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中国上古神话体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的神话博杂壮丽,不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惟“我”独尊,也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体系分明。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传说与历史杂糅,现实和意淫共生,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和宗派的神话交揉杂生、乱花迷眼,就算只写个名字,也不是一个80G的硬盘所能承受的。要想理清一个脉络,我们首先得高清楚几个问题:神与仙、佛、魔、鬼、怪有什么区别?
据相关神话记载: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精魄化作了无数灵体,一些强力的精魄合力建成了天界,成为天帝、日月星辰与雷部诸神;一些精魄则镇守着山川河流,成为地祗;其中还有阴、阳二气和五大元素神维持着天地间的平衡,统称“天神地祗”。(有些学者认为,那是上古“巫教”将很多自然产物、现象和凶禽猛兽“神化”的结果,但我们也不排除有些“混沌天神”、外星人、太空人或“异世界生灵”曾来过地球,并与人类一起创建了那些“史前文明”,^_^)
后来,人类不断“进化”,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逐步建立起“万物灵长”的信心和不断增长的社会文明。在这个漫长的斗争史中,很多传奇性的人物脱颖而出,就像:巢皇、燧皇、伏羲、女娲、太昊、夸父、戏器、祝融、共工、炎帝、神农、苍颉、蚩尤、黄帝、刑天、少昊、颛顼、帝俊、帝喾、帝喾、帝尧、帝舜、大禹、夏后启、后羿、嫦娥这些,不但具有“神”的印迹,也具有“人”的性情与特点,统称“上古大神”。(很多学者认为,那是英雄崇拜的产物,^_^)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失其守,学术分裂,各种学说趁势而生。诸子或游说列国,干谒君主;或课徒讲学,着书立说;或放浪形骸,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对世俗的关注,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神话领域,阴阳说,五行说与“无神论”开始盛行,那些“天神”、“地祗”与“大神”的形象、地位和象征意义,也随着“改制救世”的理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了很多人类的情感和特征。其中,尤其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

这两家都和上古“巫教”有着“血缘关系”,但核心理念和表现形式却大为不同。在道家的思想体系中,世界的本源由“道”而生,因“道”而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去感应、去顺应;儒家则属于现实主义型,不语怪力乱神,以“仁”讲“礼”,更侧重于权力品质问题。为了贯彻己方的观念,儒学宗师孔仲尼先生笔伐《春秋》,对上古时期那些传奇性的历史,进行了大量的删、剪;道家则综合“阴阳”,“五行”学说,对上古历史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排列组合。
到了南北朝之后,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很多有头有脸的“超人”被征入“空门”,抢占了一大片“意识市场”。儒、道两家见各自的“市场份额”锐渐,纷纷掀起大量“造神运动”,积极扩充革命队伍(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就这样成为门神的,^_^),弄出一大堆的仙、魔、鬼、怪、妖,给中国上古历史研究造成了严重的讹误。后人以讹传讹,借神造神,将各朝各代帝、王、将、相、帅与圣人、名流统统推上了神坛。(虽然神创造了人,但人却创造了更多的“神”,^_^)
如果将以上神话人物归纳一下,可以得到以下一个体系。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