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管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谈管理
上次犯了个错误,谈写作,用了个“论写作”的标题,事后思量,总觉得不妥。虽然后来改回来,还是有些不能原谅自己,觉得从头起就错了,错在“根”上,太不自量力了。小头用了顶大帽子,看起来就是别扭。这次就乖巧多了,不再用什么“论”的字眼了,那好像是关乎学术或是学问方面深层次研究和探讨的专用语。牵涉些普通的常识,泛泛地议议管理,寻常老百姓谈管理应是没错的了。
不过,管理可真是一个大题目了!小的莫过于家庭,大的莫过于世界、国家,都离不开管理。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投身事业就不会分心;国家要治理得好,就会民富国强蒸蒸日上;多元化的世界,要和平共处,也还少不了联合国协调性的管理。企业和工厂的管理,,是一个较为广泛、普遍的课题,所以,一提起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通常被叫做企业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80年代就喜欢谈学习日本和美国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工厂或是企业里,厂长或是总经理办公室的墙上,就都贴上了一张以他们为宝塔顶点的管理细化流程图:即按照厂长或是总经理负责制,贯彻下去,下达到几个科室和车间;再就是小组或工段,等等。当然,这是纵向的垂直领导关系;同级的科室或车间之间还有横向的协作关系,等等。其实,这也可以说是多此一举的,没有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前,厂里或企业里领导的上下层次关系不也就是如此,而且,大家都一清二楚,并无疑义。不过,也可能有总比无好,有了这么一张表格,管理体系跃然纸上,不是更形象化了些、更具体了些。但管理的根本,也还是要从基础做起,就是从个人做起。每个个人都自觉地做好了,集体哪能不好!管理的道理是很简单的,但随着工厂或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员工越来越多,而且还越来越分散,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甚至是跨国的、世界范围的,这样,简单的事情就变复杂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管理就不可能了。管理的细化就成了一门学问,一项系统工程。
要做好管理,管理好一个大型的跨国企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管理的道理依然是很简单的,万变不离其中,九九归一、殊途同归:一句话,从自己做起;再具体一点,从每一天做起。中国自古以来的俗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意思就是今日之事今日毕,认真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其实这就是管理的精髓。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可就复杂了。一个人管好自己,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全靠自己自觉;否则,素质不好,要好也难。一个人管数万人、数十万人,那可就真难了,人都不认识,见面的机会也没有,直接管理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如何管理?这就成了一门学问,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庞大繁杂的管理体系;简单明了的道理,一切都围绕着一个准则:如何使人们自觉地、一丝不苟地按照道理去做事。看来管理的实质和职能,就是立足于要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自我修养;再就是任贤选能,使各个重要岗位上都有称职、不负众望的员工任职。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或工厂,员工不过数百人、数十人,规模不算大,管理上层次不多,还未完全脱离开初级的面对面直接领导和管理的模式。要搞好管理,重要的是做而不是空谈;是实践而不是理论。今日工作今日毕就是原则,能切实做到这点的企业或工厂,肯定会是优秀、卓绝的达标企业或工厂。在这点上,日本的中、小企业也与我们又许多相似的地方,不过,他们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人员虽少,层次却增加了。但重要的依然是全体员工的素质和管理意识。
93年9月份,我参观了日本旭技术在静冈县褂川市的菊川工厂——铸造厂;95年5月份,参观了三重县桑名市的协和铸造所——铸造厂,感触颇深。第一,日本的工厂大多占地面积不大,厂房的布局和设备的安装,紧凑而合理,生产区内,几乎没有空闲、多余的地面;第二,生产区内,干净而整洁。在菊川工厂,强度30吨级以上的大型球窝型球铁钢帽的生产,是使用的一条金属模自动浇铸造型线,地面上异常干净,看不到一粒砂,只是因为电炉的关系,温度很高;协和铸造所虽是一家较小的铸造厂,生产上使用的又是一条操作难度较大的垂直砂箱造型的自动化挤压生产线,地面上依然是干干净净的,很少能看到砂子。与日本的铸造厂相比,我们的铸造厂,不论大小,也不论是电炉生产抑或冲天炉生产,砂箱造型抑或树脂砂造型,走进铸造生产车间,定然可以在地面上到处看到砂,和各类闲置的砂箱,等等。在人们的脑海中与铸造相联系的就是脏、苦、累,因此车间也是较脏、较乱的。在我的印象中,文革前,工厂中但凡是领导不喜欢的工人和干部,都有被派去铸造车间劳动锻炼的可能。一次,陪同日商参观当时尚在模范马路的南京铸造厂,客人看了车间的脏、乱现状,没多说什么,也再没有提到合作的可能性。铸造是关乎产品材料质量好坏的关键,而材料的好坏是决定产品质量的根本和生命线。以此,我认识到了铸造工艺的无比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感觉到了我们历来不很重视铸造工业的弊病和隐患。看似简单的“整洁”二字,要做好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克服过去的那种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因循守旧的陈年陋习,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可以奏效的。这也反映了我们的企业和工厂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上的疏漏和不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俗话说: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真正做到搞好管理,就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做下去,来不得半点虚假。

我们与国外的差距,撇开技术上的高下之分和设备上的优劣不同外,还有一条很根本的不足,就是我们的敬业精神远远不如他们。企业和工厂如此;机关也如此。别的不谈,就拿北京的亚运村来说吧,91年江苏省外经委在北京开展览会,会议期间就包住在亚运村;我出差北京,沾点光也免费住了几天。亚运会的体育赛场就在旁边,我们抽空进去转了一圈,总的感觉,很粗糙,不是一个精品工程。同样,亚运村的几栋大楼也让人不敢恭维,问题不少,有的甚至下水不畅……回想当年,亚运会的筹办也是做为一件国家的盛事来组织的,据说北京市每个的士驾驶员都要捐款2、3百元赞助亚运会的筹办。其他的企业、工厂、机关等等的赞助,也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民意工程,不能做成一项永久性的精品项目、里程碑式的纪念品,是一件很使人失望和遗憾的事情。对比一下,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2000年的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2004年的希腊雅典奥运会,等等,它们都是由民营企业承办的,不用政府一分钱,完全以商业化的模式来筹措资金,建设体育场馆等一切必备设施。一届奥运会办下来,不仅可以盈利,而且建成的体育场馆都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里程碑式的精品建筑,永久性地保存下来!这甚至可以拓展成为一个新的旅游观光景点,造福子孙后代。这也是一种形式的管理,更高层次的管理。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吸取历届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一定会做得更好!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应是“前无古人”、史无前例的!我们拭目以待!这也是对我国管理水平的一次大检阅!
管理出成果,我们的北京奥运会必定辉煌!
2006年9月18日(星期一)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