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历史遗留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邓宁听到凉亭传来说话声,好奇地出来瞧瞧。“水镜先生,有客人来访?”邓宁目不转睛地望着凉亭里的管辂,由于夜间星光黯淡辩识不出来人的容貌。
“小凳子,你怎么会在这里?”管辂内力雄厚,眼光比邓宁锐利许多,借着微弱的星光辩识出邓宁的身影。这几年来邓宁除了身材长高,体型魁梧,容貌还是那张憨厚的娃娃脸。
“你是?”邓宁惊奇来人竟然认得自己,凑上前仔细一瞧,喜出望外地喊道:“管老头!原来是你!你怎么到水镜竹屋来了?”分别几年,邓宁对管老头印象深刻。
管辂讲述拜访水镜的缘由,邓宁也把城隍庙一别之后的经历栩栩道来。两人久后重逢,分外亲热。邓宁找来姜火,三人有说有笑,反而将主人水镜晾在一边。
好一阵时间以后。
“水镜先生,刚才听到你们谈论魔门四道两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邓宁和姜火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
水镜严肃地问:“正道和魔门你们明白吗?”
邓宁和姜火摇摇头。
“哎,真是笨到姥姥家了!水镜啊,你应该把这两个傻小子放出去见识世面啦!”管辂笑着拍拍邓宁的肩膀,“快去取面铜镜来。”
邓宁飞奔回房取铜镜交给管辂,非常迷惑管老头要铜镜来变什么把戏?
管辂把铜镜正面对着二人,接着晃到背面,这才慢吞吞地说:“人之初,性本善。正道和魔门好比这面具有正反的铜镜。正道如同镜子的反面,性情没有发生质变,依旧是本色;魔门随着岁月的磨砺,性情发生明显质变,同时又反衬出正道的本色。”管辂把正邪阐释得生硬玄虚。
“为什么铜镜的正面不是正道呢?铜镜本来就是为人们利用,只要对人们有益的就是正道,对人们无益的就是魔门。“姜火纯粹从价值的角度考虑正邪。
“牛头不对马嘴!看生姜这样还是没开窍。”管辂哈哈大笑。
“小火,你可具备入魔的潜力。”姜火的话水镜曾经思考过,正道和魔门对于人们是否具有价值。问题不象铜镜一目了然,因此很难区分是非曲直。
邓宁考虑得非常深刻,甚至怀疑正道与魔门的存在是否有意义。望着水镜先生和管老头严肃的面容,他首先想到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寻根究底,找到根源。“小宁只想知道为什么世间会存在正道与魔门?据我所知,春秋时期根本没有魔门一说。”邓宁问学识渊博的水镜先生。
水镜嘹望星空,历史的长河仿佛飘渺的银河。魔门的起源就象一部历史典故从他口中逐一道来:“先秦时期的确没有魔门这种称呼。那是一个文化璀璨、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创立儒家,孟子和荀子将它发扬光大;老子创立道家,庄子把它推向一个新高峰。此外还有墨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农家、军事家、杂家等。对历史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和道家。两派为了争夺思想文化的主导权都潜心培养本派精英,让他们从政、从军、从商、务农,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个人才华,同时宣扬本派的思想文化。秦始皇统一六国初期,儒家差点占据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主导地位。可惜一场浩劫几乎毁灭整个儒家。”
“什么浩劫比瘟疫还厉害?”姜火好奇地问。
“是否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读过史书的邓宁确实令读书少的姜火在这方面望尘莫及。
水镜点点头:“这场文化运动比历史上任何一场瘟疫都厉害。你们知道为什么秦始皇身为威震寰宇的帝王会做出这样荒唐的举措吗?”
二个脑袋晃得比拨浪鼓还厉害。
水镜继续讲述:“因为一个重要人物—李斯的出现。李斯名为法家代表,实则是道家百年难遇的旷世之才。儒家曾经帮助秦朝丞相吕不韦治理大秦帝国,秦始皇扳倒吕不韦时和儒家产生矛盾。李斯声称儒生引经据典,以古非今,妄图复辟,强烈建议秦始皇借统一思想为理由焚书坑儒。结果儒家许多人才惨遭屠戮。道家和儒家从此结下深仇大恨。儒家幸存者不屈不挠矢志推翻秦朝暴政。终于在秦二世元年,儒家杰出人物陈余怂迥陈胜、吴广起兵大泽乡,紧接着率兵夺取赵地称成安君,拥兵自立。各地儒生奋起,如汉高祖手下的谋士陈平和郦食其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协助高祖打败道家范增辅佐的西楚霸王项羽,才成就了四百年的汉朝基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名为军事家的张良又是道家出类拔萃的奇才。他是当时道家门主黄石公悉心栽培的密传弟子。张良的身份几乎道家所有人都不清楚。”
“奇怪!既然张良是道家卧底,那他为什么还要帮助高祖击垮同门范增支持的项羽呢?”姜火疑惑不解地问。
水镜深沉地注视着星空,滔滔不绝地说道:“道家当时变得四分五裂。有些人挽救腐朽没落的秦朝统治;有些人辅助当时势力鼎盛的项羽;惟有张良目光长远,苦心孤诣辅佐高祖。汉朝建国初期,儒家的精英陈平与军事家的代表韩信关系僵化。这场矛盾起源于韩信东下井阱攻打赵王时镐山战役大败曾经百战百胜的成安君,诋水边故意射杀成安君,引起不少儒家门人的不满。其后韩信攻打齐王,高祖派郦食其说服齐王归降,韩信担心功劳被郦食其抢走,不顾他的安危袭击同意臣服的齐军。结果齐王一怒之下烹杀郦食其。儒家门人恼怒韩信此举,定下日后铲除韩信为郦生报仇的目标。张良虽然深得高祖信任,但道家却一向鄙视他背叛本派转投军事家,从来不施以任何援助。张良知道势单力孤,利用儒家和韩信等人的矛盾,极力拉拢韩信、法家陈郗和阴阳家蒯通共同对付朝廷里的儒家。韩信恃才自傲,张良让蒯通千方百计说服他,韩信不听从。后来陈平向高祖献策出游云梦泽,仅用两个力士就令其束手就擒,身死未央宫。高祖曾与韩信戏言带兵如何,韩信说‘高祖带兵十万足已,韩信领兵多多益善’。足见此人自负。陈郗缺乏耐心和谋略,仓促叛乱,被高祖离间部将最后诛灭。”

“啊!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居然是一代奸臣?”姜火和邓宁感到不可思议。
水镜答道:“张良无心反汉,只希望借助韩信和陈郗打垮儒家。不想这二人萌生异心,张良发现后也就与其划清界限,而且在平乱期间屡献良策助高祖平定叛乱。张良这个人感情十分复杂。当汉朝有难必挺身相救;当天下太平就与儒家明争暗斗。因此此人还是算忠良,算不得奸臣。”
“接下来张良败给儒家,然后一病不起,最后就含恨而终?哈!两手敌不过四拳,没有帮手的他哪里是儒家的对手。”姜火顺着水镜的思路编造结局。
水镜呵呵大笑道:“你可不要小觑张良。他不愧是道家百世难得的奇才,即使在朝中孤军奋战仍然游刃有余。当时双方旗鼓相当,假若道家有识之士肯出力援助,恐怕历史将被改写。汉初北方匈奴屡屡南侵,国家百废待兴。张良和陈平都明白再这么斗下去只能两败俱伤,汉朝也将衰亡。于是二人推诚布公,共弃前嫌,决定代表道家和儒家重新和好。本来这是一件有益于天下苍生的大事!很可惜道家其他人不同意,反而把张良从道家除名。可怜张良毕生卫道,竟不容于道。最后郁郁寡欢,不久病逝。道家和儒家之间的仇恨没能化解,愈演愈烈。哎,错过了多好的机会啊!”
“如此说来,留侯张良仍然算得上是值得敬佩的人!”邓宁赞道。
水镜点头同意:“是!至少我们儒家的门人都这么认为!汉景帝时,道家门人挑起七王之乱,儒家协助周亚夫平乱成功,在汉室统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此期间儒家精英贾谊功不可磨。汉武帝时,儒家奇才董仲舒为了奠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本来董仲舒对儒家的忠诚和贡献无可厚非,但是矫枉过正,违背儒家‘中庸之道’,导致百家受苦。水镜虽是儒家门人也不赞同董仲舒的做法。各门均受沉重打击,不得已转入与朝廷作对。王莽乱政也是各门暗中助纣为逆,颠覆大汉。直到光武帝扫平四方诸侯,中兴汉室,把各门列为魔门,将重振汉室立下盖世功劳的儒家封为正道。从这时起才正式出现正道与魔门之分。”
“正道和魔门原来都是朝廷封的!”邓宁大吃一惊。
水镜显然讲得兴致勃勃:“魔门销声匿迹百多年,暗中积蓄实力苦待时机。儒家人才辈出,思想文化在上层社会流行推崇,从未给魔门可乘之机。魔门无法渗透主流社会,只好将战略重心转移民间。经过数代努力,在民间占据支配地位。汉灵帝中平元年,魔门势力最大的太平道门主张角聚众起义,掀起黄巾之乱。儒家弟子协助朝廷和各地太守共同平反,粉碎魔门东山再起。现在的魔门除开太平道,还有五斗米道、江东圣水道、峨嵋仙魔道、洛阳洛神宫和神秘的补天阁。如今他们蠢蠢欲动,天下战乱莫非因此而起。自古魔门挑起事端,天下就不得安宁。”关于魔门四道两派,水镜只是从管辂口中了解到一点情况,讲述起来显得简短粗略。
水镜长篇大论讲完,凉亭里出奇的寂静,除了细微的鼾声。原来管老头正趴在石桌上进入梦乡。姜火和邓宁听得头脑发涨,一会儿才清醒如初,再看水镜早就和管老头消失得无影无踪。邓宁坐在石凳上仰望星空一言不发,姜火靠在柱子旁边发呆。
“正道魔门的搞得我头都大了。小宁,你说说为什么世间派别这么复杂?”姜火先开口。
“我也不懂!”邓宁最简略的回答。
“可能是女娲造人时出了什么岔子。”姜火沉闷中不失幽默。
“你说正道和魔门孰善孰恶?”邓宁开始发难。
“听名字就知道正道是善,魔门是恶。再说水镜先生和管老头不都是正道儒家么?难道他们是坏人?”姜火不假思索地回答。
“不明白!我得找先生问个清楚!”邓宁起身径奔水镜书房。
水镜先生不在书房,卧室里只有管老头呼呼大睡。先生去哪里了?正当邓宁茫然不知所向,一阵悠扬的曲声从院外的紫竹林飘进水镜竹屋。“这么晚谁会有雅兴在竹林奏曲?难道是水镜先生?”邓宁怀着好奇沿曲声的方向走去。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