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越王剑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秦从家乡来,一路上风尘仆仆的没挣着什么钱,到了天津卫干了几天活觉得此地还算凑合,于是便在这南北运河的交汇处的河滩上找了块高台扎了铺,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天津卫四面城的北门外有几处砖窑,烧砖用土就从这河滩上挖,久而久之,这两河交汇处的三角洲就成了荒滩,一下雨,道路泥泞的很,所以人迹罕至,这正适合这些居无定所的人临时居住,老秦选中这里的第二个原因是,当时的运河两岸有许多码头,来往的船只大都停泊在三角洲附近,船只上大都用一些铁器,停泊时顺便进行了休整,该添该置的就着三岔口方便,老秦正好也找着了活计。另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来往的船只同时可以给老秦捎来打铁、铸造用的原材物料,还可以将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往外地。这对三条石后来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秦在这里落了脚,生产加工量逐渐递增,炉子得加大,“行炉”也随之改成了“固定炉”。消息如风吹絮般扩散了出去,自然也就引来了众多的同乡和同行,据统计,后来汇集在三条石的机械加工、铸造翻砂,各种手工作坊最多时达到了一二百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铁厂街”,老板或者伙计,大都是直隶交河一带的破产农民,打铁,也给他们提供了另一种生活途径。
虽然老秦的行炉改成了定炉,不用再走街串巷的满世界找活干,但他多年来养成的优良传统没丢,照样是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保持着对环境的警惕性。
这几天老秦正思虑万千的想着如何扩大生产。他想,现在虽说活计堆手,但都是些零打碎敲的修补小活,只能在家坐等别人找上门来,无法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看着周边不断有同行前来“PK”,恐怕以后连最基本的保障都不能保障,当领导的自然就要遇事想到头里。他想着应该改变这种境况,应该自己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能够连续生产,成品要应用普及,销路广,最主要的是;根据自己现有技术条件,一定要工艺简单,易于操作,便于组织生产的那种,“什么呐·····?到底是什么呢····?”他一时陷入了沉思,正这时他看见了河滩上一片的青光闪烁,一个鬼影似的人物正张牙舞爪的舞动着一把剑向河里猛劈,那把剑在朦胧的晨曦里迸发着五彩的霞光,剑劈之处水花四溅,犹如万箭穿空,仿佛有千军万马在奋死拼杀,其恢宏场面不可言表。老秦愣在那里。
老秦愣在那一刻的时段里,河边的动静也惊醒了几家窝棚的主人,大家不约而同的来到了老秦的身后,诧异的看着眼前的一切,老秦觉出有人在拽自己的衣袖,低头看看,见是自己十多岁的侄儿秦泛棹,双眼惊恐的紧盯着河边上舞剑的人。因为这几年朝廷和洋人打仗,是屡战屡败,老秦他们亲眼看见过洋鬼子四处杀中国人,又风闻皇上怕死逃回了老家,老百姓们一时间人心惶惶,六神无主,受不了一点惊吓。侄子泛棹的惊恐之象无形中感染了老秦,老秦看着河边上景象,想着大家对他的信任,领导的职责使得他必须身先士卒,勇于面对,于是鼓足勇气,集中全身的力量,对着那河边狂躁的人断喝一声“谁”
随着这一声断喝,老秦看见青光包裹着那柄宝剑逐渐沉入河底,那景象犹如龙入大海一般的自然和谐,顷刻间,岸边的鼓噪顿时风平浪静,水面上一丝涟漪全无,平的就如镜子一般。
老秦看见那个倒在地上的人,挣扎的欠起上身,一只手伸向河的方向,忽然,就那样静止不动了。伙计们围上前去观看,见那人衣裳褴褛,面色如土,光脑瓜皮下的一双眼里投射出怪异的神情,两个眼角在往下淌着血水,俨然是极度劳累再加上惊吓,心脉尽断,生命已在游离之间。
众伙计见状鸟兽一般的散开,老秦见到此状心中也是非常恐慌,但想想此事不管怎么说与自己有关,便走过去,俯下身来,对躺在地下的人诚心地说:“兄弟,你我往日无怨,近日无仇,咱们素不相识,刚才河滩上的异象,实在是透人心惊,兄弟,请你原谅,我们这些出外讨生计的一直是在风波浪里艰难的活着,同样也是受不了一点的惊吓,今天我老秦千不该万不该一时冲动,搅了你的好事,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来此地,不是投亲就是靠友,你的心愿没有达到,我老秦说什么也不能辜负了你这份心思,兄弟,你要是瞧得起我老秦,我就是你的亲人,你就是我的亲兄弟,你心里有什么话尽管对我说,需要我给你找寻你的家属,你就说句话,我老秦就是踏遍了方圆百里,也要帮着你找到家人,兄弟,来,咱不在这躺着,我扶你起来。”
老秦伸手要搀扶地上倒着的那人。就见那人气喘如牛,眼睛瞪得圆圆的,直视着老秦的脸,老秦慌忙说:“兄弟,你千万不要生气,你掉进河里的物件哥哥我一定给你捞上来,你看好吗,”
那人使劲的点点头,又用手指指地上放着的剑鞘,二目再一次睁大,像是有无尽的话语要对老秦诉说,老秦将耳朵贴近那人,只能隐约听见那人说:“剑鞘····剑···鞘里····有····有”说完就听见他喉咙里呼气声戛然而止,双眼也失去了光彩,人已经溘然而逝。
老秦一坐在了泥地上,心里有说不出的悲伤,脑海里思虑万千,实在是想不通,仅因为自己的一时莽撞,就要了一个人的命,想着想着抑制不住自己眼泪夺眶而出,他看见那个人依然欠着身子望着河水,仿佛有无限的祈求在那流水里,于是他对着长天说:“兄弟呀,你就是我的亲兄弟,你的心思我都明白,你的心愿我一定帮你办到,我这当哥哥的给你收身棺殓,你就自当是已经回到自己家啦,兄弟,愿你走好”说着,老秦伸手在那人脸上抹了一把,那人就似听见一般,圆睁的双眼闭上,身躯忽隆一声倒下。
就在此时老秦忽然听见侄儿泛棹惊声呼喊道:“叔,您快看,那河里,有光·····”老秦扭头顺泛棹手指的方向看去,见南北运河的交汇处有一道青光从河底透射出来,直射天穹,并向两端延伸,形成一道帷幕,然后逐渐熄灭,再看双河交汇的源头处似有一无形之剑从中间断开,南运河的水黄浊汹涌,似有万千蛟龙在水底奔腾,北运河水清幽漪涟,静若处子般默默地朝东边海的方向流去。老秦又楞啦。
就在老秦愣神的光景,天已大亮,照的三角洲上的一草一木清晰可见。三角洲上所有的手艺人,包括跑船的和码头上的苦力都看到了岸上的一切,和河水里的变化,各自都在心中暗暗称奇。
许多人主张应下水捞取宝剑,于是就有自告奋勇者纷纷下水,一时间岸上、水里都是人,岸上的人争看水里的变化,看到南北运河的水似刀切的一样界限分明,南运河的水黄浊汹涌,与北运河的水清幽平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都把这奇观与神佛联系到了一起,有腿快的,就风一样跑遍了四面城,添油加醋的将三岔河口的景象描述了一番,很快所有的天津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三叉河口出了宝贝”,三传两倒,就成了“东海龙王在三叉河口显圣,这是对洋毛子提出的警告”后来又有传出“老天爷派来了天兵天将帮助朝廷杀洋毛子”。不管怎么说,三叉河口的异象牵动了天津卫老百姓的敏感神经,都十分想着盼着传言成为事实。
下到水里的人都拼了命的捞取宝物,也有刚刚来到的人,不知有什么宝物在水里。就先下到河里跟着捞。有一些人游到北运河这边,就感觉河水比往日的温度低很多,按说已是入秋的天气,水凉点也属正常,但是游回南运河顿时又觉得河水温度要高很多。两条河紧挨着,温度一凉一热,这又一件怪事。大家一边议论一边努力捞取,一直到太阳偏西也没见着宝物的踪影。就像这宝物从无在此掉下去一样,除非那宝物变成泥沙,化作流水,否则岂能逃过这帮靠水吃饭“力巴”的鱼鹰眼和厉爪。真是怪啦,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此事的神秘和诡异。
一连几天所有人都在这神秘和诡异中度过,各种消息四散而起,百分之百的都和朝廷的变故牵连一起,心焦的商人们就传的恐怖一些,担心大清国从此没了起色,盘算着怎么能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心诚的居民们反而传的雄壮了许多,想想老天爷,玉皇大帝,如来佛三位老人家怎能任着洋毛子胡闹不闻不问,“这不就派来了龙王三太子,还有陈塘关的镇守托塔天王李靖”前来护驾。等等,等等。
人们就这样在企盼的恐慌中渡过了咸丰十年。后来的事件也都印证这些传言,在多方的干预和调停下,洋毛子抢足了,捞足了,目的达到后总算撤出了北平,洋毛子依仗坚船利炮终于打开了清政府的经济大门,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东洋鬼子和西洋鬼子先后天津的地界上大肆的抢占地盘,开辟租界,进行经济侵略,正如商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大清国从此江河日下,再也没了往日的威风。一生窝囊的咸丰皇上经过这次惊吓竟然病死在热河。

需要说的是,在三叉河口怪事发生的那一时刻,有两个人一直在密切的关注着事态的发展,那太监狂舞宝剑的时侯,天后宫的当家张天师正好站在南运河南岸,他看见了那束霞光,他看见了龙泉宝剑在水中的威力,以及后来水中发生的奇观,让他这方外之人也着实得大吃了一惊。
我们知道天后宫就是妈祖庙,天津人也叫娘娘宫,始建于元代,庙内供奉的是海神娘娘,三叉河口从金代起就是海上和内陆的交通口岸,至明清时期漕运发展已达顶峰,自元朝建都燕京(北京)以来,主要粮食运输是靠从海运到大沽口,进内河,在三叉河口倒装平底船漕运到京。当时的三叉河口漕运十分繁忙,元代诗人张翥曾写诗赞曰:“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气满宫袍。”随着漕运不断,百物云集,原本就香火鼎盛的天后宫周围出现了各种商铺,一时间,人来熙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自咸丰十年清廷惨败后,各国列强相继在天津开辟商埠,沿海河一线建筑了许多洋楼公馆,同时开办商场、银行、及娱乐设施。西方的资本经济和理念介入天津市民的生活,天津的经济重点逐渐的向城的东南方向转移,使得天后宫一带日渐萧条,原有的商铺大都关门歇业,只留下了一些小商小贩惨淡经营,自然天后宫的香火也少了不少,昔日“灵风肃,瑞气高”的繁华圣地,一下子成了不入流的商贩集散地,这让天后宫的当家张天师心焦如焚,原始的民族主义和萌发的爱国主义的思想使得他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
天后宫供奉的是一个叫做“林默”的女子,福建莆田湄洲岛人,生于宋代,传说能乘蓆渡海,云游岛屿间。人称神女,能够拯救来往于海上的遇难船只,自宋代以来我国海运非常发达,航海安全自然重要,具有超人能力的神女就成为航海人心目中的保护神。严格的讲天后宫应属道教,道教又是我国自有的土产,是自家的产品。诸如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都是舶来品。天后宫的当家人当自己的家,自然怎样做也不为过了。于是····。
天后宫门前有一口井,平常道士们吃水就在井里取,这口井很深,由于天津原是退海之地,地下水一般都和海水通着,涨潮时水井里的水略带有些咸味,落潮时水就变甜。古人讲;多灾之时必有异象。一日小道士早起挑水忽然见深井里的水冒出了井口,淌满了宫前的道路,小道士慌忙通知张天师说井里出了异象,张天师来到井前伸手捧了井水喝了一口,咸的和海水一般,顿时脸上变了颜色,忙跌地端坐念动真言,元神离窍奔了龙宫,慌得宫内的道士们围在当家的身边动念那“太乙真言”护卫张天师肉身。
些许片刻时辰,就听张天师肉身“呀”的一声说:“清平世界,朗朗乾坤,群魔乱世,惊动龙君,三叉河口,小惩异象,告诫众生,以示警钟,”又沉默了片刻,然后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面色转暖,元神归位。众道士拱护环立,张天师慢慢说道:“时运艰难,纲伦逆转,适才龙君召唤山人,告知;赤毛匪(洋人)作乱伤我神道,我等信众不可懈怠,三叉河口只是警示,殿前水井直通龙宫,如若信奉再不虔诚,龙王动怒,将水漫浮屠”
众道士听后忽然都想起白淑珍水漫金山寺的情景,本来天津就是退海之地,当年的地平面海拔不足一百米,要是也给天津来这么一出,那准得是汪洋大海,生灵涂炭。
水是个好东西,平日里谁也离不开它,可是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天津是个经常闹洪水的地方,历史上的几次闹大水,那情景都是惨不忍睹。老辈子的人都十分虔诚,一提水漫浮屠,众道士就觉得自己喘气都不匀称,全都惊吓禁声,低头自省自查自身有没有犯忌。如果再不有人出来回话,怕是再坚持一会儿,就会有人匍匐在地痛陈自己的罪孽。
正这时只见一老成知客执事壮胆上前说:“当家不必惊慌,后日便是十月十五,下元水官洞阴大帝祈福之日,我等请旨塞了那海眼,以保一方平安”
张天师四顾见无人再应对,便说:“此举并非万全之策,塞一眼只保我一方无虞,天津城区共计有多少眼水井,每一眼水井都可能成为祸端,又不能以此类推一律塞除。以贫道之意,既然龙君示警本观,其意昭然若揭,我等应谨尊神意,恪尽职守。当务之急应唤醒民众,重振我教神威,方可保万方平安”众道士称赞。消息一时传遍了全城,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丶“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教奉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之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对应神道就是古代的三位圣贤;尧、舜、禹。大禹因治水而闻名天下,所以成为当之无愧的下元水官。三位圣贤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七月十五,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还有十月十五,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
下元节,即是水官诞辰之日,又是为民解厄之时,这一天水官大帝根据自己的考察,录奏天廷,为人间生灵解厄渡难。史料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时亦有规定朝廷禁屠,本该这一天执行死刑的延缓日期。
此外,在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打铁的工匠祭祀炉神的习俗,此举应源于传承已久的道教炼丹炉,古代原始的冶炼应归功于道士。炉神自然就是太上老君。
张天师所言正好切中时弊;近年来的世事离乱,鬼魅魍魉当道,弄得人心惶惶,大有“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之虞。有这等抑邪扶正之举谁不赞成,“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吗。于是,十月十五这一天,天后宫在大门口竖起高高的“天杆”,白天在杆顶张挂杏黄旗,旗帜上写“天地水府”、“风调雨顺”等字样,到了晚上则换上三盏“天灯”,以示祭祀天、地、水“三官”。大殿前又汇集了众多香客信众,持斋诵经,上请水官洞阴大帝圣旨,就在那口井的上面修建了宫前神殿,将那海眼封在了神座下。
民间举行了祭祖仪式,焚“金银包”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除此以外,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三天,在正屋门前挂一对灯笼,灯下摆上“三牲”“五果”祭奠祖先。河里又扎彩船,来回巡游,好不热闹。
经此一役,天后宫香火重又旺盛,恢复了原有的繁华景象。应该说,这在当时也算是反对帝国主义文化经济侵略的一大壮举。其中的奥妙也只有张天师自己知道。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炒作和包装的结果。
陆游曾有一咏与此境相近;
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
朝罢琳宫谒宝坊,强扶衰疾具簪裳。
拥裘假寐篮舆稳,夹道吹烟桦炬香。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鸣驺应有高人笑,五斗驱君早夜忙。
在大清王朝每况愈下的年代里,张天师“强扶衰疾”,为中华民族的“五斗米”绞尽脑汁,可谓是尽心尽力啦,可朝廷的那些“高人”们也许正在“拥裘假寐”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另有传说;一闺女受后娘的虐待,每日挑水,后遇一神人给她一把宝剑,在空桶里一晃,水就满啦,被后娘发现,后娘夺过宝剑往水桶里一戳,水如泉涌般出来,最后是海伸娘娘坐在了泉眼上,救了天津卫。当然,一事稀奇传说不一,这说明民众意愿、善良想法,都是出自内心。正所为:好吃萝卜不吃梨,好养鸟的不养鸡,全凭自己,无需累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