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京师的沦陷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朝代失去了首都几乎都没落下什么好下场,即便是政权最后勉强保住了也会元气大伤,不是如赵宋一般只余半壁江山苟延残喘,就是像李唐中央权威彻底沦丧,地方势力趁机割据对于有资格下注的人们来说,眼下是选择最为有前途的一方,压下全部的身家性命的最好时机。而对于更为有限的聊聊几个有资格下这盘天地大局的棋手们来说,因为崇祯之死变得更加混乱的局面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北京沦陷,崇祯皇帝自尽的消息传来之后,本就对朱术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王府属官们干脆把两只眼睛都闭上,争先恐后地表达了投靠之心。毕竟在皇帝死后,他们这些本质上属于皇帝本人的密探也就没了效忠的对象。而在皇帝殉国,太子失踪的情况下,朱术桂这个宗室的族长一时间成了宗室当中名副其实的第一人,这些王府属官或多或少知道一些朱术桂的事情,自然不会犹豫。除此之外,荆州府,襄阳府,德安府,承天府等江陵附近的府县官员们成群结队地来到江陵,把他看成了主心骨。
大敌当前,帝位久悬不决是不应该的,尽快选出人来整合大明现有的力量才是题中之义。在杨飞等广宁军的将领们第一次大张旗鼓地上门拜访了朱术桂之后,本来还模模糊糊看不太清楚朱术桂和广宁军关系的人都明白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几个军第一次打出了广宁军的旗号之后,所有人的都明白,这支大明关内的第一强军就是辽王朱术桂的力量,否则为何以当年辽王朱植的护卫名称来命名,至此朱术桂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了。
熟知历史的进程让朱术桂在明末的博弈当中占据了先手。崇祯十六年夏秋之际,朱术桂下令整个广宁军系统开始整编部队,完善建制,充实器械。商行系统也开始疯狂地收购粮草,花费了一百万两白银和价值不下八十万两的货物一次性购进了一万四千匹阿拉伯马,与此同时,随着马场马匹提供量的上升,一直困扰广宁军的骑兵短缺问题基本解决,三个骑兵军六个步兵军一个警备军的骑兵建制在十七年初第一次达到了满编。
除此之外,经过商行和后勤系统堪称疯狂的囤积,仓库里面堆积了足够二百万人消耗三年以上的粮食和三个步兵军的全套军械。除了十个主力军之外,经过教导系统严格训练过的武装屯丁超过了十五万,几个核心预备步兵营均参加过战斗,战斗力十分值得期待,可以保证广宁军主力的后备兵员的来源。一旦有需要,只要财政上不拖后腿,在很短的时间内广宁军可以再建起三到五个步兵军,并可以在没有多少干扰的情况下顺利控制湖广全部,四川河南大部。
纷纷攘攘的时局变幻莫测,饶是朱术桂早有准备,一时之间还是手忙脚乱。随着大顺入主北京,满洲人叩关南下的日子也越来越近。尽管在这个时空里面,陈圆圆被熟知历史的朱术桂抢先下手,眼下正在芳芳的南京镇守太监府。不过即便是没有了陈圆圆这个因素,朱术桂对于以吴三桂为首的辽镇军将们的操守依然不抱任何的幻想。一方面是投过去后就可以得到堂堂王爵显赫身份的满洲人,一方面是对于降将鲜少予以重任的大顺,加之辽镇诸将的根本都在辽西走廊一带,无论是为了切身利益还是家族根基考量,关宁军何去何从不难猜想。
留给朱术桂整合力量理顺关内局势的时间并不多,如果在满洲人南下之前他还是不能处理好与南京方面的关系,这场关乎民族气运的战争前景就很微妙了。除此之外,以张献忠为主的南方农民军,历史上投降了满洲人的刘泽清刘良佐等人都需要他去一一解决。
十年生聚,朱术桂在这个时代一手建立起了强大的广宁军,他自己也从一个远枝的宗室辅国将军成为大明举足轻重的亲王和整个宗室的族长,堪堪赶在这场大变之前有了可以逆天改命的力量。身为上位者,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周围人的情绪,因此尽管在这决定民族气运的关键时刻内心忐忑不安,他每天只能摆出一副轻松淡定的模样。有所得必有所失,这个觉悟他还是有的。
辽王府的正殿内,朱术桂神态轻松地坐在上首位。经过多年的历练之后,曾经一脸痞相得他也逐渐有了有了上位者应该有的觉悟,举手投足之间,气势逼人,传说当中的王霸之气异常浓烈。
“告诉张小田,给他两个月的时间搞定四川战事,除了李定国必须生擒活拿之外,剩下的从张献忠这个老王八开始有一个算一个不论死活,别让他们跑了就行,战争进程大体按照之前的计划来就可以,具体怎么操作他有临济决断的权力。川地富庶,缺什么少什么的别总是跟孤要,去找当地的衙门要啊。饷银,粮草,民壮,有什么要什么,就说要去给陛下报仇用,没谁有那个胆子不给。
至于亦阳你的手下,从现在开始,京师和关外鞑子盛京的消息给孤盯牢了,别漏下什么。孤有预感,北面的局势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既然崇祯不在,一直以来韬光养晦养贼自重的方略就没有了价值,在川东的张献忠所部也就没必要再存在了。早早安定四川的局面对于未来和大顺军及满洲人的战争有着莫大的帮助。以天府之国的富庶,养活三个军根本就不在话下。川地多山,矮小的川人在平原上或许作用不大,不过在西南多山的环境下则是再适合不过了。西南一带终明一朝就没有安生过,贵州地方一直到明末崇祯年也没有消停过,万历年间著名的三大征之一的平播战役就是发生在四川的播州宣慰司。
平定了满洲人之后,朱术桂将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带领这个惯性十足的民族和国度踏上对外扩张的道路。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梳理顺利国内的局势。如此,西南川滇贵湘等地独立王国一般的土司必须消失,云南等地丰富的矿藏资源对于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势在必行。
历朝历代对于西南土司多加优抚,不需缴纳赋税,只需要象征性地纳贡即可。因为中央政府的优抚而愈发飞扬跋扈的各地土司肯定不会把手中传递了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权力拱手相让。蛮夷畏惧的是实实在在的武力,而不是礼遇谦让。对付他们的山敌军朱术桂当然要指望汉人核心区当中最擅长山地战的川人。
就在广宁军在四川的几个军开始发力的时候,南京城内则如同闹剧般的争权夺利。五月初,因为北京沦陷给江南造成的震动逐渐平息。崇祯身死,太子和几位皇子下落不明,尚在的血脉较近的潞王桂王等几个近枝亲王的心里自然就有了想法,至于惠王朱常润因为和朱术桂同城的缘故多少知道他的实力,再加上老爷子本身也不是有很大野心的人,反而是最平静的一个。老爷子明白血统这东西和平年代或许还有人当一回事儿,值此乱世谁的实力强说话才有底气。没那个实力傻乎乎地蹦出来当出头年的唯一下场就是成为给猴子看而被杀掉的那只鸡。
不得不说,明朝准备了南北两京两套中央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在面对意外时候的稳定。不过更多的则是增加了混乱。这无关乎制度,只是人为地原因。对于明朝的官员们来说,南京六部相当于养老的机构和党争失意者的天堂。众多官员不是年老昏聩不堪就是想法偏激的失意者。

北京沦陷之后,南京六部的官员们自然就觉得应该由他们来主导未来的帝位传承,权力安排等等。南京市东林党的大本营,此时残明的第一重臣,南京六部唯一掌握一定实权的兵部的尚书史可法就是东林先驱左光斗的弟子。南京六部的众多官员或多或少和东林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渊源。一时间,除了几家勋贵及镇守太监之外,东林党人统一了绝大部分南京官员的意见。
历史上,因为在和万历“争国本”时期与老福王朱长洵之间的龌龊,东林党人闭口不讲嘉靖“大议礼”和万历“争国本”时他们那套号称是“万世法”的伦序纲常,另辟蹊径主张立贤,推出了无论是辈分还是血脉都不合适的潞王朱常淓。可以说,此后南明在帝位传承上的一笔笔糊涂乱帐的原因就在这里。
好在这个时空福王全家被灭门,东林党人可以避开了这个最不想碰触的话题,按照明朝帝位传承的法统,东林党提出由神宗皇帝之孙,桂王嫡二子朱由(木爱)继承帝位。在崇祯一家子确定无踪的前提下,这是一个最合适的选择。早就布置了后手的朱术桂冷眼旁观,没有任何的行动。在南京众人看来,这无疑表示朱术桂这位宗室的大族长对此事的默认。
为了防备万一,在朱术桂实力雄厚、农民军咄咄逼人的情形下,手里面没有实力是不行的。南京京营是当年永乐皇帝迁都之后抽调精锐之后剩下的,和已经农民化的卫所军队相比也没有强出多少,江南人文荟萃,向来是才子佳人的首选之地而不产强军,加之农民军最远也只打到了凤阳一带,江南腹地几百年除了倭寇之外就没有经历过多少战阵,各地驻军也大多不堪使用,一干大佬的主意就打到了北方几个将领的头上。北方的诸将领大半都是出自广宁军系统,而失意多年的南京官员们对于大权在握之后的美好前景无比向往。为了权力,国家的稳定已经被排在了后面,党争也被暂且放在一边,南京各个派系的官员之间迅速达成一致,首先充实手中的军事力量,拥立谁为皇帝的事情以后再说。就这样,一直驻防山东的刘泽清,目前引兵驻防豫东归德府的刘良佐就成了南京众官员大力争取的对象。
自从广宁军进驻山东兖州府以来,把山东看成是自家地盘的刘泽清就和广宁军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山东六府当中,济南府在被多尔衮大军攻陷过,至今没有恢复,登州莱州在孔有德叛乱之时损失惨重,东昌府与青州府也在阿巴泰大军的入侵当中受了不小的损失,相比之下,倒是地处山东最南面的兖州府因为有广宁军阻挡的缘故受的损失最小。
大乱之后的山东地方穷困,失去了兖州之后,刘泽清遇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维持手底下接近十万的人马不分崩离析,他需要尽快找到新的财源。南直隶向来是明朝的赋税重地,为了取得刘泽清这支力量的支持,在南京上串下跳的一帮东林党出身的官员们的牵线之下,两边迅速地联系到一块儿。南京方面负责刘泽清所部的军饷,而刘泽清则需要支持南京方面拥立的新君。至于南京方面最为希望的刘泽清率军南下保卫南京的要求,他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对于他而言,山东是根本,失去了山东南下作为客军一切都要受制于人。
和刘泽清的有恃无恐相比,困守河南归德府的刘良佐一丝犹豫也没有,答应了南京方面的全部要求。和拥有大半个山东的刘泽清相比,他无疑就惨了许多。西北方向的开封是广宁军在河南的大本营,东北方向的兖州也在广宁军的控制之下,西南方向的南阳府汝宁府与正南方向的庐州府也在广宁军的控制之下,除了东南的南直隶徐州方向,他没有退路。
刘良佐自信这些年和广宁军众将并没有什么过节,所以他对于广宁军上下对他明显的敌视感到迷惑不解。凭着他手底下包括老弱病残也不足五万人的实力,在三个方向超过他人数一倍的广宁军重压之下只能选择退让。先前广宁军允许他占据归德府没有动他多半是因为崇祯尚在,内讧过于引人注目。如今皇帝都没有了,各方各面都忙着自己的事情,就算是真的内讧也没有人去注意。他要是再不抓紧时间撤出归德就没有机会了。
五月二十日,刘良佐所部在彻底洗劫了归德府所属的一府一州八县,上万百姓因为反抗刘军的盘剥被杀。在一把火烧掉了归德府城之后,五万军队裹挟了不下五万当地青壮撤离归德,往东南方南直隶徐州方向进发。
河南无间道的的确确是高效率,仅仅在两天之后,这一消息就传到了荆州。怒不可遏的朱术桂重铁青着脸下达了围剿刘良佐的命令。第一军,第四军与新成立的骑三军在荆州上船星夜兼程赶赴泸州。顺流而下的船队仅用了七天工夫就到了安庆江面。在此下船之后,两个军打着黄德功的旗号兼程北上,六月三日,骑三军从泸州北上,在凤阳府以西渡过淮河,第四军随即北上。留在泸州的第一军打出了杨飞的旗号。此前因为得到刘良佐与刘泽清两个人支持的南京诸方势力到这时才明白,一直没有发力的广宁军诸部是无法越过去的所在。
整个五月份,残明的各方势力你来我往,都幻想能够在新皇登基中获得足够的好处,几乎没有谁去关注占据了北直隶的大顺军。面对乱成了一盘散沙的残明,大顺没有顺势南下,北京这座此时全世界最为宏伟的城池让来自于陕北苦寒之地的顺军将领们完全沉溺其中,数十万大军突然间没有了战争的压力,迅速地懈怠下去。
进城伊始就居于深宫的李自晟没有发现手下们的变化。顺军的各级将领占据了明朝大臣勋贵的府邸,入城的几十万大军将京城众多的房舍胡同填满。几十万将士过起了平民百姓一般的生活,这或许也是中外历史上的奇迹与笑谈。
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顺军上下才从占领北京的巨大喜悦中清醒过来。眼下的大顺朝虽然正处于最顶点,不过周围危机四伏也是不争的事实。驻守关宁一线的明军态度不明,大顺军在京东门户大开。南线的广宁军及山东刘泽清所部压倒了北直隶南部,威胁军事要地保定。尚未失去全部警觉的李自晟在派出唐通招抚吴三桂高第的同时,派袁宗第率兵南下,布防于豫北卫辉府,北直隶大名府北部与山东陵县与武定州一线。
经过了彼此之间的几次试探,广宁军与大顺军之间的防线趋于稳定。广宁军东部防线在北方的防线东起大海,经南直隶海州到鲁南的兖州府,北面为刘泽清控制区,中经北直隶大名府的长垣、东明与豫北彰德府,再向西延伸至渑池。防线之南的地区除了四川之外基本稳定了下来。在历史上建立了大西政权的张献忠所部即将被消灭,不过在烟消云散之前,他们还要为朱术桂干出一件大事情。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