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起大早 赶晚集(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镇州地处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读史方舆纪要》中评论此处“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若夫历清河,下平原,逾白马,道梁、宋,如建瓴水于高屋,骋驷马于中逵也。盖其地表带山河,控压雄远。”晋、汴夹河苦战,谁得到了以镇州为中心的整个河北地区,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如果河北归了晋州,那么李存勖的铁骑就取得了高屋建瓴之势,等于压在了汴梁的脊梁上,黄河防线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同样,如果河北归了大梁,那么河东进出中原的咽喉就被彻底扼住,李存勖只能坐困一隅。先前晋阳的两次被围,以及日后李存勖轻取大梁都证明了镇州的重要性。
王镕也算是簪缨世家,他们这支回鹘阿布思部落人的后裔,从进入中原起,便开始做骑兵军官。骁勇好战、孔武多勇,一直是王家的传统。然而到了王镕这辈,他们已经彻底汉化为不折不扣的汉人了。王镕本人是个虔诚到迷信程度的道教徒+佛教徒,史书上说他“为人仁而不武”,是个优柔寡断、出处讲排场的好好先生。他喜欢花花草草,喜欢“雕靡第舍,崇饰园池”,喜欢靓车,喜欢旅游,喜欢名牌服饰。而且,还任用宦官管理政事。有没有小**无所谓,我们不应该歧视残障人士,设置工作限制。读者朋友请看大唐王朝的辉煌历史,他们对没有小**的残障人士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宦官不但能做官,还能给皇帝当干爹!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坏蛋,河东的宦官张承业就是个忠义无双的行政、理财专家。但是,王镕欣赏的宦官却是“奸宠用事”的人妖,两人还有不正当的断背关系。据说,没有所嬖宦官“恆与之卧起”,王镕就没有任何工作的精气神儿。真不知道当初赵弘殷,为什么要投奔这样的领导?
好在这时,历史给予了赵弘殷跳槽的机会,这就是梁、晋争霸过程中最具战略意义的大战——柏乡之战。
柏乡是赵州的一个属县,下辖今天的柏乡、高邑两县之地,距离镇州只有一百余里。开平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梁军进至柏乡。四天后,王镕的告急书信终于引来了生机勃勃的晋军。一时间,晋军名将李存勖、周德威、李存璋、李嗣源、李建及、史建瑭等云集柏乡。定州的王处直也派了五千精兵前来支援。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赵弘殷作为骑兵将领,率领五百精骑被王镕派遣,加入了晋军。而按照五代军制,五百人正好是一指挥。赵弘殷当时应该已经是成德军中的中级军官了,并且应该很受王镕的器重。
梁军主帅是王景仁,他曾是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帐下的一员虎将,在梁、吴淮南诸役中,屡次以少胜多战胜梁军,甚至把朱温的侄子、梁军骁将朱友宁阵斩于马下。郓州之战,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梁军,王景仁毫无惧色谈笑风生、把酒言欢。朱温等高望之,慨叹道:“使吾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也!”后来,王景仁归梁,被封为要职。这次,梁太祖是下了死命令了,他对王景仁说:“镇州反覆,终为子孙之患。今悉以精兵付汝,镇州虽以铁为城,必为我取之。”决心让这员大将为自己底定河北。不过,王景仁是客将,又长期于梁军对垒,积怨甚深,威信不足。

但梁太祖的确下了血本,这次北伐的梁军,多数都是大梁的禁军。除了六军系统的天武军,还有侍卫亲军中的龙镶、神捷、怀顺、神威、夹马等十指挥,属于精锐中的精锐。汴州是天下富庶之地,朱温也会包装自己的亲军。这些精锐部队将士的铠甲都是用绸缎包裹,并饰以金银,远远望去,威严森然之中更具金甲武士下凡一样的仙气儿,让刚从河东穷山僻壤出来,灰头土脸的晋军士兵不禁暗自生畏。
不过,晋军屡经阵战,特别是名将周德威智勇双全。看到此景,他捻髯大笑,对部下说:“梁人志不在战,徒欲曜兵耳。不挫其锐,则吾军不振。彼皆汴州天武军,屠酤佣贩之徒耳,衣铠虽鲜,十不能当汝一。擒获一夫,足以自富,此乃奇货,不可失也。”的确也是,这哪里是打仗,分明是时装秀!光脚不怕穿鞋的,打仗是玩命儿,穿这么花花绿绿的绫罗绸缎干什么?周德威说这些大梁禁军多数是“屠酤佣贩之徒”,也真不算冤枉他们。开封是中原通衢,商业气息极其浓厚,禁军将士操练之余做生意也是传统,而且很多本来就是小商贩等城市游民。所以这些人的其实真的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
虽然,周德威如此安慰将士,但他毕竟是“老将知兵”,明于知己知彼。他也知道梁军气焰嚣张而来,兵锋正锐,利于速战。而晋军,在数量上占劣势,且主要是骑兵,适合野战,而不适合目前胶着对垒的态势。因此,他说服李存勖采取主动后撤,以逸侍劳的方针,在高邑预设战场。同时,运用骑兵来去如飞的长处,频繁袭扰梁军,使之“饥渴内迫,矢刃外交,士卒劳倦”。晋军抓住时机,全线反攻。梁军被斩首两万级,余下的都缴械投降,只剩下王景仁、韩勍、李思安以数十骑逃回大梁。而“赵人以深、冀之憾,不顾剽掠,但奋白刃追之。”骄纵一时的禁军也被歼灭殆尽,应该也有他们很大的功劳。当然,这里面也有赵弘殷的功劳。所以,才有了《东都事略》中“庄宗嘉其勇敢,因留之命掌禁军,为飞捷指挥使”的记载。
由此,赵弘殷跟定了李存勖,收获了人生征途中的第一桶金,成为了新兴的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并驻军都城洛阳,看来他很受皇帝的信任。但随后的日子却天不如愿,似乎皇帝们都遗忘了这位飞将军。从后唐明宗同光年间,到后晋开运末年,超过二十年的时间,赵弘殷一直担任一个职务,没有什么功劳,也毫无任何过失,甚至连一句牢骚都没有,他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禁军中级军官。
北方有句俗语:“起大早,赶晚集”,这话对赵弘殷比较适合。
【着急看的朋友,就去我博客,有图,有注释,速度更快!】
【第五节:能不能有点创意(上)】
本人博客地址:`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