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回 帝国内战(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皇太后此时的脸色的确很难看,但她并没有给皇后一个合理的解释,哪怕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也没有,皇太后似乎已经吃定了如今已经被她关押的皇上,似乎已经吃定了眼前这个一直十分懦弱的皇后。既然皇上都已经不在话下了,那她这个儿媳妇、帝国的皇后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最后皇后是带着满腔的怨恨离开,根本也没有和皇太后打招呼,神情背影也十分的落拓,但皇太后并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因为她相信要不了多久,就会有新的矛盾产生,而那时,自己这个儿媳妇早已经不再是某些矛盾的主流,甚至连支流也算不上,更何况,到时会有想到一些合理的处理建议的,既然如此,皇太后又何必要做这个“恶人”呢?虽然皇太后已经做了恶人,但每个恶人总想给自己套上一个美丽的外衣,皇太后也不例外。或许这就是人性的卑微处吧。
李成林此时的心中不知道有多么的高兴,因为他梦寐已久的皇帝宝座即将要到手了,他即将也成为帝国的新主宰了,他即将要掌控整个国家的意志和主宰了。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说明整个帝国只有他李成林才是最出色的皇帝,他的功劳甚至会追赶上华文帝国的开国皇帝的功劳,今后将会有更多的百官以及子孙后代对他的追捧,想到这里,李成林即使睡着了也会大笑不已的,更别说还清醒着的他。
叶知秋并不清楚皇太后心中是如何想的,也不需要知道皇太后心中的想法,因为叶知秋此时不得不暂时放开眼前美满惬意的生活,加快速度向盛京城方向赶路,虽然叶知秋这次的落脚点不是盛京城,而是中平镇,而且叶知秋这次动机不要说叶知秋麾下一干将领不知道,就连叶知秋的枕边人,如聪慧的夏丝蝶等人也不清楚叶知秋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候上京。要知道,这个时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时刻,先别说皇上李成明成了皇太后的阶下囚,就算是雍亲王李成林也绝对不会“欢迎”叶知秋的,可以说,叶知秋选择此时进京是十分危险的,叶知秋完全将自己放在了一个火山口上,但这个时候再讨论这个话题已经明显有点“落伍”了,毕竟叶知秋已经带着一干人等已经上路了,再说了,凡是叶知秋做了最终决定后,他麾下很少人会持反对意见,就算有,也会保留意见,这些都是叶知秋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游戏规则。
不错,叶知秋这样做的动机,就是要做到军权统一原则,如果在执行过程中还出现不服从命令的形象,那会造成很大的灾难。叶知秋这次带着人选是他自己的作战参谋袁世风,甚至连负责暗夜分队的袁世民,叶知秋这次也带在身边,其他人员当然还包括一直担任叶知秋护卫工作的三十护卫,和叶知秋的贴身护卫柳书琴,就连叶知秋的三位妻子,叶知秋也带在身边,除了要留守甘宁郡的军师袁天佐,以及和叶知秋的一双子女和叶知秋的父母留在甘宁郡外,这样一个规模的人员,可以算得上一次大规模行动了,要知道,叶知秋以前从来没有带着如此人群出外的,除了叶知秋当初领兵作战外。
叶知秋这次突然想到要进京,是的,这个念头是叶知秋突然间想到的,并非叶知秋已经想好的某些具有决策意义上的战略思想后,叶知秋才想到要亲自赶到中平镇做统一指挥。因为叶知秋突然间有了一个想法:如果李道群营救李成明成功,李道群能送李成明去的地方,也只有叶知秋这边,如果真的是这样,叶知秋想到不仅是眼前帝国内战这场常规性的战争,叶知秋还想到了这场战争结束后所具有的政治意义和影响,叶知秋绝对不会轻易将战火引到他“名下”好不容易才发展起来的甘宁郡,能在境外作战,那是最好不过的事,这是战争本身上所考虑的一些事情;如果叶知秋在李成明急需要救援的情况下出现在李成明的身边,那叶知秋即使不会成为匡扶社稷的不世功臣,也具有非常大的政治影响,这样一来的话,叶知秋在今后所制定的一些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政策才能得以更好的实施,更重要的一点则是,李成明现在是“阶下囚”,相对的,李成林则会成为帝国的“中兴之主”,他是绝对会对李成明采取一些“见不得人”的措施,跟在其后的措施,就会对叶知秋这个所谓的“中兴之臣”采取一些必须的压制措施,而这些都不是叶知秋现在想要看到,是的,不假,叶家军这三年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常规意义上大发展,但如果想以叶家军的力量去对抗一个国家机器,叶知秋还没有这份自信,或者叶知秋还没有自负到这个地步,再说,叶知秋虽然并没有多大的野心,但他会考虑到他这一辈子下半生的生活,虽然叶知秋并没有考虑他的儿女的福禄,毕竟叶知秋是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同时也深知一些儿女福禄的事,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叶知秋还没有自大到要去管他后代子孙的事,只有他们自己走出来的路,他们才会无怨无悔。而此时叶知秋所要考虑的事乃是,不管李道群是否能成功营救李成明出来,叶知秋这个“中心之臣”最好能在李成明的身边出现,只有这样,叶知秋三年前留给李成明的那些“不良印象”才会加以改正,就算李成明不会封叶知秋多大的官职,起码李成明会觉得他离不开叶知秋,他的统治离不开叶知秋这个多面手,甚至还有可能,李成明会将整个帝国的兵权完全交给叶知秋负责,毕竟李成明要想再次登上皇帝宝座,他必须要借助叶知秋麾下兵团的兵力,而事后整合帝国兵力时,也必须借助叶家军的强势进行威逼和干涉,因为那时的李成明将不会再相信帝国内其他的军队,甚至是皇家护卫军。这样一来的话,对叶知秋今后的“仕途”才会有着更多的保障,虽然叶知秋并不怎么在意今后的仕途会怎么样,但叶知秋比较要考虑他父母和他自己的后半辈子生活,必须要为他麾下的各级将领和政务官员做些准备,既然他们已经将他们的忠诚和性命卖给了叶知秋,叶知秋就必须要为他们的出路和理想做些准备,这也是男人身上一种责任的体现。
李成明最终还是被成功营救出来了,但这个过程却长达一个多时辰,虽然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多少的杀戮事件,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但李成明的心境变化却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而且这个过程中李道群由始致终都没有出现在李成明的身边,李道群并没有陪着李成明走到成功的尽头,但李成明也十分明白李道群的处境。虽然李成明明白李道群的处境,但他心中多少还是有个疙瘩存在的,而且这五个黑衣人带着李成明尽抄一些常人不走的小路走,甚至还有只允许狗进出的狗洞让李成明跟在他们身后钻进钻出,这可对皇帝的神圣侮辱。这些别说李成明没有走过,就算一些普通人都没有走过,以李成明的体质又怎么能承受的住呢?而且以李成明的心境根本就接受不了这条路,虽然李成明到中平镇的时候,是苦着一张脸,而且脸色很难看,就算是看到了叶知秋后,李成明的脸色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到不是李成明想要给叶知秋什么脸色看,而是李成明此时的心境的确如此不堪,不过李成明经此一变,对李成明来说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起码可以让李成明变得更加的成熟,但这个前提必须是李成明自己走出这个心魔,而能走出个人心魔的人并非常人,虽然李成明是帝国的主宰,但李成明从小并没有接受挫折教育,李成明今后是变成越挫越勇,而是一蹶不振,最后还是要看李成明个人的能力了。
李成明成功被营救出来后,就一直偷偷的向中平镇方向进赶,他是先到中平镇的,虽然这个时候叶知秋并没有赶到中平镇,中平镇也只有许成宗等部驻扎防守,但李成明这个时候并不怎么相信许成宗等人,就算李成明相信,营救他出来的五名黑衣人也不相信许成宗,毕竟李道群曾经交代过他们,营救出皇帝后,必须找到叶知秋,和叶知秋会合,听从叶知秋的安排。许成宗虽然负责围困盛京城的北大门,但许成宗更明白中平镇对围困盛京城的重大意义,所以他一直在中平镇统一指挥,而他则将围困盛京城北门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副手胡宗山负责。
“草民叶知秋救架来迟,请皇上恕罪。”叶知秋见到李成明后,虽然看到李成明的脸色很是难看,但叶知秋身为李成明的一名臣子,虽然他已经离开朝廷长达三年的时间了,但叶知秋还是对李成明施了一个最尊贵、也最尊敬的礼。叶知秋到达中平镇的消息也被这五名黑衣人打探到,所以叶知秋到达中平镇不久后,这五名黑衣人就护送李成明出现在叶知秋的面前,也才会有了眼前的这一幕。

李成明经过一阵短暂的“困惑”后,他那难看的脸色才稍微“由阴转晴”,虽然脸色还有点难看,但起码不是那种怕人的感觉了。
“原来是叶卿家到了,叶卿家快快请起,叶卿家根本就无须这么多礼。朕看到叶卿家后,朕觉得这次有希望了,朕以为朕的后半辈子就会在别人的监视下度过,朕也对今后的形势根本就不抱有任何幻想了,但如今不一样了,朕有了叶卿家,以叶卿家的才能和对朕的忠诚,朕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李成明的心境并没有完全恢复正常,或许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看到了叶知秋,想到叶知秋在军事上的才能,他才会变得如此的激动,才会对叶知秋说那么多有失他身为一名皇帝应有的谈吐,才会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叶知秋这个现在是一介布衣的身上。是的,帝国人都知道叶知秋的军事才华以及叶家军只会听从叶知秋的个人命令的相关事宜。但如果不是李成明现在还不是十分的清醒,他又怎么会对叶知秋说这些让人既感动又防备的话语呢。
“草民十分惶恐,草民更加有失皇恩,草民也担不得皇上如此夸奖,草民十分惶恐。”叶知秋听到李成明对他这番“推诚置腹”的话语,叶知秋知道此时一定要谦虚,要更加的谦慎,也要十分的低调做人。否则,李成明即使会重新起用叶知秋,但他肯定仍然会像三年前那样钳制叶知秋的手脚,不会绝对信任叶知秋,而这些并不是叶知秋想要得到的,曾经经历了那些“不开心”的合作,如果叶知秋还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育,那叶知秋又何谈他心中的理想。这也就是叶知秋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到中平镇来,只有在第一时间出现李成明的身边,加上叶知秋曾经为帝国立下的汗马功劳,以及李成明三年来对叶知秋的愧疚心情和叶知秋现在的低姿态,最最重要的还是李成明现在十分需要叶知秋,整个华文帝国也只有叶知秋一个人才可以帮李成明重新登上皇帝的位置,就算是一直站在李成明身边的李道群也不能,惟有实力才有发言权,如今帝国内有实力和李成林对抗的兵权发言人,除了叶知秋这个叶家军的背后主持人,还有谁这个能耐呢?这也是李成明稍微清醒后得到的常规性知识。虽然叶知秋这样和他摆一些低姿态,就算是李成明白过来,李成明也必须重用并器重叶知秋,更何况,李成明不见得就明白过来了。
李成明心中的那些鬼道道,如果叶知秋说不清楚的话,那完全是假话,不要说这三年李成明的治政成熟了,也别说经过这次的政变打击,李成明吸取了一些失败及成功教训,李成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打叶知秋的主意,虽然这其中有李道群的建议。要知道,李成明以前肯定是不会这么做,更不吝这么做的,因为他是高高在上的皇上,是高高在上的帝国主宰,但如今完全不一样了,李成明在失败中吸取了经验,他在政治上更加的成熟了,当然,李成明并没有达到那种政客的真正成熟,政客的天性可是虚伪呀,但李成明此时一点也谈不上,当然了,真中夹点虚,更有说服力,但此时的李成明根本就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所以说,李成明成熟了,但李成明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所以,叶知秋还是能看透李成明这种“伪政客”的虚,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叶知秋这三年所经历的要远李成明这短暂的几天更多,再加上叶知秋所懂得的理论知识远远超过李成明的所有认知,虽然理论知识并不能代表实践,也不能代表一切,但有时一个出色的战略远比一个合适的战术更具有价值,这也是叶知秋的资本。
不管叶知秋和李成明这队曾经的君臣如今玩的是怎样的“心计”,眼前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他们的面前,李成明对叶知秋那可是超过了“常人”的器重和赏识,叶知秋此时也十分明白李成明为什么会如此器重并赏识他,因为叶知秋手中有兵,而且是精兵强将,这些也是叶知秋的资本。
李成明对叶知秋的封赏是超越了帝国立国以来所有大臣能得到的荣耀,要知道,叶知秋此时还没有真正出力帮助李成明再次争夺江山,李成明就已经封叶知秋担任御前兵马大元帅、柱国上将军、太子太保、帝国太尉、兵部尚书、帝国右相兼帝国安国公。这些官职虽然有实有虚,但从中却可以看出李成明是十分的信任器重叶知秋,起码是现在,李成明十分需要叶知秋的时候。要知道,帝国驸马和郡马一般都是不允许做官的,而如今的叶知秋则完全打破了帝国开国以来的惯例。
叶知秋知道太保、太子太傅和太师虽然是位列三公的虚职,也是一品大员,而太子师、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为三少,是从一品大员。虽然这三公三少只是一些面子上的工程,即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挤了脑袋想获得此虚荣,而叶知秋却先后获得了这一公一少的官职,虽然只是虚职,但这份虚荣却已经让很多羡慕不已了,同时叶知秋也成为了华文帝国官场上的“攻击重心”,要知道,别人做不到这个位置,但他们心中肯定会充满了忌妒,是的,忌妒,要知道忌妒可是每个人都通有的病呀,只不过有的人善于隐藏,确切的说,是他控制了忌妒,而有的人则被忌妒所控制住,但今后华文帝国官场上到底会出现人控制忌妒,还是忌妒控制人,这些都不是叶知秋所能预料和掌控的事,同时也不是叶知秋现在要花心思了解的。(关于三公的另一种说法则是: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叶知秋知道李成明此时就封他这么高的官职和爵位,除了要拉拢叶知秋外,可能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而这层含义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叶知秋不去想,他也明白。但不管是什么含义。叶知秋已经获得了他暂时想要获得的地位和权力。接下来的事物,乃是他怎样和李成林展开这场帝国内战了,甚至是他如何处理好他与李成明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与朝廷百官的关系,这些都是叶知秋所要面对,也需要学习的地方。
其实叶知秋的心并不怎么舒服,要知道打内战是很伤感情的,最重要的是很伤“兵力”,确切的说,是伤士兵的士气,但又能怎样呢?不是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吗?其实又何尝如此,这一将成功了,不仅会有很多的士兵和将领为他丢下生命,还有他的对手乃至对手的家眷、麾下的将士等等。
备注:华文帝国的官爵制度:官职制度则是,三省六部九卿制。三省则分别是宰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下设左右宰相;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六部即宰相分别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六部长官则成为尚书,下属侍郎、员外郎。九卿则分别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爵位制度则分别是(由低及高):男、子、伯、侯、公爵、郡王、亲王。其中最可贵的还是世袭罔替。
可以说,华文帝国的官爵可谓是相当的混乱。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