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第五章 山岭野趣话旅游(第二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
在城市呆久了,宛如赵传所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西装革履包藏不住一颗怀想大自然的心,说是叛逆心理也罢,说是矫情也罢,割舍不下的是远方的山水。而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带着乡野的腥气,对城市的感情如同城市对我一样淡漠,忘形于山水,乐而忘返。
如今能够抽身旅行是奢侈的,而想游历一些对味道的景点更是一种奢侈。去了很多风景名胜都感觉名不符实,就像吃了夹生饭。一是从书本上读来的想象过于加重,二是过度开发带来商业化氛围太浓,三是伪造莫须有的景点。我去苏州,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妇孺皆知,但套着遗老一般的瓜皮帽现代建筑群,很快将原有的激动打消。只好趁着月夜在曲曲折折的小巷子里找寻那点可怜的意境。在青石板路上行而不远,就遭遇一家家暧昧如夜的发廊,隔着门窗,状如杨柳的小姐诧异地看着我们这几个挎着相机的外来闯入者。黄昏跑去寒山寺,敲钟五元一次,诗意标上了价格,可以贩卖。张继的客船不再是孤舟,而是一堆堆码在河心,吴侬软语无不是对着游客的钱袋说话。看来,旅游业和餐饮业无异,都在快餐化,目的性很强,跟风和抄袭也快。苏州、南京也有所谓照搬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却不知在上海居住的人都晓得——南京路是上海人瞧不来的,是他们所谓“乡下人”扎堆的地方。前一阵子游湖南岳阳楼,发现岳阳楼也跟上深圳速度,凭空建起了什么关于周瑜、大乔、小乔的楼宇,还建了几道仿古城墙。虽然可看的东西多了,似乎将原本清寡的岳阳楼衬托得有些热闹非凡。这使我怀疑前代的修复者,是否也会为了利益的驱使,如同各个时代的统治者任意篡改历史真相一般,愚弄我们的眼睛的同时,还要蒙蔽求真的心。和平县里有一座巷子,名叫“六尺巷”。相传清代大学士张英在北京朝廷任职时,张在和平的家人和邻居因建房占地闹起纠纷,互不相让。张家人便给当大官的张英写信讲了此事,请他出面干涉。张英看信后,并没有倚仗自己官威欺压邻居,而是回信说:“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完,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也深受感动,也将墙退回三尺,两家和好如初,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至今传为美谈。现在的墙是后来重建的,相府也荡然无存了,和平县政府又在巷子的门口树立了一座牌坊,用来记述这段故事。前不久一位中央领导来和平,游览“六尺巷”后,欣然题词:“和平六尺巷,和谐美名扬”,不过他也感慨要是原来的旧貌还在就好了。

好在山水的形状是不大好篡改的,也不好用水泥钢筋去生造一些来圈钱。我对于高岭的自然之景,野外之趣十分满意。然而我更急切地想去看瀑布,在一个村民组长的带领下,我穿过一个只有五六户的小村庄后,前面再没有路了,林林总总的鹅卵石间清流潺潺,一座大峡谷豁向大山深处。一路上我不停地问,还有多远?那位组长总是回答说:不远,还有半袋烟工夫。我们已经走了半个多小时,而时间快要到下午四点。农民说的还有半袋烟工夫,也许就是半个晌午呢?要是天黑了怎么办?下不来山怎么办?我觉得入宝山而空返不符合登山的性格,我不断给自己打气,说快点呀,可脚就是不争气,那位村民组长老是在前面等。一路上顾不得欣赏沿途美景,急行军似的,就以那神奇的瀑布为动力,咬着嘴唇憋足气往里面窜。忽而没有路了,忽而一片乱石岗,忽而又是一大片空旷的山林。清脆的鸟啼划开来,太阳明显露出了倦容,而瀑布的鸣响似在耳边,瞬间遥远。
我终于看到瀑布了,多么美啊!它似一挂珠帘垂直悬在崖壁上,清亮清亮的,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如同珠玉溅落。这里人迹罕至,难得此地别有洞天,我如花果山的猴子一样从一块石头跃向另一块石头,不时被水弄湿了鞋袜。时间指向四点半,十月天黑要五点半,返回一个小时足够。下山我们就不走正道了,就顺着峡谷踩着鹅卵石往下赶,一路上心旷神怡,享受着山林的野味,惊喜于一次成功的冒险,披荆斩棘的快感很快赶掉了身上循规蹈矩的习气,甚至不由自主大吼几声自己的名字,听那回声留驻在山崖之间。
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