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不知何时能够解开这悲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段时间,在网上,偶尔看到一则艺人出家的事情,引起人们诸多评议。关于此,我不甚清楚,难以下定论,只是由此可以透视我们身边的某种现象。其实无论“出家”也罢,“轻生”也罢,说白一点,就是看破了红尘,达到大彻大悟“拿起”“放下”的境界。我感觉其实我们根本不需对别人“出家”或“轻生”的举止下些什么定论,或批判些什么。要说看破红尘,其实,生活中哪一个人不都是看破了红尘呢?尤其是那种写着“红尘,不需看破”之类文章的人,首先可以很肯定地说,其自己就已经看破了红尘,否则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来。一个还懂得烦忧苦恼的人,一定就是看破了红尘,一个不谙世事不懂烦恼的人,才不会看破红尘;一个会执笔写文字的人,肯定也是看破了红尘,一个懒得提笔的人也许才不会看破红尘。一个人,如果不曾看破红尘,根本就不会有任何苦恼的根源,只知道吃喝玩乐,从不会多想些什么。只有在真正读懂看透了一切,知道这种性质的无可更改性,而自己又脱离不了,才会在其中迷惘徘徊,争执不清。但是,“看破”不代表能“放下”,这也是众生得不到解脱的真正原因。而像他们出家一族,其实才是真正放下了,对红尘世界的眷恋,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才真正做到洒脱走开。


一个人,要么就不要看破红尘,稀里糊涂地过一辈子也乐哉;要么就“看破”兼“放下”,也就是真正的脱离苦海,获得解脱;但是,千万不要“看破”又“放不下”,这才是最残酷、无奈与悲哀。就如一样东西,拿不起又放不下,悬浮在空中,摇摇晃晃,是很难受的事情。可惜很不幸的,世人几乎都成了第三种人,所以茫茫人海中永远都有那么多压抑疲惫的灵魂,在哭泣,呼喊,挣扎……


其实,为什么人们会看破红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们选择“远离红尘”甚至“放弃生命”?也正如我曾在文章中所写,他们不是对自己失望,对人生失望,而是被这个尘世所窒息的。不是人们把自己逼入绝境,而是社会把人们逼入绝路。是社会导致了人们种种身不由己的追逐,也最终种下种种悲剧的根源。然归根结底,人们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分子,也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自己种的因,最终得承受相应的果;自己作的孽,最终也得接受相应的处罚。这不也正体现了事物发展规律的相生相容性?!


为什么幸福的感觉被思念所淹没?
为什么想要的承诺只能被微笑掠过?
如果得不到灵魂又岂在耳鬓厮守?
如果得不到永恒又何必长相厮守?


你可以重复着初恋,却不可以重复着后悔;
你可以重复着后悔,却不可以重复着最爱。
幸福的感觉总被思念淹没,因为,思念有时候是苦的;
承诺只能被微笑掠过,因为,他不想说谎。不想说谎,只好用微笑代替承诺。


没有灵魂,耳鬓厮守,变得很丑陋,但,为什么有些男人可以不要灵魂?
有时候,长相厮守并不代表永恒,他心里牵挂着的,也许是另一个人。
初恋的感觉也许会重来,但是,你最好不要再爱上不该爱的人,重复的后悔,太令人沮丧。
后悔之后不代表可以重来,所谓最爱,只有一个人,天涯海角,就只有这么一个人。


你今天幸福吗?幸福的感觉曾否被思念淹没?听到承诺时,又是否只能微笑?!
……


走到今天,我终于深深明白了一样东西:爱情,永远不可能完美,世间男女永远寻觅不到真情,永远都无法与自己最爱的人相依相守。也正如上文所言,男人可以不要灵魂地生活,但是女人却不可以;男人可以盲目到只要生理上的满足,但女人更多的是心理需求;男人可以把**与灵魂分为两半独立生活,但女人绝对不行否则将成为一具“僵尸”和“木偶”;男人与不爱的人在一起还是可以从其他“方面”找寻生活的乐趣,女人如果不是自己所爱之人永远也填补不了内心的空白;男人可以麻木运转自己的生活,但女人不行除非让自己行尸走肉般地生活……男女与生俱来不一样的“性格特征”和“思维能力”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心永远都难以相融合在一块,所以红尘中注定有那么多悲欢离合有恋爱故事在上演,所以无论我们找到怎样的恋人其实到头来往往都是“伤害”与“折磨”,所以爱情永远都不可能会有“美满”与“幸福”所言。世间有几份真感情?有几对好夫妻?有几对能“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相依相偎过一生?太少太少!!基本上就没有。起码到目前为止,我还未曾听谁真正发出过一声肺腑之言:我找到了自己的至爱,我们非常相亲相爱,他(她)对我很好,我们很幸福快乐……这个世界上被称之为“幸福”的东西早已被泪水、思念、伤痛、悔恨、遗憾等字眼所埋没,所以我们根本就听不到幸福的声音,看不到幸福的颜色,只能凭空想象与揣测而已。


我曾经抱怨过,上帝造人时为什么把男女造得如此相反,假如让彼此都拥有同样的习性,那么人世间不就尽是美好的爱情了,再也不会有那么多眼泪与伤痛了。直至现在我才领悟,那其实是对人们的一种“约束”,是上天最“别出心裁”的设计。假如让人们过于十全十美,肯定就会特别放纵,那么就必须得附加上某种东西来“牵制”人们的行为,让人们能自戒自律,珍惜和把握。如果做不到,就可以用这些来监督人们。于是人人过于自以为是,最终都受到上苍的惩罚,没有一个人可以得到真爱。我曾经也想过去改变这种现象,通过种种途径,主要是文字形式加以分析强调以让人们得到某种启迪与感悟。这主要体现在“烟雨”许多杂文中,如针对男女心理特征论述以希望男人与女人都能相互了解做得更完善,以希望男人与女人都懂得如何经营和把握自己的感情,让爱情多一份美丽的色彩。然而走到今天,我再也不想了。一个巴掌拍不响,也许有人看懂有人会吸收与消化,但如果不是双方的“同时”领悟与改善,其实也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而这些也无法把红尘中男女的恋爱步伐扭转过来,无法阻止那么多哀怨的眼泪与伤痛的产生。爱情,永远都是人类世界千百万年以来也难以解开的难题,永远都是带着巨大“灾难性凶险性痛苦性”的东西,人们无法主旨与操控。这就是主宰宇宙之神的双手在背后操控了一切,凡夫俗子说得再好做得再多,也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和更改些什么。男人与女人永远无法体会彼此内心所想,也永远无法给予彼此之所需,所以爱情也就永远不会有“幸福”和“美满”可言。


又如我们目前生存的这个社会,垄断独权、压榨剥削、贪官污吏、欺骗盗窃、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阴险毒辣、贫富不均、人情冷漠,世态炎凉、悲观绝望、压抑疲惫、心力交瘁、寻生觅死等等现象,我曾经也很天真地想过能否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努力改变些什么,以让人们看到更多希望的曙光。关于此类内容的文章,在“烟雨”则写得更多了,尤其是“金钱论”几乎占尽了版面,在此也不重复。也正如自古以来总会有那么多文人墨客在用文字形式提起“抗议”与“反省”,正如报刊杂志电视媒体等所起的“曝光”和“号召”作用,然而这些,充其量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善,但却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与“性质”,这是肯定的。因为,这种种现象可以说是人类进化的必然产物,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行为,无法避免与杜绝。而我们作为社会微小的一分子,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和本分,其他根本就不用多想。我们无能为力,改变些什么,是事实。除了在其中颠簸起伏,耗尽自己一生精力,别无选择。这大概也是大自然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人类进化与社会发展进程吧,人类,永远无法与自然之力抗衡。


也许我只是认清了这些事实,所以促使我最终下定决心,抛却红尘中种种纷扰与牵绊。我不想让自己背着那么沉重的包袱,像凡夫俗子那样疲惫地过一生,到头来终究得走上同样的道路,带不来什么,也带不走什么。而我比以上所说选择“出家”的人们也许更要看得透一些,既然明知红尘如此,我没必要还对着一个木鱼敲个不停,更不想在孤灯底下过一生。“出家”的人,除了保持一份心灵的平静和生命的维系,其实与“死亡”没多大差别。所以我坚决不会选择“出家”的方式了结红尘尘缘,何况自己也不够那资格,据说出家还得要求大学文化以上。可见,这佛门净地也非人人可进,并非向人人敞开的呢。至于,要说到人一生所要领略欣赏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我们每一个人永远都看不完赏不完。比我们上一代的人,羡慕我们这一代的人,体会不到他们那个年代的疾苦;我们这一代人,羡慕下一代人,比我们出生的晚,更要荣幸与幸福;下一代人必然又更会羡慕再下一代,可以看到更多新发明与创造出来的东西,享受更多美好事物……以此类推,永远都是一代胜过一代,一代不如下一代,根本就无所谓“羡慕”可言。一个人,除非万寿无疆,青春永驻,才能体会世间一切,否则必定都会错过许多。在我们走后新掘起来的世界,谁也无福再消受,这是事实。既然如此,我又何必为那些未来不可知的东西有所期待或停留?又何必强求自己一定要阅尽多少赏尽多少?来则来,去则去;有即无,无即有;心中拥有,就是一切。


 我想,我这一生也当之是无愧的了,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没给自己留下遗憾。而现在我给“爱”的定义就是,爱一定要说出来,让对方知道,还要为此曾经很用心地努力与争取过,那么无论结果如何,就都是爱情的成功者。假如爱一个人连表白的勇气都没有,甚至还一味躲在某个角落里暗自伤悲和悔责的人,那才是彻彻底底的失败者,无能之人。正如我爱的人曾经所言,结果也许难以预料和掌控,但过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凡事但求尽力而为,就可做到问心无愧亦无憾。人生如此,爱情亦如此。抱一颗平常心,无论对错得失,都会如云掠过,心情依然。至于说到遗憾,肯定还是会有的。只是,这些遗憾只有与某个人联系在一块才能成为“遗憾”,否则就谈不上。而这些所谓的“遗憾”,也只有一个人可以帮我完成。但我已经知道这是不可能,自然就不会再抱有任何“希望”与“向往”,也就无所谓“遗憾”之分了。一个人,如果没有“希望”就不会有“失望”,同样,如果没有“憧憬”也就不会有“遗憾”。所谓“正面”与“反面”并存,而“反面”更是与“正面”并存。就如,如果没有“生存”,又何来“死亡”?既然有了“生存”,就必然会有“死亡”。假如没有,是否也就可脱离了呢?可见,有些东西,只要不种下“前奏”,也就不会有“后因”。心是一切的根源,除了“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无法操控,一切原本可由心变。心药还需心药治,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唯一真正有效的良药。


至于说到“轻生”之路又该如何下定义?我还记得中国历代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曾经在亲善狄仁杰面前说过,如果她死后,她希望是立一个无字之碑,让世人标价自己的一切。我想,我大概也是这样,不想对自己的做法诠释些什么了,后人怎么想就怎么想吧,怎么说就怎么说吧。那些,对于一个决心向死的人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而且我更深信,一个人无论做得多么好,始终都会有小人在背后非议你。一个人无论多么功成名就,无论为社会为人类创造了多少奉献了多少,同样永远都获不到一个最完美的评价与定义。就如古往今来那么多的“天子”,秦朝的秦始皇,三国时的曹操、刘备,西汉的刘彻、刘邦,元朝的忽必烈,明朝的朱元璋,唐朝的李世民、李隆基,南宋的成吉思汗,北宋的赵匡胤,清朝的康熙、乾隆等等,不管是“大唐盛世”还是“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哪一个不是在创业初期英勇精明,成为百姓眼中的好皇帝,可到后期几乎无一不听信奸人所言,渐渐**起来,黑白不分,陷害忠良,朝廷混乱,最终引起民愤,导致新一轮政权的反抗掘起,推翻旧政权,于是历代朝代就是如此不断更替与完善。而那些曾立下过丰功伟绩的伟人百年之后,也就只能由人们攥写历史,由群众的眼睛来定义他们生前所做的一切。结果就是,他们基本无一不成为了“功”与“过”同时并存的“英雄”与“罪臣”,没有一个是完美之身哪怕生前做得再多再好。可见一个人无论多么十全十美八面玲珑,你绝对无法取悦所有人,始终都会有人与你唱反调,永远都无法获得大众化统一性的良好评价。谁人人前不说人,谁人人后不被说?这是人的世界,不是被人说就是说别人。我们犯不着为生前死后别人的一些说法和做法有所顾忌和疑虑,更不须过多计较和在意。如果说生前都无所谓别人如何看待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又何在乎死后别人如何评议?!



我曾经也在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历史上那些伟人为什么多是在创业初期创造出许多令人瞩目的业绩,而在后期反会渐渐把之前的功劳慢慢磨损,甚至完全演变成为负面效应?难道就真的是“创业容易守业难”?我想又能否用“贪得无厌”一词从人性的方面来解释呢?当我们的人生走到最高峰的时候,总想着还能向上跳跃到更高层次,结果就是无法跨越,最终跌得更低,甚至完全回复到地平线上,全功尽弃。我不想走上如别人那条道路,所以我愿意选择在一个合适的时间里终结这一切。从去年十一月份我在“烟雨”供稿以来,连续三个月内几乎每天都不少于三篇文章,这种情况刚好维持到年底,也就是2007年初。在我这篇“长篇小说”出台以后,基本上我在“烟雨”就是销声匿迹,人们再也看不到我熟悉的笔迹。我想过了,在“烟雨”这里,我可以说收获了不少“荣誉”与“光环”,假如我继续创作下去,有可能会更加“轰动”,也有可能瞬间“跌落”,而后者的机会可能性要大一点。事实上我在2006年底最后推出的一些文章效果可以说的确远远不如从前,因生活所限,我没那么多时间力求精益求精,但为了把那种效应维持到年底以达到与“小说创作”连接起来不致断章,我还是勉强自己再续,尽管已经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而到今天,也许我只是认清了一样事情。辉煌,只是一个阶段,但不会长久。人生,在该收手的时候,应及时收手,不要想着还要攀登更高峰,虽然雄心壮志可佳,但却有可能一落千丈,得不偿失。所以现在我宁愿把许多文字放在这篇“长篇连载”,宁愿没多少读者去浏览,也不愿再拆分开来拿到其他栏目里发表。在我自己看来,这应是一种明智的做法,起码,我在别人心目中保留了之前完好的形象,同时又给了自己后退的余地。我可以在自己的空间里,自由饰演自己,从此不受任何编辑或读者牵绊。说真的,之前回复别人的评论我也回复得太多,实在有点累了。如果在我一心一意续写此文的同时,还得面临那么多读者,我肯定应付不来。而如今,我只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全心全意,饰演最真的自己……

 
红尘多可笑,痴情最无聊,目空一切也好;
此生未了,心却已无所扰,只想换得半世逍遥;
醒时对人笑,梦中全忘掉,叹天黑得太早;
来生难料,爱恨一笔勾销,对酒当歌我只愿开心到老。


风再冷不想逃,花再美也不想要,任我逍遥;
天越高心越小,不问因果有多少,独自醉倒;
今天哭明天笑,不求有人能明了,一身骄傲;
歌在唱舞在跳,长夜漫漫不觉晓,将快乐寻找……


 现在的我就几乎天天听着陈椒华的那首《笑红尘》,竟是听出了另一种声音,另一番味道,是以前从来不曾体会得到的,心灵的平静与释怀。如今,那么多歌曲也只有这首我最喜欢了,别的都再也进不入我心里。其他歌曲听多了让我伤感难过,甚至厌倦,可唯独这首,让我感觉到一种生机和力量,一种**与焕发,是越听越有劲,越喜欢,或者说,是一种精神释放后的彻底解脱。大概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听懂里面的歌词,把自己与歌词完全融合为一体。原来,一个人要达到此种境界,竟是需要经历如此之多坎坷与曲折,才可真正达到看破放开。


不知道,大家可曾还记得我所写《像雾像雨又像风》及《女人,别让男人太累》两文,说的是同一朋友的故事。我曾说过在此保持追踪,现在也几乎可以得到一个结果了。离婚,尚未,但朋友的生意是经营不下去的了,正在“转让”中。用他的话说可能是从事其他行业,至于婚姻的悲剧,也许就此维持下去,也许会最终断裂,谁也说不清。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朋友永远都走不出这种种纷扰,注定得继续他的无奈与悲哀。还有《为了离婚而努力》一文中的朋友,虽然失去联系,不曾知道是“离”还是“不离”。但有一样事实同样是摆在眼前的,就是无论结果如何,他也得重复着他的无奈与悲哀。还有身边许多朋友,还有红尘中所有男女,其实都在不断重复着这种种“无奈”与“悲哀”。现在,我就相当于一个先上岸的人,看着他们在水中沉没挣扎,就那种感觉……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不惧死亡的人,相反,我怕死,任何凡夫俗子都无法摆脱的一种本能性反应。但那是以前,现在,则完全是另一副模样。我曾经无数次想过以死来解脱,但终究没勇气下不了手。我曾经也对别人“自杀”的种种做法抱疑虑之心,怀疑自己做不到他们那么决裂。但如今,我完全可以理解他们种种偏激的行为了。当一个人“决心”寻死的时候,是不会还在乎手段的“残忍”和“痛苦”的。如果会的话,也只证明一样东西,这个人不是真的想死,只是可能迫于生活无奈或心灵一时压抑过度萌发此种念头,容易转瞬即逝或在其中挣扎徘徊。又说说轻生的事情吧,想死的人,我想并不止我一个,相反应该也是一个不低的数据。这二十几年来,我在外面走,就经常听到别人说做人难做人累不想活了的话语,其中有穷人,有富人;有女人,有男人;有老人,也有年轻人……可见现代人们的生活是压抑难过到什么程度,人们悲观疲惫到何种状态,才会想到以此种最坏的方式来寻求解脱。可是,他们最终超越不了这最后一关,还有太多的东西是无法割舍与弃之不管的。生命本就沉重,但也因此才能惦量出生命的份量。有些包袱我们注定得背负一生,永远都无法御下来。但是有些包袱也背得有意义,因为,也只有这些包袱,才会让我们有了前进的动力,才让我们懂得追寻些什么。生命,在此过程,体验,奋发,丰富,蜕变,绽放绚丽的色彩。只是,春去冬来,花开花落,是轨迹。春天播下的种子,在秋天收获果实,而在寒冬来临之时,落叶飘零调落。生命,最后凝结,冰封,埋没,亦重生。大自然,会赋予生命,另一种含义……


对于生命的感悟是永恒的。我相信,千万年来,人类从来没有终止过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但是,没有人能够系统地回答生命出现的终极意义。生命的出现,冥冥之中似乎带着宿命般的玄秘色彩,仿佛是神创造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尽管如此,生命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过程,甘美抑或苦涩,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生命一如博尔赫斯形容的充满歧路的花园小径,常常让人迷失于其间。打一个生命快照的瞬间,看清也好,无视也罢,迎头撞上的就是命运。生命一旦和命运联系在一起,就显示出了它神秘莫测的一面。生命里有太多的可能性,而命运在生命旅程中铺设了太多的陷阱,一不小心就让生命偏离理想的轨道,让人滑入痛苦的深渊,想起来,真叫人不寒而栗。被命运左右的生命,抽象成一种被动的喧嚣。我们被生活的洪流拥裹着,不由自主地向前走去。一再地感到无路可走,却一再地前行。作为生命个体而言,我们都无法选择历史和时代。面对生命,我们所能做的,首先是承受生存的沮丧与无奈。


真的,有时候我们不必苛求生命有多完美的体现。生命有时就象一座潮湿而腐朽的丛林,一意孤行地走到深处,就会处在绝对的孤独与寂寞中。人的灵魂是一缕无法固定的轻烟,风一吹,就散了。在人世的喧嚣与躁动中,理想常常如泡沫般被这尖锐的世界所刺破,烟消云散之际,世界仿佛一道闸门沉重地掉落,只剩下苍凉的岑寂和空洞的回响,宛若生命的呻吟。


也许正如张爱玲所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服,爬满虱子。”这个浮光繁影的世界让我们留恋,但生存的痛苦,却如虱子般咬噬着我们的心灵。光鲜的世界表面下,有着黯淡的一面,正如我们灿烂的笑容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泪水和隐痛。生命里有过太多太多被我们忽视的细节,多年以后变得沉重无比,让人身心憔悴。而生命只有一次,许多事已覆水难收,无法重来。这时候,我们才感到了生命的残酷。正是这种残酷,让人生的悲欢离合在生命里有了很重的分量,让人感慨,让人喟叹。忙忙碌碌的生活,庸庸碌碌的人生。“芸芸众生”这个词里,似乎包涵着一种生命的虚无感和苍凉感,仿佛在用俯视人间的视角观察着尘世,凝望之际,生命有着无尽的苍凉。它在被动中挣扎,面容悲怆。然而,历史却不会对一个平凡的个体生命的喜怒哀愁而凝眸。


谁也不能否认生命有许许多多的局限性,或许我们能超脱如道家:“人生是一场大梦魇,钱财名利犹如过眼云烟。”然而我想,生命是随着我们不断滋生的**中一个具体存在的过程。尽管它给了我们太多如虱子咬噬般的苦痛,然而在生命狰狞的面容下,似乎有着另一层深义。也许正是我们想找的生命的内涵,真谛,抑或意义所在。


生命,是一种被动的喧嚣,让我们学会坚强,勇敢,面对……


是的,生命永远都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洞,谁也无法彻底开采和挖掘。而我们所能做的,也许也只有做好自己,过好自己,无怨无悔。那些还能生活着的朋友,还拥有着许多的朋友,的确应该坚强走下去,不要像我这样,走上一条不归路。至于我的结局,也许也正如以上某些出家艺人一样,之前早已埋下伏笔,如今纯粹机缘巧合,便最终造就了“死亡”的出现。生命,本就难以言清,那么“生存”与“死亡”难道除了自然规律之外,就不会有其他力量所阻碍与影响了吗?!想必就如命运一样,死亡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属于命运之一。而我,最多只能说是命运底下的“牺牲品”,而非自寻死路。但愿,如果日后“落花姐姐”可以帮我续写此文的话,我也只希望纯粹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事实,不带任何感**彩,也不需加以评议些什么。一切,由待世人看待,由待生活验证,由待岁月,磨灭一切……


选择“死亡”,不是为了结束一场爱情,也许只是想埋葬一种悲剧,生命的悲哀。从此,再也没有什么在身边纠缠不清,我,还是单纯的自己,像那颗寂寞的流星……


冬天还没走,梦也没走,寒冷的泪水滴落在胸口;
伤心的路上,伤心的我,不该当初想牵你的手。
想过去你的点点温情,是不是今天我爱的追求;
春天的梦里有冬天的雪,忘记你我太难受(做不到)。
不知何时能够解开这悲哀,漫天雪花飘的都是我的爱;
爱情经过冬天是否会更改,漫漫白雪能否把一切埋葬……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