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方法的理论依据——马斯洛和赫兹伯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是你大声对我说“激励”这两个字,那么我就会用两个名字响应你:马斯洛和赫兹伯格。这两位学者虽然早就不在人世,但是直到今日,他们的学说仍然经常在研讨会中被提及。如果你认识我的精神领袖,摸清楚他们理论上的失误,那么你就更能了解,当我激励你们时,到底心里在叨念着什么。
马斯洛(AbrahamMaslow)用金字塔来阐述人类需求的五个层级,由下而上的顺序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爱与归属感)、认同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需要层次论”假设人的各种需求是有层次性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人们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当最底层的需求尚未满足时,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
把这理论套用在职场生涯阶段就是:首先,你希望获得一份工作(第一个层次:生理需求)。得以温饱之后,你开始思考关于工作保障跟加薪的问题(第二个层次:安全需求)。接着,你希望和身为主管的我以及一些重要职位的同仁来往(第三个层次:社会需求)。然后,你竭力追求升迁、权力和地位(第四个层次:认同需求)。最后,当你其他所有的东西都获得了,你就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第五个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
主管们都很喜欢这个模式,因为它把管理描述得十分简单易懂!你生存的目标——你的工作——终究掌握在我手中。你只在乎任何足以影响工作的因素,其他所有的东西对你而言都无所谓。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要使激励产生效用,最好先采用一些经济上的鼓励或是处罚手段(第二个层次)。当你不再需要为生计到处奔波,那么接下来是什么呢?团队的工作氛围(第三个层次),与尊重、赞许(第四个层次),最后才是自我实现(第五个层次)。
在美国有一家大集团用代号刊登征人广告,招募大学毕业生。接着,应征信函如雪片般地飞来。然而,当这家企业向应征者介绍本企业是一个实行军事化管理的集团时,大多数应征者都吓得落荒而逃。

对某些人来说,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可能正好位在强有力的工作保障之前吗?那么我的激励方案可能就会用错地方,它反倒成了一把利刃,而不是加快工作脚步的机油。
赫兹伯格(FrederickHerzberg)——我的第二位精神领袖,他的理论很实用。他询问员工对工作环境的评价如何,并试图从中归纳出两个影响工作的因子。一个因子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乐趣,他称之为“激励”。另一个必须特别保障的因子,是为了继续维持员工的工作兴致,他将此称为“保健因素”。
比方说,工作成就、他人的认同、工作本身、职责、晋升,以及个人成长等内在因素,似乎都是与工作满意度有较密切的关系,所以这些就是重要的“激励因子”。至于薪水、合理的人事政策、与主管良好的关系以及安全的工作环境等外在因素,则是为了继续维持员工的工作兴致,所以就视为“保健因子”。
举例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只要没有发烧,他便不会注意到自己的体温变化;相对地,只要薪水、合理的人事政策、与主管良好的关系以及安全的工作环境等外在因素是确定的,你也不会在意工作环境的“保健因子”。换句话说,你也不会知道是得到新铅笔,还是员工餐厅每天中午供应更好吃的午餐,哪一个特别能激励你们?
但是,如果这些理所当然的事不再被保证,可能就会使你们的工作绩效不明显。如果你必须时常去抢夺办公室用具,你要如何发掘工作乐趣?那么我的激励方案就无用了,因为缺乏基本保障。就连赫兹伯格也提出了一些疑问。比方说,难道“保健因子”跟“激励因子”的界线不能随意延伸吗?
实务上我常采用赫兹伯格的“激励因子”。譬如,当你绩效不明显时,我用额外津贴激励你。但是,我却忽略了“保健因子”,像是:为什么员工不情愿地工作着?我应该消除哪些基本错误?我直截了当地在你的油箱里添满激励燃料。然后带着满腹疑惑:“为什么马达还是动不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