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过年了。劳累了一年的人们,总是盼着在过年的期间享乐一番。所以一进腊月,大人小孩都会数着日子盼着快快过年。那时候的年味儿是很浓很浓的,要办的事情也很多,所有的年货都要赶在年前筹备完毕。各家的麦子虽然不多,但一般的家庭为过年需要磨上一斗麦子,磨面是件很麻烦的事,一个石磨一天只能加工一斗。于是从进入腊月,家家就要排号占磨,也有的用碾子压。到腊月二十左右,各家的面粉就基本备完了。紧接着就是小年来到。这一天的晚上家家要祭祀灶王爷,传说灶王爷要在今夜上天,到了年三十的半夜子时回来。灶王爷需向天帝汇报主人家一年的表现。所以在登天之前,家家户户要在灶台上供上麻糖等甜食品,希望灶王爷在天帝面前好话多说,赖话少说,并期望来年给以更多的恩赐,这就是所谓的“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小年过后就一天比一天更忙了,民间早有顺口溜流传:“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砍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糊香斗、三十耗油、初一磕头”。初一过后仍然是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拜年,直到元宵过后,过了正月二十五”老填仓”,年才算基本过完。
此时的北官村是比较富裕的。刚刚翻身的农民每人分得2、3亩土地,生产、管理又好,收入都不错。接着又搞了互助组,初级社,生产搞得红红火火,所以每到过年家家是喜气洋洋。猪肉都备得很多,五十户的小村能宰上三十头猪。有的一户独宰一头,够吃一个正月的。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家家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又香又甜,蒸好后放在缸里冻起来,留在正月间吃。
“喂,大来,长大了你能做啥?”年关快到了,宋来挤在看杀猪的人群里,安静地看着杀猪人熟练地忙碌着。他站在院里一口大铁锅边,灶堂里燃着熊熊烈火,锅里冒着腾腾热气。他已经宰杀了的一头大肥猪,正给大肥猪煺毛。他的手里拿着一把特制的刮猪毛的工具,只一会儿功夫,猪毛就被煺得一干二净。然后,白条条的肥猪就被众人抬起,牢牢地挂在一个早已固定的铁钩子上,然后是开膛,麻利地取出内脏,一切都做得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看热闹的人群里只有宋来一个小孩子,有人不甘寂寞的取笑了,“能做啥呀你?你的眼睛坏了,当不了兵了!呵呵。”
“我学杀猪!”
“杀猪?!你?哈哈哈哈哈哈……”
宋来被人们笑懵了。但他说的是真话,因为年龄太小,还没有受侮辱的感觉,只是觉得杀猪没啥不好!那个年头,除非到了过年才看得见猪肉,而看杀猪都成了一种享受和满足,那杀猪人在宋来幼小的心灵里的印象和感觉是多么伟大呀!而另一个原因,就是宋来与生俱来的不服输的性格,学杀猪是他情急之下脱口说出的最好的答案。只是宋来毕竟才9岁,不懂生活与世事的艰难。没等过了几天,宋来就完全忘了自己当众宣布的长大以后学杀猪的志向。
三十这一天,家家都要欢欢喜喜地忙碌着备年饭,男人们也都要帮忙。年饭很丰富,炖肉、炖鸡、再放入宽宽的粉条子,并要炒上两三个菜,其中”咯扎牛肉卷”是家家必备的。到了中午或稍后些,上供祭祀过后,年饭就开始了,阖家团团围坐于炕桌上,共度年三十。因为一年之中唯有这顿饭最美满最丰盛,所以人们能记忆很长时间。最热闹的是除夕夜。当夜幕降临,鞭炮响起,家家二门口的灯笼都会亮起来。孩子们则各自点起大人给买的小灯笼,兴高采烈地去街上玩耍,有的还相互用灯笼碰撞。数十只小灯笼满街到处流动,使整个小村的夜景蔚为壮观。有的小孩还提着灯笼按着大人们的吩咐去村头或地边抓一把土,拿回家看看里边都有啥样的谷物。如果哪类谷物最多,就预示着这类谷物在来年的收成将是最好的。玩到夜间十多点钟,孩子们都陆续回家,但不是睡觉,先要吃煮饺,有的家庭主妇还在做饺子时,在其中某个饺子内放入一枚小小铜钱,倘若谁吃到了,象征着最有福气,所以人人都希望自己吃上。此后则是全家人围坐守岁,等候神的降临,到了半夜子时,接神的时候到了,大人小孩都来到院里燃放烟花炮竹。此时会看到四周烟火腾空,听到鞭炮响声不绝于耳,甚至响到下半夜一两点钟。
第二日是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匆匆吃过饺子,大人小孩都要穿上新衣服出去拜年。大人们成帮结伙儿,小孩子在后跟随,先拜本家,后拜同宗族。因全村是同祖,所以全村几乎都要拜到。这是北官村拜年的特色,周边有些村不是这样。人们走家串户,祝福问好,整个村庄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氛围,沉浸在欢乐幸福之中。

从大院南头向东走约十五米,是一颗古槐。
那古槐正长在主街的一边,主干约有一房多高,有三个**和抱那么粗。树不是很高,但它枝干麟峋,如伞盖状向四面伸展开来,每到夏天绿叶婆娑遮天蔽日。古槐的主干上有几个不规则的树疤形成的小洞,宋来他们常常踩着这些小洞爬上树干,坐在主干与枝叉之间的相对平展的地方坐着,说笑、嬉戏。因为老是攀上爬下的,他们的裤子常常被磨出一个个破洞,而树干的表皮已经被磨蹭得光光滑滑的了。
这颗古槐的一个低垂的树枝上还吊着一个矩形铁钟,生产队的年头,每当上工派活或者开分粮会,队长总是“当当当”的敲钟把大伙儿召集起来,然后发号施令。而让古槐真正成为人们一心向往的所在的却是另有原因。
盛夏时节,酷热难当。夜幕降临了,暑热依然没有散尽,屋里闷热不堪难以入眠,人们就会不约而同的聚在古槐树下,一边摇动着蒲扇说话,一边不时的望望天幕上闪烁的星辰,很是惬意地听上了年岁的人讲老祖宗来到北官村的故事。老人们讲啊,村里的始祖哇原来呀是来自山西洪桐县的,就是京剧明段子《苏三起解》说的那个地方,此地的山后有个刘庄,刘庄村头有一棵硕大的槐树,大多数滦州人的始祖都是来自这里的。所以,滦州人通常说:”要问祖上再何处,山后刘庄大槐树”。迁来的时间在明代。据说在洪武年间,由于燕王扫北,致使北方广饶的大地冷落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在明永乐年间实施大规模、强制性的向北方移民。为了防止人们躲避迁徙,故意在周边一带贴出告示:”除大槐树一带的居民不动外,其余的均属迁徙之列。”于是人们纷纷来到大槐树一带躲避。此举正中了朝廷集聚迁民的圈套,于是派兵强制实施了移民搬迁。迁徙的人群自南向北,在到达滦州的时候,有宋氏兄弟三人携各自的妻子儿女同乘一个大竹筏,顺滦河向东南方向而下,寻找新的栖息地。竹筏在滔滔的河面上随波逐流,经过三水河、卞水河后,顺一条支流进入滦州城关,又进入水易河,在良水一带的水易河分支处,沿着东南方向漂流,最后到达现在北官村边的西沟子处并在这里上岸,在此定居。后来随着时光的推移,北官村的规模越来越大。当时的北官村约有千亩左右的土地,其中包括少量的水洼沼泽地,其条件能够让人们立足生存,宋氏三兄弟便在此定居创业。经过数年的耕耘劳作,建起了新的家园。在如今东西走向的主街道北面盖了三栋宽敞象样的砖瓦房,兄弟三人和睦谦让,最后东边的一栋归长兄,西边的一栋归于老二,而把中间的一栋让给老三。自此,兄弟三家各自为生。香火代代相传,人口辈辈繁衍,一直传到现在,早已是人丁兴旺,渐渐形成了北官村的第一大庄——宋庄。
宋氏的传宗接代,从在最初给下一辈的男孩起名字,虽不像严曾孔孟那样按二十个字循回往返,但在三个字中间也一直保持着严格地取用同一个字,以至传到如今辈份不乱。从当初到如今,究竟传了多少辈,谁也说不清了……
村庄的由来被人们说来说去的总说也就索然无味了。不知从哪一天起,在人们的撺掇下,爱看古书的陆二伯给大家讲起了《西游记》。这一开头可不得了,大人小孩儿都着了迷,每天晚上都早早的吃过饭拿着小凳儿去大树下等着,到陆二伯讲的时候,现场一片寂静。二伯讲得绘声绘色,而且往往讲到诸如唐僧师徒一下子落入通天河里到底性命如何呀,猪八戒喝了子母河的水到底是谁救的呀,孙悟空遇到了六耳弥猴打得天翻地覆最后到了如来佛那里到底怎么样了等等关键情节就戛然而止,说明晚再讲。这像说书先生一样的”掉包”计起了作用,每晚来古槐树下听西游记的人总是意犹未尽,第二天晚上就早早的等在那里了。
陆二伯会讲故事,他懂得的真多!宋来幼小的心里充满了崇拜,他想等自己长大了也看很多书,也给大家讲故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