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阿升曾说他们少见多怪,在他老家相邻的两个村可能一个是讲客家话,一个是讲闽南语,意思和音调也各不相同,不过他也承认潮汕方言是真难学,他混了这么多年也只能明白大体意思说起来也不标准。胜伟说他曾经查过汕头的历史:潮汕平原与漳州地区九江流域的史前文化有着更为相近的文化特征;潮文化成为岭南文化中与闽文体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分支。朝愈治潮时,对潮汕人的影响极大,使儒雅本土化。学术界现时公认现代汉语可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潮汕方言是闽方言的分支。潮语是现存最古老的汉语方言之一,它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许多特点。潮语有十八个声母,七十五个韵母,八个声调。
太阳下山时,他们又回到那个花园式的小院,其实这地方的人都是这样的院落。他们觉得汕头是中国的一个花园城市,在这里一年四季都是苍翠浴滴,姹紫嫣红。这时二楼阳台栏杆处传来洪亮的声音:“乐食呀未?(你们吃饭了吗)”胜伟笑着回答:“唔哩(没有),阿公加崩(吃饭)?”老人点点头,他继续介绍说:“阿公,她们是我老乡,昨天才到暂时住几天。”阿公笑着又点点头。胜伟对两女孩说这就是老屋主曾解益你们叫他阿公吧。思佳和永贞问过曾阿公好,只见他慈眉善目,个子不高,但肩宽体阔很友善地望着他们。
提到吃饭三个人就头疼,这里的饭菜与广州的也不同。街上卖的那些菜不知怎么做,小吃店基本上就是粥和粿条,咸菜和丸子,但口味与家乡的不同吃不惯,没有馒头只有带馅的包子,又甜又咸。更没有面条和大烙饼,牛羊肉更少。海鲜倒是有太贵吃不起。于是方便面和面包、香肠成了这几天的主食。
大街小巷都充满了节日气氛,这三个异乡人真真切切体会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缝佳节倍思亲”的感受。他们决定买些饺子三十夜晚来吃,可是走遍了好几条街都没找到什么“饺子店”“饺子馆”之类的店铺。大多数老板直摇头,只有个四川老板说知道饺子,但是潮人从不吃北方人那种饺子,他们把馄饨当饺子看待,潮人根本不会包饺子这种东西。无奈他们只得买了一堆馄饨顶替饺子。
年三十夜,是最难过的。三个人各有各的心事。思佳望着窗外呆呆地想妹妹,在离开广州之前她只简短地给妹妹写了封信,说和永贞已经离开了广州去汕头了,一切等去汕头看看情况再说,有事就给永贞的call机发信息留言。此刻妹妹也一定是一个人在家难过,她曾答应妹妹过年就回家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反正也没什么事,她拿出信纸干脆给妹妹写了一封长长的向“政府报告”式的信。
永贞和胜伟扒在走廊的露天阳台上聊天。汕头过年不放鞭炮,这和广州一样。偶尔响起的模拟炮声是小铺里挂着的插电的假鞭炮。颐贞才结婚不久也没回家过年,永贞不知姐姐在香港过得是什么样的年,但肯定是比自己好,心里不尽酸酸的。过去风光的自己如今流落在异乡还连累了思佳,但是她不认为是自己的错,那是命运捉弄了人。胜伟与她的感受差不多,颐贞结婚的同时也是他黄粱一梦惊醒的时刻。他异常难过,幸好当初没热烈地追过她,还不至于太过于没面子,现在永贞来到他身边,让他改变了回老家的决定,也许他们是有缘人,这次一定要用心。胜伟在一旁安慰着她,把她的未来无限放大的讲给她听,只是忍住没说自己在那未来里是什么角色。永贞听得又来了劲儿头。俩人下去买来三瓶啤酒也要庆祝一下。
北方人都不惧酒。三个人就着煮成一锅糊糊的馄饨一会儿就各喝下半瓶酒。思佳第一次喝这种苦不啦叽骚不啦叽似马尿一样的东西。喝着喝着扑在永贞肩头就大哭起来:“贞姐,我想我妹……”永贞本来也是借酒浇愁,如此一来也“呜呜”哭起来。胜伟一时不知所措。劝了永贞劝思佳。思佳吐了,永贞也吐了,他又折腾一大气,收拾停当回来一看,两人靠在一起依着墙睡着了,他连搀带扶把思佳放在里间屋的床上,然后又抱起永贞放在外间屋床上。望着床上酷似颐贞的这张脸,心中翻腾得很,他起身来到走廊里举着酒瓶就着那漆黑的幕色,就着那不远处传来的人们碰杯欢笑声和电视里春节联欢晚会的歌声喝完了三个人的酒。心中道不出的凄凉和无比的失落,嘴里喃喃叹道:“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索方寸……”不久他也一头倒在永贞身旁睡去了。
天光放亮时,听得有人敲门,思佳最先醒来,晃晃悠悠开了门,是曾阿公的小孙女端着一大盘“拜老爷”用的祭品,有甜点心和水果,她来替家人给他们拜年,思佳很欢喜,收下东西想和小女孩聊两下,女孩探头看看屋里笑着伸伸舌头转身跑掉了。思佳端着盘子进来,这才注意到永贞和胜伟躺在一张床上,幸好都还穿着衣服,思佳未经历过男女之事还不会浮想翩翩,只是不好意思地放下盘子又躲进里屋床上。

年三十和年初一在时空上并无特定的差异,只不过是时光中的又一个昨天和今天的顺承,但是在人们的情感中,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对这三个年轻人来讲是各自情感经历的跨越,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割裂的感受。三个人醒来后闭口不提昨夜之事,不过一泡尿之后就扫除了烦恼。吃过房东送来的食品,他们犯了难不知应该回赠何物。胜伟说这里人的讲究相当多,拜老爷的供品数量都有说道,要是送不对路岂不是适得其反。最后胜伟说就带着三颗感激的心和三张甜蜜的嘴给老房东拜年去。
满楼里只剩下一楼住的饶平夫妇、二楼的房主和三楼的这三个人,所以很安静。敲开门,曾阿公和他那小孙女迎他们进来。屋里很宽敞很亮堂,并无什么豪华家俱,只是一排木质衣柜和一排沙发,电视放在客厅中央的小柜上,沙发前的茶几上当然是茶具。拜过年讲明来意,曾阿公爽朗地笑了,“那个不必客气,上门来访就是给面子不用带东西的啦。”他很好客,留他们喝工夫茶聊天。说来也怪,潮汕并非茶区,却嗜茶成风,香飘四季,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人们通常迎客之首要程序便是喝工夫茶即饮即聊,一边品茶一边消磨时间,它究竟是炫耀性的消费还是保健性的消费,或者竟是一种无以名之的独特茶道也未可知。
曾阿公很健谈,话题先从内蒙古谈起,可惜三个人都年轻又是汉人,并不能满足老人家对蒙族人的好奇心。接着胜伟问老人家为什么即能听懂普通话又能讲普通话。曾阿公又换了一壶观音王上来,然后坐下来讲起他的身世。
曾解益生在广州近郊。少年时为躲战乱随家人背井离乡要逃往美国,但是在广州港口与家人走散。几天没吃没喝病在路旁。幸遇一位潮汕籍姓林的商人救起并把他带到了汕头。林家有两个女儿,后来他做了林家的大女婿,随岳丈天南地北做生意,所以广闻识俗,能听懂客家话、闽南语、粤语当然还有普通话。他说汕头是在嘉庆末年辟为商埠取代梓林港的,由此清文化汇入其中。但是封建落后文化的积淀在潮人身上也是大量而深刻的显现着,你们还可以看到宗族观念,狭隘地域观念、神鬼迷信、行帮习气等。潮人性格大都内向,但文化传统深厚,人们禀资聪颖,素质层次相当高,人们的老乡认同感尤为强烈,或许潮人内部不一定团结,但一遇到外来的欺压就会表现出同仇敌忾的一致性,广州人称潮州人为“广东犹太人”做生意很出名的。说起潮人做生意,要上溯到此地历代的移民和潮籍侨胞的贡献。过去潮汕平原地域狭窄,无大的矿产资源,历来是靠农副产品维生以手工业出口为商,汕头港仅次于广州口岸的对外贸易额。但是地少人多,潮汕人在这里填海造田,咱们现在住的龙湖区东部就是过去填水而成的。潮汕此地山贼海盗层出不穷,潮人迫于生计移民海外发展。他们的适应力很强务实精神可嘉,具有非凡的凝聚力,不仅在居留地以乡谊地缘相联结,互相支持、艰苦创业,促进所在国家地区的发展,而且富有家乡情,赤子之心。致富者斥巨资回来举办公益事业、赈灾施医、修桥造路、建祠办学乃至支持革命。象林义顺、张永福、许雪秋支持孙中山发动“黄冈起义”;蚁光炎抵制日货捐款救国被枪杀;郑智勇支持孙中山革命成功捐资数十万,提供给广东都督府百万元,捐资白银有三十八万两之多用来修路建医院、小学、中学等等。现在的李嘉诚、林百欣、谢惠如也在不断为潮汕投资帮助乡人开办工厂企业。
老人家讲累了,又喝了第三泡茶。永贞问他“阿公,我看见你们这里到处种菜种花,有水的地方能养鸭鹅,你怎么还说土地少?”阿公放下茶盅说:“阿妹,你们现在看到的地大多是填洼地而成的。我们可没有你们大草原大平原那样每人分几亩几十亩地,潮人人均耕地为一点七五分,可广东省人均耕地为零点五亩,我们才是人家的三分之一,一分地要养两三个人。我年轻时种田如绣花,田畴添锦乡呀,那才真叫精耕细作哩!你们懂轮作、间作、混作、套作吧,一年四季地里都是绿呀!”
思佳放下茶杯想知道些别的,因为她对种地没兴趣,她是个标准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辈,她只关心挣钱问题。于是问阿公,汕头那众多工厂与北方老家的有什么不同。阿公煞有介事地说:“小妹呀,那个当然不同哩,内地工厂是国家的,你们挣几佰块工钱而已,这里是私人企业,你明白吗?那老板是资本家,会让你们加班,干苦力活,薪水虽然比你们家乡多,那个你们也是好累好辛苦的哦。这里的厂是简单的加工厂,主要加工水果、药材、茶叶、电子、海产品、日用品、服装、化装品等等。那个,我们当地人瞧不它不上,宁肯卖鸭蛋也不会去受气。”思佳勉强笑笑,心想你们有吃有喝,家家富裕当然不用吃苦。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