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有客自远方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奋斗在汉末
第四章有客自远方来
延熹二年(159年),司隶校尉部①京兆尹长安县,炎炎夏日下,袁绍骑着在一匹才半岁的果下马②代步,还不停的用绢布擦着汗,心里直念叨着今天真他妈的热,热死了热死了。很显然,这次自己是在错误的时间——没有空调的时代的一个大热天,错误的地点——长安城里城外,干了件错误的事情——来回奔波。不过,回头看了看身后几辆马车上拉的东西——重重叠叠的竹简和几十本书,袁绍觉得还是值。又看了眼车边上正拿着一本书在狂看的刘辉,头就痛了起来。
这个小家伙,不知道为什么,对书特别感兴趣,抱着就看个没完,背书背的比我都还熟了。
前阵子,自己学骑马,好心让他也跟着一块学,却是死活都不肯。不学就打**,坚决的摇头;**打完,还是摇头;威胁不再给零食吃,歪着脑袋想了半天,继续摇头;没办法,出杀手锏——不学就不准再读书,才让这小书呆子上了马背。谁知道,小马驹才迈出一步,刘辉就被‘甩’下来了,还一脸悻悻地看着袁绍。
实在是……
文也不行,武也不行,难道准备以后当状元啊?
算了,还是再登上一年半载,现在刘辉还是太小了点(不小了,比你袁绍还大一岁呢!)。不过,现在看来有点小聪明,就是不知道然软日后身手怎么样?等到能骑马的时候,得好好的训练训练,以后,战场归你,荣耀也归你,胜利就归我了。呵呵。
“大少爷,到了。”牵马的家丁停了下来。
袁绍定眼一看,终于到家,连忙下了马,吩咐下人把竹简和书都搬到自己的小院子里去,顺手将刘辉拽了下来,一起向着县衙走去。进门的时候,袁绍叫过一个门房:“去通知父亲一声,说我待会就去他那。”
进了自己的小院子,叫丫鬟晴雪去备热水,然后就指挥下人把竹简一一按秩序放好,算算时间,水也该热了,拉着刘辉急匆匆就去洗澡去,身上一股子汗味,还粘乎乎的,恶心死了。
等袁绍满足的穿着昨晚刚薰好的衣服③从内房走出来时,发现母亲正在和早早就洗完了的刘辉聊天。“母亲,你怎么过来了?孩儿不是让下人通知父亲了吗
“怎么,通知你父亲,为娘就不能过来看看你了吗?”张素扫了眼袁绍。
“当然不是,孩儿只是好奇,母亲今天怎么不陪在父亲身边?”听见张素自称为娘,袁绍顿感不妙,急忙扯开话题。
“今日从庐江来了队兄妹,是出来游学的,见到你父亲出了个什么对子,把你父亲给考住。后来又说要考考你这个天下闻名的神童,你父亲就把为娘派过来催促你了。”张素间接的解释了为什么不高兴的原因,原来是被抓了壮丁。不过,袁绍感兴趣的是:“对子?母亲,什么是对子?”这年代就有对子了吗?
“对子啊,不知道,为娘当时又不在场。”
“这样啊。那现在就过去吧,孩儿已经耽搁了不少时间。”袁绍对自己说:也许对子东汉说不定已经有了,只是在宋代才兴盛起来。“来人啊,把这些书都装起来,一块送到到父亲院子里去。”
“绍儿,这就是你前些时日说的印出来的书。”
“是的,二夫人。少爷来来回回搬竹简折腾了好几天,就是为印这些书,这些书啊……”刘辉前面没什么能接上嘴的,这下逮着机会正准备大说特说一番,张素边往外走边挥了挥手:“好了,好了,你这张嘴一说起来就没完,也就看书的时候安静点。走了走了,要说就去跟去跟老爷说吧。”袁绍咧着嘴轻轻笑几声,刘辉只要一听见“老爷”这两个字就会有种缩脖子的冲动,很是怕自己这个便宜老爸。走在前面的张素回头看看两人没动静,忍不住发话了:“走了走了,客人都等了好久了。”
“哦,来了来了。”袁绍拉着刘辉跟在张素后面向主园走。
到了主园,张素就回后屋去了,袁绍等人则直向偏厅而来,就发现了跪坐在右边的一大一小兄妹俩,男的还比较年轻,嘴唇上漂着几根绒毛,该是刚行了冠礼④就跑出来游学了,真是兴致勃勃啊。那个小妹妹就有点奇怪了,自打进了这屋,就老是盯着我看,我脸上又没长花。
“父亲,绍儿回来了,”袁绍向正中的袁逢说道,回头给下人打了给手势,“这些就是刚印好的书,四书五经,九本为一套,共十套。”家丁捧着
装满了书的两个托盘放到袁逢前的案几上,刘辉则乖乖的站在袁绍身后。
袁逢从托盘里拿了本《论语》,翻了几页,又仔细看了看,念道:“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绍儿,书中这些符号⑤可是作断句只用?”
“是的,父亲看这样断句是不是好些?”
“不错,文章清晰,更易解读,不易产生歧义。不过,怎么断句各家并不一样,你这样定下来,不太妥。”
“这次孩儿只是把这些符号做出来,怎么断句还是让海内大儒们探讨去吧。”袁绍略带调侃的说道。
袁逢有些摇头,这话说得太轻浮了,:“对了,绍儿,这些书就是你说的什么印刷印的吗?想不到挺快的,几天时间就印了数几十本之多。”

“什么,这些书是几天时间…印...对,印出来的!”旁边坐着的小男生叫了起来,刚才听这父子俩说什么符号、断句,虽然不是完全明白,但大体原理还是听懂了。可这,十套四书五经,得抄多久啊,不知道是怎么“印”出来的。
“父亲,这两位是?”袁绍有些不爽,我和父亲说话,你插什么嘴。
“光忙着与你说书的事,都忘了介绍了。来,为父给你介绍介绍,这两位来自庐江周家,乃扬州望族。”
“在下庐江周异,”小男生起身说到,又一指旁边的小妹妹,“这是舍妹周碧。”
“汝南袁绍,有礼了。”庐江周家,袁绍觉得有点耳熟,又记得不太清楚,手中动作却是不慢,抬起小手行了一礼。那边周异连忙回礼,周碧却是仍然十分认真的盯着袁绍看,看得袁绍都毛骨悚然了。
袁逢看大家都见过礼了,吩咐道:“刘辉,”看见刘辉还是躲在袁绍身后,不肯出来,只得放轻语气,“过来,把这几本书拿给周贤侄、侄女。”刘辉听到老爷不准备找自己的小辫子,心里松了口气,各拿了两本《中庸》、《诗经》放到周家兄妹的案几上,完了又退到袁绍身后。
周家兄妹俩拿着书就看了起来,奇怪的是周碧看了两眼书,然后又盯着袁绍看了,脸上还带着淡淡的微笑。袁绍实在受不了了,带着身后的尾巴闪到父亲身边,有些怕怕了,根本就是心里压迫。周异翻了几页后发话了:“这书的确不错,文字大小一致,文句清晰。有了这些断句之符号,文章读起来倍感轻松,不用在时时刻刻还得自己思索如何断句。不过,这字体跟隶书有些差别,棱角分明,刚劲有力,不似那么圆润,缥缈灵动。”
袁逢扫了眼袁绍,只见袁绍和周碧在那眼瞪眼,平日里这孩子根本不削做这等无礼之事,今日这是怎么了。听见周异的疑义,解释道:“字体变成这样是便于用泥土篆刻。印书的每个字都是陶制的反字,按照文章的顺序把这些陶字排好,沾上墨印一下就是一页。”
“原来如此,印千本万本亦是易如反掌,妹妹,”周异本想跟周碧说话的,回头一看却发现周碧和袁绍都是怒目而视。平日里说到这个袁家神童,妹妹都是十分关心,这次还背着长辈跟着跑出来,不就是想来看看这个袁绍吗?怎么现在像仇家见面似的。
“咳咳,”袁逢有些看不下去了,只有打岔道:“绍儿,刚才周贤侄出了个对子,对子知道吗?就是人对人,景对景,物对物。比方说一张桌对两个碟,明白吗?”
袁绍仍然不服气地看着周碧,打算着等会没人的时候好好收拾收拾你这个丫头片子,口中不在意的回答:“明白了,父亲。”
“那好,刚才周贤侄出了对子,绍儿你来对上一对,听好了,是:‘走马灯(原谅我吧,为了情节需要,就当东汉有了这玩意吧!),灯走马不走,灯熄马停步。’怎样,对的出来吗?”
袁绍不假思索:“这有何难。飞虎旗,旗飞虎不飞,旗…旗……旗….”旗个头,这明明是北宋王安石的“名联”⑥,哪是这个周异出的对子。袁绍瞄了眼这个周异的家伙,只见他是满脸的惊奇,显然还没见过对的这么得体、这么快的。再看旁边的小丫头,刚才满脸的愤容早已变成了诡异的微笑,一双大眼睛还不停的对自己眨着眼睛,眼神里都充满了嘲笑。
定然是那首《咏雪》出了差错,被这个小丫头认出来了。
“绍儿,虎什么,快点想想啊!”旁边袁逢还以为袁绍思维对不下去了,急忙在哪催促。
“旗卷虎藏身。”袁绍一口气把最后一句念出来,反正被这小丫头发现了自己的秘密,这个对联已经是无关紧要的事。
不管父亲、周异和小刘辉在那感慨,袁绍对周碧使了个眼色,先行溜了出去,周碧紧随其后,也出了屋。
注:⒈即司州;
⒉产于辽东的一种矮种马,人骑着可以从果树下穿过,因此得名;
⒊古代没香皂的时候,就用薰香来薰掉衣服上的异味,但是薰香味不能持久,一般薰一晚上也就维持一天的时间。当然,这是有钱人才用得起;
⒋一般是18∽20岁行冠礼、取表字,表示已经**了,;
⒌标点符号在宋代才产生的;
⒍王安石上京参加会试,在一个叫马家庄的地方遇上以文选婿,上联是马家小姐出的:走马灯,灯走马不走,灯熄马停步。这对联挂在那很久也没人对上,王安石也没对上。后来殿试快结束的时候,考官见王安石答题速度很快,决定临时加道题,抬头看见殿外被风吹得猎猎做响的飞虎旗,出了个上联:飞虎旗,旗飞虎不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无耻的就把走马灯的上联来做飞虎旗的下联。这还不算完,殿试完了,王安石又飞马直奔马家庄,用飞虎旗来对走马灯,结果又抱得美人归。不久,王安石高中新科第四的消息传来,还专门赋诗一首,‘巧对联成双喜歌,走马飞虎结丝罗,洞房花烛体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以示纪念,后来在新婚的时候创作出‘囍’字来表示自己双喜临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