天地自然相和谐,所以我至今已一千二百岁了,而我的身体还未有任何衰老的迹象。”黄帝听到此处,再拜稽首曰:“先生实可称之为天矣!”
广成子继续说道:“来!让我再给汝讲,万物生息原本无有穷尽,而人们却皆以为有终止之期;宇宙原本不可测量,但人们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则生死如常人矣。万物茂盛皆生于土,而万物败亡又返回于土。故此,吾将离汝而去,入于无穷之门,游于无极之野,吾将沐浴日月之光辉,吾将于与天地为伴侣,吾之将去,汝当自重矣!”言毕,广成子竟化作一缕清风而去。黄帝立于石室之内,思虑着广成子刚才说的一番话,心中豁然开朗。

黄帝回到京城,将崆峒山拜访广成子之事告诉群臣和四位妃子,说明自己决心要在崆峒山潜心修道。众人虽然力劝,但怎奈黄帝决心已下,众人只好同意。于是,黄帝将国事交于儿子少昊,并叮瞩群臣全力辅佐。为了潜心修道,黄帝让宫人只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送到石室。至于吃饭问题,黄帝原本打算自己做,但禁不住正妃嫘祖娘娘的再三劝阻,黄帝同意让嫘祖娘娘在崆峒山北坡的茅舍内做好三餐,每到用饭的时候由黄帝自己亲去食用。
自此,黄帝就居于崆峒山石室,潜心修起“道”来。后来,大隗为了黄帝有一个更好的修道环境,便亲自带领工匠在崖壁的平台上修建了一座石室,黄帝就称这座石室为逍遥观。所谓逍遥二字,乃指不再受什么约束,自由自在之意也。
诸位,说到这里,可不要以为是说书人在此杜撰。黄帝问道广成子,来源于《庄子》一书。庄子名周,俗称庄周,战国时代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家。在《庄子•在宥(音又)》篇,生动的记载了黄帝于崆峒山拜访广成子时的对话,由于原文深奥,说书的只好将原文译为上述的部分白话。
至于黄帝修道的崆峒山,历史上确有记载。据《禹州志》载:“崆峒山又名大仙山”。明•成化年间《河南总志》载:“崆峒山,在钧州(即禹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在《河南总志•山川》中又载:“大仙山,在钧州西北五十里,相传黄帝修炼之处。”而逍遥观则被称为道教始源地的“天下第一观”。那么,逍遥观今日是何状况?让说书的带您到此一游。
据《禹州志》载,逍遥观始建于黄帝时期,距今已有五千来年的历史了,后经历代多次重修,历史上鼎盛时期,曾有上下七十二观之说。在清末时逍遥观尚有殿宇数十间,到“文革”时,一些残存的殿宇就被彻底毁坏了。现存殿宇多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建,先后修复了老子圣母殿、老祖母缧母殿、盘古殿、仓颉殿、玄武殿、聚将台等。由禹州市乘车北行25公里,即到逍遥观的山门下。沿着崖下小路而上,越过山泉,跨过“剑桥”,耳听着飞瀑击石的音韵,流涟着两边的悬崖峭壁,一路迤逦而行,便来到逍遥观前的平台。传说这里原是一个深渊,黄帝的大将大鸿力大无穷,为了让黄帝在此通过,把一座小山头搬来填在这里修成了平台。立于平台抬头上望,巍峨的殿宇悬浮于30多米高的峭壁之上。再向左登上石阶天梯,手攀索道,便来到祖母殿。由祖母殿侧身伏崖,攀缓而上,穿行于栈道石阶之中,又来到轩辕黄帝殿。黄帝殿塑有黄帝像,塑像肃穆庄重,大殿初建于汉代。黄帝殿的一侧是盘古殿,盘古殿内塑有盘古氏“开天劈地”像。仓颉殿内塑有仓颉像,并在殿内绘有仓颉造字壁画。
立于黄帝殿前,仰视上方,在山崖最高处,有一突兀巨石,从石缝中的苍松翠柏中隐约露出一玲珑殿堂,这便是黄帝得道庵。由黄帝殿左边拾阶而上,迎面山崖朴面,已是“山穹水尽疑无路”,仔细察看,石阶尽头有石缝,其石缝高约丈许,宽仅尺余,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身子贴着石壁缓缓攀登。一出石缝路,眼前豁然开朗,终于来到黄帝得道庵。
黄帝得道庵的西崖,峭壁陡崖,每逢雨季,飞瀑数丈,声传数里,景色壮观。东崖根处,有一泉水涌出,为逍遥河源头。河水流经逍遥观旁的青竹林,向崖下飞泄而去。从得道庵而南过石桥,有广成子庙,庙内塑有广成子像,此即顾炎武《郡国天下利病书》所载“崆峒山悬崖有瀑布,上有广成子庙,下有广成子墓”。
逍遥观有一小溪,左右分流,一曰流油崖,一曰黑龙潭。两溪旁有杨花瀑、老君石等。在逍遥观东北角有一山溪并形成三潭。因山石颜色为白、黄、黑,故在上部为白龙潭,在中部为黄龙潭,在下部为黑龙潭。在黄龙潭西侧半山腰,攀山而上即到达黄帝避暑洞。洞深2米,洞宽1.5米,高有3米,大小能容四人。洞内常年恒温保持在15℃-20℃左右,夏季冷气外流,冬季暖流外出。在黄帝避暑洞东侧200米,有黄帝洗澡温泉洞。面积20多平方米,高约3米多,内有温泉。多年前洞口坍塌,尚未修复。在黄帝洗澡温泉洞之西100米,有黄帝观星台。观星台是一座孤零零的2米见方、高约2米的石头,位于山嘴最高点,台前有把石椅,相传此台是黄帝迎日推策台。
在逍遥观与前面所讲的双龙洞之间有一坡,名叫“娘娘蛋儿坡”。此处有一奇,即此坡出产一些光滑晶莹的园石,大如鸽蛋,小如珍珠。红、黄、黑、白,色泽如玉。放在水中,五彩缤纷。民间传说黄帝修道,必须夫妻分居,断掉尘缘。轩辕黄帝在崆峒山南坡的得道庵隐居修炼,嫘祖娘娘则在崆峒山北坡的茅屋居住。她的任务是为黄帝洗衣做饭,但二人是不能见面的。二人相距又远,为了既能让黄帝吃饭,又避免二人见面,嫘祖娘娘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她和黄帝之间栓上一条绳子,在黄帝的那端挂了一个铜铃,一到吃饭的时候,嫘祖就拉响铜铃,黄帝下山吃饭时嫘祖娘娘就躲到别处。不料有一天,一只小鸟落到了绳上,扯响了铜铃,黄帝听到铃声,虽然感到时辰不对,但又怕坏了夫妻的约定,于是就跑到茅屋吃饭来了,此时嫘祖娘娘正在做面疙瘩饭,一见黄帝回来,认为他心怀杂念,修炼不专,一生气端起锅把面疙瘩倒在门外的山坡上,一眨眼,面疙瘩就变成了这些石蛋蛋。
这些石蛋蛋只在很小的一面坡上才有,现此地住有几户村民,而这些石蛋蛋非常奇特,虽然没有南京雨花石那样艳丽,但的确也十分晶莹可爱。
此外,在逍遥观附近有个“散驾村”,说的就是黄帝在此辞别群臣,“散驾”登山,再访广成子,退隐逍遥观潜心修道,所以为这里留下了一个散驾村的名字。所谓“散驾”,即不再过问朝政也。前面讲的娘娘蛋蛋坡和散驾村的地名,都是黄帝暮年在逍遥观修道留下的故事。
这正是:轩辕帝崆峒问道,广成子细说玄机。
弃帝位欲求长生,隐山林意在逍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下次将“忍痛割爱”发表:第四十三回崆峒山黄帝修道阴符经宝典面世欢迎点评推荐收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