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威震四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崔大海押的第一趟粮是去往山西,一共发的有十辆车,载了有四万多斤粮食。他们一行昼行夜宿,翻山越岭,一直走了三天才到了山西地面。
刚到山西地界,走了还没有多少路,就到了一个山谷中。看那山谷时,两旁是崇山峻岭,山半腰长着稠密的树木,显得郁郁葱葱,阴阴森森。那谷底是一条羊肠小道,窄得刚刚能容得下一辆马车。而小道的另一边,则是一条很深的溪谷,一不小心,连人带着就会掉进去。
那崔大海坐在大车上,前后左右察看着地形,一面提醒着大伙要小心。峡谷内异常宁静,小溪发出清脆的流水声,而头顶的树木上,不知是什么鸟则不时发出阵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声。
这崔大海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知道大凡强盗都会在地势险恶的地方下手的。他就提醒伙计们要格外小心,都要提前准备好家伙。
这崔大海的话刚刚说完,在他们车队前面不远处的山坡上就出现了一帮人,他们从山坡上涌下来,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这帮人什么话也没有说,就先向天上放了两枪。
走过江湖的人都知道,如果那土匪放了枪,你只要留下东西不声不响地离开,他们就不会再伤害你。这崔大海心想,这是我第一次为东家押粮,如果这第一次就吃了败仗,往后还怎么在粮行干下去,今天就是豁出命去,也要把这趟粮送到目的地。
这崔大海数一数土匪的人数,也就是那么二十来个,而他们的队伍也有十几个人,而且大部分都是练过武的,听刚才土匪放的枪声,不过是一些土枪,而他们的枪却是洋枪,这崔大海估计对付这帮土匪根本不成问题。
于是他就对着前面的人喊道:“喂!前面的弟兄,我们是河北魏州的人,要往山西平遥去送粮,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希望前面的弟兄让出一条道儿,让我们的车子走过去。”
前面的土匪仍站在当路上没有动,他们中的一个大胡子冲着车队大喊道:‘你这河北的客人好不懂道理,赶快留下东西走人,要不就出来个有本事的跟俺耍两下子。你要是耍得过俺,俺就放你们过去,若是耍不过俺,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说完就甩掉了上衣,在那里摆好了架式。
这崔大海早已经穿过几辆车子,凌空飞跃到了那个人的面前,离那个人只有一丈之遥。他冲那人说道:“我乃河南登封少林寺俗家弟子,海云法师是俺的师傅,壮士是何出身,请快快报来。”
那魔头说道:“你不要拿大话喷俺,你是少林寺海云法师的徒弟,俺还是五台山方丈的徒弟呢,你还是少拿大话吓虎俺,若是留下东西,俺就留你性命,若是想和我们过过招儿,俺就叫你们死无葬身之地。”
他的话刚说完,早就上去了一个土匪上前与崔大海交战,还不上一个回合,崔大海只轻轻的一掌,就把那小土匪推出去有两丈开外,一个仰八叉躺在那里,再也站不起来。
接着又有两个土匪一起上来和崔大海交手,那崔大海一手抓住一个,用力一扔,两个家伙就飞上了空中,掉在地上无法动弹。
见手下的人不是对手,那魔头只好自己亲自上阵了,他一个箭步冲到崔大海跟前,同崔大海对打起来,不上三个回合,就被崔大海飞起一脚踢下溪谷,幸好他抓住了一棵小树,才没有掉进谷底。他的手下人急忙把他拉了出来,一帮人灰溜溜地跑掉了。就这样他们顺顺利利的把那粮食送到了平遥。
这以后每次送粮都由崔大海押车,但凡遇到土匪,都成了他的手下败将。久而久之,崔大海的名气大到无人不知,土匪们私下了都唤他崔大侠,只要是他的车队经过,土匪们就自动闪出一条道来让他通过。

有了崔大海帮助,杜家的生意就越做越红火,利润让流水般滚进他们的家中。这杜先生对崔大海甚是感激,看到这崔大海已是快三十岁的人了,就要为他成一个家。
这一天,他把崔大海叫到身边,问他看家里的那一个女仆人长得好看。那崔大海说道;“平时只操心送粮的事,没有留意哪个姑娘长得好看不好看。”
正在这时,有一个丫头前来倒水,她走了之后,杜先生就问崔大海,你看这个姑娘长得怎么样。那崔大海说,这姑娘长得不错啊。杜先生就说,那就把她许给你吧,你已经是快三十的人了,也该成一个家了。就自作主张把那女孩嫁给了他,为他收拾了一间房子,弄了几件嫁妆,为他完了婚。
光阴荏冉,时光如织,不知不觉之间,这崔大海已在杜家干了有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间,崔大海亲眼见证了杜家怎样一步步走向繁荣,以及杜家的人事变迁。在崔大海来到杜家十年的时候,那杜老先生就去世了,他活到了九十岁,无疾而终。
老爷子死了的第二年,这杜先生的太太就生下了一对双胞胎的男孩。这杜家虽然财运旺盛,但人气不旺,生下了这一对小子,叫杜先生很是心满意足。
这杜先生就想,我已经挣了那么多的银子,够家里人几辈子也花不完的,再挣太多的钱已没有什么意义,我就保持现有的规模,往后就该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上面。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就是挣钱再多,充其量也只能算一个土财主,也会被人瞧不起。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我也要我的孩子好好读书,将来也考取他个举人进士,就象当年的马家一样,世代为官做宦的,那才叫风光啊。
杜先生拿定主意后,在孩子五岁时,就为他们请了有个很有学问的先生来教他们读书。这两个孩子也真是块读书的料子,到了十二三岁上,四书五经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而且文章都写得很象样子了。
杜先生就准备让他们参加乡试,不巧的是,这一年南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腿翻了帝制,科举制度被废除了,杜先生的愿望落了空。
可幸的是科举虽然废除了,但新兴的学问却流行起来。那杜先生就急忙把孩子们送到了保定的新兴学校去上学。在那新兴的学校里,老大杜好卿如鱼得水,很快就斩露头角,成为学校的尖子,受到校长的赏识。而老二杜好礼却对新兴学问不感兴趣,门门功课在班里都落在后面,无奈之下,杜先生就把他接回了家,让他在家继续学习国学,希望以后恢复科举时重新上场。
回家之后,这杜好礼就研修起了国学方面的学问,同时帮助父亲料理一些生意上的事情。这样子又过了几年,这杜好礼的学问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是,眼见得恢复科举已没有希望,他的学问就没有了这什么用处,顶多就是去做个教书先生,而对于家境殷实的他来讲,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干的。
他就只好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从书中去寻找他的理想。他也想到过到新的政府里去谋一个职位,可看到新政府也是一塌糊涂,而且黑暗得很,他就打消了这种念头。再说家里还有粮食的买卖,离开了他父亲自己也顾不过来,他就只好在家一边读书,一边帮助父亲照看家中的事务。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