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炎帝子孙多传奇美妙故事代代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宏扬中华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华夏根基请读传世巨著
中华上古传奇(又名中华上古十二帝)第一部三皇传奇
这部书系作者周光敏历经六年时间,在参考《四库全书》内百余部典籍而创作,系统讲述了上古时期自人祖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少昊、颛顼、喾、挚、尧、舜、禹、启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迹,以及发生在他们那个时代众多动人的经典神话故事。全书气势磅礴,情节跌宕起伏;随着故事的展开,将带您进入一个奇趣、神秘、震撼、惊险、引人入胜的上古世界!
----更多精采故事在后面
第三十六回炎帝子孙多传奇美妙故事代代传
诸位:书说到此,大家或许会问:“为什么书中只讲炎帝,而不讲炎帝的子孙?”诸位问的好,说书的就在这里专门说说炎帝子孙的故事。
话说炎帝的妻子名叫听訞(音腰),原是奔水氏部落国之女。这听訞十分贤良,与炎帝结婚后,虽然自己无什么专长,但努力做好家务,全力支持炎帝从事农耕和医药学研究。据史书记载,这听訞为炎帝生下了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儿子名叫炎居,三个女儿一个不知名字,另外两个名叫瑶姬和女娃。
让我们先从炎帝的儿孙说起。
炎帝的儿子炎居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建树,所以在史书中没有其生平方面的记载。这炎居为炎帝生了三个孙子,名字分别叫节并、灵恝(音颊)、伯陵。由这三位孙子及其后代,又演绎出许多动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话说这炎帝第一个孙子节并,他的儿子名叫戏器,这戏器又生了个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祝融了。在史书中对祝融往后的子孙记述较多。
在炎帝南迁时,祝融已长大,他继承了炎帝的事业,重农耕,判季节,颁农时,所以受到黄帝的器重,黄帝特意将他留在中原,并将他的部落封于隰地,让他担任“火正”之官。这隰是指低下的湿地,新开垦的土地,即今河南新郑、长葛也,所以《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郑,祝融之墟也”。到了帝尧时,中原地区洪水滔天,尧又命祝融的后代“降于江水”。在南迁之时,祝融的后代已有八大分枝,即所谓“祝融八姓”,它们是:己、秃、彭、姜、妘(音云)、曹、斯、莘。此时,祝融的儿子共工,又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术器,这个术器的头顶长的很平,他恢复了祖父祝融的土壤,仍居住在江水。共工的另一个儿子叫后土,后土的儿子噎鸣,噎鸣是他母亲怀孕了十二个月才生下来的。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将祝融称谓“火神”,将共工称谓“水神”,将后土称谓“土神”,将噎鸣称为“时间之神”。
炎帝还有一个孙子名叫伯陵。这个伯陵大概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婚外恋者,他爱上了一个叫吴权的人的妻子阿女缘妇,这个阿女缘妇怀孕三年,为伯陵生下了三胞胎,三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叫鼓、延、殳(音书)。鼓、延发明了钟、磬,创制了乐器,还创作了许多歌曲;这个殳则发明了箭靶。
在炎帝子孙中有一个有名的故事,说的是夸父逐日。《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如下记载:“大荒之中,有山甸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又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上面的故事译为白话,则是说在茫茫大地之中,有一座高山,名叫成都载天,据考证,此山即今日的中岳嵩山。有一个人,他的耳朵上挂了两条蛇,手里抓着两条蛇,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夸父。他的爷爷是炎帝的第六代孙后土,他的父亲名字叫信。这个夸父自不量力,他要追捉太阳,当他走到了一个有很多猴子的山谷(这个山谷据说在洛阳的芒山)。这个夸父口渴想喝水,于是就把黄河的水喝干了,但是他仍然不解渴,于是就想去北边的一个大湖泽里渴水(据考证在今日的濮阳),但是他还未走到,便渴死在道路上了。夸父在临死前,将自己的手杖扔了出去,这支手杖就变成了一片造福后人的桃林。虽然这个神话故事说夸父自不量力,但他那执着的追求精神却是值得人们学习的。而他在临死前,还要把自己的手杖扔出去化为一片桃林,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和花果,这又是何等的一腔真情啊!
此外,炎帝还有一个孙子名叫灵恝,灵恝的儿子叫互人,传说互人能上下于天地之间。
在炎帝的后裔中,还有一位有名人物,名叫姜子牙,凡是看过《封神演义》的人,都知道他是周武王姬发的老师。因助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姜尚即为齐国的开国君主。
前面讲述的都是炎帝儿孙的故事,现在回过头来讲讲炎帝女儿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炎帝生有三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跟随炎帝的雨师赤松子学道,后来不知去向,史书中也未讲出她的名字。另两个女儿一个名叫瑶姬,一个名叫女娃,她们却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让我们先从瑶姬说起。瑶姬可称之谓东方的爱神。
话说这瑶姬天生丽质,如花似玉,可惜刚刚,却不幸得病而死。对于瑶姬来说,死亡使她过早的离开了人间,也更不能体验到爱情生活的幸福,满腔的幽怨使她的精魂飘落到了姑瑶之山。所以在《山海经·中山经》中说:“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其意思是:瑶姬死后,将自己的身形变成了一棵瑶草。那重重叠叠的叶子非常茂密,黄色的花朵结出的果实如菟丝子的果实一样。如果有人吃了这美丽的果实,就会使他或她的身上产生对异性的无穷魅力,也就是说,自此便可以吸引住异性而被爱上。这就像希腊罗马神话中说的爱神之箭一样,只要射中对方,就会让对方立即爱上自己。瑶姬在生前虽然未能享受美满的爱情生活,却要在死后让人间的男女为获得爱情而陶醉,如此说来,瑶姬的精魂也的确不失为高尚啊,她也的确可堪称为世界东方的爱情之神。

瑶姬在生前深得父亲炎帝宠爱,她死后更让炎帝哀怜。当炎帝听说自己的女儿竟化做一支瑶草而寄居姑瑶山之后,心中更是不忍,于是就把瑶姬封为巫山的之神。当瑶姬当上了巫山女神之后,每天清晨就化作一朵朵美丽的朝霞,似乎带着千古的寂寞和无尽地伤感,在蓝天上不停的游走;一到黄昏,就仿佛见到了心上人一样,洒下的香泪便化做潇潇暮雨,所以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了。传说到了春秋末年,楚怀王巡游到巫山,住在一个名叫“高唐”的台馆。这楚怀王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中与瑶姬相爱。梦醒后对梦的无限怅惘和对瑶姬的相思使楚怀王在巫山建了一座“朝云庙”,亦称“神女庙”,以寄托他对瑶姬的思念。所以楚怀王的文臣宋玉在《高唐赋序》中留下了这样的序文:“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是指巫山神女与楚怀王在梦中幽会后离去时对怀王说的话,意思是:清晨,我是流动的云朵;黄昏,我是飘飞的细雨。早早晚晚,我都在阳台的下边等你。此外,宋玉还因此而作了一篇《神女赋》,也是记叙楚怀王与瑶姬相爱的故事。
使人感到惊奇的是,更有楚怀王的儿子楚襄王也来到了这里,并且听说父亲曾在这里做过的这个梦,在当天夜里竟也做了一个和父亲当年做过的同一个梦,于是又留下了许多神女与楚襄王爱慕的故事。
巫山即今长江三峡巫峡两岸巫山十二峰中的“望霞”峰,亦称神女峰,它座落在长江北岸。在群山簇拥、挺拔云霄的山峰旁,有一石柱,远远望去,恰似一位娇健的少女,婷婷玉立,俯视着长江,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女的化身。
在巫山县城城东有座神女庙;城西有座高唐观。县境内有“受书台”、“斩龙台”、“楚阳台”胜迹。其中“授书台”和“斩龙台”是纪念瑶姬协助大禹开峡治水而建。传说当时天下洪水泛滥,大禹治水来到长江,在大禹苦于找不到治水良策时,瑶姬授于大禹“天书”一卷,并用雷劈死了十二条混江蛟龙后,就和她的神仙姐妹们帮助大禹开凿了三峡,消除了水患。人们为了纪念瑶姬帮助大禹治水,就建起了“授书台”和“斩龙台”(详细内容请看后面大禹治水篇章)。而“高唐观”和“楚阳台”则是楚怀王和楚襄王梦见神女处所留下的古迹。
《诗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里的神女即为瑶姬。其大意为在三峡筑起一座大坝,建成一座大水库,瑶姬如果健在的话,她一定会为今天的壮举而感到无比惊叹。
好了,前面讲过了炎帝的女儿瑶姬,下面再为诸位讲一个炎帝小女儿的故事。
在《山海经.北山经》载:“发鸠之山,其上多柘(音这)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訤(音肖)。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石,以堙(音因)于东海”。译成白话,就是说在一个名叫发鸠的山上,那里生长着许多茂密的柘木林。山中有一种鸟,它长的与乌鸦相似,头部有花纹,嘴是白色的,足是红色的,这种鸟的名字叫精卫。它鸣叫的声音就是自呼其名。这精卫鸟,就是炎帝的最小的女儿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不幸被海浪打入海底,再也没有返回,她死后的精灵就变成了精卫鸟。她痛恨大海把她淹死,所以她变成小鸟后就常常衔着西山上的小树枝和碎石,去填东海。
这就是几千年来流传于我国民间的著名的精卫填海的故事。人们常把那些虽然力量极小,但意志极为坚强,敢于向困难或庞大的恶势力作斗争的人们比做精卫。明末学者顾炎武曾写了一首著名的《精卫》诗:
“万事有不平,
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
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
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
此诗原是作者借咏精卫而表示自己反清复明的决心。头四句是作者对精卫的问话:这个世界上让人烦心和不平的事何至万千,你为什么硬要计较而自讨苦吃?用你那只有一寸长的小小身躯,衔木填海要干到何时为止?次四句是精卫的答词:我的誓愿是填平东海,直到累死心也不改,只要大海没有填平,我的决心就永无止境。最后四句是作者的议论:唉呀!您没有见到吗?西山上像你这样衔木的鸟儿太多了,无论是喜鹊还是燕儿,它们飞来飞去衔的树枝可是在为自己建造安乐窝啊!这后两句是讥讽托名为明代遗民,而实为经营自己的安乐窝而忙碌的不再反清的那些人。
这正是:谁言东方无爱神,巫山情亦真。
精卫填海意志坚,劝君莫做懦弱人。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下次发表:第三十七回黄帝梦游华胥国细论天下太平治欢迎点评推荐收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