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真是新社会、新气象,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年时间里,人们都切身的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因而倍感珍惜,对党和国家都怀有一种近乎迷信的感恩心理。物质生活虽然是匮乏的,但无论干啥事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干劲,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翻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七亿人民意气风发,社会主义祖国蒸蒸日上……”整个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转眼到了一九五八年,人们经常听到的便是“大跃进”。振奋人心的口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块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也在这一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按着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要求,各行各业都要实施大跃进,全国钢的产量要达到一千零七十万吨,要在十五年内超过英国。**要在一九六二年实现。那时候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主要生活资料可以各取所需了。**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而且就在这一年里,全国都要成立人民公社。
以后的变化发展果然是一个接着一个,快得惊人,令人“振奋”和“喜悦”。首先是这年的六、七月份,土城人民公社成立了,成立大会在县中操场举行,宋锡和一帮年轻人一块儿步行来到县中操场。只见偌大的会场人山人海,欢声雷动,鞭炮齐鸣,高音喇叭不断播出各地成立人民公社的喜讯,播音员用高亢有力的语调向人们宣传各地成立人民公社的典型经验,发布最新指示,富有极强的感召力,人们刚刚迸发的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尔后各村都同样举行了庆祝大会。掀起了大跃进**。
人民公社一般是按一乡一社或一区一社划分的,包括北官村在内的四十二个行政村都规属于土城公社,而且改名为“北官大队”。人民公社以生产大队(自然村)为基本单位,下设几个生产小队独立开展生产经营,但到年底要由生产大队统一核算,统一上缴国家征购粮棉。而生产队一年四季何时下种,种啥,何时收割,怎样收割,一切都要听从公社的指挥,甚至哪块地种啥都要按上边的命令做。行距、株距都规定的很细。种得不对就要拔掉。人民公社社员真好,只需打钟上工,敲锣下工就行了。直到今天,宋锡还记得当时的东方红牌铁轮拖拉机发动时发出的震天动地的爆响和随之喷出的白色烟雾以及移山倒海般壮观的劳动场面!只见几十亩见方的一整块地被拖拉机深翻之后,队长叫人在显眼的地方插着一面或几面红旗,社员们像一把扇面一样一字排开,每人一条畦垄,平整地面的劳动就开始了。那时候社员们也会随口吟诵一句“东风劲吹红旗展,我是公社好社员”这样的诗句。但实际情况是,人们出工不出力,聊天、吹牛、说空话的多,有实干精神的少,唯一的好处就是每天大家凑在一起说说笑笑的,到也算得上是快乐无忧了。劳动时一小时休息一次,一次半小时,真正是“干活磨洋工,拉屎尿尿半点钟”。那个时候,你想要务工经商吧,会被当成不务正业,搞点家庭副业吧还会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一家养几只鸡都有规定,超过是不行的。
接下来是各行各业连续不断的放出了“卫星”,特别是粮食。宋锡记得,当年滦州县的粮食产量被近4倍地虚夸,使国家征购任务成倍增加,而实际产量与征购数几乎相当,留给农民的只有为数很少的一点粮食,剩下的只有红薯、萝卜和大白菜了。北官村当年上报的多穗高粱,产量每亩9000斤,据说这还是落后的哪!上报产量之后就去滦州支援粮食入库,青壮年劳力每人从村里背上二十斤粮食,天将擦黑时向土城公社进发,步行三十多里将粮食送到库里。如此一连很多天。有的地方说白菜一棵千斤重,玉米长得顶破天。还有地方说一亩地红薯竟然产了十万斤。在这浮夸风盛行的大气候下,有一句口号应运而生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当时人们确实干劲十足,成事的速度惊人。土城公社原有一个生产大队大搞人民战争,一天半就挖成了围村转的水渠。为了引入滦河水,旱田变水田,众多的人挥锹抬筐,不过七、八天功夫,一条由老城通往该村的大渠果然挖成了。

荒唐的年代荒唐事儿多。为了保证钢产量的实现,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土法上马,全民大炼钢铁,各地小高炉纷纷建起,甚至连侵华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留下的碉堡炮楼也被改造成炼钢炉。为了找矿,地方政府的机关干部全体出动,中小学生们也投入其中,由老师带领去滦河套一带采集铁砂。有很多成年人在滦河套住宿,每天深翻河床采砂,然后将采得的铁矿砂无偿地献给土城人民公社。没有采到铁矿砂的就砸烂家里的铁锅作原料,支持如火如荼的大炼钢铁运动。
宋锡后来才明白:这场炼钢运动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农田荒芜,森林被毁,古老的滦河河床被挖得满目疮痍七零八落,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受到很大损失。但是大跃进的形式就在那里摆着了,没有人能够阻挡。而且,为了加快向**的过渡,分配上也由公社统一核算,农村开始实行了半供给半工资制,社员吃饭不花钱,参加集体劳动,每月可得七八元工资。
村里的公共食堂就在一九五八年的秋天办起来了,**的生活从此开始了。各家的饭锅没了用处,多数人家砸掉交给了国家去炼钢铁。也有少数偷偷藏起来了。食堂就建在生产队大院里,三间正房做仓库,两侧厢房成为全村人吃饭的场所。食堂设有管理员一人,炊事员若干人。劳力吃完饭就下地去干活儿。因正值秋天,粮食有的是,而且每天中午吃干饭,早晚吃稀饭,吃饭不限量,大肚汉大可敞开肚皮随便吃。每当管理员敲响村里大槐树上悬挂的大铁钟,就是开饭的时间了,于是全庄老幼都去食堂排队打饭吃饭。但在食堂里各家还是都有自己的饭桌,待炊事员给打上来,一家人便围坐在一起吃饭了。
北官村历来有养猪的习惯,因养猪多增加了收入,而且积攒了很多优质肥料,施到地里庄稼长得好,实现了良性循环。谁知北官村的养猪业的兴旺竟被县里看中。领导头脑一热,要在北官村建一个全县唯一的万猪厂。当时村里人谁也不会去想是否有这样大的承受能力,上边重视是好事,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把事情做好啊。于是,“会战”以令人瞋目的速度拉开了序幕:先有大批的车辆载着砖石,木料四面八方源源而来。接着是外村的许多民工也纷纷来到北官村,和庄里人一起,开槽打地基,垒猪圈,没用多长时间,几十间猪圈果然在村西的一块空地上建成了,随后又运来一台高有两米,直径有八十公分左右的锅拖机,它是用来烧猪食的。是通过燃煤把水烧沸腾,靠水蒸气推动活塞,带动动力轮旋转作业的。锅拖机的旁边建起了一个大的圆形食槽,高一米,直径一丈多。
接下来,就是全县各地的猪源源不断地被赶到万猪厂。但猪厂容纳不下,于是又把群众所有把边的房子从外墙凿个窟窿,塞上木棍,支起围帘儿再上个简单的棚盖,当成简单的猪圈,数千头猪仅靠北官村怎么能喂得过来?又拿啥喂呢?因此没用上一个冬天,那猪或饿、或冻、或病就基本上死光了。同时人们由于饥饿,不管死猪病猪照样吃掉不少,也有好多被邻村偷去吃掉的。这么大的万猪厂,仅存在了半年,就自消自灭了。
村里的食堂也好景不长,还没到入冬,干部们就发现库里的粮食不多了。本来就因大量劳力外出修水库,地里粮食没收净,又加上这样浪费着吃,粮食很快就要用完了。于是开始限量,每顿饭都是稀的,每人一勺儿。也没必要仍在一起吃了,于是饭桌又搬回了各自的家。到年底稀饭也没有了,每人只有一勺稀汤,春节刚过,连稀汤也没有了,公社食堂也不得不彻底解散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