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才必有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名贤集》中有这样一句话:“无名草木年年发,不信男儿一世穷。”的确,人的一生,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墨子·尚贤上》也说:“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也是讲人不可能总是得志,也不是一世都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关键是要把握住机会。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姜太公就能够忍耐不遇的窘境,而最终成大事。
姜太公,姜姓,吕氏,名望,一说字子牙,也称姜尚,商末周初人。其先世为贵族,后家道中落,年轻时的吕尚已沦为贫民。为了维持生活,他曾在商朝的都城朝歌宰牛卖肉,但生意失败,无奈改为贩酒,又遭破产。尽管如此,他胸怀大志,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的道理,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就这样几十年过去了,年轻的吕尚已成为暮年的太公。如果不是有拯救民众于商纣的暴虐统治的决心,不是有超人的勇气和智慧,这几十年的怀才不遇的艰苦生活是无法忍受的。但是太公不坠青云之志,决不以自己的才华去助纣为虐,而要献身仁义之政。
这一天终于等到了。当时由于商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极其,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西部的周国开始强大起来。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益增强,四边诸候望风相投,天下民心皆朝向于周。壮心不已的太公,获悉周为治国兴邦,广求天下贤士仁人,便毅然离商而去,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境内,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静观世态发展,相机而行。周文王也听说过太公的名声,两人在磻溪相见,谈得十分投机。听了太公的一番宏论,文王喜而言道:“我先君曾有预言,说有圣人至周,周才能繁荣昌盛,您就是我所寻找的圣人。”于是亲自扶太公上车,拜为太师,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在姜太公的辅佐之下,周文王采用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以至于当时是“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最后终于消灭了商纣王,建立了周王朝。姜太公可谓功不可没,周文王也可谓慧眼识才。
人怀才不遇是经常的事情。一是由于自己的才华没有被人发现,所以也就不可能被使用,二是虽然胸怀大志,满腹文韬武略,但是生不逢时,像姜太公那样,不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助纣为虐上,而要与明主相顾,像鸟要择木而栖那样,贤士要审时度势,择主而事。这样就要忍受一时的贫穷、困苦,忍受住自己的不得志,而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禄,放弃自己的追求。真正有大志的人,即使是平生不得志,也会廉洁白守,刚正不阿,不会依附权贵,更不会与奸人同流合污。不怕失败,也不畏惧别人的嘲讽,矢志不渝地向着既定奋斗目标前进,他就能忍受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精神折磨和创伤,等待时机。古人认为不遇的情况常有,要忍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他们总结了许多前人忍受不遇的例子,用以告诫后人。例如《劝忍百箴》中就收集了以下这些例子。
不少古人都认为,人能否富贵腾达,都是中命中注定的。
其中《论语》中记载,子夏曾说:“生死由命运决定,而能否富贵,却取决于天。”这其实是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也许不利于才能的施展,如果因此而气馁,不追求,不积极地进取,那就会贻误一生。
楚国有一个平民卞和,在荆山找到了一块璞玉。他把这块玉拿去献给楚怀王,怀王叫玉匠检验,玉匠说它是一块石头。楚怀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便砍了他的左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楚平继位,卞和又将璞献给平王。平王听玉匠检验,玉匠说是石头,平王又把卞和的右脚砍了。楚平王死后,他的儿子楚荆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大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哭干了,直哭得眼睛流出了血。荆王听说了以后,就派人去问:“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你怎么就哭得如此悲伤?”卞和说:“我并不是为此事悲伤。可悲的是宝玉被认为是石头,忠正的人被认为是骗子啊!”荆王派人去琢磨那块璞玉,果然得到一块璞玉。于是荆王封卞和为陵阳候,卞和推辞不接受,离荆王而去。荆王就将这块璞玉命名为和氏壁,从此和氏壁成为世间的奇宝。
卞和不是为自己的双足而哭泣,是为自己的遭遇和天下与他有相同遭遇的人鸣不平,争取自己应该有的地位和待遇。楚怀王和楚平王当政,由于皇帝有眼不识天下的宝玉,所以卞和的遭遇和玉的遭遇相同,他忍怒、忍悲、忍愤、忍受砍足之刑而不再言,直到了楚荆王时,他依然要为玉辨白,最终为世人接受。
西汉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他年轻时没做官,和妻子卓文君在临邛卖酒为生,相如穿著犊鼻裤,在市场上洗涤器具。相传卓文君为一富家大户女子,很有才学,婚后不久即守寡,后因归娘家居住,结识了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成就了他们一段佳缘。但是卓文君的父亲认为这有损于他的面子,于是将夫妇二人赶出家门。为维持生计,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便自力更生,开个小酒店为生。司马相如很有文采,曾写有一篇《子虚赋》。武帝读了这篇文章对它赞不绝口,说:“可惜我不能够和这个人生活在一个时代。”当时蜀人杨得意陪同汉武帝左右,听了这话,他说:“这是我的老乡司马相如写出来的。”武帝感到很惊讶,把司马相如找来问,他回答说:“《子虚赋》都是一些荒诞的话,没有什么值得读的,我愿意写一篇《游猎赋》给您。”皇帝给他纸笔,于是相如在赋中假托一问一答的形式,先陈述天子园圃的丰富和壮丽,然后用提倡节俭结尾,通过它来进行婉转的劝说。这篇赋呈上之后,武帝当即委任他为中郎。

司马相如不因自己能写文章而自得,也不以在当街的酒店里帮助妻子涮锅洗碗为耻,忍耐得了贫寒和受人冷遇的情况,直到被汉武帝发现了他耀眼的才华。
另有西汉的主父偃上书皇帝,顿时获得了高官厚禄之说。据史记载:西汉的主父偃,齐国临淄人。当初学习纵横学说,后来学《易》、《春秋》。可他和齐国的士人处不好关系。他的家里很穷,常以借钱、借米为生,又常借不到。后来北游燕赵之地,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待遇。他这个人很有才华,于是在汉武帝元朔元年,往西进入关中时,他给皇帝写了一封信。早晨把信写好送上去,晚上皇帝就召见了他,而且皇帝说:“我们认识得太晚了。”委托他为郎中。在他的信中一共陈述9件事情,有8件是关于律令的,一件是劝汉武帝停止攻伐匈奴。
如果说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上天手中,那么主父偃不给汉武帝上书的时候也应有荣华富贵,实际上他不得不忍受贫困,没有饭吃,没有人给他借米借钱,更不用讲发挥他的才智了。正是因为他的积极进取才有早书,晚上被皇帝重用的结果。
汉人贾谊,洛阳人,从小就很有才华。汉文帝继位时,河南太守吴公推荐他进入朝廷为官,文帝委任他为博士,当时他只有20出头。皇帝后来考虑升他为公卿,大臣绛灌等都说他许多坏话,因此他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又把他调任梁王太傅。他心里很苦闷,正巧有只鹏鸟飞到他房子中,落在他座位上。贾谊认为这是不吉详的征兆。长沙地方潮湿,他担心自己寿命不会很长,因此借写鸟抒怀,作了篇赋。在赋中他探索生死的道理,抒发心中的抑悒之情。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万事万物都有变化,不会停止运动。福中潜伏着祸,祸里又有福。忧愁和快乐聚合在一起,吉祥和凶兆在同一个地方。天下是无法把握的,规律是无法掌握的,一切都由命运安排好了,而只有鹏鸟懂得天机。”
怀才不遇的境遇,使得贾谊有了这样的悲叹。他其实完全可以放下愁事,以忍求发展,求生存,那样就不至于连飞来一只鸟也要心怀不安了。
西汉时的颜驷,汉文帝的时候,任郎中。后来头发眉毛全白了。汉武帝乘车经过郎署时,便问他说:“你什么时候开始任郎中的?怎么年纪这么大了?”颜驷说:“我从汉文帝时任郎中的。”武帝说:“为什么一直没有升迁的机会?”颜驷说:“文帝喜欢任用文人,而我擅长武功;景帝喜欢任用长得端正的人,而我面貌丑陋;您喜欢任用年轻人,而我年纪已经大了,所以,经历三代都未有升迁机会。”于是汉武帝提升他为稽都尉。
人常常感叹自己生不逢时,颜驷可能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吧。但他对自己的不遇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所以能够很有条理地回答皇帝的问话,也使统治者看到了由于自己的好恶,使一些有才华的人没有能够展示他们的才干,所以汉武帝提升了颜驷。
唐人马周,字宾主,荏平人,在长安寄居,住在中郎常何家。碰到因为发生旱灾皇帝要求大臣们提批评意见。常何是个武官,没有学问。马周代常何作奏章,写了20多条意见。皇帝读后,很奇怪,问常何,常何回答说:“是我家的客人马周替我写的。”皇帝立即召见马周,和他讨论了一番治国的道理;心中非常欣赏他,便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因为常何发现了人才,皇帝还赐给他绢三百匹,以作奖励。后来马周任中书令。对于人的不遇,或受冷遇,古人有形象的比喻: “五谷生于肥沃的土地上,不生在石头田里。”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没有碰到机会的时候,就好比在石头上求谷,哪里会得到?等到运气来了,就好像在自家的园子里摘果实,随取随得。
遇与不遇,似乎只是运气的好坏,运气一来,就是在自家地里摘取果实,运气没有或是运气不佳,似乎就是在石头上种谷子,这不无道理,但也不够全面。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完全是谷子,他可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环境生存。在环境不利于自己的才能发挥的时候,他有不少办法。一是忍耐一时,待条件成熟了,再干一番事业,二是用已有的条件,尽力寻找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才能,三是忍受艰苦,改变不利于自己的环境。忍耐不遇,就是积极主动地进取,改变自己的被动地位,不能唉声叹气,惧怕困难。当然这种奋斗是很艰苦、很漫长的一个过程。
本书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