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初露锋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熹平五年(公元176年)
曹操决定将夭儿送到蔡邕门下。
蔡邕,字伯喈,是陈留圉县人。其父亲蔡勳平帝时为郿县县令。王莽新政初,改陇西为犬戎郡,任命蔡勳为郡守(犬戎连率),蔡勳看着印绶叹道:曾子都不受季孙子的恩赐,况且是事二姓的君主!於是就钻到深山里去了。据说蔡邕为子诚孝,因为其母亲长年有病,蔡邕日夜服侍,曾经有七十天不眠不休的记录。母亲去世後,蔡邕结庐在墓旁守孝,动静均合礼数。其母亲墓上菟丝子驯服似地缠绕在室旁,并有连理树生在边上。时人多以为奇,都跑去观看。而蔡邕和叔父及堂兄生活在一起,三代不分家产。蔡邕据说从小就博学多才,以太傅胡广为师,精通辞章、数术、天文、音律。
去拜师时,为了表示诚意,曹操带着夭儿,安步当车,一路行去蔡府。因为事先已约好时间,启门的下人直接把他们带到讲堂。
一个士子正在请教蔡邕“赋”的问题︰「以先生之见,我朝垂四百年,赋以何人为佳?」
「本朝之赋,邕也不才,观众家而缪列长短,当推司马。」蔡邕说完,拈着胡须一笑。
「则扬雄何如?」那个士子继续追问。
夭儿听到“扬雄”,立刻想到王莽当政,拉拢扬雄,任他为中散大夫,他写过《剧秦美新》美化王莽,不由哼了一声。堂上的人都在等蔡邕发言,忽然听到一个小孩子清脆的哼声,不觉都扭头来看
第一眼看见,年方五岁的夭儿虽然容貌不脱稚气,但前世轮回的记忆和胎儿时开始的修炼,使他表现出一股清灵虚幻的脱俗气质,大大迥异於同龄的小孩,蔡邕便已有三分赞赏。再看夭儿一双圆圆大大的乌亮眸子,深潭也似无尽深幽﹔他看着自己,似能直看进自己骨子里去,叫己无可遁形,顿生敬畏,蔡邕再添三分赞赏。又看夭儿小小年纪,却自有一身尊贵威仪,淡漠疏离,仿若这世间的一切,於他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更令蔡邕又添三分赞赏。
「你何以如此?」蔡邕对夭儿很有好感,问话之间也颇为和气。
「先生,童子无知,请问臣子者最重何事?」夭儿的嗓音虽依然是稚嫩的,语气却已有着一种清冷的感觉。
「气节!」蔡邕不假思索的回答。
「如国变乱丛生,臣子该如何?」
「当规言谏行,为国致禳。」
「如此,扬子云虽青春做赋,後人又怎能高看他?」夭儿说到这里,不觉想起诸葛亮在舌战群儒的话,顺口冒出一句「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他话音落地,满堂皆惊。唯有蔡邕沉住气,带着夭儿持香,拜祭了孔子。众人在侧观礼,也随之施了一礼。然後蔡邕在上首坐定,夭儿从仆从手里接过大雁,将其雁头向左抱在怀里;这就是贽礼了。
夭儿在蔡邕面前立定,躬身把大雁举过头顶道:「曹华素仰蔡公邕仁德,愿委贽行礼,请为弟子。」说着上前呈上大雁。
蔡邕接过大雁说道︰「士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纳百川而终成海,曹华不要辜负了长辈对你的期望!」
「弟子定铭记在心,死守仁道,死不旋踵!」
「善!曹华自此可为吾弟子!」
话说到这儿,夭儿拱手稽拜,额垂至席,三叩,然後退後再前,再三叩,拜师礼至此完成。
蔡邕又随意问了几个问题,听夭儿答得有理有节,显是用功颇深,绝不类寻常初入蒙学的孩童可比。讲堂中不是细说的所在,蔡邕直接让在座的学生自行讨论,带了夭儿到自己书房去,继续询问夭儿家中所学。
夭儿说:「学生在家中,蒙父亲教诲,倒是用了些功夫。如《道德经》、《庄子》以及五经均粗粗习过。只是虽然多能成诵,於经义却是一知半解,还望先生日後多多指正。」
蔡邕听夭儿直承众经均能成诵,心下还有些怀疑,怕是他自己夸大其词,便挑了几段让他背诵一下。不想蔡邕随便提出哪一段,夭儿都张嘴便来,朗朗成诵,直让蔡邕又惊又喜。到得後来,蔡邕直接从各经中随意找些偏僻句子考校夭儿,只要他说出上句,夭儿便轻轻松松地续出下句来,接连试了几十次,竟然无一差错,直笑的眼楮都快睁不开了,坦言得英才而育之,人生一大快事也。
一时兴起,蔡邕又问︰「有汉以来,有哪些政论文可称巨构?」
夭儿按照前生学到的知识回答︰「以陆贾为纲,以贾谊、晁错、桓宽为目,纲举目张之後始可称好。」
过个回答又使蔡邕吓了一跳。陆贾的《新语》不用说,那是汉高祖看一篇夸一篇的文章。至於贾谊,其《过秦论》中「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这几句话完全可以看成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夭儿举这两个人也不出蔡邕意料。如果连本朝的好文章都报不出来,怎麽能做「神童」?但是夭儿居然还提出晁错、桓宽这两个人,那实在是不可思议了。因为这两个人前者写了《言兵事疏》,後者写了《盐铁论》,这完全不在夫子的大义之内。换句话来说,才五岁的夭儿如果是刻意的去读这些政论,那是已经等不及的要出将入相了。

蔡邕便问︰「有没有读过王符的《潜夫论》?」
夭儿回答︰「读过,但无甚心得。」
蔡邕便申以大义,说︰「其意也失偏颇,圣人授礼仪与世人,而世人不以立身,憾甚。」
夭儿听完沉不住气,立刻站起身来说了一段让整个京城甚至整个天下都为之一颤的话︰「民之所苦者,政也,自古为然。政之初者何?学生以为唯公平二字。夫如德政,则盗跖能不出否?不能。如法治者,立朝之初能宽,而後世渐苛,能使法常如一否?不能。百姓奈何?」
蔡邕被惹毛了,生气的指着夭儿︰「不以仁德,且鄙夷律令,此乱臣贼子。」
夭儿张嘴反问︰「君王以仁待民则民安乐,君王能持之否?国有律令,然太子犯法与庶民可同罪?如此,上士杀人如杀蚁,庶民窃鸡如窃府银,国之根本在何处?」
蔡邕正无言以对,恰好这时已是晚上,蔡府的家宴要开始了。除了曹操,蔡邕的其他好友,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太尉乔玄、司空张济、大司农张温、尚书卢植等京中重臣俱各到席。看到蔡邕和夭儿一起出来,蔡邕脸色不怎麽好看,众人都以为只是夭儿小孩子顽皮,戏弄了蔡邕。
夭儿方觉自己适才过份了些,便扬起一抹甜笑,一脸的乖巧︰「先生,学生不才,有诗一首,请先生及各位大人指正。」说完,他也不等蔡邕同意,便开始背诵徐再思的《朝天子•常山江行》。
远山,近山,一片青无间。
逆流泝上乱石滩,险似连云栈。
落日昏鸦,西风归雁。叹崎岖途路难。
得闲,且闲,何处无鱼羹饭。
众人初时尚不在意,但是到了听完,皆不禁大失常态,失声叫好。
此篇作者逆流行船,以溯流山行之险苦,巧妙地隐喻人生道路之艰难。句句写江行所见,而处处喻世事人情,直到曲终才自然地托出隐居的意旨,其娴熟的写作技巧使人感叹。观景而不驻於景,思深而能出於情,自然就别有所见、别有所悟。世间道路千万条,一念之差走岔道;只要方向走对了,最终总能归同道。
在众人眼中,夭儿以五岁稚龄而有此佳作,实在是难得之至。曹探察言观色,见蔡邕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便开玩笑的叫夭儿再做一首诗。知道众人期盼,夭儿无奈,又盗版後人的作品。
有木名淩霄,擢秀非孤标。
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颻;
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有木诗八首之一的《淩霄花》。诗往往更容易背诵,作为歌辞,它带有很强的韵律感,背起来朗朗上口。夭儿摇头晃脑的吟完,无声,静寂无声,再一次,诸人都被惊呆了,都震惊於如此蕴涵着深意的诗,竟吐自一个五岁小儿之口。
在汉代文人文学中一向并不显得重要的诗歌创作,到了东汉中後期,由於乐府民歌的长期影响与时代、生活的需要,开始出现初步兴盛的局面。尤其是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虽然这个时期的文人诗歌依然不足以取代辞赋的主流地位,但至少已经显示了这样的趋势,因而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尤其在座众人,他们那个不是饱学之士?他们又岂会不明白这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把主题通过形象的刻画表现出来,思想巧妙地隐含在形象之中。虽然最後一句「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直接劝诫人们应自立、自强,不可攀附高枝,免得随其覆亡,但全诗的大部分笔墨用於描绘淩霄花的各种形态。对淩霄花的刻画句句吻合这种花本身从生长到衰落的特点,同时又恰到好处地用以象徵那些依附权势、攀附高位,一得小利,便洋洋自得,而最终又自取灭亡的小人,从而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褒贬倾向。
诸人还在回味的时候,蔡邕站起来对夭儿做了一揖,道:「邕受教了!」
其他人见了,连忙有样学样,竟然也准备站起来作揖。吓的曹操赶忙起来拦住道:「小小孩童,当不得各位谬赞。莫要让他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接下来的日子,曹府的访客就没有断过。刚开始夭儿还碍於曹操的面子,出去见了几天客人,但是有不少人竟是来给自己的女儿提亲的,当中甚至包括了蔡邕、杨赐、张温等人。曹操就不敢让夭儿露面了,并计划把夭儿送去老家等待南华。人们见不到夭儿,乾脆买来蔡侯纸来抄录她的诗文,一时间又造成了洛阳纸贵。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