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章奇兵突临活困军,傲慢无情是英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42年4月1日,美国三星上将约瑟夫.W.史迪威觉得作为这只远征军所谓的司令,自己比愚人节里的愚人之王还要可笑,自己下达的命令要么被阳奉阴违地糊弄过去,要么干脆被无视。至于那些所谓的下属,更是互相扯皮,生怕自己手中的力量被当做消耗被牺牲掉。如果这样的话,自己不如主动辞去职务。蒋委员长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伤害中美两国友谊的事情发生,在重庆向史迪威将军保证,授予他提升和罢免远征军中任何军官的权力,才让其出了一口气,回到岗位,去完成蒋委员长的“伟大”构想。
通过多种侦察手段,盟军已核实了第200师戴安澜部得到的情报,侵缅日军共计四个师团,近10万人。如果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完全可以集中兵力(中国方面第5、第6和第66军、英国方面五个整师,共计25万人)攻击其中一至两个师团。参谋部甚至找到一个背靠滇缅公路,进可以攻,退可守的候选战场——曼德勒。英国盟军对蒋委员长的构想也表示了支持(要让英国人安全撤到印度,中国人和日本人死掐是最好的前提)。
1942年4月,缅甸盟军统帅部决定,在曼德勒备战,集中兵力准备痛击远道而来的疲惫之敌。在同新到的副司令罗卓英沟通后,史迪威确信自已的命令不会再被违反,信心饱满地投入到曼德勒会战准备工作中。
4月12日,日军第33师团一个步兵联队在缅甸独立义勇军引领下,通过丛林小路不声不响地穿过英军的三道防线,占领了仁安羌油田西北的滨河大桥,切断了英国驻缅部队的退路,近万人陷入包围。
16日黎明,总司令亚历山大发现自己的部队陷入困境时很纳闷儿:日本人从哪儿冒出来的呢?他命令炸毁油田,并组织突围。但日军的战斗素质再次给了亚历山大一个“惊喜”,以前被英**戏称为“东方黄脸猴子”的一大队日军在阵地上完全顶住了一万“日不落帝国”军人的冲击。至17日傍晚,英军未能前进半步,却在日本人面前留下2000具尸体。
17日夜里,第一师师长斯利姆少将在无线电里绝望地向亚历山大报告:“……日本杀过来了,不知道多少,到处都是……我们快完蛋了,将军。没人能挽救我们,除非上帝显示奇迹。”
18日凌晨零时22分,一只近千人的中**队幽灵般出现在滨河大桥阵地以北。天亮时分,日军桥头阵地被这支火力不亚于任何军队的中国部队占领。
18日上午11时,焦头烂额的亚历山大得到报告:日军阵地被中国第66军新第38师孙立人部攻克,一个大队日军被全歼。此刻亚历山大心中,也许已经把新38师113团刘放吾部视作天使。
刘放吾发财了!他发现英国人为了逃跑时过桥快一点儿,车辆和武器丢得到处都是,然后向北亡命狂奔。利用英国留下的物资,刘放吾率部在仁安羌又坚守了三天,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外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五百余人,最后将一座空城留给气疯了的日本人。
仁安羌战役,新38师孙立人部入缅不到一个月,以寡敌众,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包括英国路透社在内的各国记者一致认为:这是近百年来中、英、日军队在同一时间、同一战场所做的第一次较量,结果中**队赢得胜利。
41岁的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生孙立人看上去很斯文,与其说是一名将军,不如说其更似一位学者。第66军新第38师是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花费重金按西方标准打造而成,再任用西方军事院校毕业生担任指挥官,这一切都与传统的中**队格格不入,也为此后中**队的内部矛盾埋下隐患。当杜聿明想方设法保存中**队实力时,入缅不久的孙立人却不顾部队休整,不折不扣地执行史迪威将军的军令:星夜驰援仁安羌英军。
4月19日,在远征军指挥部几位将军吵成一团。杜聿明坚持步步为营,逐次抵抗。史迪威认为西路英军已显溃势,决定集中兵力在曼德勒外围与敌决战。罗卓英表明上坚决服从史迪威的决定,实际上是换种方式缓和史迪威与杜聿明的冲突,因为他很清楚杜聿明执行的是委员长的十字方针:“保存实力,切勿轻举妄动。”杜聿明将军拒绝了史迪威司令与罗卓英副司令的西进命令,率第5军三个师退至眉苗裳吉,随时准备撤回国门。西线防线已经没有英国人作战,四个师团日军面对的,只有逐次抵抗的新38师孙立人部。史迪威感到十分沮丧,当晚,他向美国总统报告:英国人已经放弃缅甸,中国人不会为了英国人同日本拼死作战,缅甸的全面失败不可避免。
4月20日中午,曼德勒正面防线的英军重复了同古城的故事:背着中国友军先行撤退,并在瓦城(曼德勒)大桥上装了炸药。英国人的卑鄙程度再次震撼了中国人那已经很粗大的神经。
4月20日晚,蒋介石再也顾不上给美国人足够的“面子”,从重庆直接电令远征军将会战计划改为“纵深防御”,御敌于国门之外,同时指出“防卫重点是腊戌”。
4月21日,中路日军两个师团进攻曼德勒外围央米丁。同日,与曼德勒相距一千公里的东线乐可陷落,第6军所属55师全线败退,致使东部防线显现出一个空档。次日史迪威得知消息后连夜赶到腊戌第6军司令部。发现第6军军长甘丽初将军不在司令部,而是在腊戌城内搓麻将。这位守军将领甚至还不知道他所防守的乐可城已经失守。史迪威简直被这位中国将军气疯了。他令罗卓英立即查办甘丽初,并将55师师长陈勉吾交军事法庭枪毙。这个命令被按照符合中国“潜规则”的方式执行:甘丽初受申斥,陈勉吾被责令夺回阵地,戴罪立功。
4月24日,一股日军在当地缅人的帮助下,通过缅甸东部山区,突然战略要地裳吉(东枝)——保卫腊戌的门户,夺取大批囤集的作战物资。第五军火速增援,激战两天,收复空城裳吉。
经查明,袭击裳吉的只是日军第56师团所属第113联队,第56师团主力却是去向不明。第56师团官兵全都由日本本州造船工厂的产业工人组成,亦称“本州兵团”。他们是有文化、有纪律、有意志、有斗志、无人性的“四有一无”军人。此兵团曾在中国战场有过“辉煌”历史,包括“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

4月28日中午,腊戌以北20公里的南泡山谷日军第56师团主力被远征军的搜察队发现,得到消息的史迪威和他的同事们全傻了:面对日军坦克部队,远征军还有抵抗力吗?
4月28日下午2点,日军坦克部队突然出现在腊戌城里,炮火响起后,少数守军士兵面对日军坦克进行了自杀性地还击,多数则向丛林溃逃。负责防守腊戌的第6军军长甘丽初逃到畹町,又同刚刚开到畹町第66军军长张轸一起乘坐装甲车,撤到300公里以外的保山。
4月28日晚,第五十六师团渡边部穿插成功,师团向军司令部报捷。军司令部命令各战场日军全面进攻。
4月29日,罗斯福总统从大洋彼岸打电报给委员长,保证美国一定要“打破日本的封锁,重新找到一条把飞机和军火送到中国的有效途径(后来的驼峰航线)。”
同日,亚历山大、史迪威、罗卓英、杜聿明与参谋部数十人讨论如何撤退。其实形势很清楚,日军三面包围,盟军的出路只有一条:到印度去。
亚历山大代表英国政府发言:不列颠联合王国准许中国在缅甸的军队及其装备到印度避难。但有一点需作说明:按照国际惯例,贵军入境前须申报难民身份,由英**队予以收容,并在指定地点集中管理。”
中**队是来帮英国人防卫缅甸的,最后居然成了要英国人收容的难民,英国人的做得太过份了!
杜聿明发言说自己率部队从中国来,就该回中国去,不必上印度去做难民。他相信日本人挡不住中**人回国的路,
史料记载:“………杜聿明戴上军帽,凛然退场。”
4月30日,日军两翼推进,盟军撤退加速。史迪威两次电告杜聿明向印度境内转移,杜聿明将军置之不理。
5月1日,史迪威告诉中国人,他一定会从印度发动反攻,重新夺回缅甸。他需要中**队保存实力。但绝大多数中**官都站在杜聿明一边,齐心协力带领队伍往北赶。
新编38师师长孙立人经过再三观望权衡和犹豫之后,于5月10日下午,选择了把所属部队拉往印度以保存实力。在其他中**人鄙视的目光中,他没有服从杜聿明弃车上山的命令,率部坐上军部丢弃的汽车、坦克掉头前往印度。
杜聿明用电台向新编38师喊话:“孙师长吗?……喂喂,我命令你马上停止擅自行动,立即向我靠拢。你听见了吗?新22师担任你的接应……我命令你停止后撤,不惜一切代价返回国门!”
“喂……杜副长官吗?我并没有擅自行动……是向南开进,不是后撤……我已经接到史迪威将军和罗长官的命令,他们要我把队伍和装备撤到印度去。”
“孙师长还是以党国利益为重,立即随军部回国吧。我是这里的最高行政长官,请孙师长务必不要再自作主张了。”
“既然杜副长官决心弃车上山,我看就不必强求了。再说史迪威将军和罗长官有令在先,我这个当小师长的想抗命也抗不起呵。缅甸的雨季眼看要到,我得马上登程。也祝杜副长官保重,一路顺风。”
半月后,新38师通过一路冲杀,终于到达印度边境锡邦。英国边境官员提出中**队必须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才能进入印度。孙立人前往谈判,当他踏进锡邦镇驻军师部时,发现原来这支部队就是新38师在仁安羌解救出来的英印军第一师。该师师长跳起来拥抱他,道:“Sorry!(抱歉)”
次日,新38师全体官兵正式开进印度。英印军仪仗队列队奏乐,鸣炮十响以表欢迎他们的救命恩人。
另一支中国王牌部队第200师运气不太好。因担任掩护任务,在1942年5月10日,被日军从大部队中分割出来,与军部的联系中断。
5月18日,第200师分兵两路通过细(胞)抹(谷)公路时遭到伏击。
戴安澜命令副官:“传我的命令,分散突围,到八莫以北尖高山会合。”
数千的中国士兵冒着日军的炮火冲锋,以伤亡过半的代价冲破东面山坡的日军防线,戴安澜也不幸被三粒子弹击中。第200师残部抬着昏迷的师长,走进八莫以西的峡谷。
5月21日,东京宣布:战无不胜的帝国皇军在缅甸北部全歼中国王牌部队第200师。击毙师长戴安澜,消灭该师官兵五千人,俘获枪械骡马弹药无数。
5月26日,缅甸,茅邦,年仅38岁戴安澜师长在第200师最爱唱的一首军歌声中安然逝去,这首军歌叫《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歌词全文如下: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
此后一个多月,第200师残部始终抬着师长遗体走回国门,当走到腾冲时,队伍突然有点儿乱,不是第200师平时训练不严格,而是所有人的眼睛刹那间模糊了,10余万父老乡亲跪迎中华骄子回到祖国的怀抱。
1942年8月,当最后一名东倒西歪的中国士兵在的亚热带太阳照耀下走出丛林,走出苦难的胡康河谷和野人山,走进印度小镇利多时,缅甸之战终于结束。根据战后盟军公布的档案材料,中国远征军入缅兵员为十万人,伤亡总数达六万一千余人,其中有近五万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踪的。关于几位将领的对错无法定论,但有一点可以确认:不是英国人的傲慢态度,这五万屈死者不至于暴尸密林。历史的教训让中国人明白:一个民族,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除自强外,别无他途!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