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听舅舅们讲那过去的故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保定府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铁球是健身用品,捏在手里,一公一母,叮当乱颤;面酱是吃炸酱面的帅臣,直接决定一碗面的成败得失,作为酷爱吃面的河南人,这个我有兴趣;春不老是当地人用雪里蕻做的酱菜,据说当年乾隆皇帝最好这口儿。腌雪里蕻,南北皆有。我们河南秋冬天腌好了雪里蕻,春节拿出来做芥菜肉,或者伴着黄豆做成小咸菜儿。江南也很多这个,不过人家叫作“霉干菜”,其做法和排场也远比我们细致得多。别的不多了,每年绍兴府山阴县才能出不到一千斤,您就可想而知了。不过,乾隆皇帝下江南,最得意霉干菜焖肉和加了笋干的霉干菜笋汤却是真的。
但有位在河北大学求学的大师哥跟我说,这都不算宝,真正的宝在保定清苑县,那里是大宋王朝的龙兴之地。老一辈地主阶级革命家李纲同志曾经义正言辞地痛斥分裂分子:“保塞(今河北省清苑县),翼、顺、僖三祖陵寝所在,子孙奈何与人!”1世界上只有一个大宋。清苑县,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那里有赵家的祖坟。
上面我们一直在说幽州,赵朓、赵珽两位县处级干部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干部,怎么现在北京的城市户口突然变成了清苑的农村户口了?这要搁现在,被今天高考录取分数线那一百多分防波堤整得欲哭无泪的外地考生家长们,还不立刻猛扑上来?孩子上学怎么办?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啊!
赵家到了第三代翼祖赵敬(赵匡胤的祖父)这辈儿,混的十分不济。尽管他少年时代就慷慨有大志,可毕竟形势比人强。在人人都是暴力狂的军阀幕府里做幕僚,被没有礼貌、没有文化的大老粗呼来唤去,稍有差池便有杀身灭门之虞。这个县处级公务员岗位,看似高人一等,其实心理压力太重,做官的成本也未免太高。所以,赵珽去世很早,赵家也随之家道中落,赵敬到了很大年龄还娶不到老婆,活得十分落魄。幸好,这时候他碰到了一个大好人。
很多年以后,太祖、太宗兄弟的小表舅刘文质,曾经满怀深情地回忆这段历史:“俺爷爷叫刘昌,家住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后来去幽州吃粮当兵,在后唐作过平州刺史、幽蓟垦田使者。翼祖皇帝(赵敬)流落民间,混得忒儿不好的时候,俺爷爷私下里知道这个人很不一般,就把俺大姑嫁给了他。”2而在宋人追记的史料中,却说赵敬混得很好,“事刘仁恭父子,历营、蓟、涿三州刺史。”3但从刘昌“后唐为平州刺史、幽蓟垦田使者”的履历看,他出来做官的时间要稍晚于赵敬,因此两人年纪至少应是相差不大。而再从“赵敬落魄,刘昌嫁女”的记述看,则说明赵敬在成婚时不仅年纪偏大,而且还很落魄。由此推断,赵敬之父赵珽极有可能是早死,故其家道中落。或是流落到了保州,或是刘昌在幽州与他相识,从而把女儿许配给了他。从文意看,前者的可能似乎要大一些。所以,这里也许有人撒谎了。但不管怎样,这桩婚姻却改变了赵家的命运。
刘仁恭是个极其残暴的家伙,这混球儿让“人体刺字”真正成为了一门艺术,而且是书法艺术!为了征兵打仗,他悉发治下州县十五以上男子,无论贵贱,一律刺字,寻常百姓面刺“定霸都”,士人臂刺“一心事主”。整整二十万人,这刺下去,还不得造就多少书法大师?4梁太祖乾化三年(西历913年),晋军攻占幽州,刘仁恭及其其子刘守光被擒。次年,父子俱被晋军所杀。幽州也陷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浩劫之中,查询史料,当时刘仁恭政权的涿州刺史叫刘知温。如果赵敬果真是官终涿州刺史的话,那就说明他早在乾化二年涿州失陷前就已去世了,即便没有去世也必然死于乱军。

而这时,冀中大平原上的那个小村子——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里,赵敬的儿子赵弘殷却已经渐渐长大**了。同关于他父祖辈如出一辙般的记述不同的是,出身于知识分子干部家庭的赵弘殷在青少年时代里,除了“雅好儒素”的家庭传统外,还十分“骁勇,善骑射”。冀中有习武的传统,保定这个地方,民风强悍、习武成风,历史上就多镖师、教头。时至今日,习武的风气仍然很盛行。同时,那年头儿,“士之生于是时者,系乎绊足、动触罗网,不知何以全生也?”5读书人窝火受气不说,还没有出路。反而不如个粗人,有两膀子力气,能用刀枪砍出个富贵。于是,很多读书人不得不弃文从武,期望用投笔从戎改变自己的命运。
赵弘殷就这样走了,撇下母亲和弟弟妹妹,头也不回的南下镇州投军了。我们不能过多指责他什么,因为这是那个大时代造的孽。与其一起等死,不如闯出去,打拼一片新天地,也许这样全家人的活路会更多。
果然,这一出门就碰到了好事儿,捡了如花似玉、聪颖贤惠的好媳妇。
当时的定州现在也叫定州,与清苑县一样,是河北省保定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最恨现在设置这种糊涂行政区划的家伙,肯定没有学过政治制度史,哪有市辖市的?保定市定州市)。两县县挨县,有京石高速公路贯穿,今天如果坐车去,不消两三小时便能到达。即便在赵弘殷的时代,也是抬腿就到。孰料老天爷要促成一桩好事,正值隆冬,忽降大雪,风雪阻途。家道中落的赵弘殷身上也没什么盘缠,顿时陷入饥寒交迫的窘境,被阻隔在定州一个叫“杜家庄”的小村子,昏倒在一家大户人家门前。
杜家庄有个杜员外,老庄主乐善好施,还有个没出阁的大姑娘,生的是一张水果拼盘儿的俏脸。这脸跟苹果似的,那嘴跟樱桃似的,腮帮子跟梨似的,眼睛跟葡萄似的……这谁砸我?我这不是说相声,这是史实!谁说的?小刘国舅啊!
对,就是上面那位老刘国舅的公子刘涣,史称其“有才略,尚气不羁,临事无所避,然锐于进取。”6提起大表哥的这桩传奇姻缘,老头子不免神采奕奕,“宣祖初自河朔南来,至杜家庄院,雪甚,避于门下。久之,看庄院人私窃饭之。数日,见其状貎奇伟兼勤谨,乃白主人。主人出见而亦爱之,遂留于庄院累月。家人商议,欲以为四娘子舍居之壻。四娘子即昭宪皇太后也。”7
杜员外这眼可真叫毒辣,一个来历不明、前途未卜、身无分文、饥寒交迫、破衣烂衫的小伙子就值得把女儿托付终身?在常人看来,这无异于一桩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赔本买卖。可杜爽还就一锤定音,把闺女嫁给了赵弘殷。
难道冥冥之中真有神助?难道还是做父母的看女婿的眼睛更准确?难道还是老实本分更打动人心?难道杜爽不怕女婿在战争上阵亡,让自己的女儿当寡妇吗?难道只有赵家的外公们有如此慧眼?难道……
再“难道”下去,就变成《探索与发现》了!
【着急看的朋友,就去我博客,有图,有注释,速度更快!】
【第三节:起大早,赶晚集】
本人博客地址: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