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之对抗教廷――叛逆与顺服(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面对教廷售卖赎罪?
根据历史记载,马丁.路德直面对抗教廷的导火索是教廷大规模地行赎罪券。根据天主教当时对《圣经》的解释,信徒死后不是直接去天堂。而是要去一个叫“炼狱”的地方熬炼,要把人灵魂中的罪炼净。很多其他宗教和民间传说都有类似的观念。
以我自己的了解,当时天主教的炼狱观念,主要来自于对《圣经》中《启示录》第20章的非常牵强附会的解释。
但天主教却根据这一牵强附会的理解,定下了“赎罪?”这一条例。我没有查到具体的执行规则,但大概的原则是花若干钱买赎罪?,就能免除在炼狱中若干年的熬炼。赎罪?的范围还很广,甚至包括为死去的亲属赎罪。
现代人看到这点,显然会觉得这很荒唐,有的人还会很愤怒。但最近我有一位朋友的亲属去世了,就在北京花了好几千元(人民币)请(和尚)法师超度亡魂。中国古代民间也有这样的风俗,不过搞的是烧纸钱。
基督教是鼓励信徒奉献的,这种奉献的用途是支持教会的开支。教堂的维护和教会的活动显然需要资金(教会活动的劳动力大多都是信徒们的义务工),牧师需要生活费,外出宣教等需要资金,赈灾、领养孤儿等善事需要资金,照顾教会内的一些特殊需要的人需要资金。这些开支大多都是硬开支,只有牧师的生活费可以调节。说来惭愧,教会内的捐助并没有我们想像中那么丰富,所以现代的牧师生活大多数都是很清廉的。另外为了事工的方便,在一些贫穷地区宣教的牧师往往自觉地将自己的生活水平降为与当地的生活水平相称。
在《旧约圣经》中的以色列人,他们不但做十一奉献,还有很多其他奉献的惯例。若严格地按照《旧约圣经》律法执行的话,奉献比高达20%以上。据说现代犹太教的奉献水平比基督教普遍高,大多都依然坚持十一奉献。
现代基督教一般都靠自由奉献,而不搞强制定标准奉献。而且每人奉献的金额绝不公开。绝不搞什么奉献榜之类的为高奉献额度的人树碑立传的宣传。
对个人来说,奉献的意义有很多层面。我先说一些简单的理解。中国古代某大书法家小时候家境很丰裕,大概是被宠惯了,并不好学。父母为他找了一个名师。这个名师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学生用的纸必须从他这里买,而且每张纸一两银子。结果这个不爱好学习的学生,只好再三斟酌地写字,最终成了一个大书法家。另外一个例子是美国的体育设施很多,环境也还不错,大家完全可以靠自觉的户外活动锻炼身体。然而还是有很多人要花钱去各种体育俱乐部。因为人的自觉性不够高,免费的体育锻炼不想去。相反,花了钱以后,就觉得一定要去,不然花的钱浪费了。
先,我们要相信教会活动至少是一种非常有益于心灵健康的活动。通过奉献,我们可以体会施予的幸福,体会神的爱。对于比较财迷的人来说,奉献是一种抓住他们的心,很好地让他们积极参与的方式,同时,还无形中打碎了金钱对人心的奴役。奉献最重要的前提,是上帝完全不需要贪图人的钱。至于教会的需要,基督徒相信上帝的永恒性,相信时间永远在上帝手中。所以教会的原则一向都是收入多就多做神的事工,收入少就少做。但也绝不偷懒因循,只要是在根据信徒的集体信心尽心地做就够了。在美国的媒体上,偶尔也能看到有教会贪污钱财的事例。我平时也很关注这方面的内容,真的非常罕见。美国还有其他各种类型的非赢利机构,政府也对非赢利机构有较强的财务监督机制。另外,现代教会的信徒们都是凭信心自愿在一起的,若出现了贪污,教会很快就办不下去了。
《马太福音》6:19-20中,基督耶稣简明地阐述了这一真理:“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
理解这段经文,要加一点属灵的含义。在地上的财宝有风险,不仅指的我们的各种资产会因为通货膨胀等缩水或招小偷,更是指的这样的财宝会蛀蚀我们的灵魂,也招来他人的嫉妒、窥视等,更招致撒旦的诱惑。积攒财宝在天上,自然指的是用财富做神的事工,自然具有圣洁的和永恒的价值。这也说明为什么基督耶稣要求信徒奉献,却又不要信徒们张扬奉献的金额。一是不要让那些信心小的人觉得尴尬,给他们慢慢成长的机会。也不要给那些性格上好强的人炫耀和骄傲的心。更不给人假冒为善的机会和诱惑。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基督耶稣对信徒真心的体贴和关怀。
现代基督教教会和当时的天主教还不一样。当时天主教有法律规定的十一奉献。这种原则是在《旧约圣经》中设立的,是针对人们的自觉性不够高时的一种方式。固定的十一奉献收入也是天主教产生的一个温床,因为会有人将教会内的服务当作了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自觉地为神的事工而献身。这一点,也是基督教受到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做天主教的主教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必须独身)。对奉献的原则,各个教会掌握尺度并不一致。我们教会反对一种“规定比例”的奉献原则,强调“自由奉献”。很多牧师会强调十一奉献是很必要的。这样一个比例,正好达到让人心疼却又不至于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压垮的程度。这就好比体育锻炼中,一个正好适合人健康水平和长久坚持的锻炼量。教会历史上,有无数将全部身家奉献出来参与教会事工的例子。基督徒视这种自愿的奉献为神最大的恩赐。一些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都属于这一类型。

在奉献的原则下,一般的修士是很难辨别教廷行赎罪?有什么错的。大多数人反而会欢天喜地,觉得教会有了这么多收入,可以为神做更多的事工。有的会想着建更大的教堂,有的会想着给教廷下的军队改善装备,有的会想着多做救济和行善的事工,等等等等。教廷内有富有经验的赎罪?宣传人员,还有专门负责财务分配的人。教皇兴致勃勃地设计出一个庞大的赎罪?宣传和销售计划。大家都在设想着又一次“荣耀神”的伟大创举。
这样的场景确实是历史的真实。一个由神亲自创建的教会,最终在人的罪性下,还是堕落到了这样盲目的地步,确实是很让人痛心。同时,也请大家对各种社会现象多一点宽容的心态。社会进步需要时间和空间,过于急功近利,往往会中了魔鬼的圈套。最重要的,还是大家要有逐渐接受基督耶稣的心。
回到当时,在那种普遍盲目的气氛下,还是有一批教士保持着冷静。马丁.路德当时已经找到了与神亲近的感觉,具有了神的爱心。在这一浮躁的表象下,他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情形。
他定睛的,是他自己事工中的关怀对象――他辅导的那些基督徒。据说其中有一个人经常喜欢醉酒,他一直在辅导他,已经几乎达到了让他戒酒的效果。然而有一天,他看见这个人再次醉倒在教会前。
信徒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旧毛病的反复,这也是正常的。很多时候,人的成长不是一根笔直的直线,而是一个向上的螺旋循环。然而这个醉鬼却做了一件让马丁.路德非常心痛的事情。当马丁.路德上前劝他学习《圣经》和悔改的时候,他却骄傲地从怀中掏出了一张赎罪?,告诉马丁.路德他再也不需要去教会,也不再需要做什么祷告忏悔,因为他已经为自己买通了去天堂的路。
我写到这里,就请大家记住一条:“赎罪?最大的罪,是让人以为买了赎罪?,就可以上天堂,从而不悔改罪,不获得新的生命,反而骄傲自得。”
这就是马丁.路德当时灵魂深处的体会。大家也可以用这一条来比较各种宗教实践,知道什么是真神的爱――真爱是要管教,要帮助,还要给人得复活的生命的。
现代欧美的基督徒比例多,但去教会的却不多。其中还有很多人是因为父母信教,就“顺便”地“信”了。很多神学家将现代欧美的道德滑坡,归结为上教堂的基督徒少了。很多社会学家也客观地认为现代欧美社会犯罪率虽然在逐步减少,但道德水平也在逐步下降。人们在不断地学习在法律外放纵的生活方式。欧美的法律也在不断地放松道德尺度。
现代基督教的神学实践中,有些信徒对“因信称义”产生了片面的理解,以为信耶稣和受洗就是获取一张去天堂的免费门票。有些牧师(特别是自由派或解放派),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也产生了偏颇,给了信徒这样的概念。
这是一种极大的错误,也是让人非常痛心的。当然,“因信称义”比赎罪?还是好多了。经历过神的人,哪怕只是一次或一段时间,收益往往也是终身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因为有人受洗后就不再来教会而断定人不能得救。一个人究竟能否得救,最终还得看上帝的审判。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群体中,道德属灵的问题都会比较多,也可以预测他们得救的比例会比较小。
从最坏的角度看,免费地得到神的救恩的人,至少不会过于骄傲。
骄傲是《圣经》中,神看为最大的罪(不是最重的罪)。神可以拯救罪重的各种人,却无法拯救骄傲的人。骄傲不仅使人跌倒,更使人远离真神。骄傲的人口中喊着信耶稣,其实他们信的,却是他们心中想像中的神。就像当时教廷的教皇,他的祷告词可能比谁都漂亮,他自己也有《圣经》解释方面的著作,在神学上,他可能比任何人都自信。但他的内心里呢?至少在行赎罪?这一条上,他的内心远远地离开了真神。
我自己也要随时警醒,总担心自己这样的写作,带有一种骄傲的心态。真心请读我文章的读以自己平静的心来读、分析和领会。牧师讲道时,都先要向神祷告,求圣灵与讲道、听道的人同在。按我从听众角度的理解,就是要用一种充满爱的心,充满光明的心,充满平和的心来听神的道。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