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的哲学、另一个的常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个世纪的哲学、另一个的常识
不知是那个外国哲人说的,抑或是一句格言:”Onecentury’sphilosophyisanother’s
commonsense.”意思是说,在一个时期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哲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普通常识。
世界这么大,世界又是这么小;历代有名的文人学者,层出不穷;哲理名言,汗牛充栋。反反复复讲了数十个世纪的至理名言,到头来归纳起来,也就是那么一条而已:”Thegoldenruleisnoruleatall.”就是说,最大的信条,应是根本上不要有信条,不要有约束我们思维发展的信条。中国有句古话,不是也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为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永远不变的理论,无论是科学上抑或哲学上都是如此。欧几里得平面内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在罗巴切夫斯基的无限拓广的三维立体中相交了;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和肉眼看不到的无垠宇宙,潜藏着许多尚不为人知的玄机和奥秘,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许多最初以为不可能的事情,最终都变成了现实。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在时空领域内引起了巨大的革命;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多媒体的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佳话成了铁定的现实;卫星升天;火星登陆;等等、不一而足。1加1等于2的无误计算,在小学生算术课的计算上,是绝对正确的;可从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上考虑,已引起普遍的质疑?数字科学的高度发展走向了模糊……
想象力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蕴蓄着无限的创造力。1905年,当爱因斯坦发表他的四篇划时代的科学论文时,他只是一名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工作的普通鉴定员。1902年6月经同学父亲的推荐,好不容易才谋得了这份悠闲的工作,使他可以享有充分闲暇的自由思考时间,遨游于他醉心的理论物理学领域;同时摆脱了自1900年7月从苏黎世联邦综合技术学院毕业后没有固定的工作,到处打零工糊口的困恼。以后,当他回顾自己的这段坎坷经历时,反而庆幸当时学院没有相中他留用当助教。其实这都是后话了,当时他肯定并不很优秀,尚未展现才华露锋芒。据说他父亲曾向他的小学校长咨询未来的发展,回答是:“这无关紧要。他干什么都不会有出息。”恰恰相反,正是这个被臆断为没出息的爱因斯坦,潜心研究了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思.普朗克所发现的量子现象,并在没有任何实验数据的前提下,说明了光电效应,把光看做是独立的能量粒子的集合。他只是根据美学的理由,假设性地论证了光量子的存在。正是这篇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试探性的观点”的论文,而不是他关于相对论的工作,使他荣获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1905年的最后一篇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提出了后来称之为狭义相对论的理论。据介绍这篇9000字的文章读起来更像是一篇议论文,而不像一篇科学论文。整篇论文没有注释、参考文献和引文。现在科学史家认为文中的每一个字就像伊萨克.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一样,字字珠玑,意义深远而富有革命性。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使时间与质量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广义相对论则使空间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认为永恒不变的物质,质量是会变的,随着物体运动的速度加快而增加。牛顿的无限的欧几里得空间,它的几何结构与占有它的物质完全无关;爱因斯坦则断言:一个物体的引力质量不仅作用于其他物体,而且还影响空间的结构;如果一个物体的质量足够大,它能使它周围的空间弯曲。这种理论的提出,必定是超前的,当时还无法证实其正确!他曾说过:“理论的真理在你的心智中,不在你的眼睛里。”
科学的发展,从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他的地心体系,预言地球是圆的,静止不动的,而其他行星以及太阳和月亮则绕地球作圆周运动;以后公元一世纪,埃及人托勒密建立了一个宇宙模型,进一步完善了这一体系,并被教会当作真理接受下来。地心论统治世界长达1000多年,直到1514年,波兰牧师兼数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才提出了他的日心理论;但当时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计算行星位置的日心宇宙模型提出来的,不敢如实描述,否则会被教会视为异端邪说的。他的巨著“天球运行论”,到他逝世的1543年才出版面世。这一现今看来明白无误的理论,在当时可是历经艰难险阻的:1600年,意大利科学家、公开的哥白尼主义者布鲁诺,为此受到了教廷的谴责和审判,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意大利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伽利略和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诸多发明,最终确立并完善了今天家喻户晓的日心理论。再以后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奠定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
现在许多显而易见、明白无误的事实和理论,在它形成、确立的初期,都是很有一番周折和反复的。就像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当时可是提着脑袋冒险、置生死于不顾的探险行动;一旦发现,就成了一项铁定的既成的事实,简单明了。所以,当哥伦布含辛茹苦、饱经风霜凯旋而归时,许多达官贵人很不以为然,摆出一副鄙夷的嘴脸,不把此等功高盖世的壮举放在眼里。哥伦布就拿出一个鸡蛋问大家,谁能将它立起来?当然无人能胜任此等小事;他将蛋壳敲破,轻易地就将鸡蛋立在了桌上:秘密一旦揭开,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科学的进步,首先必得冲破传统因循守旧、落后思想和积习的束缚。科学的进步,总是在过去辛勤积累的基础上,在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时,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质疑,并经过实证,最终否定过去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理论,从而建立起新的理论和学说。看似简单的道理,于人类的生存和幸福休戚相关的科学进步的历史,竟然也是饱含着无数先知先觉者的血和泪的!否定过去,即便是思想上、科学上的否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可能伤及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权势和利益,因而遭遇致命的抵抗和反对。但真理是不可抗拒的,它终将扫荡一切阻碍它前进的污泥浊水,奋勇直前!
就是封建、因循守旧的中国,孔子也曾告诫:“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要求不要思想僵化,凡事应合乎情理。但谈何容易!不过,“行而上比,与古为徒”,古人也曾有过解放思想的思路,聊以自慰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大实话,可也不经过了多年哲理上的大辩论,才被认定下来。我不懂得许多深奥的哲学上的理论,即便看过一点,也只是蜻蜓点水般的,肤浅得很。不过,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可从来没有怀疑过;也从来没有把它当作一个什么高深的理论问题来看,而是把它看作是一个普通的常识。产品的质量如何?使用后再说;菜烧得好坏,品尝后再说;1903年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就是通过实验的,并以此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博士因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诺贝尔物理奖,也少不了吴健雄博士的实验证明。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就是源自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在南北战争胜利后,在宾夕法利亚州葛底斯堡发表的那篇简短的五分钟演辞中的“agovernmentofthepeople,bythepeopleandforthepeople.”一句话。制度迥异、相隔遥远的两个不同国度,民为贵的人本主义思想却是相通的。先进的思想,要变成社会的实践,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时光的荏苒,写就了血和泪的历史!“人人平等”的简单、朴实真理,历经了数千年的沧桑巨变,才逐步被广泛地认可和接受。
新中国的成立,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后的中国才真正名副其实地统一起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但强国富民的道路并不平坦,历经波折,才迎来了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其实,“发展经济是硬道理”不也是一种普通的常识!经济不发展,钱从何来?没有钱,建设如何启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济不发展,国家能富强起来?这都是不言而喻的简单道理,路人皆知。经济发展了,这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老百姓富了,国家会更加强大!普通的常识要变成社会的实践,也真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何故?这倒是发人深省的!值得深思!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历史在进步,这也是一个过程,这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它的一部分,我希望它今后将会成为其中较为精彩、辉煌的篇章!
2007年3月23日(星期五)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