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俞老板(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京城,许多人喜欢用手机在塞车时打发时间,因此大家纷纷学会在开车时发短信或打电话,许多工作必须在驾驶过程中完成,也许这是京城率先进入移动办公时代的一个标志
电话又响:“小莫吧,我是俞纬纶。”
“哦,俞总你好。”我从昏昏状态下立即清醒过来,感觉一次机会在靠近过来。
“本来今天中午想约你一起吃饭,但这天气!正好设计师给我送的图纸要中午看看,我还是下午去拜访你吧。”俞总的语气依然亲切,电话里我才听出他还是带着一丝南方口音。
“北京的天气您可能适应不了,还是下午我去拜访您吧。”
“没事的,我正好去认认门,下午几点你有时间?是到名片上的地址吗?”
我想起我给他的可能是华典的名片,忙把在金融街的地址告诉他,约好下午3点在我办公室见面。
华飞的执行董事司马在公司等我,业务口上的人都去了各个销售部,偌大的公司,除了几个行政人员就我们俩人。
我办公室的落地窗正对着金融街,脚下依然是连绵不绝的车灯,金融街已经全然进入沙尘暴的黑暗里,玻璃在沙尘的打击下嘭嘭作响。司马是我的创业伙伴,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大方的给了他30%的股份,另有20%由几个业务骨干共享。但我清醒的知道,在这个圈子里,满足和忠诚只是临时的,永恒的利益共生关系才是长久。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一定会自立门户,这也是这个行业的企业永远做不大的原因。不过正因为这样,使得这个行业充满着希望和竞争的活力。
在华飞,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莫飞这个名字,高层的客户资源也从来是我自己经营,司马他们所做的,只是执行。
司马向我汇报着上星期的销售情况,一组组平淡的数字早已让我麻木,我喜欢的是接到项目后的前期策划,这才是真正考验一个房地产从业人员创新能力的工作。至于销售,我看着司马的眼睛,有他们,就足够了。我一直渴望着有机会接到一个让我心动的项目,但在京城这样一个巨大的温室里,想让我服务的那些老板们去创造、去突破,太难了,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
我告诉司马近期可能会有新项目,让他把人员做一下准备,告诉他应该适度关注一下外地市场。市场,也许真的就象京城的4月,会随时变天!
下午3点,风已经停了,所有汽车都变成同一种颜色。
我打发司马去了项目,这种大客户我是不会让他接触的。
俞总准时到达。
俞总让随行人员打开一张很大的图纸摆放在会议桌上,是京城设计院设计的一个平面规划方案。图纸一摊开,我马上找到了兴奋点!

原来这个项目的地形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月亮,月牙的弧度近乎完美,我条件反射地去看数据:100公顷!1500亩,按照图纸上显示的容积率1.5计算,这是一个150万平方米的大盘!
俞总指着月弓:这里是屏山,海拔300米,山上覆盖着原始森林。
他又指着月弯:这里是大海,沙滩洁白细腻,几乎从无人类惊扰。
俞总说话时的表情,好象是在说自己如新月般皎洁的新生婴儿。
这片土地,前有一望无际的大海,宛如怀抱一湾碧波,背靠郁郁葱葱的青山,好象被一条绿色的臂弯屏护,左右两侧地势凸起,中间平坦的地块,若似一轮明月,在青山碧海中熟睡。用风水角度看,是真正的宝地!
图纸上,错落的住宅如月牙形散布,靠近沙滩处是百余幢独栋别墅,每一户均向海,四周带有花园;随后是联排叠拼阳光排屋,再随后是5层的海景公寓,在海的最远端,山脚下,伫立着几十幢观海高楼,由东向西,逐步升高,几乎所有住户都能看到大海。
这样适合做住宅的好地块,我做了这么多年房地产,还是头一次看到。
我毫不掩饰对这块地的喜欢,转头问俞总:“这块地,您已经拿下了吗?”
俞总微笑:“应该没问题,下月挂牌,有兴趣合作吗?”
房地产市场身经百战的我,本以为自己早已成熟淡定,没想到这一次竟清清楚楚的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一个难得的项目做完,一定可以名扬业内。
我没有一丝一毫犹豫,立即说:“只要您给我机会,我一定把它作成我一生最好的项目。”
俞总说:“好,图纸我明天复印一套让人送给你,设计院的方案只是参考,我需要更深入细致的挖掘它的潜力,展现它的魅力,莫总,为这项目我准备了一年,方案做了十套,见了不少人,我对你最有感觉,我相信你!”
晚上,俞总请国土部门的一位领导吃饭,让我和房地产协会的邓秘书长作陪。
吃饭的地点在西城区后海旁边的一条胡同里,大名鼎鼎的俞家菜。
车进不去胡同,我们把车停在胡同口,司机在巷口一家快餐厅等我们。胡同一边墙上装着一溜古香古色的铜灯,四人沿着铜灯走进去。
俞家菜是京城的餐饮名店,原是清朝一位俞姓显赫官员的家菜,夫妻好客,重金聘各地名厨献艺,主人也因此精通厨艺,并靠悟性发扬光大,渐成大家。后家道衰落,后人开始经营餐厅,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俞家菜在京城共有四家店,那三家我都去过,五、六人随意消费不下万元,是京城宴请的首选去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