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男儿立志出乡关(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都的春季,总有几天风沙遮阳的日子,让人无可奈何地躲在茶馆酒肆里,靠闲聊和各种酒食茶点消磨时间。几个留居多年的高丽人,也喜欢在这时候,聚在茶馆的那张方桌前,絮一絮家常,聊一聊近日的生活。他们进来后,大抵要喝上几斤最便宜的醪糟,但对于下酒菜却不是那么讲究。一般就是用白菜叶子卷上豆腐皮儿,蘸些酱油、辣酱吃,或者取根萝卜干儿慢慢地咀嚼。只有在最开心的时候,方才会要上几片儿连皮带膘、肥得发腻的五花肉烤着下酒吃。当然,也有只舔着盐粒儿下酒或什么也没有干脆光喝酒的。但不管怎样,都不会影响他们喝酒的情绪,或者说品味生活的那份悠然兴致。
酒到半醺,一个平脸儿的高丽人说:“我两个部前买书去来。”
对面头戴黑纱斗笠的长者捻髯微笑着问道:“买什么文书去?”
另一个络腮胡子的高丽人喷着酒气:“买《赵太祖飞龙记》、《唐三藏西游记》去。”
长者告诫他们:“买时买《四书》、《六经》也好,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礼。要怎么那一等平话?”
落腮胡儿高丽人连忙回答:“《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有。”
这是元末明初一本朝鲜人汉语托福考试专用教材中的场景。在朝鲜李朝,学不好汉语,不能流利阅读中国市井流行小说,是不能授予学位和出国工作、学习的。而《赵太祖飞龙记》则是一本记述宋太祖早年历程的宋元话本,至迟在南宋就已成型,今天我们看到清人吴璿所著的《飞龙全传》便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类相关的故事、戏曲和说唱编撰而成的小说。如果用今天网络术语来说,这是一本典型的热销YY小说。虽然,那时候没有起点,但也挡不住《飞龙记》的流行。大都各书报摊点、批销中心都有出售,以至于高丽人都准备把它买到朝鲜半岛,毒害青少年的健康身心。
但“赵匡胤”这个人物符号,在中国民间,的确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平民豪侠形象。懂戏曲的朋友知道,在昆曲、京剧舞台上,能有资格勾大红脸儿,代表忠义无双的,只有关圣人和宋太祖两位。《千里送京娘》中,赵匡胤是重情重义、不贪美色,柳下惠式的正人君子;《打董达》中,赵匡胤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民请命的江湖豪侠;《打韩通》中,赵匡胤是扶助弱小、不畏强暴的英雄好汉。但同时在这些戏曲中,他也是个桀骜不驯、任气使性,乃至蛮横霸道,藐视法纪,轻视人命的古惑仔。

事实上,赵匡胤的青年时代也的确有过一段极其类似的游民生活。
后晋末帝开运二年(西历945年),十九岁(按照古人习惯,本文多采用虚岁)的赵匡胤结婚了,他的新娘子是十八岁的贺家小娘子。这是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女方的父亲是赵弘殷护圣营的老战友——贺景思,其官职大抵也是指挥使副上下。至于贺家小娘子,则是个谦恭守礼、温柔贤惠的好姑娘。据宋代大词人贺铸考证,他家本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后代,这应该是基因使然。但倘若真是基因之力如此强大,“贺鬼头”曾祖姑姑的相貌,岂不是也要面色青铁、眉目耸拔、状貌奇丑了吗?
就在赵匡胤准备开始甜蜜新生活的时候,契丹的铁骑动地而来,踏破了中原父老家国安宁的奢望。
得到燕云十六州和每年三十万金帛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并没有满足于土地和财富的大丰收。相反,中原的富庶与柔弱,反而刺激了他那恶狼般贪得无厌的**。耶律德光“小不如意,辄来责让。”然而,这种政策终究不得民心,甚至在朝廷内部也是反对之声甚多。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就公开与中央政策唱对台戏,批评儿皇帝的政策是“罄中国珍异,贡献契丹,凌虐汉人,竟无厌足。”每次看到契丹的使节过境,便破口大骂,甚至捉杀出言不逊者。其实,严格意义上,安重荣和石敬瑭一样,都不是真正的汉人,但由于契丹的傀儡卫星国政策的实施,中原人士的“汉族化”程度日益加深,民族情绪和向心力也强力反弹,这不可避免的促使后晋政权要对原有政策进行微调。
更快的更新,尽在我的博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