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刘父子南逃留书信,解放军渡江进省城
不久,战场上传来震动全中国、震惊世界的特大新闻: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余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歼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1949年4月21日,**和朱德发出渡江作战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残敌,解放全国领土。
4月22日夜晚,炮声隆隆,震天动地,枪声哒哒,连绵不断,喊杀声阵阵,此起彼伏,曳光弹把长江两岸和省城照如白昼。
这一夜,小洁和刘夫人通宵未睡,他们躲在刘公馆内,浑身颤抖,甚至不敢高声说话,却又百感煎心,痛彻肺腑。稍停一会,他们就相跟着到院子里看看,到大门边听听;外面枪炮声依旧,又赶紧跑进房内继续守候。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仗到底打到什么程度,**是否逃跑,解放军是否打进城来,武军父子是否还在,到了哪里,什么情况。他们心里一阵忧,一阵痛,一阵怕,身上一阵冷一阵热一阵躁,说不出的滋味。
小丹青哭一阵睡一阵,睡一阵又哭一阵,烦躁不安。这忙坏了张妈,她抱一会孩子,孩子哄睡了,又连忙过来给她们婆媳换一遍茶,陪着说一会话;不一会孩子醒了,又来抱孩子。这一夜,她同样没有睡觉。
她和刘师长是同乡,也是滨淮人,因为家乡闹水灾,家里房倒屋塌,田里颗粒无收,只好逃荒要饭来到省城;不幸遇上国民党抓壮丁,她和丈夫孩子在逃跑中失散,又冷又饿,昏倒在刘公馆门前。刘师长救了她,看在同乡情分,收留她做了佣人。对于这场战争,她不知该喜还是该悲,她只是很同情刘师长一家人,因为他们是她的救命恩人,知恩图报是人性之本。
天快亮的时候,枪炮声停止了,外面一片寂静。小洁和婆婆才上床打个盹,又乱七八糟地做起噩梦来,迷迷糊糊,哼哼唧唧。
朦胧之中,她们听见张妈大喊:
“太太!少奶奶!少爷来信了!”
她们打了个激灵,从睡梦中一骨碌爬起来,抢着问:
“少爷来了?在哪里?”
“不是,是少爷来信了。”
“信!从哪里来的?”
“我在院子里扫地,在大门边拾到的。”
她们大惊,连忙接过信来看,果然是武军写的;拆开来看,只见写道:
母亲,小洁,见字如面!
本想回家来看看你们和孩子的——太想念你们了!无奈军情紧急,无暇回家,只好书此留言。过家门而不得入,遗憾!也请你们谅解!
近年来,我和父亲浴血奋战,尽忠尽智,九死一生,无奈天亡我军,总无成效;而今,大势已去,败局已成,回天无力,无奈何也!
所幸,苍天见谅,保佑我父子尚在,得回省城;可惜形势危急,不能相见。母亲年迈,小洁年轻,女儿尚在襁褓之中,一旦抛弃,锥心裂肺,悲痛何极!我和父亲计议:骨肉亲情,不可长久分离;此次南去,待安顿下来,即设法接你们过去。暂请保重,善自为之,以待拨云见日,合家团聚!
顺便告知:青松并未死,现为刘伯承、邓小平部的一师政委。淮海战役中,多闻此名,难以置信,细打听之,确是青松。昨日,共军渡过长江攻克省城,想青松当在其中。
------
婆媳读完信,抱头痛哭。多日的思念、等待、期盼,到头来竟是这么个结果,何其沮丧悲伤!略感安慰的是武军父子尚在,仍然想着她们,关心她们,虽在溃逃之中,仍不忘送信回家,并为他们的将来预作安排。悲痛之余,又有了些许希望,兼怀感激之情。
她们擦干眼泪,互相安慰,想象着他们父子昨晚的情况:共军渡过长江,攻进省城,**守卫不住,溃败南逃。他们想回家看看,怎奈形势危急,不能回家,仓促之间,写了这封信,急急跑回家来,从门缝塞进,而后匆匆离去。久思亲人,而今来到家门前,亲人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何其悲哀!他们一定流泪了。
想到此,婆媳俩忍不住又哭泣起来。
张妈耐心劝慰了一番,婆媳方止。又劝她们吃了早点,看着丹青玩耍,其情绪方略平静些。
突然,大街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轰轰烈烈,人欢马叫,似有千军万马拥过。
张妈从门缝往外看了看,连忙跑回来,大声说:
“太太,外面过部队了!好多人欢迎。”
刘夫人说:
“大约是解放军进城了。”
她把孩子交给张妈,整了整衣服,对小洁说:
“咱们出去看看情况。”
小洁点点头,婆媳二人相跟着走出大门。
大街两旁,人山人海,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街道中间,许多青年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排成队伍,他们手里拿着小红旗,跟着一个手拿广播筒的青年人不断高呼口号:
“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城!”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万岁!”
------
许多商店门前打起了欢迎解放军的横幅大红标语,不少地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更有一群秧歌队,大姑娘小伙子,穿红着绿,舞动彩绸,在大街上扭起秧歌来,欢天喜地,载歌载舞。
刘夫人觉得吃惊,她拉了拉小洁问:
“这些人,是自动来的,还是有人组织他们来的?”
小洁想起以前青松组织学生参加示威游行的情况,说:
“有自动来的,大约也有组织来的。比如这秧歌队,没有人组织,排练,能这么整齐吗?”
“你是说**早就进来了?”
“不是早就进来,是省城早就有**的地下组织。你忘了吗,以前青松就是**。”
“是的。你是说省城的**早就知道共军要进城,早就秘密作好欢迎的准备了?”
“我想是。”
小洁点点头。
刘夫人叹息道:
“**真会做群众工作!国民党高高在上,看不起穷人,哪里懂得这些?古人云,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果然不错!”
小洁想起青松以前说过的话——战争的胜负不在于军队的一时强大,说:
“这就是民心向背。还是**深得民心啊!”
刘夫人看了看她,摇摇头,叹了口气,却没有再说话。
解放军的队伍开过来了。前面是军官,乘坐敞蓬汽车,他们微笑着向街道两旁的欢迎群众挥手致意。战士排成六路纵队,他们背着背包,扛着枪,虽然身上满是战火硝烟的痕迹,脸上却流露着胜利的微笑,一边走,一边看着街道两旁的高大建筑和热情欢迎的群众。
刘夫人想:八路军装备还是这么差,为什么就能打胜仗?**装备精良,还有美国人支持,为什么竟惨败如许?她不敢问小洁,怕她又说“这是人心向背”。这“人心向背”就这么重要吗?为什么国民党不重视?难道它不懂得这个道理?
解放军的队伍不断走过来,两旁的群众不断高呼口号,震天动地,打乱了她的思路。
突然小洁看见敞篷汽车上坐着一位军官,高大英俊,极像青松。她拉了拉婆婆,刚要指给她看,被人挤了一下,再看,军车已经开过去了。
婆婆问:
“拉我干什么?”
小洁红着脸说:
“刚才汽车上那位军官,大高个,长得极像青松!”
“我倒没看见。哪有这么巧?武军信上说,青松可能来省城,你就看见了。——他若真的来省城,也能帮帮咱们,不枉你公公救他一命。我们再仔细看着,说不准还在后边。”
婆媳俩一齐看着汽车上的解放军军官,不是年龄大的,就是个矮的,貌丑的,一连过去十几辆,也不见青松。刘夫人叹息道:
“算了,别看了,不是过去了,就是根本没有来。他如果来了,也该主动来看咱们。”
她见小洁仍然往人群里挤,喊住她:
“别挤了,咱们回家吧。尽看人家的人,咱们的人还不知怎么样呢!”
小洁见婆婆难过,自己想想也难过,就和婆婆一起挤出人群回家。
第二天,大街上更加热闹,也更加有组织,是省城群众庆祝省城解放大游行。一队队工人、农民、学生、市民、商人,打着红旗,举着欢迎解放军的大红横幅标语,唱着歌,高呼着口号走过去。大街上人头涌动,川流不息,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的海洋,歌的海洋,口号的海洋。从早晨六点钟一直到晚上九点多,仍有人在大街上游行,喊口号,人们似乎要把多年来被国民党反动派压抑的感情都表达出来。
第三天,大街上出现了解放军驻省城军管会的宣传车,车头上安装着大喇叭。汽车开得很慢,很稳,一边走,一边播送军管会的各项政策规定。军管会号召工人正常上班,工厂主不得以任何理由停止生产;商店、集市正常营业,市民正常生活。军管会保护市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坚决打击破坏生产、影响市民正常生活的坏人坏事,坚决镇压国民党残余势力和黑恶势力;对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财产,一律收归公有等。之间,还穿插播送一些解放军胜利进军的新闻,和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消息,有时还播送一些解放区的歌曲。
宣传车所到之处,许多人围观收听,对军管会的政策和各项规定,纷纷议论,大多都是称赞的,说不如此,省城不得稳定,人民生活不得安宁。

不久,战场上传来震动全中国、震惊世界的特大新闻: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余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歼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1949年4月21日,**和朱德发出渡江作战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残敌,解放全国领土。
4月22日夜晚,炮声隆隆,震天动地,枪声哒哒,连绵不断,喊杀声阵阵,此起彼伏,曳光弹把长江两岸和省城照如白昼。
这一夜,小洁和刘夫人通宵未睡,他们躲在刘公馆内,浑身颤抖,甚至不敢高声说话,却又百感煎心,痛彻肺腑。稍停一会,他们就相跟着到院子里看看,到大门边听听;外面枪炮声依旧,又赶紧跑进房内继续守候。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仗到底打到什么程度,**是否逃跑,解放军是否打进城来,武军父子是否还在,到了哪里,什么情况。他们心里一阵忧,一阵痛,一阵怕,身上一阵冷一阵热一阵躁,说不出的滋味。
小丹青哭一阵睡一阵,睡一阵又哭一阵,烦躁不安。这忙坏了张妈,她抱一会孩子,孩子哄睡了,又连忙过来给她们婆媳换一遍茶,陪着说一会话;不一会孩子醒了,又来抱孩子。这一夜,她同样没有睡觉。
她和刘师长是同乡,也是滨淮人,因为家乡闹水灾,家里房倒屋塌,田里颗粒无收,只好逃荒要饭来到省城;不幸遇上国民党抓壮丁,她和丈夫孩子在逃跑中失散,又冷又饿,昏倒在刘公馆门前。刘师长救了她,看在同乡情分,收留她做了佣人。对于这场战争,她不知该喜还是该悲,她只是很同情刘师长一家人,因为他们是她的救命恩人,知恩图报是人性之本。
天快亮的时候,枪炮声停止了,外面一片寂静。小洁和婆婆才上床打个盹,又乱七八糟地做起噩梦来,迷迷糊糊,哼哼唧唧。
朦胧之中,她们听见张妈大喊:
“太太!少奶奶!少爷来信了!”
她们打了个激灵,从睡梦中一骨碌爬起来,抢着问:
“少爷来了?在哪里?”
“不是,是少爷来信了。”
“信!从哪里来的?”
“我在院子里扫地,在大门边拾到的。”
她们大惊,连忙接过信来看,果然是武军写的;拆开来看,只见写道:
母亲,小洁,见字如面!
本想回家来看看你们和孩子的——太想念你们了!无奈军情紧急,无暇回家,只好书此留言。过家门而不得入,遗憾!也请你们谅解!
近年来,我和父亲浴血奋战,尽忠尽智,九死一生,无奈天亡我军,总无成效;而今,大势已去,败局已成,回天无力,无奈何也!
所幸,苍天见谅,保佑我父子尚在,得回省城;可惜形势危急,不能相见。母亲年迈,小洁年轻,女儿尚在襁褓之中,一旦抛弃,锥心裂肺,悲痛何极!我和父亲计议:骨肉亲情,不可长久分离;此次南去,待安顿下来,即设法接你们过去。暂请保重,善自为之,以待拨云见日,合家团聚!
顺便告知:青松并未死,现为刘伯承、邓小平部的一师政委。淮海战役中,多闻此名,难以置信,细打听之,确是青松。昨日,共军渡过长江攻克省城,想青松当在其中。
------
婆媳读完信,抱头痛哭。多日的思念、等待、期盼,到头来竟是这么个结果,何其沮丧悲伤!略感安慰的是武军父子尚在,仍然想着她们,关心她们,虽在溃逃之中,仍不忘送信回家,并为他们的将来预作安排。悲痛之余,又有了些许希望,兼怀感激之情。
她们擦干眼泪,互相安慰,想象着他们父子昨晚的情况:共军渡过长江,攻进省城,**守卫不住,溃败南逃。他们想回家看看,怎奈形势危急,不能回家,仓促之间,写了这封信,急急跑回家来,从门缝塞进,而后匆匆离去。久思亲人,而今来到家门前,亲人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何其悲哀!他们一定流泪了。
想到此,婆媳俩忍不住又哭泣起来。
张妈耐心劝慰了一番,婆媳方止。又劝她们吃了早点,看着丹青玩耍,其情绪方略平静些。
突然,大街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轰轰烈烈,人欢马叫,似有千军万马拥过。
张妈从门缝往外看了看,连忙跑回来,大声说:
“太太,外面过部队了!好多人欢迎。”
刘夫人说:
“大约是解放军进城了。”
她把孩子交给张妈,整了整衣服,对小洁说:
“咱们出去看看情况。”
小洁点点头,婆媳二人相跟着走出大门。
大街两旁,人山人海,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街道中间,许多青年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排成队伍,他们手里拿着小红旗,跟着一个手拿广播筒的青年人不断高呼口号:
“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城!”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万岁!”
------
许多商店门前打起了欢迎解放军的横幅大红标语,不少地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更有一群秧歌队,大姑娘小伙子,穿红着绿,舞动彩绸,在大街上扭起秧歌来,欢天喜地,载歌载舞。
刘夫人觉得吃惊,她拉了拉小洁问:
“这些人,是自动来的,还是有人组织他们来的?”
小洁想起以前青松组织学生参加示威游行的情况,说:
“有自动来的,大约也有组织来的。比如这秧歌队,没有人组织,排练,能这么整齐吗?”
“你是说**早就进来了?”
“不是早就进来,是省城早就有**的地下组织。你忘了吗,以前青松就是**。”
“是的。你是说省城的**早就知道共军要进城,早就秘密作好欢迎的准备了?”
“我想是。”
小洁点点头。
刘夫人叹息道:
“**真会做群众工作!国民党高高在上,看不起穷人,哪里懂得这些?古人云,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果然不错!”
小洁想起青松以前说过的话——战争的胜负不在于军队的一时强大,说:
“这就是民心向背。还是**深得民心啊!”
刘夫人看了看她,摇摇头,叹了口气,却没有再说话。
解放军的队伍开过来了。前面是军官,乘坐敞蓬汽车,他们微笑着向街道两旁的欢迎群众挥手致意。战士排成六路纵队,他们背着背包,扛着枪,虽然身上满是战火硝烟的痕迹,脸上却流露着胜利的微笑,一边走,一边看着街道两旁的高大建筑和热情欢迎的群众。
刘夫人想:八路军装备还是这么差,为什么就能打胜仗?**装备精良,还有美国人支持,为什么竟惨败如许?她不敢问小洁,怕她又说“这是人心向背”。这“人心向背”就这么重要吗?为什么国民党不重视?难道它不懂得这个道理?
解放军的队伍不断走过来,两旁的群众不断高呼口号,震天动地,打乱了她的思路。
突然小洁看见敞篷汽车上坐着一位军官,高大英俊,极像青松。她拉了拉婆婆,刚要指给她看,被人挤了一下,再看,军车已经开过去了。
婆婆问:
“拉我干什么?”
小洁红着脸说:
“刚才汽车上那位军官,大高个,长得极像青松!”
“我倒没看见。哪有这么巧?武军信上说,青松可能来省城,你就看见了。——他若真的来省城,也能帮帮咱们,不枉你公公救他一命。我们再仔细看着,说不准还在后边。”
婆媳俩一齐看着汽车上的解放军军官,不是年龄大的,就是个矮的,貌丑的,一连过去十几辆,也不见青松。刘夫人叹息道:
“算了,别看了,不是过去了,就是根本没有来。他如果来了,也该主动来看咱们。”
她见小洁仍然往人群里挤,喊住她:
“别挤了,咱们回家吧。尽看人家的人,咱们的人还不知怎么样呢!”
小洁见婆婆难过,自己想想也难过,就和婆婆一起挤出人群回家。
第二天,大街上更加热闹,也更加有组织,是省城群众庆祝省城解放大游行。一队队工人、农民、学生、市民、商人,打着红旗,举着欢迎解放军的大红横幅标语,唱着歌,高呼着口号走过去。大街上人头涌动,川流不息,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的海洋,歌的海洋,口号的海洋。从早晨六点钟一直到晚上九点多,仍有人在大街上游行,喊口号,人们似乎要把多年来被国民党反动派压抑的感情都表达出来。
第三天,大街上出现了解放军驻省城军管会的宣传车,车头上安装着大喇叭。汽车开得很慢,很稳,一边走,一边播送军管会的各项政策规定。军管会号召工人正常上班,工厂主不得以任何理由停止生产;商店、集市正常营业,市民正常生活。军管会保护市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坚决打击破坏生产、影响市民正常生活的坏人坏事,坚决镇压国民党残余势力和黑恶势力;对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财产,一律收归公有等。之间,还穿插播送一些解放军胜利进军的新闻,和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消息,有时还播送一些解放区的歌曲。
宣传车所到之处,许多人围观收听,对军管会的政策和各项规定,纷纷议论,大多都是称赞的,说不如此,省城不得稳定,人民生活不得安宁。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