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兴农贸日尝百草衡山峰炎帝长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宏扬中华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华夏根基请读传世巨著
中华上古传奇(又名中华上古十二帝)第一部三皇传奇
这部书系作者周光敏历经六年时间,在参考《四库全书》内百余部典籍而创作,系统讲述了上古时期自人祖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少昊、颛顼、喾、挚、尧、舜、禹、启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迹,以及发生在他们那个时代众多动人的经典神话故事。全书气势磅礴,情节跌宕起伏;随着故事的展开,将带您进入一个奇趣、神秘、震撼、惊险、引人入胜的上古世界!
----更多精采故事在后面
第三十五回兴农贸日尝百草衡山峰炎帝长眠
话说炎帝南迁途中路过宛丘国,宛丘百姓跪于尘埃不让炎帝南行。炎帝好言劝慰,让他们以大局为重,随后众多百姓一来感于炎帝仁德,赤庚忠义,二来为了与自己的子弟兵生活在一起,也纷纷加入炎帝南迁队伍,向南进发。渡过长江之后,炎帝即召开大会,炎帝对众诸侯说道:“各位卿家,孤将随同衡山王咸实前往衡山。凡不路过衡山的,可就此别过。临别,孤有言告于大家:
一,请各国于明年二月,每国派出使者十人,到衡山国学习十天。其中青年男子六名,青年女子四名,必须选拔心灵手巧者,孤当亲自教授五谷种植、植桑养蚕、缫丝纺织之术,然后由他们再在本国传授推广。
二,因为衡山国国力薄弱,数万使者齐集衡山,其国人将不堪其苦。请各国使者自带学习期间食物,并请将其特产择其重要者各送一份,以便孤了解各地出产何物,为兴我江南集市贸易做好筹划。”各国诸侯听后纷纷表示感谢,那些不需经过衡山国的诸侯,即告别炎帝,返回故里。
且说这江南之地,气候与中原确是不同。在中原正是桃红柳绿之时,这里却已绿肥红瘦、青杏满枝了。炎帝一路南行,不仅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而且非常留心江南的地理形势。每当晚上宿营之时,就询问各地诸侯士卒,详细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物产种类,以及气候特征、有无霜雪等,把一个南迁旅途变成了一场难得的科学考察。从长江到衡山,不下千里之遥,途中要经过无数高山、峡谷,河流湖泊,因为道路崎岖,还有数百运送物资的车辆,所以到达衡山国时已到了春末夏初。这衡山国的京城就在衡山脚下,衡山是我国五岳名山之一。当炎帝大队人马来到衡山之后,衡山国诸侯咸实立即腾出宫室,安顿好炎帝家人,其他将士人等,均在空旷处安营扎寨。
且说炎帝命上相赤庚带领南迁的将士和各业匠人,立即大兴土木,建造住房和生产作坊,使南迁的一两万军民很快安顿下来,而自己则不失时机地抓紧进行农作物种植研究。炎帝从衡山诸侯咸实那里了解到衡山一带的气候特征,他发现这里与宛丘国的气候差不多,只是这里春天来的较早,雨水比宛丘国要多一些,特别适宜种稻。因此,他决定在有水源的地方种稻,在水源不足的地方再试种其它作物。此时正直春末夏初,他决定首先进行种稻实验。于是他就近选择了一块有水源的肥沃土地,让士卒们用带来的木犁、锄头平整土地、清除杂草,然后引水灌田,一大块水田很快就开垦出来了。为了让衡山国的百姓很快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炎帝让衡山诸侯挑选了二十名精明强干的男子,从开垦农田、使用农具开始,一直到播种育秧、田间管理和收获为止,炎帝一直教他们进行实际操作。转眼间秋天到了,那沉甸甸、金灿灿的稻穗迎风飘香,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衡山国百姓前来参观。为了让人们品尝一下稻米饭的滋味,炎帝又命匠人很快打造出许多舂米的石臼,将稻子舂去外壳,用新米做成米饭。虽然每人只能品尝到一口,但那喷香、喷香的滋味已使他们欣喜若狂。就这样,在炎帝的倡导下,不到三年,稻谷的种植已在整个江南推广。
随着稻子的种植在江南试种成功,炎帝又开始了对麦子、黍(谷)、菽(豆)及各种瓜果蔬菜的种植研究。炎帝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又用了数年工夫,将这些农作物一一试种成功,大大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使江南人民能够吃上各种五谷和瓜果蔬菜,人们再也不为打不到野兽或采不到水果而忍饥挨饿了。
由于江南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很适宜植桑养蚕,炎帝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又将植桑养蚕、缫丝纺织、制衣技术在江南大力推广。
像种植五谷一样,炎帝让随同他南迁来的技术人员当老师,分期分批对江南各诸侯国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再让他们回去后对当地百姓进行培训,不到几年时间,江南已成为丝绸之乡。与此同时,中原的文字、天文、历法及冶金、制陶技术也都很快植根于江南,使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江南得到全面普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江南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剩余的农副产品也越来越多,于是炎帝又将集市贸易在江南进行推广。人们开始时仍是以其所有易其所无,随后炎帝又将彩贝作为货币,使江南的集市贸易由易物易货方式上升到以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较高层次,从而带动了农、牧、渔业、养蚕缫丝、纺织、冶金等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历经七八年时间,江南由一片蛮荒之地,变成了鱼米丝绸之乡。
此时炎帝已年逾七旬矣。在炎帝的努力下,虽然人们的衣食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对于仍处于原始社会的人们来说,各种疾病的不断发生和流行,却不知夺取了多少人的性命。在上古之时,人们认为,人之所以得病或死去,皆是因为鬼神作祟,于是,每当人们得病之后,就请巫婆神汉驱鬼禳神。但疾病岂是鬼神所为?而巫婆神汉岂能将病治好?人生在世,无论古人、今人,皆不能脱离“七情六淫”之束缚,所以不可能不得病也。那么何谓“七情”?七情乃喜、怒、忧、思、悲、恐、惊。何谓“六淫”?六淫乃风、寒、暑、湿、燥、火。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之有病,全因“七情六淫”所引起。其中“七情”为内因,“六淫”为外因。所以中医有“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胃,悲伤肺,恐、惊伤胆、肾”的说法。仔细想来这一点都不错。凡是看过《说岳全传》的人都知道,有“气死兀术,笑死牛皋”的故事,说的是那金兀术侵犯中原多年,不曾死在岳飞手里,竟让武功大大低于岳飞的牛皋骑到自己身上,他被气的“怒气填胸,口吐鲜血而死。”而牛皋则“哈哈大笑,快活极了,一口气不接,竟笑死在兀术身上。”这就是一个大喜,一个大悲的例子,而《三国演义》中,也有“诸葛亮骂死王朗”之说。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则是受情之所困,不仅因忧、思伤及脾胃,且关键是因悲愤伤及肺脏,最后吐血而死。至于说有的人因惊吓而死,有吓破苦胆之说,皆因惊恐而伤及胆肾也。

在中医理论上称为人致病的“六淫”,则称之为人们得病的“外因”。“淫”者浸淫也,过多或过剩之义。试想人生在世,有谁能脱离开自然环境?有谁不遭受“风、寒、暑、湿、燥、火”的侵害?所以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是不可能不生病的。有了病就要根据这“内因”、“外因”“辨症施治”。用什么来治病?中草药也。有人会说,那西医的化学药品不是也可以治病吗?不错,但西药的历史有多长?西药在我国用了多少年?而老百姓能用上西药也不过短短的六十多年光景。七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繁荣昌盛,中国人口能成为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皆赖于中国的传统医药学矣,而中国医药学的奠基人是谁?炎黄二帝!这里让我们先从炎帝说起。
话说炎帝在从事农作物研究的时候,实际上已开始了对中国医药学的研究。炎帝认为天生万物,必有自己的生死规律。各种五谷瓜果的生长,从种子发芽到果实成熟才算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在它们的生长周期内,水、肥养料的供应不足,天气变化和各种虫害的发生,都会使农作物等不到果实成熟而枯死。而造成这些农作物过早枯死的原因,就如人之生病一样,但是人与谷物草木不同,人能言其病痛所在,而草木则能。如果人们没有吃的,或者吃不饱、穿不暖,或者吃了有毒的东西,人们就会生病,就会像五谷瓜果一样,等不到成熟就过早的夭折了。所以炎帝认为人之有病决非鬼神所为,实乃如五谷瓜果枯死一样,各有所因。虽然此时的炎帝还不能将人们得病的原因,上升到后来的“七情六淫”的理论高度,但炎帝却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勇敢探索。他从人们自学会用火、吃上熟食和食用五谷后,寿命大大增加而受到启发。他认为既然天生万物,万物中又有使人寿命增加的物种,也肯定有用于治病或者促使人们死亡的物种,而这种能够治病的物种则是良药,而那种能致人死命的物种就是毒药了。如何能辨认出良药以治病,而辨认出毒药以避免人们误食,这可是一件天大的功德啊!然而,如何去辨认它们呢?只有经过自己亲自品尝再从中寻找感觉了。
于是,年已七旬的炎帝,又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和最为危险的艰难跋涉。
炎帝将治国重任全部交给了上相赤庚,别过了王妃和儿孙,仅带了十多名随从,在十多年的时间里,踏遍了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寻找为人们治病的各种药物。据史书记载,炎帝不断进入深山老林“日尝百草”,常常“日中毒十余矣”,并因食用了毒草而“九死一生”。据说炎帝有一根神鞭,名字叫做“赭鞭”,即红褐色的神鞭,用它抽打各种野草,野草便显示出药性味,炎帝就亲自嚼尝这些野草的性味有无毒性,并确定其药性的平、温、热、寒、凉,用以对症治疗各种疾病。后来,他把所尝过的“百草”及其性味和治病方法总结汇集,在他临终前写成了后世称之为《神农本草经》的中国第一部药典。在这部经书里,炎帝把中药列为“上、中、下三品”,计三百六十五种。其中:“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服之;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止)病、补虚羸(瘦弱)者服之;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肿瘤)愈疾者服之。”还将各种药物如何炮制、所治何病和如何配方都写的十分详细。
《神农本草经》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先河,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为了追念炎帝的功绩,把他曾因“尝百草”去过的深山老林,即今日的湖北省西部大山命名为“神农架”。凡是炎帝“尝百草”经过的地方,他都要开导人们“开山造田”“乃教稼穑”;让人们重视“草木播植”,以保护环境;教育人们“以畅风俗”,使人们不再野蛮。
炎帝还命一个名叫僦(音就)贷季的人“理色脉而通神明。”这里的“理色脉”,即传统中医学“四诊(望、闻、问、切)中的“望气色”和“切脉”。所谓“望诊”,亦即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来诊断疾病。中医中的望诊十分重要。在中医临床上,把人面部和全身的皮肤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并依次与“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相配。其中:青色主肝,赤色主心,黄色主脾,白色主肺,黑色主肾。色以明润含蓄为正色,以枯槁晦暗为病色。如肝病之人脸多青色,特别是急性肝炎病人,眼珠呈黄绿色,因为“肝主木,色青”;心脏病人、高血压病人脸泛红色,因为“心主火,色红”;脾胃病之人脸色发黄,因为“脾主土,土为黄色”;肺病之人脸多白色,因为“肺为金,色白”;而肾病之人脸多为晦暗之色,即黑色,因为“肾为水,水深则晦暗”。
而“切脉”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中医用三个手指放在病人手腕的桡动脉处,按“寸、关、尺”三个部位脉搏的跳动情况来诊断人体的哪个腑脏有病。这个僦贷季的人后来又成为黄帝“天师”大医学家岐伯的老师。
正是,由于炎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所以在炎帝108岁寿终安葬时,南岳衡山为之“欲飞”,浩浩湘江为之“洇涛”。后人还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为“赤帝峰”,以示对这位中国的太阳神、农业神、医药神、贸易神的纪念。
这正是:炎帝功高如日月,光辉永远照山河。
华夏由此得昌盛,万代同将先祖歌。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亲爱的朋友:下次发表第三十六回炎帝子孙多传奇美妙故事代代传
如果您认为此书不错,拜托您一定要投上一票哟!欢迎点评推荐收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