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贾充之盖棺定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厦将倾,梁柱先折,晋朝在一片歌舞升平声色犬马当中,一群老臣先后谢世而去。
先是贾充,而后是山涛,杜预,刘毅,魏舒,等等,这些人都是在晋朝大有影响的人,不管是怎样一种影响,都曾对于晋朝的稳定发展起过相当的作用,他们的先后谢世无疑是晋朝的绝大损失,原有的权威秩序因为他们的去世荡然无存,重新洗牌的战争不可避免地就要上演,混乱便将由此开始了。
一个朝代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无论中心的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就是他再无能,再荒淫无道,他的周围也必有一群忠心的臣僚环卫,荫功不来自他,也必来自他的前人,他的父兄,这段时间他一般是出不了大事的。
所以每一个朝代在起初都可以有一段风光,每一个开创朝代的皇帝都必有一定的权威,就是随和宽厚的司马炎也不会例外。
皇帝如此,首要的几个大臣也是如此,比如说贾充。
不管是怎样一种功劳,贾充是凭借功劳成为晋朝重臣的,每一个皇帝周围环卫着一群重臣,每一个重臣周围也同样环卫着一群附属,这群附属需要依附于重臣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此必须在重臣的发展过程中荣辱与共,这也就使这个重臣形成了一种很大的力量和权威。
这个重臣不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要他能给他的附属提供这种生存发展的条件,他就必然有这种力量和权威,这种力量和权威就同样会在一定时间里得以保持。
贾充既然是忠于晋朝,忠于司马炎的,那么他所代表的那股势力也就会因连锁反应对晋朝的稳定,司马炎的统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贾充虽然为很多人所不齿,但他对于晋朝也是很有影响的。
让贾充这样一种人作为重臣掌权是晋朝的不幸,但是贾充的死却又是晋朝的不幸,这种悖论是很意味深长的。
其实贾充这样一种人作为一个群体是很可怕,危害很大的,而作为一个个体,贾充本身除了弑君这一件事似乎并没有做出其他的大恶,如果说还有,那就是他的不良影响。
就是弑君这件事,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似乎也不值得大加挞伐,三国时代本是一个人人皆知的乱世,圈起一块地盘就可以称王,扯起一杆大旗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造反,这是一个打破权威,人人都有机会,个个都想争霸的时代,权力在杀戮中诞生,最有能力最有势力的人就是最终的胜利者,司马一家在魏国的势力可谓权倾朝野,贾充投靠依附于司马集团能算作错误吗?何况当初还是司马家人看中贾充的能力有意把他拉过去的。拉过去又尽心尽力地扶植他,给他权力,给他信任,他又怎么能不感恩戴德,尽力报效?
纵观贾充的一生,他从来只是名义上的曹魏大臣,而他实际都是尽忠于司马家的,因此他的弑君是不是可以说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不忠,而不是实际意义上的不忠呢?
你老曹家可以取大汉刘家而代之,司马家又有什么不可?我贾充为什么不可以为司马家出一把力?要争权就必须有斗争,有斗争就必须有血腥,此类的斗争从来都是在血泊中走过来的。
而那些本是曹魏旧臣,后面又顺理成章地做了晋朝新贵的人,又该怎么说呢?所差的也只是有没有杀人而已。
甚至所差的也只是有没有弑君而已,他们大多数人的手上恐怕也是避免不了血腥的。
可是这样一来,人世间似乎便再也难分清什么是非善恶了,我们还是姑且尊重世俗传统和固定时期的道德标准吧。
贾充弑君这件事为当时所诟病,就是他自己也很为了它耿耿于怀,抬不起头做人,不然孙皓那样讥刺他,他也不会那么狼狈。
贾充除孙皓之外,还曾被另一个人当面指责过,这一次也是他咎由自取。贾充是一个孝子,贾充能得到司马家人的宠幸,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能力(他当然也是有一定能力的),一方面是他的忠心,一方面也是当初有一个好名声,这个名声就来自孝,那个时代是很注重孝道的。贾充因为自己是一个孝子,便觉得有理由指责别人,有一次他和一个大臣为了什么事争论,他指责那人道:“你这个人连父母都不知道孝顺,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政府官员在政事辩论上无法取胜,往往便跟普通人吵架犯一个毛病,喜欢拿别人的私德说事,自古依然。那个大臣当下也不示弱,张口就道:“高贵乡公安在?”
高贵乡公就是曹髦,曹髦做皇帝之前的封号就是高贵乡公,这句话直接触到了贾充的痛处,气得他立刻就变脸拂袖而去。
贾充回到家以后立即打辞职报告,暗示司马炎说:“我以前那个事是为你们司马家干的,现在人家老抓我的小辫子,你得管管吧?你若不管,我就不跟你干了。”他说人家可以,人家说他不行,你敢说我,我就要挟皇帝治你的罪,杀不了你,也要你做不成官。
那人本是酒后失言,酒醒之后也知道害怕,连忙就去给贾充道歉,可是老贾不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他不接受。
武帝起先听了这样的话也很生气,这同样揭了他老爸的老底,所幸朝廷里还有几个比较公允的人士,这些人好说歹说,才把武帝杀人的念头压下了。武帝是和稀泥的高手,这件事终于不了了之。

贾充却不敢把他弑君这件事告诉他妈,以至于这件事那老太太一直不知道是她儿子干的,这老太太也是一个道德观念很强的人,她每一提起这事就怒不可遏,对成济破口大骂,骂不绝口,弄得听到的人都忍不住掩口而笑,贾充好不尴尬。
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不以贾充是一个大罪人行吗?可以想见,表面的风光之下,贾充的日子其实是并不好过的,一个坏人如果不能良知尽失,偏又要从恶,他就避免不了受折磨。
可是贾充受的折磨显然还是不够,他总不能为了权势享乐便遵从良知,他从来就是为了权势享乐甘于放弃良知的。
贾充被世人所不齿,非止于弑君,《资治通鉴》里说贾充这个人“人巧谄为,朝野恶之”,意思是说他这个人机巧善于献媚,因此没有人不对他的这个品行深为厌恶。这大约不会错的,贾充的这种品性和他的弑君壮举共同构成了他的卑劣人生。
大凡贾充这类的人都有这样的本事,头脑清楚,看得清形势,知道什么人有用,什么人没有用,谁能掌握大势,谁将一败涂地,他的所有行为便围绕着他的这个正确判断展开,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要用正确判断这四个字,是因为贾充一生基本是很顺利的,几乎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从不大的时候开始从政,一路步步高升,一天比一天声名显赫,平平安安出生在自家的床上,最后又寿终正寝,安安稳稳地在自家的床上咽了气。
一个人能够判断正确,又能为了判断的结果无所不用其极,就很容易取得成功。
无所不用其极了,其成功往往是巨大的,但是也往往会舍弃了一些东西,比如说脸面,道德,等等,就容易得罪不少人,被人深恨,被人厌恶,被人瞧不起。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善于并喜欢给古人翻案的,乐此不疲,因此就有人说贾充其实是并不能这样批判的,弑君的事当然不值得说,而且贾充在历史上还做出了一些功绩,比如说,务农节用,恢复经济,并官省职,主持修订完成《晋律》等。
这部律令尤其值得一提,它将汉律令和说解七百七十三万字压缩为十二万字,这不仅在法律的编纂上是一大进步,而且也使人民多少减轻了动辄得罪,轻重无准的威胁。
说这些话的人其实是不了解晋朝,没有全面地看待贾充这个人,晋朝是一个门阀制度很严的社会,它那里的官员有“清官”和“浊官”之分,“清官”一定出自门阀世家,占据高位,不做事,而羞于做事,而“浊官”一定出自寒门,他们才是真正做实事的人。
以贾充这样的“清官”那些业绩会是他的吗?他自己不会愿意受那些劳苦,他也一定会害怕被人耻笑(晋朝的这个怪现象以后还要讲到,这种耻笑他一定是乐于避免的),他的确是一个擅长法理的人,但他实际上也只在从政初期表现过他的这种特长,《晋律》的编撰其实全部是杜预等人完成的(杜预同样出于世家,但他们几个跟贾充的认识作为完全不同),他在这里起到的作用也跟伐吴一样,只是做了一个名义上的主持者。
或者有人会说(热心翻案的人),至少贾充没有反对阻挠啊,如果他反对阻挠的话,恐怕杜预等人也做不成吧?如果这也是功绩的话,那就是吧。贾充反对得了吗?时势民心舆论难道是一无用处的吗?贪官一方面伸手,一方面要做一些事,未必都是出于自身所愿吧。
我是认为贾充没有大恶,但也是难得有值得一道的善迹的,有意思的是,贾充在魏晋的作为深为人所诟病,他自己在有生之年一意孤行,不怕便宜尽得,可是他在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却也很担忧自己死后的谥号以及修史者对他的记载。他把他的这个忧虑对他的侄子贾模说了(贾充没有儿子),贾模说:“是非之事日久自见,是无法掩盖的。”这话很让贾充怅然。
贾充病死后在定谥号的时候,果然有一个博士秦秀认为贾充违反礼法,沉迷私情,开了朝廷败坏变乱的根源,要求按照谥法规定,将贾充的谥号定为“荒公”。
这是多么大的一个讽刺和鞭挞。
秦秀当然不能拿贾充弑君和媚上等例说事,他的违反礼法,沉迷私情大约指的是贾充在家事在营私结党上的一些作为。
谥号始于西周,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较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按照规定,这是必须由礼官按照事实而定的,连皇帝都不得干涉,可是这个规定很少被认真执行过。司马炎当然不会听从这个建议,他将贾充的谥号更该为“武”,并给予了他最高规格的厚葬。
贾充似乎该瞑目了,但是武帝司马炎堵得了天下悠悠众口吗?
一个敢于弑君又不顾礼法,以私情为第一无所不用其极如贾充这样的人,还是不能不怕后世的评论,可见是非公道自在人心,舆论还是不可忽视,脸皮还是应该知道保全的。
一个人为了生时的荣华富贵不顾一切,死了后还想要身后的声名,这可能吗?
(冲榜中,求票求收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