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陪 读 -凡人烦事(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陪读-凡人烦事(1)
一纸应试教育把此前的教育说得一无是处,尽管那个时候,我们出了晏阳初(世界十大名人,与爱因斯坦齐名)、陶行知,张伯苓、卢作孚、张博和等无数让人至今怀念的教育家,培养出了誉声海内外的吴健雄、杨振宁、李政道、两弹元勋邓稼先等莘莘学子,以及为建设新中国无私奉献的千万人才。
而一纸素质教育,却又将如今教育的问题,遮盖得天衣无缝,好象谁也找不出,它千疮百孔的弊端和漏洞。
尽管我们的校长们,可以声嘶力竭地宣称,他们是素质教育的典范,样板,是中华名校,重点。在我看来,一个见惯不惊的陪读,就让这些华丽的词藻在事实面前,黯然失色。
以下的事例,皆取自名校或曰重点校,与那些无名无份的,校舍简陋,连教师的工资收入,也是望天、望月的普通学校相比,无论是政府,或者是教委,都是将之视为当地素质教育的典范而津津乐道。
一日,某区重点小学,组织学生沿重庆市渝中区的渝中半岛滨江路漫游,以了解我们的城市,以及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下可好了,长长的学生队伍旁边,是另一群人数不菲的伴游队伍,那就是背水壶、提干粮、乃至拿衣服的婆婆、爷爷、奶奶,或者是家庭请的年青保姆。
当这样的学生享受着素质教育恩泽的时候,他知道该如何作人,如何尊敬人,在知书的时候如何识礼?
也是在这些重点小学,课外活动后,散落各地的新崭崭的衣服、运动衫,老师帮忙收捡起来,竟无人认领,因为新的不去,更新的不会来,这就是我们标榜、推崇的素质教育!
从那样的重点小学,进入那样的重点中学,按道理讲,都是接受的最正规、最正统的样板素质教育,但陪读之风,却越演越烈,没有丝毫收敛。公车接送上学早已见惯不怪,而陪读,却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有父母出钱,请教师代劳的;有在教师家里租房,远离集体宿舍单过的:也有父母停薪留职,专门租房侍读的。所有的陪读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一切为了孩子读书,一切都给他服侍到手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为了他能成才,能光宗跃祖,最终能让孩子有个好的归宿,顺便也改善家庭的生活境遇。
这就是我们乐此不疲的素质教育!
清华、北大的学子,不是常为他们的学校自誉不凡么?我只想问你们一句,你们的同学中,有多少人不是在这种陪读下成长起来的?
襁保中长大的你们,对心领身受的素质教育应该有最深切的体会。所以,最近北京一个网吧失火,十几位大学生遇难,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还会有家长上京城陪他们读大学么?远离陪读的你们,能够自己管理好自己么?(北大的老师讲,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差,我真有些搞不懂,硬是离开了爹娘,不知道如何读书么?)
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好,或者以前没有人命名的教育也好,我想,最低也应要求学生如何做人,能够从小自己管理自己。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笔者在重庆北碚文星场的山沟里读小学,打着一双赤脚,翻山越岭去北碚街上看歌剧小白兔,来回数十里,就靠一双腿。那时候,大约就十一岁。
后来到北碚读兼善中学,学校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陪读,课桌也不像现在这样码起了小山般高的书,衣服自己洗,修建标准足球场也是自己动手,其时年龄还不到十五岁。
腿残(五八年体育锻炼)的我,以高分考进了成都四川师大。从山沟里走出来,到重庆菜园坝乘火车,自己挑着行李,独自而行。腿脚不便,又是独子,按现代人的理解,家长伴送,理所当然。事实上,没有人伴送,因为他们相信我自己能够担起这个担子。
追根溯源,兼善中学校风就如此,“舍得干,读兼善”影响了我一生。那个时候,有名校,没有所谓的重点校,名校是靠学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挣来的,重点学校则变了质,上级任命,你就安之若素吧!至于那些不是重点的学校,当领导的就顾不过来了。
02-06-18P00:57
第1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06-2213:58:00.0)
本文,并没有涉及陪读对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影响和伤害,至少靠出租房屋找钱的重点学校的老师,你在学生的心目中,还是那么圣洁么?要知道,数十年后,老师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一直是我作人的楷模。
第2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06-2214:01:32.0)
解放前,兼善中学深入学子人心的是陶行知先生那首提倡独立自主的小诗: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第3条回复:作者:阳关(2002-06-2214:11:09.0)
去年高考,重庆市所有的媒体都关注高考的进程,报导包宾馆的,送汤送补品的,吸氧的,不亦乐乎。这边高考指导,那边心理医生,也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目中,高中毕业生,都是一群没有长大,啥事不懂的孩子。在高考的几天,一篇报导引起了我莫大的兴趣,就是笔者的母校兼善中学的应届考生,考试之余,在球场上放松打篮球。学弟不错,最大的放松是自己的放松,世上那有在襁保中,能成才的道理。

第4条回复:作者:须臾(2002-06-2214:22:47.0)
阳关此言极是。国人喜欢做一棒子的事,以为素质教育就万灵药,什么都治得,其实不然,因不知其鼓吹者之本意也。应试教育果是无一是处?在下看来不然,中华五千年文明好象跟今天的素质教育没有多大的联系,且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无一良策也。据我看来,此素质教育如何不当,将毁我中华也,其误人不亚于文革也!!
城区涌动着一支送汤的家长队伍。高考临近,为了满足学生的营养需要,一支家长队伍成天为送汤忙碌着。这便是素质教育见惯不惊的好现象。以下转摘自重庆晚报:为给孩子“加油”父母天天送汤
2002-6-2410:25:00
本报讯每天11点钟以后,到龙湖花园的465路公共汽车有一道奇异“风景”:车上出现众多提着保温汤瓶的人。他们是一支特殊的“高考加油”队伍——为在那里就读巴蜀中学高三的孩子“输送”营养。
星期三中午,这一队伍最为壮大。放学时,教室外面就聚集了上百名家长。“一周中途,该给孩子补一补了。”老李是专程从渝中区赶来的,他说,“一年来,我们每个星期要为孩子送一次汤。”一位姓龙的学生家长则是一、三、五或炖鸡或煮鸭,每周送3次。
据了解,几乎所有有毕业生的中学,家长们都自发开展了“送汤活动”。对此,多数学校和老师表示理解:“学生住在学校,伙食本来不错,家长完全可以放心。当然,父母送汤来,一方面能让孩子换换口味,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家长尽快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特别是高考临近,孩子往往更需要家长的鼓励和关心。”
(记者廖伟)
陪读?陪钱?以下转摘重庆晚报:
大四学生一年花费二三万
2002-6-2610:14:00
“如今大四,实习、求职要花两三万元,趁早让父母多准备点钱吧!”这是陆续离校的高校毕业生给学弟学妹们的提醒。
今年毕业于我市某高校的小许,昨晚离渝前,应师弟、师妹们之邀一同吃饭。饭桌上,小许细数这一年来的花销——
去年7月,照相、做自荐书(复印20份),花费250元;8月,到市内一新闻单位实习,租房子、交通费、生活费、通讯费等,一个月下来,家里寄来的5000元分文不剩。由于学的是法制新闻专业,亲戚为他在成都联系到一家法院,小许又在成都实习3个月,用了6000元。
去年12月,小许通过网上报名,同时参加北京和杭州的两家单位招聘。今年1月,北京方面要求面试。小许买了1600元的西装、300元的衬衣及领带“包装”后,花1200元飞往北京。接着,杭州那边也要求面试,小许又飞到杭州。连飞两城市,光路费、生活及住宿费就“除脱”5000余元。
今年2月,北京的公司与小许签约。一周后,杭州方面也表示愿聘用他。思前想后,小许选择了后者,但得付给北京那家公司5000元违约金。
大四期间,小许实习、找工作的花费共约2.5万元。
小许花钱如流水的这段亲身经历,面临实习、找工作的大三学生也开始有所体会。眼下正在我市某单位实习的小珍称,她们寝室的女生都先后照了200元一套的艺术照,为“包装”自我,还要考虑买化妆品、提包等;选择去沿海实习的学生,租房、生活费等加起来每月至少要5000多元。这还是正常的支出,如果托关系“走后门”,花费将更多。
小珍说,前些日子,班上多数同学都打电话回家,内容一个:要找工作了,希望家里多准备些钱……此前教育也如此吗?回答是否。以下摘自重庆晚报:
近10年来,随着高校并轨,大学生在实习、求职中的消费日渐看涨。
80年代以前,家长和大学生不花一分钱,学生可顺利读完大学并分配到单位。就连到单位报到的路费都是学校发放;
90年代初期,刚刚开始流行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时,学生自荐书一般都是手写,非常简单,学校统一组织实习并承担部分费用。学生承担的是车费、通讯费及生活费,费用大约在500元;
1996年以后,由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开始自己找单位实习和联系工作,毕业生的花费成倍上升,学生开始流行做自荐书,参加应聘单位笔试面试,报名费、交通费、生活费一般在5000元左右;
到2000年,随着就业形势日渐严峻,毕业生更加注重实习和求职,花钱找实习单位,制作精美自荐书(照片要用艺术照,有的还将经历做成碟子),配传呼、手机,飞到异地求职、面试……去年毕业的某女生测算,她仅实习、求职就花费约1.5万元。
(本栏稿件由何英郑洋洋采写)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