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煤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许是忘记了减肥的缘故,历史他老人家的惯性超乎想象尽管崇祯有了双轮商行如同少男遗精一般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他也只是将他的统治时间延续了几个月而已。DUSHU001.COM宣大旬日之间接连失守的消息传到了北京之后,城内开始风声鹤唳,大量的民众忌惮于动辄屠城的李瞎子的凶名开始逃离。
宣大不战而降后,居庸关和昌平直面收服了两镇精锐边兵的大顺军。提别是昌平,是明王朝定都北京之后除景泰帝之外十二任皇帝的皇陵所在,农民军又一向有挖坟的癖好,昔日张献忠一把火烧了凤阳皇陵,逼得崇祯痛哭流涕地下了罪己诏,而在正常的时空当中,如果不是因为突然间天降雷雨,让罗汝才有了敬畏之心,承天府的兴献帝陵寝也摆脱不了被掘了的厄运。
身为两京一十三行省的主人,大明亿兆黎民的君父,祖宗陵寝危难,百姓流离失所,江山社稷危难是崇祯无法推卸的责任。宁武失陷之后,感觉到大顺来者不善的他急忙召集阁臣商讨应对事宜,之前彼此立场南辕北辙,彼此之间有如仇人的内阁诸大臣在大明正统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的居中协调之下表现出了难得的高效率,迅速地有了对策。
摆在崇祯和诸位大佬面前似乎也就那么有两路可以走。第一,放弃北京和千疮百孔已经成为鸡肋的北直隶,秦晋甚至豫鲁等地迁都回南京,把北方的烂摊子丢给大顺军。以此刻北方数省的状况看,明朝这样做等于是甩掉了一直压在头上的大包袱。只要能够守住西线的川北各处隘口,中路的襄阳,东线的淮西淮东两年以上,单单是粮食就能把大顺的政权搞垮掉。
单纯从政治上考虑,这或许是最合理的办法。只是这样一来,北方几个省的士绅百姓的日子就难过了,像五胡乱华时期那样千里无人烟的场景就会重现,任何一个政权这样做的同时也就失去了统治华夏的资格。何况,对于以天子御国门极具骨血的明帝国和心高气傲的崇祯来说,这是一个只能想永远不能做的选择。
那么第二条,就是调集全队勤王,与农民军决一死战,再次创造英宗时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的奇迹和辉煌。只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于谦的能力,而现在的明军远远不是那个时候刚刚解兵卸甲不过一辈子人,根子还没有烂透的那支军队可比,国势更是无法和受到仁宣盛世遗泽的那个时候相比。这注定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战争是一支军队真正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每一支强军都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赫赫声威。明军在万历之后也是连年征战不断,只是不但没有越打越强,反而越来越弱。三大征时期,明军的武功响彻了东亚大陆,奏响了这支军队在明朝中后期的最强音。从万历晚期开始,财政的拮据让明军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仅是动员的人数越来越傻,装备越来越差,士兵待遇也日益低劣,士气低下。正是因为拮据的财政,明军无法在战争中形成绝对的人数优势,而帝国中枢也因此愈发的短时急躁,幻想速战速决,因此屡屡惨败。到了崇祯年间,在万历时尚且敢于和八旗铁骑野战争锋的明军只能龟缩在城墙后面,失去了一支军队最重要的东西——勇气。
到了今天,人数高达数百万的明军真正拿得出手的就那么聊聊几支而已。一是镇守宁远的辽东总兵吴三桂和山海关总兵高第手底下的关宁军,这也是九边之首的辽镇最后的骨血。辽镇军自朱明建国之后即以能战著称,即便是到了晚明的万历朝。以蓟辽边军为主的援朝明军还是将身高不足一米五的猴子丰臣秀吉手下的那些身高普遍不足一米五的“战国名将”们打得丢盔弃甲,惶惶不可终日。辽镇地广人稀,是九边唯一可以自给自足的边镇。因此辽镇的军将手底下有着大量的肥沃土地,从而能够养得起更多的亲兵,而亲兵的多少正式衡量晚明军队战斗力的最重要标志。吴大情圣麾下由袁崇焕耗费了句子组建的关宁铁骑拼起命来是八旗铁骑也不敢轻侮的力量,只是通常情况这只是排在一干辽镇军将最后面的一个选择。
第二支自然就是杨飞麾下的广宁军,摆在明面上的力量包括其本部并八个总兵三十多万大军,经过开封之战,兖州之战后,杨飞麾下的大军已经被朝廷视为关内第一强军,在长达数年的征战生涯当中,广宁军几乎没有吃过败仗,虽然朱术桂把这种以多打少,以逸待劳的战役取得胜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在外人看来,这已经是一个了不得的奇迹。和那些飞扬跋扈的军将不同,杨飞自从出道以来一直对朝廷恭恭敬敬,广宁军纪律严明,对于其他明军来说很正常的劫掠地方的事情广宁军从来没有干过。在崇祯看来,既然杨飞可以在朱仙镇,洛阳两次大规模的会战中狠狠地教训了李自晟,那么依托北京坚固的城防和城头的大杀器红衣大炮一定可以再次给顺军巨大的杀伤。
内阁报上来的应对方法让崇祯觉得很满意,因此很痛快地就发下了一道道的圣旨。授辽东总兵官吴三桂平西伯爵位,予世袭,追封三代考纰为伯爵,加太子太傅衔,令其统帅关宁铁骑星夜间道入关勤王,以辽镇步卒死守宁远,山海关总兵高第居中策应。历史在在这里发生了变化,因为对于杨飞的大军寄予厚望,崇祯没有下令放弃关外,将五十余万军民迁回关内,而是下令严防死守,防止满清趁隙从山海关取捷径第六次入关劫掠。加封杨飞为少师,晋爵定南侯,予世袭,加禄至两千五百石,追封三代,统帅所部三十万精锐入卫京师。距离北京极近的山东总兵刘泽清也接到勤王诏书,统帅鲁军勤王。与此同时,关外的多尔衮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次机会,满洲的中坚力量满蒙汉八旗总计二十四个固山动员八成的丁壮,三顺王及续顺公系统汉军全部动员,外藩蒙古兵动员三万,征调一万朝鲜火铳兵和刀牌手,合计总数在二十万以上。华夏乃至整个大中华文化圈的气运即将围绕着北京这座幽燕千古名城展开。
四月十日,就在顺军主力抵达宣府的时候,顺军东路军一举攻占了昌平,巡抚何谦未战先逃,总兵李守荣死战不退,最后自尽殉国,扼守居庸关天险的唐通由此四面背敌。好容易才得到出战机会的顺军名义上的头号大将刘宗敏领先顺军主力数日抵达居庸关外,随即率军猛攻,身边仅有八千人马的唐通率军出关迎战,无奈双方数量相差悬殊,渐渐不支。十三日监军太监杜之秩开关投降,唐通猝不及防,攻守失据,随即被俘,北京城外所有关隘天险尽皆失守,京师震动。
对于降将,李自晟一向心存芥蒂,很少予以重用,即便是给他送上蓝色小药丸的姜瓖也险些被他杀死。对于唐通,李大王爷倒是一反常态地予以重用,能够在举国百万大军集体失声的时候义无反顾地率军坚守,这样的人绝对是识得忠义,比姜瓖王承允之流要让人放心得多。对于唐通而言,在明末清初的大舞台上,他的演出才刚刚进入。
紫禁城乾清宫内,面露疲惫,憔悴衰老的崇祯皇帝揉了揉干涩的双眼,随即又拿起了一份奏折批阅,从他登基以来,如此勤政就未曾有过间断。悄悄走进来的王承恩鼻子一酸,险些当场哭出来。摆摆手让一旁伺候着的太监宫女们悄悄退下去。
批阅完了一份奏折,崇祯一抬头,眼角的余光看到了犹犹豫豫的王承恩,笑着摇了摇头,开口说道:“说吧,什么事?”
崇祯是王承恩从小看着他长大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主仆,犹如是父子一般。王承恩的一举一动崇祯都能猜得通透,即便是想隐瞒些什么也没办法。虽然他很不想让心力憔悴的皇帝知道那些堪比晴天霹雳的噩耗,也只能狠下心说出来。
“陛下,居庸关,昌平失守,总兵李守荣殉国,唐通下落不明。”王承恩大哭着喊道。
崇祯心里一阵气血翻涌,险些瘫倒,过了好半天,才在王承恩的哭喊声中回过神来,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令道:“传旨襄城伯李国桢为总督京营戎政。率领京师三大营屯兵朝阳门!”
明朝的京军包括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京师京营包括五军营﹑神机营和嘉靖二十九年由三千营改称的神枢营,在土木之变前是明军最精锐的力量。此后,京营在土木之变中伤到了元气,只是在景泰年间和张居正当朝期间有过一时的起色。其余时间因为京军远离战场,内官勋贵贪墨,战斗力一落千丈,已经沦为了笑柄。特别是崇祯十六年北直隶地方爆发烈性鼠疫,三大营大半将士因此死亡或逃散,本就提不上台面的实力更是没剩下多少,怎么可能抵挡住如狼似虎的大顺军。

京营早已不复往日的雄风是人所尽知的事情,只是在援军不至德情况下,只能指望他们了。从勤王诏书发出到现在,足够近在咫尺的吴三桂率军走上两个来回了了,即便是稍远一些的山东刘泽清和豫北鲁南的广宁军也足以赶到京城。全部为骑兵的关宁军以媲美蜗牛的速度每日行军不足十五里,刘泽清表面上倒是奉诏行事,一出了山东立刻自编自演了一出全军溃散的戏码,又退了了山东。一向极为听话的杨飞这次干脆就装鸵鸟,一点动静也没有。崇祯明白,这些军将已经抛弃了他。
守城明军仅有六万多人,其中还包括数千的太监。乍一听起来数量似乎不少,不过他们需要守卫的是举世罕见的巨大城市,数十里长的城墙和多达十六座城门,平均分开就没有多少了。执掌京营的李国桢对此一筹莫展,襄城伯一支在成祖迁都之后一直生活在北京,二百多年的紫醉金迷后如今的李国桢早就不复先祖李濬在靖难时候的勇武,只是这个时候的勋贵都是这个样子,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勉强地干下去。
四月十八日,大顺军进抵城西侧阜成门一线。因为田见秀生病而重新获得指挥大权的刘宗敏战意浓烈,派遣游骑用弓箭向着城中射檄文,一日之内必然破城。城中人心惶惶,守军欠饷多时,补给不足,军心不稳,随时可能发生意外。
这天早晨,被接连到来的坏消息折腾得快要绝望的崇祯依旧举行早朝。从弘治皇帝之后,大明的天子还没有一个会像他这样勤政。或许他此时还不知道,这已经是他生命当中最后的一次早朝了。哀莫大于心死的皇帝和他的大臣哭作一团,却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解决眼前面对的困境。
长时间的让人难堪的安静之后,看到崇祯一直盯着自己,身为首辅的魏藻德只能硬着头皮上前答话,对崇祯提议,封山东总兵刘泽清为伯,甚至连封号都想好了,叫东安伯。因为上一次召集诸将勤王的时候把吴三桂和杨飞都得到了爵位上的好处,只有刘泽清什么都没有得到。如果给了他爵位的话,刘泽清自然会率部前来勤王。
崇祯面无表情地盯着魏藻德半天,一直到把这位首辅看得冷汗直流才淡淡说了一句准了,挥了挥手让众人散去。姑且不论刘泽清会不会因为一个伯爵的爵位屁颠屁颠地跑来送死。单单以京师到临清的距离,即便是汗血宝马跑上一个来回后,估计等到刘泽清来的时候老李同志已经开始临幸紫禁城的宫女了。
十九日,大顺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架起云梯攻城,顺着从内部打开的城门涌进了外城。李国桢率领的京营全部溃散。走投无路的崇祯显得非常的平静,晚上最后一次举行家宴,正当心如刀绞的他想要让皇后和袁妃自尽的时候,王承恩一脸喜色的闯了进来,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个崇祯从未见的人,而且是一个男人。
后宫三千佳丽,服侍的对象只有皇帝一人,为了防止秽乱宫禁,历朝历代住在皇宫的除了皇帝,太子和未成年的皇子之外,就只有太监和女人了。突然间领进来一个男人自然让崇祯不解,不过在知道了他的身份之后,不解和略微的不满就成了狂喜。
“草民刘洪瑞,辽王殿下府上护卫,王爷得知京师危急之后让草民带五百人星夜赶赴京城,接应陛下一家南狩。此为殿下亲笔书信,请陛下御览。”刘洪瑞跪地恭恭敬敬地奉上书信说道。
崇祯接过书信之后,脸色骤变,挥手让众人退下,过了许久,才将一家人以及刘洪瑞叫了过去,一脸决绝的表情说道:“叔祖果然非常人,太子和永王定王还有两位公主就拜托了,历代先帝和朕的玉玺你都带上。回去告诉叔祖,朕相信他,朕的陵前差两样祭品,王师回来那天,不要忘记跟朕说一声,朕在天上看着你们!”
刘洪瑞没有多说什么。跪在地上认认真真地磕了三个头之后在王承恩的陪同下护卫着几个王爷公主走了出去。他一直对那封信中写的东西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一国之君如此轻易地允许他将包括太子在内的三位皇子两位公主带走。一旦出了什么意外,崇祯就绝嗣了。他没有胆量将信开封自己先看一看,知道的越多,死的就越快,对于他这种干情报的人来说,这是一条不二的法则。
对于朱术桂而言,崇祯的死是必须的,如历史上那样崇祯死后明朝在帝位传承问题上乱成一锅粥甚至南明政权之间彼此仇杀的事情也是一定要避免的。为了方便他掌握权力,太子和永王定王只能在他的掌握之下。他相信崇祯先是大明的皇帝,然后才是三个皇子的父亲,何去何从应该很清楚。为了让崇祯相信他的实力,除了将广宁军和他的关系和盘托出之外,还将他对于甲申的这段历史了解都写了出来。包括崇祯会让三个皇子去逃命,杀死两个公主,他本人也想出城,却在东华门被守城的明军阻挡没能出去,只能在煤山上吊自尽,生命的最后两天他会发出两份罪己诏。这之后,大顺被满洲人击败,大明最后的皇帝他的堂弟朱由榔在1662年被吴三桂亲手用弓弦勒死。如此惊人的事情林林总总不下五千字。
看完信后,崇祯极度的震惊,甚至觉得毛骨悚然。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姑且不论真伪,这一两天发生的事情倒是都让朱术桂说对了。而即将发生的事情也都说对了,比如他想要出城,在此之前和谁都没有。再比如他要亲手杀死两个公主的事情也只是在刚才吃饭的时候才最终决定下来了的。如果说再之前发生的事情有可能造假,那么这些绝对不可能是巧合,一定是他的那个极端信任的叔祖的的确确有着不为人知的特殊能力。想到这儿,因为国家即将灭亡而极度绝望内疚的他轻松了很多。或许在平时他还不至于如此轻信一个人,只是在这样的绝望当中,但凡有一丝一毫的希望,没有人可能放过。
朱术桂并没有猜错,在崇祯的心里,最重要的是江山社稷,至于是不是他的骨血继承帝位,在这种时候反而不是重要的事情。十七年了,无论他怎样努力,国势还是一天天衰弱下去,三十出头的他如今皮肤松弛,鬓发斑白,有如老年人一般,如今他终于可以放下了,恍惚当中,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刘皇后,看到了从小抚养他的东李妃,看到了哥哥天启皇帝咧着嘴怜爱地看着他。这个十七年来从没有放纵自己情感的男人蹲在了地上,嘶哑着嗓子痛快淋漓地哭了。
二十日清晨,顺军攻破内城。心无牵怪地崇祯亲自响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响应,以为自己被所有大臣抛弃的崇祯大呼文武百官个个可杀。只是他不知道,他的大臣们尽管有卑颜屈膝者,为国殉死的也不在少数。就在农民军大声呼喝攻入内城的时候,在京的文武大臣,勋贵显爵已经开始用自己的行动表明自己的气节了,数百官员举家为帝国殉葬,在前往天堂的路上,他们当不会孤单。无论谁是谁非,我们都得承认,能够拥有这份骨气和气节的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
煤山上,崇祯笑着轻松对王承恩说道:“我们也该上路了。”
“能陪着陛下上路,老奴这辈子值了!”面对死亡的王承恩很坦言,在崇祯长大之后第一次用看着孩子般的眼神盯着即将走向末路的帝国。
随风飘荡的两具尸体下,崇祯褪下的衣服上赫然用鲜血写到:“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联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联尸,勿伤百姓一人。”
在这之前的一天,在万岁山上,望着满城的大火,崇祯涕下沾襟,大恸呼道:“苦我民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已经无需再掩饰什么,对于百姓的这份爱护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他的的确确一直把他的子民们放在心上,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地区爱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恍惚间看到了五进大漠的永乐大帝,他没有辜负这位伟大的帝国对于后辈的希望,自朱棣起历代大明天子对臣民的承诺“天子守国门”!到他死的时候也没有改变过。
他在位的十七年,大明连年战乱,北方数省灾荒不断,如同是被神诅咒了一般,满洲人屡屡南下跑马劫掠,农民军纵横全国,最终修成正果。他的确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一定是一个负责人的好君父,大明亿兆黎民的好君父。
四月二十日傍晚,伴着如血的残阳缓缓落下,朱明正统的时代结束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