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创医经泽被万世谢天地谋划封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宏扬中华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华夏根基请读传世巨著
中华上古传奇(又名中华上古十二帝)第一部三皇传奇
这部书系作者周光敏历经六年时间,在参考《四库全书》内百余部典籍而创作,系统讲述了上古时期自人祖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少昊、颛顼、喾、挚、尧、舜、禹、启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迹,以及发生在他们那个时代众多动人的经典神话故事全书气势磅礴,情节跌宕起伏;随着故事的展开,将带您进入一个奇趣、神秘、震撼、惊险、引人入胜的上古世界!
----更多精采故事在后面
第四十回创医经泽被万世谢天地谋划封禅
且说黄帝与岐伯、伯高、鬼臾区、雷公、伯俞、少俞六位大臣一起研究医学,大家用了数年时间,一部宏篇巨著《黄帝内经》问世。那么,这部《黄帝内经》都写了哪些内容?它又有什么意义呢?让说书的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黄帝内经》全书约七十万字,分《素问》九卷和《灵枢》九卷,共计十八卷。书中以黄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大臣互相讨论、阐发说明最高医理的问答方式,相传由雷公记录整理而写出。其内容堪称为中国古人关于天地和生命规律认识的大百科全书。它以阐述生命规律和医疗理法为中心,全面系统地概述了关于天体运行的阴阳规律,即宇宙学说;关于地上万物生成的五行规律,即木、火、土、金、水的演化学说;并将阴阳五行的运行规律应用到人体上,用以解释人体结构和机能、病理和病因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从而提出了系统的养生、治病的理论和方法。因此,《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的元始经典,也是黄帝为我大中华炎黄子孙留下的最伟大、最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最重大的科学成就,也是全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科学成就。它不仅是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思想的典型代表,而且就是在当代生命科学中,由中医学开辟的宏观医学也具有永远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和作用。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昌盛,其人口达到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无不得益于炎黄二帝所创立的中医中药学。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其所著《类经》序中是这样高度评价《黄帝内经》的:序文说:“《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意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如果译成今文,则是说:“《内经》是伏羲、神农、黄帝三家所著古书的一种。原是出于轩辕黄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大臣互相讨论,阐发说明最高医理的问答,并因而留传下来教育后代的。它的文章内容深奥,对上极力探讨天文,对下穷究地理,对中详究人事。大如阴阳的变化,小如草木昆虫的生态、音乐旋律、占卜吉凶等术数的起源、五脏六腑和经络等的复杂情况,没有不叙述得全面而又清楚的。真是博大高深啊!它赐给人民永久的恩惠,开拓人民的长寿境域。《内经》的功德跟天地相同,和日月并齐。哪里只能拘泥地看作是一部治病的方术之书呢?”
《黄帝内经》的根本理论是阴阳论和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博大精深,说书的实读不懂其中之万一,为使诸位对其内容略有了解,现摘录几段《黄帝内经》以飧读者:
一、关于人体五脏六腑
《素问.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为白话,即《素问.五脏别论》篇说: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的机能活动是传化、排泄体内分解产生的物质,象天气下降雨露那样,是泻而不藏的。这些传化器官,承受着脾、肺、心、肝、肾五脏的“浊气”,分别输泻排出于体外。所谓五脏,是储藏“精气”以供体内生理机能的需要,经常保持营养充足。六腑是排出体内“浊气”即各部分代谢产物,常更实更虚。因为饮食下咽,进入胃内,当胃充实的时候,肠内还是空虚的;到了一定时刻,食物经胃下达小肠“化物”和大肠“传导”的作用,胃内空虚而肠内充实了。这里的“三焦”是中医的一个术语。它是将人的内脏分为三部分:中焦摄取食物,分清别浊,清者上升,进入上焦,输布全身,浊者下降,进入下焦,排出体外。现代医学虽然没有这样的分类,但就各器官的功能作用和解剖位置来看,它是符合上、中、下三焦的规律的。
二、《素问.刺法论》之《标本论》
“岐伯曰: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调之,乃治其它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大小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这段意思是岐伯阐述治病的方法。以树而言,根为本,枝为标。以人病而言,病因为本,病症为标。中医理论中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不急不缓,标本同治”即出于此。
三、《素问.针灸方宜始论》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而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指皮肤为黑色),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即古代治病用的石针)。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丘陵)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而寒热,其治宜导引,故导引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且说自《黄帝内经》问世以后,黄帝让岐伯、伯高、雷公、伯俞、少俞、鬼臾区六位医人广收徒弟,徒弟又收徒弟,不到十年工夫,九州之内到处都设立了医馆,天下百姓的伤病从此得到了有效的医治,人们的寿命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而黄帝命大隗和风后二相制定的治国良策也得到了大力实施,人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不忧生死,不愁衣食,黄帝梦中的华胥国百姓所过的美好生活也都得到了实现,所以在《淮南子》一书中对黄帝治天下时,华夏一统、政通人和的大好景象作了这样的描述:
“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音至,即猪)吐菽粟于路,而无忿争之心;于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熟;虎狼不妄噬,鸷鸟不妄搏;风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飞黄伏皂;诸北儋(音担)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这里的儋耳之国,是指北方的一个很小的部落国,《吕氏春秋·任数》:“北怀儋耳。”《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郭璞注:“其人耳大,下儋垂在肩上。”
在此天下太平,百姓安乐之世,黄帝为了报答天地神灵护佑,也是为了向天地神灵禀告自己的功绩,于是就决定到泰山进行封禅。
何谓“封”?“封”乃在泰山之巅筑土为坛,举行仪式以祭天,表示报答上天四时安泰之功;何谓“禅”?即在泰山的支脉亭亭山的山顶举行仪式以祭地,表示报答地出万物以养民之功。亭亭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县西,是一座很小的山头。因为天以高为尊,故“封”于泰山之巅;地以厚为德,所以“禅”于亭亭。
那么,黄帝为何要选择泰山作为“封禅”的地点呢?因为黄帝认为在中华五岳之中,泰山为五岳之首且雄居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在五行中东方又属木地,木主春,春气升,所以其令宣发也;春主生,所以万物欣欣向荣也;春又主风,所以云物飞扬也。正因为东方在天是光明和温暖之源,在地是生命开始的地方,所以,黄帝就选择东岳泰山进行封禅。
这一天,黄帝早朝,将自己的想法告之于百官,百官无不称善。早朝之后,黄帝召来大隗、风后二相和力牧、鬼臾区及史官苍颉商议,决定于第二年春三月到泰山进行封禅大典。为了表示对天地神灵的尊敬,把这次封禅大典办的既隆重、庄重又不奢靡,黄帝君臣六人对封禅应准备的各项内容及仪式作了认真地研究。这些内容包括:
第一、由卜筮官选定封禅的具体日期及百官出行的日期。
第二、为体现天子九五之尊,挑选九百五十名精壮士兵,护卫黄帝出行。另备九十五辆大车,作为百官乘坐及装运祭祀的生活物资。
以上两项由鬼臾区,亦即大鸿负责。
第三、确定举行封禅仪式的具体地点并建造相应的设施。其内容一是关于祭
天,也就是举行“封礼”。其设施为:在泰山之巅南面平坦处用土修建一座祭天圆形高坛,坛高两丈,周围一百二十步,此正所为高者喻高,而圆者象天也;之所以选在山顶之南,南为阳也。另外,在泰山山下东南角,建一座明堂,作为黄帝临上泰山行封礼大典前的歇息之地,也就是黄帝的一座行宫。这座明堂是一座用木头搭建的大殿,用茅草作为屋顶,四面没有墙壁,周围通有水沟,环绕着宫垣筑成架空通道,上面有交楼,从西南角伸入殿堂,这条通道名叫昆仑,天子从这里进入登山梯道去祭拜上天。二是关于祭地,也就是举行“禅礼”。在泰山北面的亭亭山举行祭地,则只需将地打扫干净即可,届时再在地上掘一大坑,在举行了祭地仪式之后,将祭物深埋于地。黄帝将上述任务交给风后亲自处理。
第四、关于封禅用的祭祀用品:
封礼用苍璧一只,玉圭四只;禅礼用黄琮一只,玉圭两只。
何谓璧?璧乃用玉制作的礼器,其状为平面圆形,有中孔,边宽双倍于孔径。
因天之形圆也,天之色青也,而璧圆象天,所以用苍璧祭天。何谓琮?琮乃黄色的玉器也,外为方形,中有圆孔,因方形象地,地之色黄也,所以用黄琮礼地。而这种用以祭祀天地的璧和琮,不同于一般作为饰物的璧,不仅玉的质量要好,而且制作的特别厚大,其厚为一寸,中孔一寸,外径九寸。
何谓圭?圭也是用玉制作的礼器,其状为平面长条形,上窄下宽,端部尖,底部有圆孔。在祭天时,将四只玉圭分别摆放在璧之四角,以象征天有四时,以求上天保佑四时有序,风调雨顺也。因为是封禅大典,所以这些圭制作的特别大,其厚一寸,长达一尺二寸。
二是牺牲,即选出小的毛色纯正的公牛、羊、猪各两只,用以分别祭祀天、地。这些用于祭祀的牺牲,必须在大典前三个月分栏饲养,且每天为其沐浴,在大典时将其射杀,并举行仪式献于天地,以表示对天地神灵的尊敬也。
三为四笾之实。何谓笾?笾乃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盛果脯的竹器,形状象木制的“豆”;然此“豆”非粮食之豆,它是古代盛食物的一种食器,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所谓四笾之实,即四只盛满了食物的竹器也。这每只竹器内所盛何物?一是五谷,即麦子、稻米、高粱、黍米(即小米)、菽豆,其中稻米必须由王后亲自舂成;二是盐、大块的鱼肉、鲍鱼、干鱼;三是枣、栗、桃干、干梅、榛籽;四是菱角、芡实、栗脯及用麦面制作的糕饼和用米面制作的糍粑。四笾之实共备两份,祭祀天地各用其一。
四是在一只陶盆内装满缫好的蚕丝;在一只陶尊内装满清酒,此酒必须是头年腊月所酿制;在举行仪式前将一只陶制的簋(音鬼)内盛满刚煮好的新鲜肉汁。丝、酒、肉汁也为双份,祭祀天地各用其一。
五是准备香樟木薪柴九十九担,专用于祭天。以上礼品准备由大隗负责安排。
第五是关于封禅时的仪式和礼乐歌舞,此项工作由风后拟定方案。
第六,由史官苍颉拟定封禅时的祭文。
黄帝君臣六人将封禅的各项内容作了大体安排,五位大臣各自分头准备不题。这正是:
自古帝王喜封禅,封禅圣地皆泰山。
封礼禅礼各不同,禅为祭地封祭天。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下次发表:第四十一回祀天帝登封泰山礼地祇禅祭亭亭欢迎点评推荐收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