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 访岐伯猎户引路受帝命神医出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宏扬中华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华夏根基请读传世巨著
中华上古传奇(又名中华上古十二帝)第一部三皇传奇
这部书系作者周光敏历经六年时间,在参考《四库全书》内百余部典籍而创作,系统讲述了上古时期自人祖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少昊、颛顼、喾、挚、尧、舜、禹、启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迹,以及发生在他们那个时代众多动人的经典神话故事。全书气势磅礴,情节跌宕起伏;随着故事的展开,将带您进入一个奇趣、神秘、震撼、惊险、引人入胜的上古世界!
----更多精采故事在后面
第三十九回访岐伯猎户引路受帝命神医出山
话说黄帝君臣为寻访神医来到岐山。他们在山中整整寻找了一天,不仅未找到神医,而且在山上连一个人影也见不到,无奈只好返回营地。也就在将要走出谷口之时,忽然听到后面有急促的脚步声。众人不免向后看去,只见有两位打猎归来的青年猎人,经过问询,这二位猎人说他们曾得到过山中神医的救治,并且知道神医们居住的地方,黄帝君臣听了大喜。
黄帝对这二位猎人说道:“朕这次千里迢迢来岐山寻访神医,乃是想请神医出山,让他们的医术发扬光大,造福天下百姓,不知二位壮士明日可否为朕带路?”这二位猎人立即回答:“小民愿效犬马之劳!”黄帝道:“如此甚好,明日清早请二位壮士来到前面大车处集合,随朕进山。”二位猎人欲将猎物献给黄帝君臣,黄帝坚辞不收。
且说次日清晨,二位猎人早早来到黄帝的宿营地,大家共同用了一些早餐。两名厨师在头天晚上已为黄帝一行准备好中午的干粮,黄帝仍让两名厨师看护好车马物品,在二位猎人的带领下,即向岐山深处进发。
二位猎人在前面带路。他们时而翻过高山,时而跨越深涧,饿了啃点干粮,渴了喝口泉水,走累了就随时坐下来歇息一会,终于在太阳落山前来到了神医们居住的茅屋前面。此时从茅屋内走出一位壮汉,只见他头戴皂色轮巾,身穿麻布长袍,腰中扎着一条皂色丝带,他迎着黄帝君臣走来,正当他拱手施礼问讯之际,那两位猎人早已看出来人正是为他们治过伤的神医,立即紧跑几步跪于尘埃,口中说道:“感谢神医在前年为山民姬勇治疗腿伤。”说着立即叩头。来人立即将二位猎人搀起,这猎人兄弟忽然转过身跪到黄帝面前说道:“启禀黄帝陛下,这位就是为小民治伤的神医雷公。”
且说这雷公听说眼前的竟是黄帝陛下,大吃一惊。立即抢前几步要跪地叩头,黄帝急忙将其扶住,口中说道:“先生免礼。”雷公慌忙说道:“谢陛下!山野医人雷公不知黄帝陛下驾临,有失礼仪,望讫恕罪。”黄帝说道:“先生不要客气。”又让二位猎人赶快站起。雷公说道:“且请陛下慢行,待医人回屋向吾师岐伯通报一声。”说完话立即大步流星奔回屋内。
旋即,只见从屋内又走出四人。走在前面的是一位童颜鹤发的老者,身后是三位身材魁伟的汉子。他们大步来到黄帝面前,正欲施礼跪拜,黄帝抢前一步说道:“诸位先生免礼。”黄帝用手握住老者的双手,十分亲热地说道:“先生早年为孤创制军乐,为战胜蚩尤立了大功,不料先生突遇变故,自此与先生天各一方,失去先生信息,让孤痛心疾首。”
岐伯躬身答道:“臣当年本欲随同陛下征战蚩尤,不料得悉母亲病危,不辞而别,望陛下恕罪!”说着,便请黄帝到屋内说话。
及至来到屋内,岐伯让黄帝坐于上首石橙,东边厢为力牧、鬼臾区和大挠,西边厢是岐伯等人。黄帝指着力牧、鬼臾区和大挠说道:“这几位先生总该认识吧?”岐伯道:“这位大将军倒是认识的,这二位先生可就眼生了。”于是,黄帝就将二人向岐伯作了引见。岐伯也将自己这边的人作了引见,岐伯说:“我的这个徒儿陛下已经认识了,他的名字叫做雷公;这一位是我的师弟,名叫伯高;那两个也是是我的徒儿,这一个名叫伯俞,这一个名叫少俞。”
黄帝听了,便向他们众人一一点首致意。然后说道:“当年一别,令孤十分想念,不知先生高堂身体康复否?”岐伯道:“当年臣匆匆而回,刚刚到家,母亲便与世长辞了。接着,臣守孝三年,后来听说陛下带领大军将蚩尤诛灭,于是就隐居深山课徒,专心从事医学研究。今日陛下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深山,不知有何圣谕?”
黄帝道:“朕思慕先生久矣。今日造访先生,乃是欲请先生出山,以先生之医术造福天下百姓矣。当今天下虽然太平,但百姓生活仍然很苦,究其原因,一在于政,二在于病。倘若百姓们的衣食不能解决,使民人受冻馁之苦,或者疏于教化,让妄为之人横行,使民人不能安居乐业,此乃政令不善,是朕失职矣。但是,目睹百姓或受时疫所侵,或受寒暑所扰,或被毒蛇猛兽所伤,使他们或者过早夭亡,或者因此而致残,为君者不能让民人不用担忧生死之苦,此也是朕之过。但朕虽有制定政令之力,却乏救死扶伤之术。朕曾熟读兄长之《本草经》,从中受益非浅,更为朕兄那种一心为民疗疾治病的执着精神所折服。
朕之兄长倾数十年之精力,虽逾古稀之年,仍不断进入深山老林,不顾个人安危,通过亲自嚼尝这些野草的性味有无毒性,最后确定了三百六十五味药草及这些药草的性味,为解除天下百姓病痛之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朕兄不惧个人生死,心系天下百姓安危,其志,其功,如日月之光辉,将永远普照我中华大地。但是,朕在熟读吾兄《本草经》之后,发现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本草经》主要根据药性,偏重于对症治疗。朕以为,天地之道无外乎阴阳二字,此乃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人有男女之分,体有阴阳之别,五脏六腑皆有阴阳,人之有病皆与天地阴阳变化有关,而治病必求于本,也就是说治病必须先找出病因,才能用药物对症治疗。第二个想法是,是否除了药物之外,另有治病的途径?当然这是孤的一种设想而已。不料这一设想已由诸位先生实现!
在一月多前,朕在京城集市,偶然向几位客商询问:何处有医术高明之人。他们立即讲到雷公先生,说雷公先生在岐山为他们治病,还说雷公先生的金针神效异常,可说是针到病除。由此还讲到尊师岐伯,皆称之为神医。朕对诸位先生的医术很是敬仰,所以就决定亲来岐山寻访诸位先生,其目的就是想请诸位先生下山,将你们所学的医术发扬光大,以造福天下百姓。昨日进山一天未果,晚上恰遇二位壮士,如果不是他们带路,今天就不会与诸位先生会面了!”
黄帝的话刚刚说完,力牧与鬼臾区、大挠皆抱拳施礼,齐声说道:“躬请诸位先生下山。”岐伯等急忙站起还礼,齐声说道:“感谢陛下,感谢各位先生盛情相邀,医人谨尊帝命,愿为天下百姓效力。”
此时,东乌西坠,玉兔东升。岐伯命三名徒儿为黄帝等客人备下丰盛的晚餐。这些晚餐有黍米稀粥,麦面薄饼。其它菜肴有猴头、蘑菇、竹笋、木耳等山珍,还有一些干鲜水果,如甜柿、酥梨、板栗、大枣等。

晚饭后,黄帝君臣又与岐伯等医人攀谈起来。黄帝问道:“敢问岐伯先生,贵庚几何?祖籍何地?似先生这样,医术如此高明,医德又如此高尚,为何隐居深山而舍弃闹市?您本应知道民间是何等需要医术之人啊。”
岐伯答道:“臣如今已年近花甲,祖籍即岐山部落国人氏,从医已有四十余年了。臣之祖上一直担任部落巫师之职,在幼年即随父亲习学巫术,当天气干旱时乞天降雨,当人们有了疾病时求神驱病。随着年龄增大,臣逐渐发现这些巫术既不能让上天降雨,更不能为人治病。天不下雨人是没有办法的,但人若有病了通过治疗,则完全有康复的可能。曾记得,小时候的一年春天,因在外玩耍受了风寒,臣又是头疼,又是发烧,母亲让臣穿上一件大皮袄,又让臣喝了一大碗姜汤,臣出了一身大汗,病就好了。自此臣就不再相信巫术可以治病,而迷恋上了用医术为人治病的研究。成年后,臣就离开岐山,走遍九州的山山水水,到处搜集民间的各种治病方法。”
这时,黄帝问道:“听说先生还发明了金针治病,请问先生这治病的金针是如何发明的?”
岐伯道:“说到这用金针治病,开始时也纯系偶然。在多年前,有一天清早臣上山采药,爬山之时走的快了,出了一身汗,到了山顶凉风一吹,不到一个时辰,竟然头疼不止,当时又未找到用于止疼的草药,特别是两个鬃角部位,更是疼痛难忍。无奈之下,臣就用两拇指指甲用劲掐住疼痛部位,说也奇怪,掐了一会,疼痛减轻了,又多掐了一会,疼痛竟消失了。自此后,臣就潜心对这种治病方法进行了多年研究,通过实践发现,在人的身体里存在着十二道经络和任、督二脉。这十四道经脉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及筋脉、皮肉、毛发等连结在一起,在内属于脏腑,在外络于肢节,它循行全身,通达表里,贯穿上下,输送气血,营内而卫外也。这十四道经脉象网络般错综连接,其循行的部位、方向、深浅和对人的作用各有不同,但每一道经脉在人体的表面都有着特定的表现部位,这些部位臣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位。这十四经脉在人体表面共有**位三百六十多个,针对这些经脉**位进行按压或针剌,就可以治疗人体的内外疾病。就以刚才说的鬓角为例,臣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太阳**;拇指与与食指之间的虎口,臣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合谷**。太阳**不在十四经内,这叫经外奇**,也叫阿是**,也就是说哪个地方最疼,这个疼点就叫阿是**,针剌此点,就可治病。而合谷**是属十四经络中的手阳明大肠经,针剌合谷就可治疗头面诸症,如眼、耳、鼻、口、喉及吐泻、黄疸、水肿、胸疼、口眼歪斜等病。如果再配上太阳**,治疗头疼、发烧等则具有神效。”
岐伯喝了口水,继续说道:“臣原先治病,是用指甲按掐**位,后来改用砭石剌**,也就是用尖利的石头剌入**位。再后来就是自陛下发明了冶铜技术后,臣就用铜制作出金针,用金针可以剌入**位的较深部位,治病效果更好了。”说着话,岐伯将不同长短和粗细的金针取出让黄帝君臣观看。
岐伯说:“在十多年前,臣云游四海,曾去到衡山,欲拜访赤帝,不料赤帝已升仙界,于是就拜赤帝的学生僦贷季为师。在这里即与师弟伯高相识,我们在一起学习和切磋《神农本草经》,臣从这部药经中受益非浅。后来,先师辞世,因伯高祖籍也系中原人氏,故此我们一起回归故土。为了将《神农本草经》与臣平生所学溶为一体,所以就隐居到岐山的这个幽静所在,并先后收了三个徒儿,专心研究医学。这也是我们暂避闹市而居于深山的原因。至于当年到京城为陛下研制军乐之事,主要是为了抗击蚩尤入侵,但对于音乐,那只是臣的一种业余爱好也。这次如果不是陛下相邀,臣等大概还要在此居住一段时间才会出山。”
黄帝听了说道:“朕也相当迷恋医学,朕对天皇太昊伏羲的阴阳八卦多有研究。朕认为天地之道,无外乎阴、阳二字。而阴和阳,是天地间的根本规律,是万物必须遵循的法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也是产生和消亡的本源和起始点,是变化莫测的大千世界中所有现象的原动力。因此,在治病的时候也必须根据阴阳之道在人体所表现出的症状,找出生病的根本原因,即从病因着手治疗。
朕很长时间以来,就想拜访一位精通医术之人,在一起切磋学习。今幸遇先生,朕今天总算是如愿以偿。朕欲封诸位皆为医官,拜岐伯先生为朕之天师,今后朕与诸位一同切磋医学,希望在我们有生之年,多作些造福天下苍生的事情,不知诸位意下如何?”岐伯与众位医人立即站起,躬身施礼说道:“谢陛下知遇之恩!”
当晚,黄帝君臣和岐伯等人,谈话直至深夜。次日清早,黄帝与众人用过早膳,岐伯、伯高的三名徒儿和两位猎人,将各种药草一一带上,众人向岐山山下走去,直到傍晚时分,他们才回到营地。黄帝命两位厨师立即准备晚膳,并对二位青年猎人说:“孤欲请二位壮士随孤一同进京,让你们跟随几位先生学医,精心照料几位先生起居,不知意下如何?”这两位猎人听到此话,简至是受宠若惊,立即跪地叩头说道:“谢陛下隆恩,小的一定尽心照料好神医。”说完话,又立即对几位神医跪拜叩头,岐伯和伯高立即将其扶起,岐伯道:“二位乃义士也,医者,义也,义为医德之本,二位乃可塑之才。今后应潜心学医,不可辜负陛下对二位之期望。”姬勇和姬猛兄弟躬身回答:“徒儿谨尊师傅教诲。”岐伯道:“明日即同陛下一起回归京城,汝二人可回到家中,向父母亲人告别,明日清早,早早到此,不要让大家久等。”这兄弟二人立即向黄帝告假,向自己的家中走去。
次日清早,黄帝命岐伯、鬼臾区和大挠与自己同坐一辆马车,伯高与三名徒弟同坐一辆马车,让姬勇、姬猛兄弟坐在第三辆装载生活用品的马车上。三名车夫驾车,力牧和两名厨师仍然骑马,一同向京城进发。一路上黄帝与岐伯、鬼臾区等共同切磋着医学,倒也不觉路途寂寞,在一个月后,终于又回到了京城。
且说黄帝从岐山回到京城后,仍将国事交于大隗和风后二相处理,并让大隗在京城南面选择了一处风景幽雅的地方建了几间茅舍,自己和岐伯、伯高、鬼臾区、雷公、伯俞、少俞六位大臣一起在这里研究医学。黄帝还命大隗在皇宫附近建了一座太医院,每天分别由一名岐伯的弟子坐诊,为民间病人治病。就这样,在数年之后,一部宏篇巨著《黄帝内经》问世。
这正是:为访神医进岐山,黄帝心诚意志坚。
礼贤自有贤人来,共启华夏蕃盛篇。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下次发表:第四十回创医经泽被万世谢天地谋划封禅欢迎点评推荐收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