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近日教会要安排对基督教历史的一个5堂课的系列讲座,给了我一个机会讲其中一堂。要在5堂课中讲述基督教近2000年的历史,难度相当大。我自己深知对教会历史的了解很不足,资历又最浅,就抢先挑了一个外界资料较多,历史跨度较小,看起来最容易讲的题目――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
先申明,由于对教会的历史缺乏全面的和有足够细致的了解,我写的内容只能保证在对待历史的总体观点和精神上大致准确,无法保证我引用的每一个历史细节,都完全符合历史的全貌。
同时,讨论政治和历史,永远都是一件很有争议的事情。每一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现实和历史现象都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记得在90年代,台湾的民主选举闹得乌烟瘴气,国民党和**的议员们经常在公共场合无克制、无法纪地恶声相向,大打出手。当时我有机会从国内访美,见到一些台湾朋友,就趁机表了一些不屑的批评。没有想到有位台湾朋友非常克制,他很认真地对我说:“以前为了争夺天下,大家搞的是军阀割据和内战。后来搞的是特殊时期等政治运动,还有一些很过激的政治事件。每一次动荡,对老百姓的冲击都是很大的。其实这些搞政治的人,他们似乎都自以为是,又有很多积怨。让他们在议会上打出来,泄一下,也是一种进步。等他们打够了,总有机会心平气静地坐下来解决问题吧。就算最终选出了一个拳击冠军当领袖,对老百姓也算是一件好事啊。”我听了以后,既深感内疚,更肃然起敬。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和同时期的文艺复兴,结束了欧洲的中世纪时代。要介绍马丁.路德,必须先介绍欧洲中世纪。
一.中世纪真的是一个“DarkAg”(黑暗时代)吗?
欧洲的中世纪时期是指的第5世纪到第15世纪的一千年左右的时间段。在第5世纪时,罗马帝国(在欧洲南部靠近地中海地区,覆盖现在中东的部分地区,包括耶路撒冷地区,北部非洲地区,并以现在的意大利罗马城为都)被北方的野蛮民族攻破。罗马帝国时期,欧洲政治经济的文明到达了一个高峰。罗马帝国覆灭有很多的政治经济的原因。对当时的人来说,文明被野蛮征服,似乎是一件非常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教会的一些记载中,有些信徒就亲自记载了那种“面临世界末日”般的感受。
在罗马帝国覆灭时,信奉基督耶稣的罗马天主教(Catholc,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统一教)是罗马帝国的国教。当我信教后第一次了解到这段历史时,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神为什么不佑护罗马帝国呢?当然,读过《圣经》后,自然知道当初的以色列国也是在神的带领下建造起来的,但当以色列人犯罪的时候,神就离开了他们,任由他们国家被攻破,子民被抛到了万国之中。但神一直是充满慈爱的神,只要人们愿意悔改,神一直等待着重新接纳他们。
在15世纪时,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文化、艺术、科学、哲学等都突破了宗教的制约,得到了一个脱胎换骨般的飞速展。历史学家们很自然地将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作为了欧洲中世纪的结束。
在很多教会的书籍上,特别是新教(在美国为主流的基督教教派)对中世纪的评价都沿用文艺复兴时的观点,认为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更认为中世纪的天主教教会已经被撒旦捆绑,是一个带有很多罪性的,有无数错误的宗教实践的教会。我匆忙地阅读了一些这类的历史书籍。然而这类的书籍所记载的内容并没有完全说服我。我现这类书籍记载的教会历史的内容,与平常的历史记载很相似,着重于教皇和教廷的错失以及教皇和欧洲的各个封建统治之间的斗争。
然而,人们的历史观在改变。以前人们记载历史事件时,看的都是教皇、皇族、贵族等最高层面的内容。但我们知道不懂几何的人看三角形,看的是顶点。懂几何的人看三角形,看的是三角形的重心。现代的历史学家们在研究历史时,更多地看到的,应该是人民的生活。当我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时,我现自己很难将中世纪的天主教称作一个被魔鬼捆绑的教会。
二.中世纪时期的乡村教会
自从罗马城被攻破后,中世纪的欧洲进入了一种我们表面看来的倒退――去城市化。也就是说,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淡化和消失了。从百姓的角度看过去,这实际上一个好的变化。因为罗马帝国兴旺繁荣的城市,是建立在一种繁琐的财政体系和对乡村的残酷剥削基础上的。罗马帝国时期,对乡村的统治,基本是靠庞大的军力维持的高税收的平民制度和奴隶制度的混合。去城市化后,奴隶主义基本在欧洲绝迹,欧洲进入了普遍的农业社会。
后来我找到了15世纪的罗马城的全貌图。说实在话,那时的罗马城应该是欧洲最达的城市之一,然而其全貌绘图却显得非常的简单。我相信欧洲中世纪是一个农业社会,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若要真的站在一种公正的立场看天主教对欧洲人民生活的影响,我想研究的重点应该是乡村教会。
很遗憾,历史总是带着假面具。我在网上做了一些搜索,关于教皇、国王、贵族、战争等等的历史记录都非常的丰富,关于乡村教会的作用和情形的历史记录却少得可怜。一方面,我找到了一些残留下来的乡村教会的照片(是建筑得比较好的那类石头为主体建筑材料的教会)。让我感到吃惊的是这些照片显示的乡村教会非常朴实,一点也没有城市中的那种奢华。我们真的很难通过这些照片指证乡村教会是的,是被撒旦捆绑的。
经过一些吃力的网上搜索,我总算找到了中世纪乡村教会的大致职能说明。这些职能大致分为:收取十一奉献,其中1/4为教堂维护费,1/4为牧区修士和牧师生活费,1/4为主教费,1/4为慈善活动费(这一比例不一定准确,仅来自于其中一个教会的介绍,其他教会的介绍中,都没有提经费使用细节);主持弥撒、敬拜、唱诗和布道等宗教活动。其中布道多数是靠讲故事和组织一些小型节目等方式进行。为一些牧师和修士提供祷告和虔修的场所。进行各种慈善活动,包括教育小孩,建立图书馆等。为旅客甚至罪犯提供(免费)住宿。自己种植草药,并为农民提供一定的医疗服务。教会一般也自己种植,并为农民指导农耕知识。教会还相当于一个小的社区中心,处理一些社区聚会和公议的事务。教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人民提供忏悔指导。对于暂时还不信神的朋友来说,先可以当作当时的一种心理辅导吧。
在美国的朋友,若有心了解乡村教会,可以去参观在麻省的“五月花”船和种植园纪念区。那儿有按当时的实际聚居复制的村落,还有一些有趣的表演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有孩子的可以把小孩一起带去,他们会喜欢那里的节目和气氛。
总之,我们可以想像,一个正常的乡村教会,为人民的生活的确带来了很多福祉。
中世纪的欧洲经历了很多战乱,先是北方的蛮族(日耳曼人等)的入侵颠覆罗马帝国,后是伊斯兰教的入侵,接着又是北欧海盗的入侵。等到和平的环境刚刚到来,人民又现为了抵抗入侵而建立的各种军队变成了鱼肉乡民的军阀。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历史证据,证明教会一直在努力地试图压制和震慑这些军阀。教会曾经焚烧圣徒的遗骨,来震慑鱼肉乡民的军阀。有文献记载在焚烧圣徒的遗骨时,那些军阀和领主都吓得匍匐在地,不能动弹。当然,现代历史学家们大多都是不承认神迹的,说这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效应。
后,教会动了十字军东征,据说(我没有找到历史确证)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为了让这些军阀出去消耗能量。我个人相信当时人们对《圣经》的理解还很形象化和具体化。对他们来说,夺回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教共同尊为圣城的耶路撒冷城是一个很重要的使命,也是一件很荣耀神的事情。当然,我们现代人对《圣经》的理解,则相信基督耶稣的国最终是在天上的。公义和爱的价值远远高出一个地理位置上的“圣城”。任何人类战争都带有其残酷无情的一面。现代学们基本上都采用了一种类似于“洁癖”的态度,批判十字军东征。其实从整个历史的角度看,伊斯兰教的进攻在前,并夺走了基督教大量的地方。历史上伊斯兰教入侵时,对基督教采取的是无情镇压和强制同化的政策。
然而,我关心的重心并不在这些战争。我们很难准确地解释上帝为什么容忍这些战争生。基督教的教义本身是不好战的。基督教能在这样的战乱中生存下来,并且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在欧洲的土地上扎根,并成为主宰欧洲的最大政治力量,确实是一个奇迹。这些战争历史记载中,也有很多流传的各种奇迹。当然,现代的历史学们都将这些奇迹当成Lgd(传奇)了。
让我感到真正惊讶的,是整个中世纪的1000多年中,一直到了14-15世纪,欧洲才开始爆了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和中国历史上频繁的农民起义比起来,我真的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这使我相信中世纪前期和中期的绝大部分乡村教会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是说有一种强大的,自上而下的侵蚀作用。然而《圣经》本身的教义,按我们现代的理解,是porndvdal(让每个人都变得有力量)。当人民普遍相信神,明白生命的意义,并不俯仰权势和金钱的鼻息的时候,整个社会都自然地会得到神的祝福。这也证明了基督耶稣的话,当人愿意相信并按?的话去行的时候,就好像把根基建立到了磐石上。上层社会的和动荡,对基层人民的冲击影响减小到了最小的程度。
三.天主教对世俗政权的制约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天主教的教廷成为了主宰欧洲的唯一完整的政治力量。面临着各种野蛮民族的入侵,天主教起到了对这些野蛮民族强有力的教化作用。
天主教一直到中世纪末期时,才开始拥有自己的军队。历史学家们可以否定中世纪传说中的各种神迹,但天主教作为一个没有军队,不直接从事商业活动的机构,却能千年之久,成为欧洲最大的政权机构,这至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异类现象。从世俗的思维看,也许我们会觉得教会拥有自己的军队是件好事情。相反的是,拥有自己军队的天主教教廷,很快地就陷入了极大的之中。
人是带有很深的罪性的。当政可以靠武力来统治人民的时候,公义和慈爱(代表着神在这个世上行驶权力)就往往会被抛在一边。当政可以靠谎言来统治人民的时候,真相(基督耶稣强调神就是真相)就往往会被抛在一边。美国现在允许自由持有枪械,造成了很让人头疼的社会问题。但同时,允许人自由持有枪械,却代表着对美国立国时那种推翻强权统治的精神的认可。很多美国人认为,当政府强奸民意的时候,人民应该有渠道再次拿起枪械来造反。前些时期美国的一位女参议员被袭击。一方面大家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件。被袭击的参议员得到了社会的极大同情,并得到了广泛的祷告支持,也有奇迹般的复原。另一方面,民主党和共和党都立即对在政治活动中的各种恶意攻击进行了批评和收敛。在相信神的文化中,人们应当以积极正面的方式,去处理哪怕是一件偶然的事件。
当然,可以自由拥有枪械,与对枪械进行合法的管理是相辅相承的。若可以拥有枪械的同时,却又完全废弃枪支管理法的话,那就是真的全社会参与拍西部片了。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国王的授权和国王的婚姻都要通过天主教的许可。国王和贵族们的子女都要被送到教会去做修士和修女,而参加完全与普通人一般的服务。这在现代社会是很容易理解的,但这种实践,在古代却是非常罕见的。
我记得有一个牧师讲道,告诉大家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教会。他的道理很简单,即使有一个完美的教会,我进这个教会的一刻,这个教会就不完美了。
我们无法苛求教会在制约世俗政权的时候,还能完全屏蔽世俗政权的侵蚀力量。
可以说天主教对世俗政权的制约,既带给了当时的人民一定的福祉,却也使得天主教在中世纪末期时,受到世俗权利的腐蚀,走向了。
天主教有很多制约王权的事情。其中一件是?皇因为过犯,面临着被教会“逐出教外”的危险。后来?皇在大风雪中忏悔祷告3日,最终得到教皇的原谅。据分析,?皇在3日忏悔时,教皇的心中也在激烈地斗争。因为教皇在这种条件下接受?皇的忏悔,也意味着对?皇后续行为有一定的担保。
至于当时的国王们挑战教皇的权威的事例也不少。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英国的国王亨利八世。这位英国国王被称为欧洲历史上最残暴的国王之一。作为一个“基督徒”,他先后娶了六位妻子。当然,他的这些婚姻都批着合法的外衣,在同一段时间内,他只有一位合法妻子。这六位妻子中,最早的一位是出于政治目的而娶的大龄妻子,最终因无法生育男子而被“合理”离婚。又有二位美丽可人的妻子因为无法确证的“出轨行为”被斩。其中第三任妻子在为他诞生了一个小男孩后因病死亡,据说这是他唯一真爱的一位妻子。而最奇特的是他娶的第五任妻子。这位妻子是一位宗教领袖的妹妹,被一个公爵“强烈”推荐给他。结果新婚的那一天,他现新娘“豪无吸引力”。而新娘的智慧也显然超过了她的容貌。她很快地就对外宣称国王非常守礼,每次到寝宫都只是吻了她的额头。于是她的婚姻被名正言顺地解除,成为了国王的妹妹。最终亨利八世娶了一位有钱的寡妇作为妻子陪他直到去世。我做一点大胆的猜测,大概是国王经历了这么多次婚姻,开始认为别的女人贪图的,都是他的金钱。所以宁可娶一位有钱的寡妇,期望或许能获得真爱吧。

这位君主确实,他在位38年,将王宫从12座建到了55座。他也被冠名为残暴。他在位期间一共处决了约72000名犯人,平均每年接近2000人(大概超过了其他君主的平均数)。当然,他处决的犯人中,大多数都是现代观念中的“刑事犯”。不过有一位老兄很倒霉,就是将第五位妻子强烈推荐给亨利八世的那位公爵。亨利八世的第五任妻子因为相貌平凡变成了“妹妹”,而这位公爵却上了断头台。相信这位公爵是真心地为亨利八世好的,才将一位相貌平凡却有智慧的女子竭力推介给他。没想到这却引来了杀身之祸。
也就是这位君王,为了与教廷对抗,大力扶持他能影响和控制的主教,而排斥天主教派下来的主教。这样的争夺最终导致英国出现了新的教派。
我也顺便查了一些其他的内容。比方说,很多人认为,天主教在中世纪末期将教堂建得特别富丽堂皇,使得教会和脱离人民。但在网上搜索的结果却让我觉得有些惊讶。先,这样的指控一开始大概不是源于民间,而是源于国王和贵族。比方说,亨利八世在大量建造自己宫殿的同时,却在指责天主教的教堂建设的耗资,动没收教会资产以达到和教会争夺势力的目的。我在一些现代指责基督教的网站上,还看到各种富丽堂皇的教堂的照片,作为对教会的指证。
我查到的最豪华的教堂,大概要属建在俄罗斯沙皇帝国期间的东正教教堂。然而很巧的是,我同样查到了紧密地建立在这样的教堂旁边的克里姆林宫。克里姆林宫的富丽堂皇,远远胜过了东正教教堂。同样,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的王宫的奢华都胜过了教堂。很多贵族的私宅的豪华也都胜过了教堂。
几乎所有的现代基督徒,都相信那些富丽堂皇的教堂实际上是当时教会的一种脱离人民的犯罪。但凭心而论,若处于当时的历史时期,拥有欧洲最高权力的教会,献给神的教堂却远远不如皇宫,人们又该怎么想呢?
我还记得有一位牧师讲道,就批评《圣经》中所罗门王为神建的圣殿不如为自己建的王宫,圣殿的尺寸比王宫小,建造期比王宫短。我相信这位牧师的批评错了。我自己的理解是所罗门建圣殿,应该是按神的默示建的。神在建殿的时候,就指示所罗门,行仁义公平,遵守神的律法远比建殿重要。
另外,历史永远戴着一层假面具。俄国的沙皇时代,被形容得非常黑暗。但沙皇时期,每年处决的犯人平均不超过2000人。斯大林政权处决的人又是多少呢?我们无法找到准确的数字,据说在数百万到数千万之间。
历史是很难评价的。俄罗斯十月革命的成功,有一个很大的诱因,是日本的崛起和俄国-日本之间的海战,俄国海军的全军覆没。俄国作为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国,其海军却不能兼顾大西洋和太平洋。日俄战争爆后,俄国海军长途奔袭,绕行波罗的海、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中国海,万里奔赴亚洲驰援,实际上是军事上的一个绝对的败笔。而这样的军事失利,却带来了朝政的崩溃。朝政的和不得民心是一方面;民心对武力的崇拜,以及不能容忍武力失败的结局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
崇尚武力的民心,迎来的是暴力革命。
作为基督徒,最重要的是要面对真相,以心灵和诚实敬拜神。中世纪,特别是中世纪末期的天主教教廷(指的教会高层)的确出现了绝不讨神喜悦,甚至应该说是招致神的震怒的。我的这段文字并不是想为教会开脱,我只是想还原一些历史的真貌,并提醒大家,一方面信神的环境中,人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神的祝福。另一方面人是带有罪性的,即使我们回到当初的历史环境下,我们依然可能犯同样的错误。将欧洲中世纪定为黑暗的时代(DarkAg),是部分历史学家和神学家的体会和总结。最终的审判,还是在上帝的手中。
当教皇忙于制约世俗权柄,甚至为自己建立世俗权柄的时候,他很可能心中认定这样的作为是荣耀神,是为了让神的权柄行于地上。然而基督耶稣早就在各福音书中揭示出了,一是?的权柄来自于天(指上帝),二是?的权柄来自于人。根据一个神学教授的讲解,除了揭示《圣经》或一些特别的需要外,神的作为往往是以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形式进行的。若我们完全按社会规律的方式解释基督耶稣的揭示,那就是基督耶稣的权柄来自于上帝代表的公义和爱,也来自于人们对公义和爱的追求。
四.神对马丁路德的呼召――历史时期
马丁.路德出生于1483年11月10日,这段时间正好是中世纪的末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到来的日子。
整个14到15世纪期间,欧洲生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先是气候从中世纪温和气候转变为一个特别的,被成为“欧洲的小冰川世纪”的时期。其次是在十四世纪中期长达数十年的时间,欧洲开始流行黑死病,这一瘟疫夺去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
对于当时的欧洲民众来说,这样的变化无疑显示着上帝的震怒。
在同期,伊斯兰教统治的奥特曼帝国开始兴起和扩张并压迫欧洲基督教。伊斯兰教攻占了巴尔干地区(相当于现代的前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地区)。英国和法国之间爆了人类历史上历时最长的战争之一的百年战争(亨利八世的统治,就在百年战争期间)。
天主教教廷权力到达了巅峰,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拥有教廷的军队,然而也到了极点。当然,这种,是相对于神对教会的要求而言的。实际上,即使当时的天主教教廷,也要比现代的很多政治机构道德水平高很多。现代的历史学家评论当时的天主教教廷,大多都用一个“arthlynsttton”(世俗机构)这样的词语。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词语是中性的,完全可以接受的,甚至不代表深层次的。但对基督徒来说,这样的词语就已经否定了天主教教廷作为“基督耶稣的肢体”的意义。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词汇。没有神居住的神庙,不过是一个泥土的,可以任人拆毁的建筑。没有神的神庙,是神定意要毁灭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谎言。我把这种深层次的局限在教廷层面了。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有理由认为,即使在这段时间内,一些基层的乡村教会依然在挥着作用。
在这段期间,教廷从罗马迁徙到法国,被法国政权控制(其原因据说是教皇为了讨好其情妇)。这段时间在教会历史上被称为天主教的巴比伦流亡。顺便解释一下,巴比伦王国(大概位于今日的伊朗地区)是《圣经》记载中的一个最残暴黑暗的统治政权。以色列国就是被巴比伦灭亡的。巴比伦王国的统治极其残暴黑暗。为了统治,国王让被征服国的人民进行大迁徙,从自己的土地上连根拔除。以色列人从此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一直历经2700多年,才奇迹般地既保留了民族的本色,又回到了原来的国土上重建国度(现代的以色列国)。
数十年后天主教教廷终于迁回罗马,但立即又出现了教廷的大分裂。教廷在权力之争中被世俗政权腐化,各股政治势力支持出了3个教皇。
中世纪末期,欧洲终于开始出现一定数目的小规模农民起义。这些起义的规模很小,我在网上几乎没有查到什么历史记载。只有一次记载得比较详细的事件生在英国。由于黑死病导致人口减少,进行农业耕作的人也相对少了,农民对农耕的报酬要求却又相应地提高了。当然,这段时期也是政府和教廷的时期,政府开始向农民过度征税。于是农民开始起来造反。
这种造反的性质,和我们在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看到的那种“逼上梁山”的情形完全不一样。那次农民起义的性质很有点像当初美国的独立战争。英国人当初大概很难理解美国的独立战争。一群“TaParty”(茶党),为了抗税(导火索是收茶税)就起来造反了。当然,15世纪的那次造反被轻易地平息了,一些税政大臣和造反头目在冲突中失去了生命,但英国的税法得到了改良,人民得到了合理的税收待遇。整个冲突中,死亡人数不超过百人,比现代的一些暴乱的规模还要小。那次税法的改良一直到现在都还在影响英国的税收政策。
从某种层面上看,这也证明了当时的乡村教会还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挥职能。对神的信仰,使得人性中的一些极端的罪性得到制约,使得各种利益冲突能尽早地爆,并尽可能和平地解决。
记得年轻时,唱侯德健的歌“龙的传人”时,有一句歌词叫“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会挺身而出”。当时唱那歌词的时候,非常激动,热血沸腾。现在回忆这段歌词,总觉得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挺身而出了,却换来了无数人再也不需要挨到“忍无可忍”的时候。所以基督耶稣说?(交付给人)的担子是轻省的。
五.神对马丁.路德的呼召――森林中的奇遇
马丁这个名字,来自于欧洲著名的天主教圣徒“马背上的马丁”。马丁是一个罗马士兵。传说中,有一次在军营前,他见到了一个的乞丐,他就将自己的战袍割下一半给了这个乞丐遮蔽。在当日夜晚,他梦见基督耶稣对他说:“这就是马丁,他将那一半的衣袍覆盖了我”。“马背上的马丁”后来成为一个在法国和匈牙利之间忠实传道的使徒。他的纪念日在11月11日。马丁路德在11月10日出生,在第二天受洗时,也不知是出于他的父亲,还是出于神父的意图,他被命名为马丁。
另外,美国著名的黑人公民权运动家马丁.路德.金()的前两个词与马丁.路德的名字完全一样。而最后一个词ng(国王)则有基督作王的意思。马丁.路德.金曾经表过“havadra”(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宣言。他最后被人暗杀。他的牺牲使得美国的黑人解放运动到达了一个新的和境界。马丁.路德.金本人是一个天主教牧师,相信他的父母或神父为他取名时,就有纪念马丁.路德,并希望他为苦难中的美国黑人寻找出路的意思。
马丁.路德的父亲是一个贫寒的农民,后来靠从事矿业开采了点小财。有了这些资本,他可以送马丁.路德去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对马丁.路德的心愿,是让他去学法律,成为律师。
马丁.路德在学校成绩优异,一口气拿下了硕士学位。他的前途似乎充满了我们今日赞誉崇尚的“光明钱途”。然而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马丁被困在了一片黑暗的森林中,轰鸣的闪电不断地在他身边击落(这些际遇摘录于他自己的日记)。在巨大的惊恐中,他宣誓要一辈子侍奉上帝。
有趣的是,很多著名的人物,一生中多半都有这样的充满寓意的际遇。十四、十五世纪的动荡就像一场代表着上帝震怒的暴风雨,而那黑色森林的困顿,或许象征着马丁.路德将会面临的天主教教廷的吧。
那轰鸣的闪电一定在马丁.路德的灵魂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直到后来的日子,他在《圣经》中找到了神的光明的时候。他勇敢地站立起来,直面当时欧洲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天主教教廷。我相信,那是他在生命中,再次找回了那轰鸣的闪电给予他的召唤。
着那次召唤,马丁.路德告别了他的朋友。他的朋友嘲笑他的决定,直到他在他们惊讶的眼光中,消失在修道院的大门背后。马丁.路德的父亲急急忙忙赶来劝阻。父子之间展开了一场论战,并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痕。
马丁.路德的命运,在他进入修道院的那一刻彻底地改变了。神的力量,使得他从一个普通德国农民和矿业主的孩子,最终成为了一个带给这个世界关于神的福音信息正确解释的伟大的使。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