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能不能有点创意(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晋天福三年(西历938年),前后唐王朝明宗皇帝的驸马、耀忠匡定保节功臣、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向契丹人贡献了燕云十六州,成为了耶律德光的儿皇帝后(石敬瑭四十五岁,耶律德光三十四岁,儿子比父亲大了十一岁!),坐稳了江山。这年十月,辽朝为了嘉奖石敬瑭重合同守信用的“诚信义举”,派使中书令韩频以宝册为他徽号“英武明义皇帝”。兴高采烈的石敬瑭正式宣布:晋朝建都到开封。
“为国之规,在于敏政;建都之法,务要利民。历考前经,朗然通论,顾惟凉德,获启丕基。当数朝战伐之余,是兆庶伤残之后,车徒既广,帑廪咸虚。经年之輓粟飞刍,继日而劳民动众,常烦漕运,不给供须。今汴州水陆要冲,山河形胜,乃万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达之郊。爰自按巡,益观宜便,俾升都邑,以利兵民。汴州宜升为东京,置开封府。仍升开封、浚仪两县为赤县,其余升为畿县。应旧置开封府时所管属县,并可仍旧割属收管,亦升为畿县。”
而早在此前一年多,整个后晋朝廷就借口按巡为名,开始了东迁工作。比原定日期晚了一天,天福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庚辰),浩浩荡荡的人马沿着洛汴官道,经郑州,四天就到了开封(四月一日到郑州,次日入汴)。此后,随着禁军护驾东迁,禁军军人的家属也陆续从洛阳搬到了开封。
对于少年赵匡胤来说,洛阳夹马营的旧宅,无疑是儿时旧梦中的一片乐土。在这里,他度过了欢快幸福而无忧无虑的童年。临搬家前,赵匡胤在老宅家门口的一片空地上,用小宝剑挖开了一个小坑,郑重其事地埋下了一匹自己心爱的小石马,他默默叨念,期望有朝一日,一定回来找到这个儿时的秘密藏宝地。三十八年后,赵匡胤再回夹马营,用马鞭指着巷口说:“朕忆昔得一石马,儿为戏,群儿屡窃之,朕埋于此,不知在否?”
开封城内浚仪县崇德坊护圣营的驻军大院,是赵匡胤的新家。在这里,赵匡胤开始了他的蒙学教育和青少年时代。
赵弘殷的确不愧是书香门第出来的,与其他武夫不同的是,他望子成龙,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目不识丁的纠纠莽汉。因为,那样会愧对赵家读过大书的祖宗们。于是,赵弘殷从洛阳带来了一位陈学究,做赵家的专职教师。此外,还聘请过一位叫辛文悦的老师,做赵匡胤的《五经》老师。

但是,赵匡胤对学习的兴趣明显缺乏。作为将门虎子,他像其他军人家的孩子一样,酷爱各种带有军事色彩的战争游戏。而且,他还是驻军大院中的孩子王。自称大王,领着一群“娃娃兵”排布各种阵法,演练冲杀搏斗。等到年龄稍长,赵匡胤身体里的雄性荷尔蒙越发滋长。游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赵大王”的雄心,骑马射箭成为了他新的爱好。而且,貌似对于骑射,赵匡胤有异乎寻常的热情。任何他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必然要以最大的恒心毅力去做好,不达目的,绝不回头,绝不服输!《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了这个翩翩少年的一件旧事:为了练习骑术,他故意选择没有驯服过的烈马进行训练,而且不安装任何笼头、缰绳、鞍韂等马具。结果,不甘乘骑的烈马冲上了城墙的斜道,赵匡胤的额头撞在了门楣上,整个人也坠在城下。在场的看客大惊失色,都以为“赵大王”肯定要脑袋粉碎性崩裂,必死无疑。谁知,等了一小会儿,这个小子竟然从地上爬起来,飞奔着追上那匹烈马,抓着鬃毛顺势一跃而纵身翻上马背,终于将烈马驯服,而自己却毫发无伤!
至于读书学习,让它见鬼去吧!老师曾经以《咏日》为题,让赵匡胤写首诗,他写道:“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上天上来,赶却流星赶却月!”这诗也就是打油诗的水平,后来那些饱读诗书的宋朝文人在闲得蛋疼的时候,非要润色修饰一下,以显得太祖早年就是文武双全的大伟人,而不是不通文理的莽军汉。不过,同为宋人的评论家陈郁说:“(后人改的)‘未离海峤千山黒,才到天心万国明。’文气卑弱,大不如元作辞志慷慨,规摹远大,凛凛乎已有万世帝王气象也。”其实,这个也属于例行拍马的文评。论水平,基本类同“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的成绩。**早就说过,宋太祖“略输文采”,这才是中肯之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