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越王剑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太监原是在后宫里的敬事房当差,从小叫人将裤裆里的那个玩意骟了去,便不懂了男女之间的风月之事。跟了几个差人将皇帝的嫔妃扛了来扛了去,只当是陪了皇帝老儿睡觉,并不知道那被窝里的勾当。及至有一天自觉小腹之下有些灼热,看着女人们细腰的扭来扭去煞是可爱,一下子明白了自己曾经也是个男人。家伙什没啦,只恨不能行那“周公之礼”,便生出许多邪魔外道来。宫女们和太监相好叫“对食”,嫔妃们寂寞了自然也拿太监们解闷。他就和一个妃子好上了。这个妃子一度受宠,寝宫里尽是皇帝赏赐的珍宝玉器。英法联军打到通州时,咸丰皇帝虽然躲进了圆明园,又自觉安全不能保障,继而采纳大臣们的建议“木兰秋狝”,于是带着后妃溜之乎也。这位太监趁机将那妃子寝宫中,自己早就觊觎的一把宝剑背在了身后——外行不如内行,内行不如贼想——他算计着皇帝大势已去,便瞅准空子跑了出来。
关于宝剑的传说我们知道了很多,战国时楚,越、吴三国进行了军备竞赛,他们深知武器的重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意图复国,勾践明白只有鼓励吴王阖闾率兵参与中原逐鹿,趁吴国国内空虚自己才有可能复国,于是勾践请铸剑名师欧冶子铸鱼肠、纯钧、巨阙、湛庐、胜邪五剑。媚献鱼肠、纯钧、巨阙、三剑与吴王,以激其斗志。果然吴王“阖闾得而宝之”,并请名师干将“采五山之铁精,之金英”铸干将、莫邪二剑。吴王继而“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库”,出兵远伐,以图恢复霸业.越王勾践趁机举兵打败了吴国。楚王得知更集中,欧冶子,干将等名师大量铸剑,拥有利器的楚国后来才能灭吴越,得以称霸中原。
后人常常把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称为五大名剑。其实欧冶子在这之前还铸造过三把更为锋利的神剑。
《越绝书·》中记载:中秋之夜,欧冶子梦见一位白发童颜老人,站在云间,高声叫他:“欧冶子,你铸剑报国,诚心可嘉,已感动神明,现赐你铸剑秘籍。你可到秦溪山麓,那里有取之不尽的五金之英,用之不竭的寒冽龙水;还有亮石坑发光洞的宝石供你磨剑。”那老人从天空中抛下一白绢,上写着“六齐金按”四个篆字。
欧冶子接过白绢赶忙作揖问道:“请问仙翁,秦溪山麓地在何处?”
那老人手指白云深处,见一对白鹤翩翩然然飞到欧冶子身边,欧冶子骑上白鹤,直向东南方向腾空而去,来到一个地方,他举目眺望,见四周云雾缭绕,古木参天,湖水清澈,环境幽静,不觉大声叫道:“好地方,好地方,真是铸剑的好地方。”
妻子朱氏闻声诧异,赶忙将他推醒。欧冶子醒来果见手中有一白绢,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铸剑的要诀,于是按照白发老人指点的方向。第二天夫妇两人携女儿莫邪,日夜兼程,翻过八十一座山,渡过六十四条溪;这一天来到浙江境内风阳山的山麓,一看正是梦中见到的地方——秦溪山,此处峰峦叠嶂,水绿山青,苍松翠柏,袅无人迹,只见两棵千年古树下面,按天上北斗星方位排列着七口古井,井水清冽深不见底,十丈之内寒气逼人。
于是欧冶子就在树下结庐砌灶,又照“六齐金按”秘籍所示,取秦溪山五彩铁英铸剑。经过七七四十九天锤炼,当第一枚剑出炉时;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四起,一时雷电交加,就见七条金龙从七口古井中飞出,直冲霄汉,又见那七条金龙一齐张开口向着剑坯上喷着口水,剑坯爆发出色彩斑斓的祥云瑞霭,然后七条金龙腾云驾雾袅然而去。顿时天空放晴,霞光万道,直映得那枚剑光彩夺目。
欧冶子举剑向巨石劈去,就看剑光一闪,巨石早被劈成两半。
欧冶子按照“六齐金按”秘籍所示,寻找可以磨亮宝剑的亮石,那白发老人又化做一位采药老翁指引他:在离城四十里处,有个发光洞,存亮石数以万计,若能得此石磨剑,锋利无比;只是洞内有一双头巨鹰把守,巨鹰以吃虎豹为生,力大无穷,无人能敌。欧冶子与妻朱氏女儿莫邪各执利器,奔赴亮石洞,果见有巨鹰。巨鹰一见生人,凶猛扑来,一双利爪拦腰把莫邪抓起,飞向天空。欧冶子夫妇执剑上前拼杀,搏斗几十个回合未分胜负。莫邪虽被抓,但她一边挣扎一边持宝剑朝巨鹰的翅膀乱刺,最后巨鹰伤重坠地,欧冶子上前一剑,结果了巨鹰的性命。
三人进洞取亮石磨剑,发觉洞里丝丝寒气,阴森逼人。于是焚香沐浴,素斋三日,然后跳入坑洞,取出来一块坚利的亮石,用古井之水慢慢磨制宝剑。
经两年之久,终于铸得神剑三把:第一把叫做“龙渊”,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这些宝剑弯转起来,可以围在腰间,似腰带一般柔软,手一松,剑身即刻弹起,笔挺笔直。向上空抛一方手帕,从宝剑锋口徐徐落下,手帕即一分为二。斩铜剁铁,一如削泥去土,果然锋利无比。宝剑之所以如此锋利,究其原因皆因取此地之铁英,古井之寒水,亮石磨剑之故,三者条件不可缺一。
楚王后来得到此剑大喜,乃赐秦溪山此宝地为“剑池湖”,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龙渊和泰阿二剑就成了秦王的护身利器。唐乾元二年秦溪山置县,因名剑龙渊在此出产,“龙渊县”,因此而得名。后又因避唐高祖李“渊”字名讳,逐改叫“龙泉县”,一直沿用到今。为了纪念铸剑鼻祖欧冶子,后人又在剑池湖上建了“剑池亭”和”“欧冶子将军庙”。成为千年古迹。
这太监早就清楚这段故事,深知这宝物的珍贵,不敢在外面多做停留,只是一个心的往家走。他只记得进宫前自己常在一条大河里玩耍,相信只要是顺着河走一准能够走到家,那时的交通不是很便利,没有京津的城际列车。全靠开动纯天然无污染的“11路”双脚,一步一步的“驴行”测量地球。他便走呀走呀,直直走了好几天,身上的干粮早已经吃光,脚上的鞋子早就飞了花。一身褴褛像个要饭的,只是身后背着的宝贝是用宫中上等的绸缎包裹着,很是扎眼,不免心就虚了起来,便改作晓宿夜行。
说这天走了一夜,傍黎明时分来到了一个河汊子附近,这太监就觉得脚底板生疼,抬脚看看,鞋底如筛子般洞穿了许多窟窿,红肉露在哪里,灼燎的发痛。便将双脚伸入河水中,只觉得凉爽痛快,一夜的疲劳几乎荡然无存。仔细的掐算着日子,算算怕是离家不太远了,心中不免有些高兴,摸摸后背的宝贝还在,硬硬的斜斜地横亘在背后,就想拿出来仔细的瞅瞅。于是他解下了宝剑······。
河水在夜空下泛着磷光,岸边芦苇深处有秋雁在哀鸣。借着星光,这位“哥们儿”朦胧看见自己家乡仿佛就在河的对岸,童年的记忆依稀还在;要搁往日自己此时应在梦中,空气中弥漫着烧灶的土甜气息,身下火炕逐渐的热了起来,再过半个时辰街面上该有小贩的叫卖声了。什么豆腐脑呀,嘎巴菜呀,狗不理包子和汤锅刘呀,最想吃的就是那一咬沾牙的“驴打滚”,是又香又甜啊。自己会从被窝里伸出双臂,懒懒的喊了一声;“娘,我饿啦”,有理由认为,人在饿肚子时候都是美食家,任何食物都是美味,其中包括明太祖朱元璋喝过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他就这样顺理成章的想着,想想过去父母赋予他的恩惠,想想他应该加倍的回报。当然这些愿望都是来自他手中的这把剑,他应用他积累的经验衡量他手中物件的价值,此时“价值决定一切”。于是他抽出了宝剑·····。
剑柄上七颗排列成北斗样的宝石正好握在指间,更加增强了握力。他觉出有些虎虎生威,人剑合一的神韵贯穿全身,一时间来了精神,几天来的劳顿烟消云散。
他用力按住剑鞘上的卡簧,“呛啷”一声将宝剑拽出剑鞘。宝剑发出低沉的龙吟声,仿佛周围的空气也随之颤动,他只觉得手里沉甸甸有些分量,但从剑柄以上看不见剑身,黑黝黝的,剑身与周围的夜色融为一体,借着星光隐约能看出剑身的轮廓的边缘闪着青光。他凑近看,并不见稀奇之处,只觉得剑身寒气逼人,青光似无数小针刺夺眼帘,靠近剑柄处依稀可以辨认出“龙渊”二字。
这就是传说已久的龙渊宝剑,在它的身上记录着许多可歌可泣的美丽故事,它经历过无数次金戈铁马的战事,曾为历代君王视为挚爱宝物携带在身上,它的名贵是用任何财物无法衡量的,多少年来很多人都梦想将它据为己有,又不知有多少人为它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可是看上去它又是那样的平淡无奇,若不是用诸多宝石装饰在外,扔在地上恐怕无人知道它的名贵。

他知道自己手里是一把上古无双的宝物,这宝物价值连城,足以承载他的希冀,而且他还知道这把宝剑内还藏有一个大秘密,这是哪个妃子高兴时告诉他的,相对秘密他原来是一个守护者,现在他变成那个秘密的拥有者,他知道那秘密地价值是无法估算的。就如同阿里巴巴一样,知道了开门的口诀,一下子拥有了一座庞大的宝库,这宝库内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珍宝,可以使他这辈子甚至几辈子生活无忧无虑,他马上就要成了有钱人,可以为所欲为的拥有一切,甚至权力,他可以复仇,对那些曾经欺负和压迫过他的人复仇,对那些挤兑他成为太监的人复仇。
想到复仇,于是他兴奋起来。他用宝剑向河水中劈去,河水自动向两边铺开,仿佛列队的士兵在给将军让路,那威风可以想见。他兴奋的猛烈的劈着,以舒展他蜷缩已久的身心,他兴奋的猛烈的劈着,示意着他今后势不可当的前程。他一时失去了自我,只有兴奋,只有发泄,只有畅想。不觉中启明星已刺破夜幕。
突然间他听见一声断喝“谁”,这一声犹如炸雷几乎震断了他的心脉,浑身一抖,手一松,龙渊剑悄无声息的滑落在河水中。
他抬头望望,村镇的轮廓已丹青墨画的呈现在了面前。几个睡眼惺忪的人站在身后,怪模怪样的看着自己。他这才发现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已改变了模样,昔日长满芦苇且荒凉的三角洲地面上搭满了窝棚,窝棚周边的地上散落着各种工具,有几个朝天的烟筒里正往外突突地冒着黑烟,他觉得自己仿佛醒过来忽然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丑陋而且肮脏的世界。周围尽是铁青和灰黑的物体,就连站在他面前的这几个“生物”,都是面带菜色,而且疲惫不堪,仿佛是地狱里逃出来的饿鬼,来此与他乞食。这与他刚才的兴奋焦点成为偌大的反差。更不能让他接受的是,已经到手的幸福被他们的一声叫喊化为乌有,他一时觉得天旋地转,眼前发黑,颓然的象一堵沙墙瘫在了地上。
喊那一嗓子的人姓秦,叫秦和清,河北直隶交河人,刚从老家来天津混没几天。他在这最不应该的时刻,出现在最不应该的地点是有原因的。
交河原先叫乐寿,据交河县志记载;交河,乃九河之交,十有九涝,以冶铁为最.。隋末夏王窦建德曾铸钟于乐寿,以定夜明(时辰)。据说;铁钟有八个金角,一响能传百里,周边县镇都能听到.。当地人素以翻砂铸造,铁器加工为著称,历史久远,上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
老秦家里的兄弟多,又是贫农,仅有的几亩涝洼地,十年得有九年遭灾。下过一场雨后,风一吹,太阳一晒,地面上起一层碱嘎巴,硬的象坚石一般,锄头碰到地上,能被弹起来多老高。头冬种下的麦子,过年的春天未必能够露出头来,只好耕喽重新再种高粱。高粱是耐碱,抗旱涝的农作物,小苗总算出了头,可一块地里断苗断垄的到处都是,远处一看,就像长满疥疮的秃子脑袋,好年景都收不上吃喝。
这一年又是先旱后涝,地里连根草都不长,站在村边一望,远了近了的都成了水泊梁山,今年的收成真正是泡了汤。没有粮食,只好是树皮卷了野菜,就着观音土吃,这和那大饼卷了馒头,就着米饭吃是两个极端。中国的美食家们应当感谢前辈的临床试验,才得以有今天的成果,同样更不能忘记曾为实现这一目标流血牺牲的先烈。“退化”是个容易让人误解的词汇,文明的尺度是以丧失人类原始机能的多少来衡量,食用野菜在现今已失去了充饥的功效。当时的人还没有健康理念,急需解决地是用充填物将腹内的空气排出。观音土大概相当于夹杂在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可以充作蛋白质食用。可观音土不如三聚氰胺“温柔”只是堵塞“尿道”,连食道一样堵塞。等到发现排泄成为了问题之时,那阎王爷就向你招手啦。一家子饿的最后只剩下老秦夫妻俩和兄弟的一根独苗。为了活命,老秦只好抄起来祖传的手艺“打行炉”。走村串镇找一些活干,可是方圆几百里都是连年遭灾,别说指干活挣钱养家糊口,就是要饭都填不饱肚子。听了个信,说是大城市好活,就千辛万苦的奔了来。
炉子我们大家都知道,如用科学定义讲;就是容纳燃烧物的一种器具。老秦的炉子是个打铁的炉子,就是一个铁桶,内膛套上耐火的材料,能够放进煤碳燃烧。
打铁必须得增温,所以还得安装一个风箱,那年代就是个木制的风箱。长方形的一个箱子,箱外面有一个拉手,拉手上有两根滑杆与箱内滑板连接,滑板垂直立在箱内,周边用鸡毛密封,在箱子的上部留有进气孔,出气孔则留在箱子的底部中间部分,出气孔外用一个铁管联通到炉子的底部。一拉把手,箱内滑板随之移动,空气就从进气孔流入,推回把手,箱内有了气压,进气孔被挡板封住,气流就从出气孔溢出吹进炉膛里,炉中的煤炭会加氧充分的燃烧。要加工的铁器在炉中被烧得通红,已经具有了可塑性,师傅会拿起一个铁钳夹住加工件,放在铁砧子上,按照已设计好的形状捶打加工件。需要加力时,会另有一人手持大锤,随着师傅小锤的指挥,拿捏住力道的轻重,方位的准确,一锤一“叮”,一锤一“铛”的敲打下去,直至成型。形声词的“叮铛”就是由此而来。
既要打行炉,这炉子就不能太大,顾名思意必须得行走方便,因此有肩挑的、推车的。走街串巷满世界找活干。一边走一边吆喝:“打行炉啦”。等住户拿了加工活出来,还得追着背影喊:“哎,打铁的,”这才回头,撂下肩,接了活,点上炉子,就在当街,呼搭着风箱,“叮叮当当”的当时就干。活小的就一两个人干,活多了几个人凑到一起干。
我国用铁的历史从商代开始,当时的人类只能用低温还原铁矿石,得到一种块炼铁。块炼铁是一种含有大量非金属夹杂物海绵状的熟铁块,它是铁矿石在八百到一千摄氏度左右的条件下,用木炭直接还原得到的。块炼铁含碳量低,质地软,不能用来制造形状复杂的器物。块炼铁和生铁比较起来,有如下几个缺点:一是它自己不能从炉里流出,炼出来就是一大块,往外取铁块时,炉膛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不能连续生产,生产率低下,产量也比较小。二是做成工具等物品需要花费许多工时才能完成。三是所含非金属夹杂比较多,要通过反覆锻打才能排除。四是含碳量往往比较低,因为质地软,所以根本无法做成强度要求比较高的,诸如武器之类的物品。人类后来又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生铁的冶炼温度必须达到一千一百五十到一千三百摄氏度,出炉时铁水呈液态,能够流出,炉体不受破坏,可以连续生产,还可以浇铸成型,非金属夹杂比较少,质地比较硬,冶炼过程简单和浇注成形率有保障,从而在产量上和质量上都大大提高。
由块炼铁到生铁是炼铁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又发明了铸铁柔化技术,就是将生铁进行适当的退火处理,使碳化铁分解出石墨,变成可锻铸铁。岁数大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炉子里烧一块铁,铁被烧红后,扔在冷水中,你会发现铁的表面有一层剥离物,如果敲打剥离物就会脱落,那也许就是石墨或是杂质。可锻铸铁就是原始的钢,宋代沈括曾描述说;“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之所谓百炼成钢,就是将铁里的一些杂质,反复敲打挤压出来,直至再也挤压不出杂物来了就是钢。战国晚期到秦汉的一些名剑,如、干将、莫邪,太阿等就是用此技术制造出的,因此打铁的人都把欧冶子和干将等铸剑名师视为行业的祖师爷。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