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从开放的思维方式到正确的思维方式
现代社会讲究人要有开放的思维方式。仔细想想很有趣,开放的思维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思维方式可能是执着的,也可能是在完全开放的思维方式下,千辛万苦地折腾一大圈,最终寻找到那条执着的路。在基督徒中,很多人是属于前,真的很受祝福。我却很糟糕,是属于后,走了不少弯路,现在在很多问题上,仍然不够执着。
来好笑,很多人将科学与神学对立起来。其实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圣经》启示的原则几乎完全一致。
科学相信自然真理的唯一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得出的结论,在有限的环境下,必须与牛顿的三大定律一致。基督教神学也相信唯一真神,别无他神。耶和华神与基督耶稣是三位一体的真神,基督耶稣是耶和华神在人类世界的具体显现。
科学相信物理规律是恒久信实的。《圣经》中的耶和华神,虽然用人类能够理解的情感和意志揭示自身,却采取与人立约的严谨的方式与人交互和对话。耶和华神的一个重要属性也是恒久信实。
科学相信自然规律掌控物质世界,物理现象是自然规律的表达。《圣经》揭示出万物都是靠神的话语造的,万物和生命,都是神的爱的表达。
科学届在探索自然规律时,要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在一个绝对化的环境,或一个假设的绝对化环境中寻求自然规律。《圣经》也强调若非完全的圣洁,人绝对见不到神。基督耶稣来到这个世界救赎人,更是要将一种绝对的义在生命中活出来。
科学找到自然规律后,将其应用,能够建造出各种美妙的新事物。《圣经》要人来到基督耶稣面前,谦卑下来,靠神的引领建造自己,建造出自内心的谦卑、和平和爱。
科学讲究要有实验证据,《圣经》讲究要有生命的见证――一群活生生的人,用他们的充满爱的生命和这种生命的传递为上帝做见证。
有人说,上帝给了人类两本书。一本书是大自然,一本书是《圣经》。读这两本书的人,一边是科学家,一边是基督徒。两读书的方式和精神竟然如此地一致,科学相信自然的唯一真理――物理规律。基督徒相信生命的唯一的真相――在十字架上救赎人类的基督耶稣。
做为一种信仰体系,科学是很严厉地排斥异端的。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个基督徒身份的生物学教授,在学术圈中却受到压制。因为同僚担心他不能相信进化论。科学想用自然规律解释一切现象,对于超自然现象,要么称之为“小概率事件”,要么就当幻觉等,根本不承认。
科学家现一个新的自然规律前,往往要做各种的假设,并加以推导演绎,辅以实践证明。但一旦这一规律被实验验证后,就被科学家们忠实地信奉。基督徒在寻找上帝的途中,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也可能有很多思索。但他们一旦寻找到基督耶稣后,就放心地将生命交给神的引导。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从一种开放求知的思维方式,走向一种执着循知的思维方式。然而奇怪的是,很多时候基督徒却会被人们指责为迷信。
二)从理性和逻辑的思维到充满爱的感性思维
科学与神学的一大区别,是科学是靠人的聪明和智慧去探索的。但神学呢?
有一个清华朋友曾经对我说过,上帝是无穷大,是人无法完全认识的。各种宗教都是“盲人摸象”,今天你摸着鼻子,明天我摸着尾巴,都自认为自己摸到的是象的全貌,其实却都是片面的。所以最好大家相互承认好的地方,也不要相互攻击。也有的人会用“反正人是无法完全了解上帝的”为理由,不愿意在对“信上帝”这个问题上花功夫。
他们说得很有道理,上帝是无穷大,是人无法完全认识的。我们对《圣经》理解还不全备,很多神学家也认为上帝并没有完全将自己启示给我们。但另外一方面讲,我们相信《圣经》是上帝从上至下启示的,所以“盲人摸象”的道理适合其他宗教,却不适合基督教。另外《圣经》的启示是要通过基督耶稣彻底改变人的生命,并使人获得永生。虽然上帝并没有完全将自己启示给我们,?启示给我们的,却足够让人一辈子认真体会、辛勤追随。
科学和神学还有一大区别,就是科学本身是建立在一些假设基础上的,其中一个假设是宇宙万物受统一的物理规律控制,这个假设是没有办法证明的。以前还有更多的假设,结果都被一一否定了。这些假设包括时间是线性的,但后来被相对论否定了。必然的因果关系被量子力学否定了。有绝对真空的假设被否定了,科学家现物质世界没有绝对的零,我们认为真空的地方也被某种微粒填充,真空中也有温度。自然科学认为反复实践可以证明真理,但社会学无法靠反复证明,历史不可重复。科学认为大量的数据中可以表达出相关性和规律,但数据采样具有主观性,可能表达出完全相反的内容,也很容易忽略实质,就像离婚率和幸福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一样。科学认为逻辑学可以解释一切,但逻辑学无法解释超越时间的内容,比如说逻辑学无法解释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科学认为纯数学是完美的,很不幸的是,研究纯数学,如数论等的科学家中,精神病的比例很高。《圣经》揭示的完美,是理性和感性的强烈结合,是在爱中获得的。科学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假设,就是宇宙是无限的和永恒的。但最近的大爆炸理论却突破了这一点,科学家们得到了与《圣经》揭示完全一致的结论:宇宙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
作为一种信仰体系的科学,很少强调自己是一种信仰体系。
神学却不是建立在一种假设基础上的,神学是建立在上帝的启示基础上的。有些基督徒不清楚这一点,认为是自己信上帝,好像是给了上帝一个恩典。其实真正的关系是我们在接受上帝的启示、救赎恩典和将来的审判,我们是在被上帝拣选。
于科学和神学的本质不同,一个是自下而上地探索真理的过程,一个是自上而下地启示真相的过程。所以科学必然是不断展的过程,而神学却是认真地逆溯、寻求真相的过程。我们因为科学、哲学、社会学在不断展,就断定《圣经》过时了,实际上是犯了很大的逻辑毛病。而诸如文艺复兴、追寻祖宗的传统文化、风水轮流转等等理念,除了口号喊得响,能够卷起一时的风潮以外,在逻辑上却缺乏力度,很难让人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科学和神学的本质区别,是后与人类的感知强烈地结合,真正地体现了上帝的爱。换句话说,科学是绝对逻辑和理性的,基督教神学却是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的结合。在《圣经》中,基督耶稣是用生命和爱来表达一种完美的逻辑,也是用一种完美的逻辑来表达生命和爱。《圣经》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品。我们教会有一位知识分子基督徒,他的母亲是一位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照样是基督徒。强调逻辑的男人可以是基督徒,喜欢感情用事,对各种逻辑的条条框框完全不屑一故的女性依然可以是基督徒。满腹经论的书生可以是基督徒,悔改的盗贼也可以是基督徒。
有一些女权主义指责《圣经》中的文字歧视女性。坦白地说,按照现在的道德观念,《圣经》中的某些文字确实有歧视女性的地方。这些文字,体现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和世俗的道德水准。然而整个《圣经》的启示精神,却对女性有深切的爱和保护。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受苦,那种爱最先打动的,不是基督耶稣辛辛苦苦地培养的使徒,却是一群妇女。而基督耶稣复活的最早见证人,也是女性。西方社会尊重女性的骑士精神受了基督教深刻的影响。就连女权运动的起,也是在基督教文化影响最深的地方。
三)从屈服于和意志的软弱的思维,到受圣灵感动的“视死如归”的思维
我一开始愿意接受和信基督耶稣,是觉得教会的弟兄对自己的关心真的是很无私的,好像到了一个“异类空间”。我打心里愿意和大家一起相处,成为一样的人。不过我的思想中,乱七八糟,自以为是的东西还很多。我在网上查各种基督教方面的资料,当我查到美国总统杰弗逊(《独立宣言》起草人)改写《圣经》,将各种神迹删除,把整本《圣经》作为一种道德学问来信时,我自以为立即找到了知己。为此我还与其他弟兄争论过。我说相信《圣经》里的各种内容,就是不相信死人能复活。
其实那个时候我自己是很狭隘也很软弱的,偏偏我绝不觉得自己狭隘和软弱。80年代的北大学生曾经有一句口号,叫“理解万岁”。我自己又喜欢涉猎各类的知识,一直以为自己什么都懂,没有什么问题,不能靠自己的“智商”解决。我也觉得自己很宽容――什么都能理解接受嘛。
后来我读《圣经》,读到主耶稣遇难的时候,我真的很受感动。当时在心中,我只是将主耶稣当成了一个伟大的道德学家,一个值得敬爱的,影响了整个人类历史的人。但这样一个你爱的人,却被这样活生生地羞辱并钉死在十字架上时,我真的痛哭流涕(以前我是信奉男人有泪不轻弹的教条的)。我心中深知道,我们人类随时都在犯类似的罪。我只是哀叹,也为自己犯过的各种罪忏悔,心中说:“天啊,我们都干了些什么!”。我深深地审视内心,照我们“理解万岁”那种“宽容”,换个场景,我很可能是那群诬陷他,认为他该死的犹太人,很可能是那群士兵,很可能是那个罗马总督比拉多,因为他们做的,站在他们的立场,似乎都有正当的理由,我都可以理解。
实际上理解不能万岁。有很多我们能理解的东西,我们不能接受,也不能去做。因为《圣经》说,“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为正,唯有耶和华称量人心。”我以前一直以为“换位思维”是很好的,换个角度替别人想想,就能接受很多东西,也能容纳别人的过犯,很宽容,很道德。但人心不正,我心也不正,在换位思维中是无法找到生命的真相的。基督徒要高举十字架,以基督耶稣的义照亮我们所有人的罪,这使得我们既有宽容的心,也有一种不断改进的信心和勇气。基督徒的为人原则应该是:“承认自己是罪人,恨恶和远离罪;却又要接近罪人,关心罪人和爱(帮助)罪人”,要靠诚实和爱来感动他人并传递福音。
我一直以为自己行为很正,也从不觉得自己在是非面前缺乏勇气。我在读福音书关于耶稣殉难的章节时,的确痛哭流涕。但哭过后,我一直觉得心中很别扭,老是有什么事情碍着自己。这样一直有好几天,我才慢慢明白过来我自己已经害怕了。真的,很害怕跟从耶稣。很害怕付出十字架的代价。这是我第一次真的觉得自己的渺小和不义,也真的看到了自己的软弱。

在那时候,我感觉到一个声音告诉我:“基督耶稣不是复活了吗,你怕什么呢?”。我相信这是圣灵的感动,让我第一次开始认真地去接受基督耶稣的确复活了的这一事实。否则我无法想像那些早期基督徒,是如何渡过那种艰难而黑暗的岁月的。
其实《圣经》里对这种体会有深切的记载。使徒彼得在耶稣遇难前,口口声声说要和耶稣同死。在耶稣被抓的时候,他还拿刀砍伤了一个大祭司的仆人。当耶稣真的被抓后,他还跟在后面,想去打探消息。但当一个普通的使女指出他是和耶稣一起的人的时候,他竟然三次不敢承认自己是耶稣的门徒。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他竟然躲起来了。
而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渔夫),最后却成了早期基督教教会的磐石(彼得这个名字,就是磐石的意思)。这种巨大的转变,是因为他亲眼目睹了基督耶稣的复活。
尼克松总统的一个高级顾问,因为水门事件而入了监狱。在监狱中他信了基督耶稣,组织了狱中传道团。他说水门事件刚刚生时,总统、幕僚和相关们还能订立攻守同盟。但很快这些攻守同盟就瓦解了。基督耶稣复活升天的事情,要么是一个最大的骗局,要么就是真实的。根据他自己的切身经历,他知道在各种压力下,一个阴谋将是多么容易冰消雪融。他无法想像一群人能够为了一个阴谋,不求任何私利地慷慨赴死。
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的罪而死,又在三日后复活,实实在在地是为了让我们战胜死亡的权势,从软弱变为刚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颗刚强的心,才能真正地作出自由的决定。
基督徒是真正的“视死如归”,因为死亡只是他们回家的路。
四)从自私自利的思维到关心他人疾苦的思维
寻求永恒的生命是要有代价的。最大的代价由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替我们付了。
“我为那些当鞭子落在他人身上的时候,自己不感觉到疼痛的人悲伤。”,这是林肯总统的一句话。作为基督徒,若说我们的灵与上帝相连,我们却不能像上帝那样,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痛苦,我们的感觉真实吗?
无神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说“如果上帝既是全能的,又是全善的,这个世界就不应该有苦难。否则上帝要么见着苦难不去救,上帝就不是全善的。或见着苦难救不了,上帝就不是全能的。”这个观点从逻辑上说,似乎是很完备。
我们前面解释过,这个观点忽略了人的自由意志的因素。很多苦难是由人在自由意志下犯罪导致的。
这个观点的错失,还在于将上帝的全能当成“随心所欲”了。又将上帝的“全善”当着连自甘堕落的人都要救了。
这个观念的另外一个错失,还在于忽略了时间因素。上帝创造时,始于全善,在这个世界的末了时,上帝的天国中自有全善。
这个观念也忽略了天国的存在。信上帝的人上帝自然会救,苦难只是表象,就像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但三日后复活升天。人的犯罪必然会得到惩处,最严厉的审判是在世界末日的时候。
《新约圣经》里还有另外一种教训,就是苦难是为了让人经历神。的确是这样,苦难使得很多人谦卑下来,来到了神的面前。对那样的人来说,苦难真的是一种“伪装的祝福”。这样的经历绝不是空虚的,是无数得救的人完完全全的实证。
神要医治的,是人的灵魂。我自己就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医治灵魂有麻醉药吗?对这个问题我自己暂时没有答案。《圣经》说,我们生活中的苦难经历,有很多来自于我们自身的错失。在那种时候,我们要深深地忏悔,将这种苦难当作神的管教,却不能委过于人。
然而对这个“无神论”的质疑的最真切的回答,却是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表达的:苦难在哪里,基督耶稣就在那里同受苦难!
基督徒的祷告和奉献也就要追到那地方去。
为世界的不幸和苦难有自内心的疼痛,并愿意慷慨相助的,是怎样的自由?
五)不要以设想的完美代替真正的完美
不管我们怎么说,怎么做,很多人在信仰问题上还是下不了决心。若说这些人都是罪人吧,我真的不愿意这样去想。很多人在人性和道德上,其实都有很多闪光之处。
然而神给了救恩,我们不去认真地接纳。我们认定自身的奋斗和努力就能完成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这实在是错了。
很多人不愿意相信神,一方面是感情上不愿意进入一种深度。真的很可惜,深度的感情可能是痛苦,但深度的感情也可能是巨大的祝福。
对于喜欢思维的人,绊倒他们的,往往是思维定式。对这样的人,我建议可以先多读一些书,用开放思维的方式寻找。我这里说的开放的方式,是至少要假设神是可能存在的,先建立一个比较谦虚的态度。另外要假设神的意志远远高于人的意志,不要钻牛角尖。还要基于事实,放下成见,不要脱离这个世界的制约,想像出一种自认为完美的神,然后再责备真神达不到我们心中“完美的神”的标准。说一个很不敬虔的小笑话,难道我们要逼真神为?自身的行为,向我们人献赎罪祭吗?
有一个神学教授很认真地说过,上帝创造了我们,给我们管理万物的权利,给我们自由意志,带领信靠?的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为奴之地,通过以色列人的苦难向我们启示《圣经》,教导我们律法让我们知罪,又教导我们公义和爱和无数美好深切的道德内涵和属灵幸福,最后让自己的儿子上十字架为人类赎罪。这就是最大的爱了。若奢想比这更大的爱,那就是真的不知足了。
又有一位基督徒生物学教授说,我看到了基因的美妙,让我如此叹为观止,让我不得不认真思索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在一次登山的时候,看到大自然的美丽,我终于决定要开始追寻上帝。为此我做了两年多的研究,了解了基督教、佛教和印度教。但当读完《约翰福音》后,我不得不承认,我没有办法从这位十字架上的神的身边走开。
我们认真寻求上帝,是一定能寻找到的。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扣门,就给你们开门。(《马太福音》7:7)
我以前对这段经文有点误解。我认为若想信基督耶稣,却又不能肯定,就先祷告,然后定然能见到超自然的奇遇。当然,我自己,还有其他的一些基督徒确实有类似的经历。
但现在仔细想想,当我自己真心想信,认真地去读《圣经》的时候,神的那种磅礴的爱就能感动我,《圣经》里美妙的逻辑就能让我叹为观止,《圣经》对人性深刻的揭示和对我们社会问题的针砭就能让我全然拜服。通过基督耶稣,就能看到生命真正的意义,而因此充满平安、喜乐和热情。这一切,且不正是这段经文的真正含义吗?
六)脱离罪与死亡约束的自由
《圣经》实实在在地是一本指导人寻求正确的自由的书。
《圣经》的第二卷《出埃及记》,记述的就是耶和华神将在埃及为奴的以色列人带出来,给他们自由的历程。
但耶和华神将他们带出为奴之地后,又立即通过神仆摩西给他们揭示了律法,让他们知道罪的功效和罪的律。因为耶和华神深知自由既是一种祝福,也是一种诅咒。
而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赎罪,更是为了让我们真正地得自由。
基督耶稣对信他的犹太人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相),真理(真相)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从来没有做过谁的奴仆。你怎么说:‘你们必得以自由’呢?”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约翰福音》21:31-34)
只有脱离了罪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脱离罪的过程,就是认识真相,并让真相带领我们,恢复我们生命的原本意义的过程。
来好笑,人类的各种哲学思想,一直都在讨论人生的价值观的问题。根据这些哲学思想,我们了解生命的目的,先要衡量生命的价值。
然而《圣经》中,却从来不提生命的价值。
我自己想到这个问题时,也曾经大吃一惊:“什么?号称讲生命真理的书,却连生命的价值观都不提?”
“生命是有价的吗?”
“生命是无价的!”
科学点说,我们现在讲知识产权。生命的知识产权有多大?
我们现在讲物以稀为贵,神创造了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各有不同,该怎么衡量价值?
我们强调成功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是至少从数百万个精子中挑选出来的那一个。若考虑父母这一辈子产生的精子卵子,以及父母相遇的概率,以及我们不是任何一种其他的生物的概率,则更是天文数字了。我们在世界上的成功,真的能抵得过我们出生时这么小概率的挑选吗?是什么力量挑选了我们?若以这个世界上的成功衡量生命,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输定了。在娘胎里,我们至少还成功地干掉过几百万个弟兄姐妹呢,出来后就这样无所作为?
生命的确是无法用价值衡量的。生命只能用意义衡量。
《圣经》为我们恢复的,是生命的本来意义,和生命中神的形象。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求无价的永恒生命,我自己想想,都觉得似乎是有点虚妄了。但想想我们的出生并来到这个世界上,似乎更是虚妄。
“在人不能,在神一切都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我们绝对不是反对现实世界中,为了维持秩序和平衡,人们建立的各种道德观念和生命价值观念。无价的生命的意义,也是要为这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中,增添最宝贵的公义和爱的内容。
后,有人还说,永生是虚无缥缈的。这人没有想开,死亡倒是实实在在的,是绝对的零,你满意吗?为什么我们自己对生命明明没有答案,却不愿意去相信上帝给我们的答案呢?
在波士顿市政厅,有一个供人们参观的展馆。我以前喜欢看里面收集的,各种波士顿派出军团的战旗和纪念像等。最近一次参观,我却在一个纪念南方士兵的纪念像下深深地感动。波士顿代表的是南北战争中的北方,是这场因解放黑奴而打的美国的唯一内战的正义的一方。但在纪念馆内,却为南方的士兵设有专门的纪念。
因为生命的意义,超越了国家、民族。我们定要相信,在上帝的眼中,定是这样。
为了传播这样一种“生命无价”的观念而愿意奉献和付出的,又是怎样的自由?
当人愿意走这样的恢复了真相的自由之路时,上帝必定会引领他们。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